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这是警醒用词,如同戒指一般是提醒自己而不是用来美观,为什么要称寡,《道德经》39章有解读: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孤者、寡者是不好的用词,比如我们现在称孤寡老人。为什么不好的词反而被君王所用呢?

因为君王在自己的领地之中是独一无二,一言九鼎,他的位置本来就很高很高了。居高位者如果没有居下之心,那是老百姓的灾难。比如秦始皇他就不再称孤,称寡而称朕,将朕作为专用名词。

这个词语就没有孤、寡之警醒之意了,这是皇帝的自我定位问题。没了警醒,秦朝就视百姓为草芥,随意消耗民力,最终历二世而灭。

君王必称孤,和寡意在提醒自己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如同孤、寡一样居于最低处,自己的德行并不圆满,还很欠缺。

同时也提醒君王,管辖区域内还有孤、寡需要关爱。

因为君王的位置是最高的,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至誉无誉,不管你称自己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你站在最高处的事实。所以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君王不要在于自己的美誉,不要去追求给自己的歌功颂德,要干实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真宗他的称呼是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这里面用到的全是歌功颂德和天命归的问题,我也弄不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但我们可以看到不见了孤,寡,不谷之词。

这也说明时间越往后推,君王离老百姓越远,当离的越来越远之时,看不清老百姓的真实情况,自然就灭的速度就越快了,后世王朝鲜有过400年的,为何?

就因为君王心中已经无孤、寡。你本来位置最高,你再拔高自己那就飘在云端了,怎么能不灭呢?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皇帝一般自称“朕”,自称“寡人”的通常是先秦时那些诸侯国的国君。

所谓“寡人”,常见于《左传》一类的先秦史书,它的真实含义说法不一,按现在的考证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寡人”就是“少德之人”,属于君主的谦称,《道德经》里说: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意思是说,贱(民众)是贵的根本,下(民众)是高的基础,没有贱和下的民众就侯王就会失去根本和基础,就不能成之为侯王,因此他们用孤、寡、不谷这样的谦称来时刻警醒自己。这一种解释符合儒家“君主以德服人”的思想,因此是古代关于“寡人”注解的主流观点。

第二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寡人”是表示嫡子、正统,属于君主的傲称。先秦时期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讲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身为一国之长,国君对下属不可能使用谦称,因此使用“寡人”恰恰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嫡正的,是唯一的,是这个国家的合法所有人,是“予一人”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很简单,认为“寡人”就是古代礼法制下国君对去世父亲的一种尊敬。因为国君登基时,一般是在他的父亲去世时,出于孝道,国君不能为自己的登基表达喜悦,反而要因父亲的去世时刻表示悲痛,因此自称“寡人”,表示自己被父亲弃下,从而彰显孝道。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古代君王常见的自称共有三种,朕,寡人和孤。

其中“朕”在最初只是“我”的意思,平民士大夫,皆可用于自称(屈原在离骚中曾使用过这个称呼),但在秦始皇开创帝制以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创了皇帝这个称呼,不知道为啥,他在同时规定非天子不能自称朕,于是“朕”就变成天子独有了。

“孤”在五代十国,三国时期及战国时期使用者较多,但不难看出这些时候国家都没有完全统一,距离“天子”还差了一些,而这个称呼同样没有限死仅能君王所用,曹操曾说过“设使天下无有孤”,这个时候的曹操刚吃下赤壁大败,并没有加封魏王,仅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使用此称呼也没有不妥。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中国人的谦虚从古至今,即使身居高位,仍不能忘。但这个称呼并没有固定为君主专用,一国太子或割据一方的诸侯王都有用过此称呼,而在唐朝以后几乎没有皇帝会在自称寡人了。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清代学者赵翼考察了历史上“寡人”的使用情况: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看过留下赞绩,你是好的大哥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关于古代君王自称寡人的原因,我曾在一则相声中听到这样的说法:

说是田氏伐齐后,田姓代替姜姓成为了齐国的国君,故事就是发生在齐宣王田辟彊时期。齐宣王娶了一位丑娘娘叫钟无艳,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脾气特别暴躁。后宫有几位不怀好意的妃子,有些想害钟无艳,有些想害齐宣王,结果被钟无艳发现后全部都杀死了。齐宣王不明真相,听到这些妃子被杀的消息后愣了半天,自己嘀咕着:

“都死了,一个都没给我留……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叫寡人!”

当然,这只是相声里的一个包袱,古代君王自称寡人并不是指自己“孤身一人”,而是指自己是“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自称寡人,既是谦虚,也是规矩。这种自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用得比较多,而且都是诸侯王在使用,为什么诸侯王要如此谦虚呢?因为在那个年代,各方诸侯虽然雄霸一方,但上面还有顶头上司,那就是天子。

据目前主流的说法,夏商周时期的天子一般称为“余一人”,不过我觉得这个称呼有点怪,很难与天子联系起来。不管怎样称呼,当时的天子就是地位最高之人,也是“德行”最高的人。诸侯王是天子分封的,所以地位必须要在天子之下,德行自然也不能超过天子,于是诸侯们就以“寡人”自称,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这样既表示出谦虚,也能够体现出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之别”。

古代君王称谓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的诸侯王以寡人自称,如果是一些小国则自称“孤”: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此时自称“孤”也是一种自谦和规矩的体现,因为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管控已经越来越弱,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的事情常有发生,那些被侵占后损失城池的诸侯国就成了小国,此时也就不能再与大国相提并论。因此为了区别于大国,这些小国的君主就以“孤”自称,这些称呼体现出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也为皇帝的自称争取到了一个专用字——朕。

秦始皇之前,“朕”是非常普通的自称,一般人也可以称自己是朕。比如大街上俩百姓碰面,其中一位问:“好久不见,上哪去?”另一位答:“朕上街吃臭豆腐去,你要一起吗?”那位忙摆手:“朕吃不得辣,谢谢!”

那时候“朕”字就是这么普通,但是秦国丞相李斯不知为何对这个字情有独钟,他建议秦始皇将这个字收纳为皇帝专用,“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以后谁要敢用这个字就是僭越,那就要杀头了。除了自称以外,李斯还提出废除周朝遗留下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也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就不再分封诸侯了。

然而秦朝只传到二世就灭亡,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再次拾起了已经废除的分封制,大肆分封诸侯,此时寡人和孤的自称又开始在历史上流行起来。只是这时候的孤已经不再是小国君的自称,而是诸侯王的雄称,比如东汉末年的袁术、孙权、刘备和曹操等人皆以孤自称。

结语

寡人的自称从唐朝以后就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秦始皇带头称朕以后,历代皇帝都采纳了这样的自称,另一方面则是在后来的朝代中,皇权更加集中,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小,于是“寡人”这种诸侯王专用的称谓也就自然消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