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汉武帝与司马迁都没有错,错在哪里呢?错在两个对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点相遇。

汉朝自众刘邦被白登之围之后,西汉内部一直弥漫着一种恐匈奴的倾向。比如刘邦死后,单于对吕后说,你没了老公,我没有老婆,你可以嫁给我做老婆。收到这样的信,吕后是气死了,她将信拿出来给大家看,商量怎么办?

樊哙第一个跳出来了,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大家都纷纷表态,一定要打击匈奴,不打不行。

这个时候季布说话了。

季布说:“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柰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当年刘邦带着四十万都搞不定,你樊哙带着十万就能搞定,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嘛,所以要斩杀。

这样一说,原来主战的人脸色都吓白了。吕后觉得也是,咽下这口气,然后写了一封自己年老色衰之类的自贬的话回复了。

这事情就算了了,这憋屈就算过去了。

文景之治时也没有与匈奴发生什么大的战乱,中原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粮食都烂到谷仓里了,钱财太多绳子都烂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

此时汉武帝上台了。

汉武帝觉得内部已经搞定了,有钱了就有底气,该去掉恐匈奴这种舆论了,讨伐匈奴。所以他就将当年吕后这封信重新拿出来作为激励,然后准备讨伐匈奴。

当时恐匈奴派还是占上风的,大家觉得以和为贵比较好。不过当时大行令王恢提出一个建议可以利用汉匈和平的情况设伏匈奴,派了三十万大军,结果却被一个叫武州尉史的家伙泄漏了军事机密,最后双方都白跑了一次。王恢手握三万精兵也没敢追击匈奴,显然心中还是怕匈奴。

最后汉武帝就借了王恢这颗脑袋表达抗击匈奴的决心,西汉与匈奴之争从此拉开。

汉武帝定调之后,自然想用和亲,和平的方式与匈奴相处的言论就越来越少了,大家转而变成支持对抗匈奴,当然代价是很大的,最终家底打穷了,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痛苦之中,对外作战当然也打赢了。

从长远看是对的,但这种痛苦由当时的老百姓承受着。

这是整个西汉当时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李陵投降了匈奴。如果换成别人投降倒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李陵所在的李氏家族就是以抵抗匈奴,忠诚扬名天下。李陵投降传回西汉对士气打击当然很大。

汉武帝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希望李陵是战死而不是投降,战死更容易激励士气,这是当时汉武帝的心态。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司马迁他没有站在汉武帝的全局观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是站在个人,从李陵一个人的表现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所以他列了以下几点理由为李陵开罪。

1、李陵人品没问题,有国士之风。

2、那些贪生怕死衹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任意构陷,夸大其罪。

3、客观情况,李陵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箭尽路绝才被俘,这一点就是古代名将都不如他。

4、李陵的投降是假投降,他肯定会找准机会报效国家。

汉武帝希望以李陵之死统一征伐匈奴的舆论。

群臣皆罪陵

这就是当时的舆论。

司马迁这样的论断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是对的,但投降是铁的事实,这种影响太坏了,这让汉武帝受不了。

司马迁的言论在当时的情景看来十分不合时宜。汉武帝都可以借王恢的脑袋,当然也可以借李陵的脑袋,这一点司马迁他不懂,也没有看清当时的情势。

所以司马迁获罪,但从《李将军列传》中可以看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李广连个侯爵都不是,单独列传显然有司马迁的私人感情在这里。

站在后世的角度看司马迁这个言论是对的,我们也很同情司马迁,但如果没有这一篇《李将军列传》呢?

西汉当时是可以花钱免罚的,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曾经就花钱买过,他与李广出去无功而回,而且损兵。

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只有选择宫刑,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司马迁受刑之后领中书令这个高官。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是辱上加辱。

当然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像李广一样自杀,但是《史记》没有写完,他不可以死。

汉武帝和司马迁都是令后人敬仰之人,但当这两个令后人敬仰之人相遇时,未必就是1+1=2,可能是1+1=负2。

熟读历史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知道一个道理,一个正确的观点在错误的时候拿出来也是错的。对,不光要结论对,而且时间也要对,这是读史的好处啊!

这个道理再往深里说就是一阴一阳为之道也!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以宫刑,是因为汉将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故司马迁受辱宫刑。

李陵是西汉名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了鼎盛。于是一改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匈奴反击。当时大汉名将李广利带着3万骑兵攻打匈奴,汉武帝就任命李陵押运粮草,协助李广利。但是,李陵也想建功立业,就拒绝了这项任务。反而向汉武帝请命,愿意带领5千精兵,从侧翼攻打匈奴。

汉武帝很欣赏李陵的勇气,就答应了李陵的要求。后来李陵在浚稽山与匈奴的主力相遇,被匈奴骑兵重重包围。但是李陵面对敌兵毫不胆怯,追杀匈奴无数。迫使匈奴单于召集来更多人马,将李陵及部下团团围住。虽然李陵及部下奋勇杀敌,但敌军太多。在粮草耗尽,箭矢用完,外无援兵的绝境下,李陵战败被俘,被迫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知道李降投降匈奴之后非常愤怒,后来又传来李降在为匈奴练兵的事情。朝廷上下皆声讨李陵,汉武帝下令灭了李陵三族,李陵就再没回到汉朝。

在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中,大臣们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只有史官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意思是说李陵是战败迫于形势才降敌的,其以区区5千兵马,杀敌数万,其功可以抵过。李陵未必真心降敌,他也许是想活下来,寻找机会回报大汉王朝。

但是,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将军,是存心与朝廷做对,便把司马迁下狱。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只能忍辱负重,接受了宫刑。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司马迁为当时投降匈奴的骑都尉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令处死,当时的汉朝死刑有两种方式可免刑,一种交罚金五十万钱,另一种则是改为宫刑。司马迁的家境付不起这些罚金,但为了活下来,完成父亲的遗愿,继承遗志,编撰历史,他只能忍辱选择了宫刑。

番外:这个降将李陵,虽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但不能与飞将军相提并论;虽然投降,但汉武帝多次派人去接他回汉,他均拒绝;所以觉得司马迁为他辩护而受责处以宫刑,实在不值。

王夫之:“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汉武帝的功绩,在他的治下,汉朝不论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众人都将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他在位50多年,对外扩大了汉朝的版图,对内解决了诸侯纷争,汉朝的经济达到鼎盛,百姓富裕安康,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在他晚年时候却听信巫蛊之言,给汉朝造成了很大的祸患,而且只是因为司马迁直言进谏便将其处以宫刑,实在是让大臣们心寒,也算是他人生当中不多的污点了。

司马迁是汉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的祖上一直都是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机会去浏览各类史书,年轻时候的他因为家境殷实,也不用考虑生活的问题,便到处游山玩水,这样一来,司马迁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到了很多地方资料,为他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父亲去世后,他便接替了父亲的工作,进了宫之后,得以阅览到很多珍贵的典籍,之后他便每天在阅读这些书籍,积累了大量的史学知识,沉浸在书海中的司马迁却没有想到他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即将到来。

汉武帝时期,边境的匈奴时常来打秋风,于是汉武帝便派遣李陵去攻打匈奴,没想到却打输了,连李陵自己也被俘虏,而且这个李陵也不知道咋回事儿,竟然投降于匈奴,还负责帮他们训练部队,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是非常愤怒,差点气的吐出三升老血,下旨要灭李陵上下三族,大臣们自然不敢反对暴怒的汉武帝,但此时司马迁却站了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认为这些都是李将军的权宜之计,日后必能找到机会为汉朝立功。

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哪能听得下这种话啊,自然也就惩治了这个为李陵说清的史官,本来要处死他,不过那时候的汉朝有个制度,有两种方法可以免去死刑,第一种是上交50万钱,第二种就是接受宫刑,司马迁一介史官自然拿不出50万钱(当然,能拿出来我估计他也不敢上交给朝廷),为了活命和完成自己的理想,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接受宫刑,此后,司马迁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在狱中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直到太史元年大赦天下,司马迁才得以从监牢中解脱,汉武帝觉得司马迁虽然脑子一根筋,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便还是让他做了中书令,之后9年,汉武帝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史记已经完成,且汉武帝已经全部阅览完毕了。临死前,汉武帝单独召见了司马迁,他们谈到史记的内容,里面有很多指责汉武帝的话,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叫司马迁修改或者删减,可见其宽广的胸怀,当谈到处死钩弋夫人这件事情的时候,他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也很耿直,摇头表示不知,之后汉武帝便给他说了8个字“子弱母壮,必乱天下”,当时的司马迁不理解这8个字,大臣们也不理解,可是后来2000年的历史却无一不在证明汉武帝超绝的眼光。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司马迁,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死于公元前90年,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散文家,他父亲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自幼受父亲的学术影响,对历史感兴趣,十岁就通读了《左传》,《国语》等史籍,青年时,曾经师从文学家孔安国学习《古今尚书》,还跟随大儒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涉猎广泛,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公元前110年,他父亲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大史令一职,但由于替李广的孙子李陵求情,被汉武帝施以宫刑。

司马迁被施宫刑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100年,被卫青,霍去病打败的匈奴被迫向汉朝求和,并释放了以前扣压的汉使,汉武帝为了表达礼尚往来的善意,派苏武出使匈奴,谁知苏武被卷入了匈奴内乱被扣押,汉武帝大怒,派大舅哥二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打匈奴,被匈奴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同年李陵请求参战,汉武帝只给了李陵五千步兵,李陵的军队不幸碰到了匈奴的主力,李陵边战边走,杀死了大量的匈奴骑兵,但由于寡不敌众,又没有援兵,被匈奴俘虏,投降了匈奴,李陵的本意是缓兵之计,但汉武帝却杀了他全族。

司马迁被施以宫刑的原因

李陵被俘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满朝文武都谴责李陵投敌,汉武帝也是大怒,把李陵全家都关进了监狱,准备等消息确实了杀他全家。一来司马迁家和李陵家本来就是世交,其二司马迁觉得李陵很冤,就向汉武帝求情,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带着五千步兵,却深入匈奴腹地,并杀死了成千上万的匈奴人,他肯定是假投降,然后给匈奴人一击,将来李陵肯定会立功赎罪的”。汉武帝本来就大怒,别人可以投降,你李陵家族是我汉室的门面啊,你投降影响太大,太坏了。再说你为李陵求情辩解,这不是含沙射影的讽刺我大舅哥,讽刺我吗,汉武帝这下更是怒火冲天了,他命令把司马迁关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最后判了宫刑。

结语:司马迁被判宫刑,让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对一个男人来说也是极大的耻辱。但为了写《史记》,他坚强的活了下来,当时的李陵被围还没有投降,司马迁作为李陵的好友,对好友知之甚深,相信李陵不会投降,实际上也确实是匈奴人故意散发的反间计,在明知汉武帝怒火冲天的情况下,他依然为李陵求情,可见司马迁是一个很正直刚正的人,但李陵后来的真降打了他一个重重的耳光,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