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这样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比如有一个人他去参加县试,过了,而且成绩特别地好,后来他信心满满地去参加府试,结果落第了。不过他不甘心,他选择边工边读,一边当私塾先生赚点生活费,一边继续复读。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他接连的努力都失败了,当第三次府试失败的时候,他大病了一场,那一年25岁。从此变得在普通人眼中举止和行为有些怪异之人,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有一个商人家庭中的一个孩子,他不愿意继续做商人,他选择考取功名,5岁时就可以作诗,这是一个很有天赋之人。家人也很开心,让他弃商从读。满是才华的他科举了好几次,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最后一次他写了《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然后就放弃读书这条路,继续在家经商,成了一个商会的会长,这个人就是黄巢。

所以不要得罪读书人,读书人狠起来是很厉害的。

荆州的刘琮投降了曹操,曹操觉得天下一统指日可待就对刘璋派过来的张松没有好脸气,很轻视他。

张松觉得你居然轻视我,就转身将整个西蜀卖给了刘备,最好在法正和张松里应外合之下,刘备拿下了巴蜀,开启了三国之大局面,曹操也失去了统一天下之时机。

吕布和王允一起诛杀了董卓,天下的局面又一次回到了汉献帝手中,王允是忠于汉献帝的。东汉看样子就要复兴了。

此时街上有人谣传说要杀光凉州人,这个时候,董卓手下如郭汜等人都十分害怕准备逃跑,事实上已经在逃亡的路上了。

杀光凉州人是一条谣言,这条命令王允没有下达过,吕布说你应该去辟一下谣,王允理都不理会。

这个时候凉州人相信这条命令是真的,有一个叫贾诩的凉州人听到这条命令之后马上拉做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你们现在跑了,朝廷派个捕快来就能抓住你,还不如我们打杀回长安,说不定还有机会。

他们想想也对,到达长安城时,凉州兵已经聚集成十万之众,结果长安城落败,吕布跑了,王允被杀,汉献帝又一次轮为傀儡。长安几十万户,百万人口二年之内因为战乱而消失掉了。

还是那句话,不要得罪读书人,读书人狠起来是很厉害的。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吏,因为在公主家服役,和一名女奴私通,产下了一名私生子,没想到竟因此改变了一个王朝的走向和另一个民族的命运。

熟悉的人应该猜到了,这个小吏,他叫霍仲孺,他生下的私生子叫做霍去病。

霍仲孺并没有打算对这个私生子负责,所以服役完毕就自己溜回家对霍去病弃之不顾了,而恰恰因为如此,霍去病得以和舅舅卫青一起得到了接近汉武帝的机会,也正是因为如此,十七岁的他就得以征战大漠,大破匈奴,封狼居胥,使得曾经屡屡犯边的匈奴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南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匈奴内部的分化和对汉策略的调整。

而霍仲孺这个小人物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他回到家中,又和明媒正娶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霍光,在霍去病某次出征回来的途中,将这位异母弟弟也带到了宫中。很快霍去病死去,而霍光谨言慎行,侍奉汉武帝几十年,终于在汉武帝临终前得到了辅佐幼帝的任务,从此成为史上最知名的权臣,诛杀竞争对手上官桀、立废海昏侯,从民间提携汉宣帝,一人左右数代天子的命运。在他任上,完全有能力结束汉朝而不用等到王莽,但他保持了人臣最后一点操守。所以即便如此跋扈,最后仍然被封为麒麟阁功臣首位。

我们可以把时光往前推,假如当初那个小吏没有到公主家服役、或者虽然服役但是老老实实、又或者生下霍去病对他负责带回了自己家、又或者霍去病怀恨父亲不愿照应霍光,可能都没有这一切了,霍去病和霍光兄弟俩可能都会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而这王朝也会浩浩荡荡,奔向另一种风起云涌的命运。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抗日战争年代,因一个小小的“烟蒂”产生的蝴蝶效应,让举步维艰的淮南新四军冲破了日伪和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上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而且解决了无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更是挤掉了英国名牌“哈德门”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还被毛泽东称之为“劳苦功高”“功臣”

下面就来说说这只小小的“蝴蝶”是如何扇动自己发财的翅膀,为新四军招来滚滚金钱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江南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的战斗序列。

但是,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发动了“皖南事变”,密令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8万余人,突袭围巢华中新四军。

▲1941年,张云逸(右)、陈毅(中)到安徽检阅部队时与彭雪枫留影

最终经过7昼夜的浴血奋战,仅有2000余人突出重围,其余大部壮烈牺牲,包括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新四军高级将领。同时,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后来,新四军并没有在国民党的围剿下被削弱,反而因为深得民心而更加壮大。于是,中国共产党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同时,张云逸又兼任第三支队司令员,负责在淮南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

面对新四军的发展,国民政府便想通过经济封锁来加以阻挠和扼杀,就连香烟也属禁品。

淮南新四军为了解决辖区军民的吃饭问题,开展了开荒种粮、喂猪种菜等活动,基本解决了群众的肚皮问题。但是,随着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因无钱购买枪支,许多战士只能拿起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与敌斗争,军队的物资装备和将士的军饷更是一个大问题,怎么办?对此,军中高层也是一筹莫展。

1942年2月,张云逸参加淮南新四军召开的年终大会,突然看到台下一位战士捡起台上领导丢掉的一个燃烧着的烟蒂,立即放进嘴里开心地吸了起来。

见此,不抽烟的张云逸感到一阵心痛,战士们提着脑袋闹革命,却连一根普通的香烟也吸不上。

事后,张云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建厂生产香烟,来解决战士的抽烟问题。

其实,张云逸做出这一决定时,还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即:一是香烟(洋烟)基本上都被日伪统治区的客商所垄断,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就算有钱也不容易买到,只有自力更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二是淮南地区的烤烟本就远近闻名,但烟农种出来的烤烟又都被日伪统治区的奸商以极低的价格收走,这么好的资源可不能白白便宜了日伪和外国人;三是烟厂极有可能是一条生财的路子。

做事雷厉风行的张云逸,说干就干。随后,他找到供给部部长胡弼亮,第一句话:“我们办个烟厂吧!”第二句话:“这既是对敌经济封锁的斗争,也是解决官兵和群众抽烟问题的有效方法。”

接着,新四军将当地一家废弃的烟厂买了过来。又穿过津浦封锁线,从定远、凤阳、泗县等全国优质产烟地,采购来烟叶。同时,又请淮南日报社的文化人给起名和设计品牌图标。于是,便诞生了“象征革命犹如骏马飞腾”“飞马”牌香烟。

到了1943年初,烟厂正式投入生产,起初每天生产香烟600多条;到了下半年,每天香烟的产量已翻了一倍,达到了1200多条。

随后,飞马牌香烟便扇动“彩色的翅膀”和“隐形的翅膀”,“飞”出了烟厂,“飞”向了前线,“飞”到了集镇,“飞”出了封锁线,“飞”进了敌占区,并带回了滚滚钱财。还因其物美价廉,又是新四军生产的,还被烟民亲切地称呼为“四爷”香烟。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时,已发展到4个分厂,成立了专门的经营机构天源公司,甚至有沪宁杭等敌占区的商人,都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来排队订货。

随着烟厂越办越大,不但解决了许多百姓的就业问题,就连烟农再也不受奸商的剥削了,更是用它换回粮食、药品、弹药、武器以及布匹等大量的战略物资。

例如:新四军二师地下党员居长玉,用2包飞马香烟和嘉山伪军队长陆建华搭上关系后,又用2条飞马香烟换来了2支手枪。后来,陆建华又在飞马香烟的攻势下,为新四军提供了日伪军行动的情报。新四军根据情报,一举歼灭了两个营的日伪军。

至此,淮南新四军的装备有了质的飞跃,纵横江淮,所向披靡。如:伙食标准最高(每月10元,主食大米,另发零用钱、1支牙膏、香烟3条),军装最整齐(军部特批,全军唯一用进口龙头细布缝制),武器装备最先进(全日式),兵力三万。

▲当时英国产的哈德门牌香烟

同时,飞马牌香烟更是将高价的“大英”“哈德门”牌香烟挤出了中国市场,并迅速覆盖了整个敌占区,而且一举成了华中商业的龙头翘楚。

1944年秋,当华北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灾时,淮南新四军就从香烟利润里拿出1600万元支援灾区。据新四军赖传珠参谋长日记记载:1942年底至1945年春,飞马烟厂就为新四军军部提供约达5300万元法币,当时折黄金26.5万两。

据说,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创作素材就来源于此。

1943年,陈毅奉命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时,顺便带去了几条飞马香烟给中央领导,毛泽东边抽烟边说:“‘飞马’为抗日战争服务,为根据地建设服务,可谓‘劳苦功高’。甚至成为‘烟草大王’了!”

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此具有历史意思的飞马牌香烟,却在后世没有进入中国十大名烟行例,据说现在的飞马牌香烟已转由天津卷烟厂生产。不知大家抽了后,是否还能回忆起那段因小小“烟蒂”而产生的蝴蝶效应的历史事件来呢?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明末时期,都察院有个叫毛羽建的御史,这位毛御史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但他不小心得罪了九千岁魏忠贤,魏公公也跟他不客气,直接让把卷铺盖走人。

进京不带老婆出大事

毛御史是湖北人,被免职之后在家郁闷了好几年。不过几年之后,天启皇帝死了,崇祯帝上位,然后魏公公也完蛋了,直接就是各种大清洗。崇祯帝“钦定逆案”,清洗阉党,把以前被魏忠贤打压过得人官复原职。这毛御史运气还不错,也在复原之列,回到了北京继续做他的御史,与此同时他做了一件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大事:进北京,没带老婆。

毛御史纳了小妾

由于先前被免职,所以他带着老婆回湖北,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官复原职后的毛御史,进京时没带家眷。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不留神就范了作风问题:在北京,纳了小妾。

其实在封建社会,有个三妻四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偏偏这毛御史的老婆是个悍妇,绝不允许毛御史纳二房,而且他还是偷偷纳的妾。于是某天,他老婆突然冲进房子把他和那个小妾暴打一顿,一直到毛御史跪烂了搓衣板才勉强让老婆消气。

事情平息后,毛御史心里就犯嘀咕了,古代的交通时间是能算的出来的。就算有人报信,他老婆也不可能这么快就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这么快就到了北京。经过他的一番调查,毛御史终于真相大白,原来:他老婆拿了堪台,用了驿站。

毛御史跟驿站的不共戴天之仇。

毛御史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驿站的种种坏处,再加上被老婆的仇恨,然后给崇祯帝上了一道奏疏。奏疏里说尽驿站的各种弊端,恰巧毛羽建有个亲戚名叫刘懋(刑科给事中,也是个言官),他听说了毛御史的建议后也跟着激动起来。

刘懋经过考察和推算后,也觉得驿站没有必要,然后也上疏给皇帝,说如果驿站改革能省下六十多万两银子,可用作对付后金的军饷。当时本就缺钱的崇祯帝一听银子眼睛就发绿光,于是一咬牙就把驿站改革的事定下来,并封刘懋为兵科给事中,专门负责驿站改革之事。

刘懋对驿站的改革,核心精神就一个字:裁。

刘大人认为裁员就能省钱,所以定了个标准(俱裁十分之六),有官员提出这样改革用力过猛,过度裁员会导致下岗人员太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但皇帝听不进这些建议,为了钱,准备大刀阔斧的全国性驿站改革。

关于驿站裁员,史书《明季北略》中记载:

“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盲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敢为非,原有妙用。”

这话的意思是:“驿站跟武举一样,让民间的壮士为了吃口饭消耗他们的精力和力气,预防他们无事造反,是一种稳定社会治安的策略”。但崇祯和那些大臣没考虑到这一点,一顿裁员下来,大量驿卒没了工作,没了饭吃,也就没了活路。

说了这么多,那么具体的蝴蝶效应表现在哪里呢?

从开始说的,崇祯改革驿站,只是因为毛御史纳妾被老婆暴打,记恨驿站,那么结局是什么?

崇祯元年,明朝他正式宣布驿站裁撤,同年,银川驿站响应朝廷政策,解雇了他们的马夫。

这名马夫,名叫:李自成。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谢邀~历史上关于小举动引起大问题的事情其实非常多,甚至某些灾难性的事情,它的起因追究起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只想说一句:

今天菲李就来给大家盘点两件奇葩甚至有些搞笑的蝴蝶效应事件。

1、一棵桑树引发的毁灭

战国时期,吴国和楚国的边境有两座小县城:卑梁和钟离。两个小县城紧紧挨着两国的边境线,世代以种桑养蚕为生。

偏偏有一棵桑树正巧长在边境线上,谁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是属于吴国,还是属于楚国。

某天,一个楚国的小女孩率先发现了这棵桑树,就想去采摘。

此时却又跑出一个吴国的女子,说这棵桑树是属于吴国的,不准小女孩碰它。

两人都坚持认为桑树是自己国家的东西,最后更是吵了起来,结果吴国女子一气之下打了楚国小女孩几巴掌。

小女孩哭着跑回家告状,这下女孩的族人们不乐意了,觉得吴国人竟然敢打我们楚国人,胆子太大了。

于是马上召集全县壮丁,气势汹汹地拿上武器跑去对面县城报仇,把吴国卑梁县的人揍了个落花流水。

消息传到卑梁最高长官的耳朵里,他也坐不住了,觉得楚国人擅自过界还打伤他的百姓,面子上过不去,于是立刻召集人马,驾着战车杀到出国钟离县,将小女孩一家给杀掉了,还占领了钟离县。

到这里,两个女子因为一棵桑树的争执,演变为一场县城打架,到现在变为一场入侵战争了。

但事情还远未结束,自家县城被抢了,楚王当然不能忍,他很快召集楚国军队,浩浩荡荡冲到吴国的卑梁县,同样占领了卑梁。

而这时吴王也生气了,心想这是宣战的节奏,于是同样召集人马应战,双方最终因为一棵桑树而发动了一场两国间的全面大战。

最终的结果是两国两败俱伤,吴国国力消耗不小,楚国经此大战,不仅国力受损,还失去了两座城池。

而同样的事情,在外国其实也有,两个国家因为一个马桶而打了23年的战。

2、马桶战争

124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和摩德纳都还是城邦国家,某天一个博洛尼亚士兵因为战争逃亡到了摩德纳。

本来战争时期士兵逃亡是很正常的,但偏偏这个士兵还顺手拿走了一个橡木军马桶。(说实话真的令人费解哦~)

而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马桶让博洛尼亚人耿耿于怀,他们表示:“人可以走,马桶给我们送回来。

本来就一个马桶,还就还啦,可谁也不曾想到,摩德纳人就是那么倔强,表示就是不给。

于是双方最终因为一个马桶,打了一场持续23年的战争,最终博洛尼亚也没要回自己的马桶,而摩德纳人则将那个马桶视为胜利象征,至今仍在当地展览。

所谓的蝴蝶效应,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也就是说,一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引发一系列问题,最终带来的影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接一环,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

好啦,今天的答题就到这里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识,快关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点,你的魅力就多一点哦~

历史上有哪些小事产生了蝴蝶效应?

这样的事情看上去在历史上有很多。

比如一战的时候,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士兵用枪瞄准了战壕外的一个德国士兵。但他最终没有扣下扳机。

这个死里逃生的人就是希特勒。

建安七年,袁尚大将郭援进攻曹营的绛邑,抓住了绛邑县长贾逵。看守监狱的一个姓祝的狱卒却把他放走了。

贾逵就此逃出生天,这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呢?

后面,他娶了老婆生了儿子,儿子叫贾充,是晋朝权臣。

贾充生了一个女儿叫贾南风,贾南风嫁给了西晋的皇帝司马衷,是历史上的乱国妖姬,八王之乱就是她惹出来的,后面的五胡乱华,她也要负直接责任。

还有,清朝的灭亡是一个烟头引起的。

清末的时候,孙中山到处拉投资搞革命,一连搞了十余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前线大哥黄兴带着一百多人冲击两广总督署,结果失败,七十二人牺牲。

一时之间,诸雄气馁,仿佛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可就在半年之后,因为四川要修铁路,盛怀宣实行铁路国有化,却没有补足原始股东乡绅的费用,引发保路运动。驻扎在湖北的新军前往四川支援。

湖北新军被调走大半后,大家发现湖北空虚,是一个机会,决定在八月十五这日起事。为什么选八月十五呢?这可能是向朱元璋前辈致敬,据说朱元璋当年闹革命,就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联络信塞到月饼里。

可是,月饼还没吃上,就被发现,湖广总督瑞澂全城戒严,严禁大家借中秋节聚会。

这一搞,中秋节吃月饼就不太现实了,最终推迟到10月16日,而且也没抱多大希望,就是试一试。

为了试一试,革命军搞了一些炸药,当时在密室里组装。这时候,来了一个哥们,此人叫刘同。不是写鸡汤的刘同,是天使投资人刘同,这批炸药就是他出资赞助的。

进来之后,点了一根烟,抽完后没找到烟灰缸,恰好看到旁边有个脏盆子,于是,一个弹指就把烟头准确无比的弹进了盆子。盆子里正是他慷慨解囊买来的火药。

一声巨响,火药库直接自己端了,也把清兵引了过来,而这时,起义人员的名单还锁在房子的保险柜里。锁匙也找不到。这个名单就此落在湖广总督瑞澂手里。湖广总督瑞澂拿到名单后,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宣布要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而在公布这个消息时,却没有公布名册,这一下搞得人人自危,人人都怕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了上面。于是,纷纷拿起枪杆子反了。

武昌起义就此打响,不到一个月,诸省响应,大清灭亡之势不可逆转,变化之快,连孙中山都不敢相信。

而明朝是亡于一只鸡。前面我们已经详细聊过了,当时皇太极围攻大凌河,登州军将孔有德率兵马增援,走到沧州吴桥时,一个士兵偷了老乡一只鸡。而老乡是退休在家的高官,非要找孙有德要说法,最终逼得士兵哗变,回马一枪,反而攻取了登州。

登州是明朝火药的生产基地,在被围攻后,孙有德带着火炮生产技术投靠了清朝,从此,清朝也能玩上炮了。

当然,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蝴蝶效应,比如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藩金莲没有砸中西门庆……关注脑洞历史观,我们下回聊这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