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蜀汉的确是执行的是穷兵黩武的策略。

因为蜀汉的重要人物在民间都是很正面的形象,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杰义,关羽是武圣,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赵子龙一身是胆。所以很多人喜欢蜀汉。但是喜欢归喜欢,史实归史实,蜀汉穷兵黩武也是事实。

诸葛亮北伐打的旗号是恢复汉室,蜀汉的主体是谁?

巴蜀之民,恢复还是不恢复汉室,我们不从大义的角度去聊,从巴蜀之民的角度去聊,你觉得北伐对巴蜀土著有没有好处?

北伐成功,巴蜀之民还是巴蜀之民,北伐失败,巴蜀之民还是巴蜀之民。

所以北伐之时,巴蜀当地官员都是很反对的,比如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极力反对的。他还写了《仇国论》来详细论述。后来投降最积极的也是此公,为什么?因为不发生战争是保护巴蜀之民最好的方式。他们打心底是站在巴蜀之民而不是蜀汉的角度去考虑。

有些人说蜀汉为什么连个史官都不设,还有些人说为什么打到成都,刘禅就选择投降。

道理也在这里,因为得不到蜀地老百姓的支持。

虽然刘禅在位四十多年,也提拔了不少巴蜀当地的官员,但核心的还是这些外来的人掌控。

不管刘备集团还是刘璋集团,他们都是外来的,他们对巴蜀之民采用的是压制的方式。曾经有巴蜀土著赵韪想夺权,可惜被刘璋打败,因为东州人拼死护卫。东州人也是外来人。

蜀汉集团的情况有点像哪里呢?有点像那个岛的以前的结构,这里就不点明了,知道也不要说破。

刘备集团将蜀汉只是作为基地,因为凡偏安巴蜀最后都只有灭亡一路。这一点诸葛亮和刘备都十分清楚,所以不管是刘备和诸葛亮只要一找到机会就会想打出去。比如刘备拼了家底也要和东吴拼,诸葛亮北伐也是这个道理。

到了姜维时期,偏安已经成了现实,此时再北伐的意义与诸葛亮时期的北伐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根本不可能打出去了。

穷兵黩武是诸葛亮和刘备的必然选择,因为不想被灭,想要出去,必须如此,所以隆中对时益州是沃野千里,到了出师表时就成了益州疲敝。

诸葛亮北伐的军费还是从讨伐南中时,将那些头领的财富没收后得来的,否则短短几年,诸葛亮怎么可能弄到这么多钱呢。

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不算。

应是以攻为守。(不失为上策)[捂脸][耶]

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不算!

蜀国地少人寡,但诸葛却五伐中原,他的关门弟子姜维,更是九伐中原。这其中的2大原因:

1是诸葛亮和姜维,是以匡扶汉室为大任,一切军事都是围绕着光武复兴而进行的。

2是诸葛亮精兵简政,政治清明,国内安定,建立起了一支精干的军队,并拥有"冲锋枪"连弩箭、越野"运输车"木牛流马、"压缩饼干"高庄馒头等。更有行军奇阵八卦阵,诸葛五丈原病亡后,当司马懿看了蜀军营地的奇特桩架,也大大惊叹!

在蜀国反客为主的军事进攻中,蜀国一直是扮演直板快攻的主演,而魏国才是横板拉弧旋转球的防守反击者。

蜀国连续地攻伐,并没有在国内强抓壮丁、横征暴敛搜刮百姓财富,相反国泰民安,蜀国是三国民变次数最少的,才三起。而魏、吴都是几十上百次。

蜀军自力更生,耕地积粮,没有增加百姓负担,相反又顺便帮助百姓。因此,诸葛亮魂丧五丈原后,百姓是自发地祭奠,是出于真心爱戴的一代贤相。

蜀国出兵,是为了复兴汉室,为了九州统一,师出有名!

蜀国选择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安内而攘外,诸葛亮及弟子姜维,是承继了管仲、乐毅的遗志"尊天子以攘四夷",坚持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坚决打压下去。

因此,诸葛亮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蜀汉最后没有实现远大理想,但忠义诸葛亮,在唐代就被列入了古代十大武宗庙,成为世人敬仰的千古一相,青史永芳!

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如果诸葛亮固守,蜀汉结局会更惨!

当然,质疑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的人很多,可有多少人发现北伐的高明之处呢?

看似北伐次次失败,没有尺寸之功,可实际上,北伐才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唯一方法。

诸葛亮北伐的那些原因:

第一, 白帝城受刘备托孤重任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最后遗言。

刘备你是认真的吗?不对比刚刚打败你的东吴孙权,而去对比北方的曹丕,还暗示诸葛亮对刘禅可取而代之。

这分明就是在激将诸葛亮,让他为蜀汉开疆辟土,统一天下吗!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就是那被人认为是最无耻的皇帝刘邦,恐怕也做不出让托孤重臣去打天下的事情。

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做了,他北伐了,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他也对得起刘备了。

第二, 蜀汉综合国力不如曹魏,无法长时期消耗

不错,庞统是曾经说过:“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但那是相对于荆州说的,若是相对于北方的曹魏,那益州就真的是疲敝了。蜀汉的综合国力,甚至都不如东吴。

靠蜀锦,靠南中的野兽毛皮,真的能撑得起蜀汉政权吗?又能撑得了多长时间!

不北伐,魏蜀吴三国同样都在修养生息,难道蜀汉能比曹魏的中原北方地区发展的更快吗?恐怕未必吧!

长久的消耗,蜀汉就是在坐以待毙。

第三, 以攻为守,既可以转移蜀汉内部注意力,又能起到守卫蜀汉的作用

蜀汉最终为何而亡国?主要原因是腐败的内政。

可内政的腐败真的都是后主刘禅一个人的错吗?

诸葛亮病逝之后,蒋琬接棒,他提出了水路北伐的策略,最终被否定了。是因为益州大部分官吏都不同意,刘禅不得已否定了。

费祎接棒之后,主张修养声息,因此和姜维多次发生矛盾。

好容易等到费祎被刺杀而死了,姜维终于可以真正掌权,继承大志,北伐了。

可蜀汉内政却被蒋琬、费祎耗的腐败不堪了。没有外界矛盾,政权内部人便开始和自己人发生矛盾,这是历史常态。

所以,诸葛亮是聪明的,以攻为守,成功的转移了蜀汉内部矛盾,使大家一致对外,没精力、没时间制造内部矛盾。

第四, 如果真的出了祁山,据长江、渭水与曹魏争雄,天下归属尚未可知

还记得夷陵之战前夕,赵云劝谏刘备的话吗?“集中兵力,讨伐国贼,出汉中,据渭水、长江,与曹操争雄。

再看诸葛亮北伐,无论是出陇右还是走陈仓,都是想占据渭水、长江的天险,并以此为屏障,与曹操争雄。

如果诸葛亮成功占据了渭水、长江险要之地,恐怕北方的曹叡、司马懿一时也难有作为了吧!

以关中肥沃的土地与庞大的人口基数,恐怕之后天下归属都是未知数了!

结语

诸葛亮大才怎么可能是穷兵黩武呢?只不过现在人的才智与武侯相差甚远,自然难以理解武侯的心思罢了!

其实,总感觉穷兵黩武这个词本来就没有太大意义。

汉武帝刘彻算穷兵黩武吗?没有他,匈奴不知道会猖獗到何种程度;

隋炀帝杨广算穷兵黩武吗?没有他,就没有此后的盛唐;

乾隆皇帝算穷兵黩武吗?他不用兵,怎么能将西北疆域统一了!

你说说,历史上真的有穷兵黩武的案例吗?

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三国时期蜀国算不算穷兵黩武?

其实这个应该是算的。因为诸葛亮一心想北伐,统一中原。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本来蜀国的综合实力就不如魏国强大。又连连起兵攻打魏国,这就是穷兵黩武。再加上以后的姜维又九伐中原。国力本来就没有魏国强大,又屡屡伐魏国。最后导致国家实力屡屡下降。再加上当时蜀国内部也并不是非常团结。幼主刘禅根本就无心北伐。奈何军权在诸葛亮手里不得不听而已。诸葛亮死后又出了一个姜维。这也就是导致了三国志中蜀国最先灭亡的原因。

三国中蜀国算不算是穷兵黩武?

三国中蜀国是穷兵黩武,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蜀汉国弱民少,不以攻代守,寻求突破,只会与魏国实力越拉越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接下来,我以大数据统计的方式,展现下蜀汉的“穷兵黩武”。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在这四十三年的时间里,蜀汉可以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时期

刘备刚称帝,便兵发东吴,打了两年,结果惨遭夷陵之败,第三年就一命呜呼了!!夷陵之败,使蜀汉精锐损失巨大,彻底断送了原来的大好局面。

第二阶段: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主政时期,223年——234年,12年时间里,不是在伐魏就是在准备伐魏中。六次北伐二出祁山,虽无法北定中原,却以攻代守,保卫了蜀汉政权的稳固。

第三阶段:蒋琬时期

蒋琬主政时期,率军屯驻汉中,采取闭关息民政策,使国力大增,魏军不敢来犯。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甚微。曾提出东征方案,结果被否决,很多伐魏大计沦落为纸上谈兵。蒋琬时期,魏蜀之间几乎暂休兵戈。好多年份都是空白,没啥大事儿发生。

第四阶段:费祎时期

费祎主政时期,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但是在伐魏问题上,态度消极,与姜维北伐的主张相左。虽然在此时期,姜维用兵很多次,但是有费祎的阻碍,每次都是兵力不足或者粮草不够或者孤立无援,难有作为!!

第五阶段:姜维时期

费祎刚死,姜维便立刻攻打魏国,可见,费祎在伐魏问题上,对姜维压制颇深。姜维主政以后,开始了对魏连年用兵,一发不可收拾的模式,直到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开城投降。直到最后,姜维还一计杀三将,试图恢复蜀汉江山,奈何时也命也,最终失败被杀!!而后主刘禅却是“乐不思蜀”,降后获封安乐公。

统计蜀汉五个阶段的用兵情况,可以发现:在43年的时间里,至少有21年的时间,都有主要的战事发生,这还没算整军备战的时间呢!由此可见,蜀汉真真切切是穷兵黩武的。

大家有没发现,统计表格里有一些空白年份,没有记载大事件,而这些年份,有的时候正是魏国大乱、魏吴大战……为什么蜀汉在这种时候“沉默”了呢?!

加个关注,我们以后再详细分析个中缘由(❁´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