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知常容认为李广封不了侯主要原因在自己,而不在时势。理由如下:

一、同辈比较

李广有一个从弟叫李蔡,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汉文帝手下干活,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做了丞相。

李蔡和李广都是以良家子从军,都是从武将开始做,他们都以“用善身,杀首虏多”的优势成为汉文帝的武骑常待。李蔡和卫青一起击败了右贤王,因军功封为乐安侯。

如果是别人比较或许有欠公平。李广和李蔡的人脉资源肯定都相差不多,都是以军功著称,那么一个能封侯,一个封不了,谁的缘故?

二、李广的性格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一句话是公孙昆邪给他的评价。他希望朝廷要保护李广不要让他再驻扎在前线。李广当时是西汉的一面旗帜,如果一直放在边郡容易被战死。

这时公孙昆邪点出李广性格中的一大缺陷:自负其能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当时的名将,程不识带兵规矩,李广带兵很随意。

程不识曾经点评过这种带兵的模式: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的带兵简单,如果敌人突然进攻,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过士兵因为李广不错,所以倒都愿意死战。我带兵虽然很复杂,但起码看到我整齐的军容不敢突然袭击。

事实上李广带兵常常全军覆灭,自己也曾经被俘过。

这似乎不像一个将军,更像是一个冲锋的勇士。

三、李广的行为

李广并不能很好的认清楚形势,说白了他有些恃才自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可能说的有些重了,但是我举二个例子。

1、接受梁王印

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着周亚夫一起平定天下,他是第一个入城夺旗。这是大功一件,按理应该受奖。

结果却没有受封。为什么?因为他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作为朝廷的嫡系部队居然接受了地方诸侯梁王的将军印。

这种情况没有受到奖励已经是最轻的重罚了,如果重的可能要进行彻查他的倾向。

2、杀掉霸陵尉

李广出去打猎,回来晚了,进不了城。这个时候他对霸陵尉说自己是李广。结果喝了点酒的霸陵尉说将军也不能违反规则,何况是故将军,你不能进城。

李广只得在亭子下面住了一夜。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出征匈奴,就带上霸陵尉,找了一个借口杀了他。实际上根据当时的规定霸陵尉只是严格办事,并没有刁难。

李广显然不这样认为,所以这两件事情反应了李广的规则意识并不是很强。

结语:

李广就如同李白一样,才华横溢,有些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而且都有一些恃才自傲。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去行事,不知道怎么适应整个社会。所以才华越高,受到的打击就越大。

李白做不了高官,李广封不了侯。

做官只是当时世俗对你的认可,但名扬千古靠的不是爵位而是才华,正如大家知道飞将军李广,却很少知道他那做到丞相的从弟。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呢?因为,李广站错队,曾被俘虏,运气差,苦战无功,被排挤迷路受责,最后自杀身亡,因此,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一.年轻李广曾经虽然有立下战功,但是政治上犯错,站错队,无缘封赏。

西汉七国之乱时,李广担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与吴楚叛军作战,并在昌邑城下,李广勇夺叛军军旗,立下了大功。但是,李广政治上犯错,头脑简单,站错了队,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授给他将军印,卷入当时皇权的争斗。因此,李广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并被调去镇守边关。

二.李广曾作战失利,并被匈奴俘虏过,后面趁机逃回,因此,李广被贬为庶民。

李广曾领兵从雁门出击匈奴,但是,此役匈奴兵势强盛,李广兵败,并被匈奴人所俘虏。匈奴骑兵把李广放在两匹马的网兜中,李广趁机跳上旁边匈奴骑兵的马,并成功跑了回去。李广回到汉朝后,朝廷把李广交给相关衙门处理,此战李广战败并造成巨大损失,又被敌人活捉,按例应当斩首。经过一番考量,最后,李广只是被贬为庶人。

三.李广运气不佳,作战不但徒劳无功,而且苦战无功,只能功过相抵。

李广升任将军后,随大将军卫青从定襄郡出击匈奴,许多将领因功封侯,唯独李广徒劳无功,可见,李广运气不佳。

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率领骑兵同行,两军分开走。李广运气太差,竟被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的军队损失惨重,在李广指挥下仍然苦战。终于,张骞军队赶到,匈奴军队才渐渐解围散去。此役,李广几乎全军覆没,苦战无功,功过相抵,李广仍然没有任何封赏。

四.晚年李广被排挤,迷路无功受责,最后,自杀身亡。

晚年李广随卫青攻击匈奴单于,由于卫青排挤,调李广执行迂回任务,偏偏在行军中李广军队又迷路,贻误了战机,事后李广因此受到卫青责备。

此时此刻,李广不禁感叹“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最后,李广自杀身亡。

总而言之,李广早年就因战功而出名,但是,到晚年自杀身亡都未封侯,可谓“李广难封”。但是,李广无法封侯与本身的站错队,被俘虏,运气差和被排挤有关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李广难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人们也常常替李广鸣不平。但很多资历与战功皆不如李广的人都得以封侯,为什么到了李广这里就不行了呢?

首先,李广曾被匈奴人俘虏过,后来侥幸得以逃脱。回京后,因损兵折将且自身被俘而被判斩首,李广花了很多钱赎罪,才得以免死,被贬为庶民。

再者李广在陇西当太守时,一些羌人发动叛乱,李广先是许以好处引诱羌人投降,有八百多人信以为真前去投降,结果全被李广所杀。杀降历来为世人所不齿,这应该是李广身上一个很大的污点。

李广被削职赋闲时,曾外出同朋友饮酒,返回时途经霸陵亭,霸陵尉醉酒之下不准李广通过,且出言不逊。

过了没多久,由于匈奴人再次犯边,李广又被提拔重用,于是他向皇上要求将霸陵尉调归他指挥,可是李广到了军中就将霸陵尉斩杀了,李广的气量还是太过狭小。

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李广曾跟随周亚夫前去平叛,但在战事结束后,糊涂的李广却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这种相当于选边站队的举动,肯定会为自己招来麻烦。

再有就是李广的方向感总是不太好,在军事行动中曾数次迷路,导致贻误战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李广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封侯一事上,他的性格弱点和看不见的运气却屡次令其受挫。此事虽然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细品却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李广是西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著名军事将领,注意不是统帅。李广勇武,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李广在匈奴军中有很大的威慑力,但李广至死也未能累功封侯。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李广的政治觉悟不高。早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就立有大功,但他却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授与他的将军印信,引起景帝的猜疑。结果,平乱结束后,他功而未赏。

其次,李广心胸狭窄不能容事容人。一次李广率军抗击匈奴兵败被俘,后虽然李广逃脱归汉,但还是因损兵过多获罪罢官回乡。一日,李广在乡里外出游猎饮酒误时,归途中路过霸陵已经宵禁,霸凌尉胡丰扣留了李广一晚才放行。

后来,边境战事需要,武帝再次起用李广,李广调用霸陵尉随军从行。至军中,将霸陵尉杀死泄恨。此事是李广的一个污点,为世人诟病。

其三,李广情商比较低,不能很好的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武帝在北击匈奴时,起用了一些年经将领任军事统帅,如卫青、霍去病等。此时,李广已是老将,资历和声望都比较高,确有抗上的思想和情绪。所以,在战争中李广的使用上,卫青等都非常慎重和小心,一些关键性的位置也不会轻易的安排给他,这样他也失去了一些再立大功的机会。

最后,就是李广的运气不好,也就是“点”有点背。每当李广将要累功封侯时,就总会出一些小“错误”,而失去晋升的机会。李广的最后一战,因不听卫青将令致使部队迷路贻误战机,不待卫青追责,自己羞愤自杀。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李广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中将,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为匈奴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李广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李广战史中最精彩的战例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击战,一次是两年后的河西会战,第一次,他率一万大军被匈奴单于三万主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却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样的杀伤,并使得卫青可以穿越匈奴两路主力的空隙,直导匈奴后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锋队被右贤王四万主力包围,鏖战六天,全军只剩四百人,却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击浑邪王。从两次战役中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作战勇猛,冲击力迅速,战斗力强大,却多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战术的变通,且贪功恋战,易于本队脱离,造成被敌人包围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则聪明的多,在匈奴改变部署的情况下毅然改变行军路线,直导其薄弱环节,终取得完胜。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他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帅才。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作不成一个好的元帅。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提要

自汉文帝前元十四年从军击胡,李广在此后的30多年里一直是汉军中最声名显赫的将领。

可是这位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其在军界的地位滑落之快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竟然轻而易举地在两年之内被新兵卫青所取代。从此之后,李广就基本失去了立功封侯的可能性。揭秘李广与卫青两位名将的竞争过程,胜负易手的关键就在公元前129年的关市诱击战。。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下,30万汉军将士伏击匈奴,无功而返。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程路上,谁会是最沉重的失意者?孝武帝吗?诚然,马邑之谋的落空可能会给主和派发动新一轮的舆论攻势提供口实,但历史毕竟宽容了这位年轻的皇帝。

经过这一次的试错,孝武帝就要奏响征胡的凯歌,汉匈战争的天平将不可逆转地向他倾斜。只是历史的温情并不是这样慷慨地赐予所有人,就在孝武帝的宏图大业渐次展开的同时,另一个人的光荣与梦想却在渐行渐远,他就是——李广

掐指算来,从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胡到孝武帝元光二年的马邑之谋,这位将门虎子已经在战场上拼杀了整整33个年头。曾经的青葱少年不知不觉已是两鬓严霜。

先祖李信擒获燕丹的赫赫战功仍然高悬于祖庙,但是他的子孙,空负无双之誉的李广却拿不出哪怕一件彪炳史册的战功来光耀家族的门楣。客观地说,这并不是李广个人的过失。错生在韬光养晦的文景时代,国家保守的对匈战略束缚住了飞将军的双翼

(孝景帝时)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三十年如一日地在战场上奋力厮杀,没有哪怕一天放弃过对军人荣誉的热烈追求。但在负责外交事务的文官们看来,这却是李广的自负与好战,而这份自负与好战随时可能毁掉文官们苦心维系的和亲局面。于是他们上书皇帝,以爱惜人才的名义要求将李广从战场调离。

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许多年来,李广在汉朝的北疆辗转流离。左突右入的他似乎总在寻找一个缺口,想要打破这股窒息,但命运却悄悄地张开了一张巨网,把他死死地困住

直到孝武帝上台执政,李广的眼前才闪出一线曙光。新皇帝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废止了汉廷奉行数十年之久的和亲政策,并调集30万大军开赴马邑。舞台已经搭好,李广也被钦点作了主角,只可惜匈奴人的意外“爽约”搅黄了李广的这出压轴戏。

失意而归的李广还不能算老,尚有射虎没石之力,但他无法预知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历史:马邑之谋是李广的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战场主演,此后他将无可避免地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龙套演员,直至含恨自裁

悲剧是从5年后的关市诱击战开始的:

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余人。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广后得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元前129年,对伐胡一事念兹在兹的孝武帝策划了对匈奴人的新一轮攻击行动:虽然上回的马邑之谋让汉、匈两国的和亲关系趋于破灭,但贪财好利的匈奴人毕竟还是舍不下精致的汉朝商品,仍与这个南邻保持着频繁的关市通商,所以这一回,孝武帝便将打击的目标锁定在南下通商的匈奴人以及他们骚扰边境的小股游骑身上

和马邑之谋类似,此次仍将有四位将军共同参与军事行动,而老将李广的名字赫然在列。但顾视同僚,李广可能会感到某种孤立,因为同时出征的四将军之中只有他李广一人不是“浙江籍黄埔系”

公孙贺:自潜邸时便随侍孝武帝左右的太子舍人;

公孙敖:护卫孝武帝的骑郎;

卫青:因为家姊卫子夫新受武帝宠幸,故以侍中、太中大夫的身份供职于内廷。

须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孙贺此时已经娶了卫青同母异父的大姐卫孺为妻,而公孙敖作骑郎的时候曾经拼死从大长公主刘嫖手里救下了卫青的一条命,并因此受到孝武帝的信用。

换句话说,以卫青为核心,除李广之外的三位将军已经隐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军功集团——和卫尉李广这样的外朝公卿不同,卫青等三位将军都出身于孝武帝身边的私人亲信,并且带有明显的外戚特征

为什么孝武帝放弃许多元勋宿将不用,却对卫青、公孙敖这样初出茅庐的新兵委以重任?难道真是任人唯亲的私心作祟吗?恐怕,我们还不能遽尔做出这样的论断。要揭秘孝武帝弃故任新的真实原因,我们应该注意到,拍板发动关市诱击战的孝武帝此时仍然背负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作战计划的具体内容已经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

和马邑之谋一样,关市诱击战的作战计划也没能突破内线作战的思维局限。也就是说为了规避深入敌后的战争风险,汉军将以关市为诱饵,尽量争取在靠近汉朝边境的地方歼灭匈奴人。

5年前,首次对匈宣战的孝武帝尚显稚嫩,他一股脑儿地将自己所有的注码统统压到了马邑,企图以一场酣畅淋漓的主力会战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匈奴人,结果劳师麋资,天下哓哓,却终于一无所获,只留给朝臣们讥议的话柄。

得到教训的孝武帝不再好高骛远,转而选择了更加务实的策略:不但将主力会战降格为游击作战,大幅削减了兵力规模,而且命四位将军分路出击,绝不再做孤注一掷的赌博——总该有一路人马有所斩获的吧?

这一方面显示出孝武帝的日益成长,但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的开战决定迟迟得不到朝廷公卿一致支持的尴尬事实。其实关市诱击战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孝武帝都是一心希望依靠外朝公卿的辅佐来打赢汉匈战争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即位之初下诏李广、程不识两位边将入京,出任九卿卫尉。

但前次的马邑之谋,御史大夫韩安国领衔群臣,阻击孝武帝的开战计划,迫使武帝不得不在战场失算后杀掉谋主王恢以塞悠悠众口。大臣们反战的态度是如此坚决,要想说服他们支持对匈作战,其困难之大,恐怕不亚于在战场上与匈奴人刀兵决胜。

为了摆脱这样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孝武帝不得不考虑绕过外朝公卿,另选一批得力的亲信来负责对匈作战的相关事宜,卫青等亲近侍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在关市诱击战中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关市诱击战的5年后,卫青成功击溃了匈奴右贤王的主力。孝武帝钦命使节拜卫青为大将军,于是一个与外朝公卿分庭抗礼的中朝官僚集团正式成形,而外朝公卿也在汉匈战争中被彻底地边缘化了。当然,那已是后话。

现在让我们把话题再转回到公元前129年关市诱击战发生的当时。命卫青等人为将,证明孝武帝已经起念要撇开外朝,另建中朝。但与李广相较,卫青毕竟资历太浅,孝武帝还不敢冒冒然地把战场主攻的重任交给他。所以卫青一军被摆在了四路征军的最东端,当作偏师来使用。

居中攻坚的任务则由李广来担当:李广一军直出雁门,他的正当面就是阴山山脉。阴山既是匈奴本部的生息之地,单于的主力也时常在此出没。作为此次领军出征的唯一一位外朝大臣,假设李广能够取胜,他就还有资本继续压制卫青等中朝新锐,迟滞他们的崛起。

但以这区区一万骑兵,一旦遭遇占据绝对优势的单于主力,任是李广再有神通,又怎么可能全胜而归呢: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全军覆没,匹马无还,连他本人都差点被虏往匈奴。而与他同出阴山的公孙敖也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带着不足三成的残军铩羽而归。西路的公孙贺从云中出征向西扫荡,兜了一大圈,却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见着。四路大军,两路落败,一路扑空,孝武帝的关市诱击战计划堪堪又要破产了。

可就在失败即将宣告的时候,东路的卫青却传来了报捷的佳音。这既是孝武帝的幸运,更是卫青的幸运。原来李广树大招风。一得到他领军出征的消息,匈奴单于便调主力前去围攻,并向参战部队下达严令说“得李广,必生致之!”匈奴主力被李广所吸引,正为卫青一军拉开了攻击的空挡。卫青从匈奴单于和左贤王的结合部撕开一条口子,长驱直入,第一次让匈奴人尝到了圣地龙城被异军侵入的苦果。

兵至龙城,斩首数百,卫青这个看似不大的胜利却给孝武帝带来了双重的惊喜:它不但挽救了关市诱击战的失败,而且还向朝中的主和派证明了汉军的外线作战能力值得信赖。

原本,卫青接受的作战任务要求他只能在关市附近扫荡小股的匈奴游骑,可是卫青却违令而行,竟能直捣虎穴,耀兵龙城。有了这一次的胜利,往后孝武帝要求汉军走出国门,兵发漠北,主和派还有什么理由质疑和反对呢?

鬼使神差的关市诱击战就这样缓缓地落下了帷幕,只是原本担纲主角的李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做他人嫁衣,令卫青这个龙套演员一战成名。战后,兵败的李广被解除职务,免为庶民,仅靠入财赎罪才勉强逃过了军法的惩罚。将军一去,将星黯淡。

李广的失意更衬托出卫青的崛起之迅速。就在关市诱击战的次年(公元前128年),卫青又在汉朝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孝武帝组织的第一个大规模骑兵军团(为数3万人)在卫青的指挥下自雁门出征,反击匈奴的侵边行动,并成功地斩获了数千敌首。

又过了一年,赋闲的李广再度出山,接替病逝的韩南国出任右北平太守,而此时的卫青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晋封长平侯的他一跃蹿升到了李广必须仰视的高度。汉军第一名将的易主已经不可逆转。

从此往后,大将军卫青还会在讨伐匈奴的征程开创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而那个偏居于右北平的老兵,则悄无声息地淡忘在了世人的记忆里。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同利军《汉朝与匈奴战争述评》;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国军事通史·西汉军事史》。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