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韩信的下场很悲惨,作为"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不能善终之人,他的结局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
一、位置摆不正韩信和刘邦什么关系?韩信能施展才华全靠刘邦给的平台。刘邦是君,韩信是臣。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韩信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只知道刘邦对他的信任,他帮刘邦打天下。
最典型的就是刘邦等着韩信来救的时候,韩信不但没有派兵,反而派人来说让他代理齐王。有人说韩信这样做是有道理的,齐地如果没有一个王在镇守,那还真的不行,韩信这是替刘邦考虑。一片真心是没错。你父母替你作主也是为你好,一片真心,为什么你会那么反感?因为没有人愿意别人替自己作主,刘邦自己也不愿意。
这里韩信犯了二个错,第一个错自然就是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显然有要挟之意,任何一个老板或者上司都不愿意被下属要挟,这永远是大忌。
第二替老板作主了,谁当齐王,那是刘邦定的,不是你韩信去讨要的。你替老板作了主,这不是摆明架空老板吗?
刘邦当时很生气,气得要骂人,幸好张良和陈平拉住了他,此时刘邦对韩信的恨意肯定已经入骨了。
二、心胸不够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待年少时的几位。一位是赐他饭的漂母,赏了千金。一位是供养他几个月的亭长,韩信只给了百钱并送给亭长一句话,公乃小人。
韩信此时已经是楚王,他的格局依旧是记着个人恩怨,显然这个心胸不够宽广。正因为心胸不够宽广,所以视野自己也受到局限。
他的目标只想到荣华富贵,却再无其他想法。
为了获得荣华富贵,他可以逼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同样为了抢功,他可以不顾郦食其已经劝服齐国,而选择突袭齐国,导致齐国将郦食其烹杀。郦食其是对刘邦有大帮助之人,他的弟弟郦商是刘邦宠爱的将军。这些都是暗埋下的祸害。
三、不明时势韩信最能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是在十面埋伏之前。蒯通明确告诉韩信所处的危机,韩信担任齐王,这是功臣中最高级了,再往上只能把皇帝位让给他了。
功高必会震主,韩信却不懂这个道理,他说刘邦对我不错,所以我不能这样做。韩信打败项羽,让刘邦怎么赏他呢?无赏,刘邦难道不担心他有恨吗?虽然韩信不恨刘邦。
这种不明时势在楚王位置上时表现的更为突出,他觉得刘邦不会对付自己,轻松赴会云梦泽然后被抓。
被抓之后的韩信明时势了吗?没有。
他过樊哙门前,樊哙以臣子对诸侯王的礼节相待,结果韩信却扬长而去丢下一句话,我怎么和樊哙为伍。
韩信却不知道自己现在只是淮阴侯,论级别樊哙无需如此。樊哙还是刘邦的姻亲,他对你如此,你还要摆谱。这不是摆明你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吗?
当他与刘邦对话时,他说刘邦你只能带十万兵,我是越多越好。这是大实话,但是刘邦是皇帝,你这样说他,是不是情商欠费呢?
结语:韩信的确有才,或许韩信认为自己有才就可以获得功名和富贵,自然有些恃才自傲。在战场上是百战百胜,但是在职场上却是接连败退。有人说是刘邦残忍,这何尝不是韩信自己造成的呢?所以这三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和警示。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被诛杀,这个结果与韩信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韩信不但反复无常不忠心,并有过反叛行为,而且贬低刘邦,临危要封得罪刘邦。
1.韩信反复无常,曾经追随过项羽,后转投刘邦,无忠心可言,从未被刘邦真正信任过。最初韩信投靠项梁,在项梁战死后,就跟随项羽,但是项羽一直没有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小官,韩信曾多次献计,项羽也没有采纳。随后,韩信开始转投刘邦,不过起初也是未被重用。直到韩信又准备跑路另觅明主时,被萧何相中,于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然后,由萧何举荐,刘邦才委以领军重任,并获得辉煌军事成绩。不过,韩信如此反复的经历,毫无忠心,让刘邦对韩信无法真正信任。
2.韩信临危要封,亳无政治头脑,得罪刘邦据说刘邦在荥阳一带牵制项羽时,陷入了项羽包围,处于苦苦相持。此时,韩信已攻下了齐国,却没有率军解救刘邦的意思,而是派人要封,并以齐国伪诈多变为由,要求刘邦封其为齐国假王。韩信临危要封,毫无政治头脑,刘邦大怒,后来在张良劝说下刘邦才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可以说,韩信的齐王封号是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韩信,并让刘邦开始讨厌韩信。
3.韩信杀钟离眜,第一次被告发谋反韩信曾救过项羽大将钟离眛,因此两人关系不错。在项羽兵败后,钟离眛逃亡并投靠韩信,当时韩信是楚王,因此被人告发谋反,于是刘邦决定夺取韩信兵权。但韩信误以为刘邦只是要清除项羽的旧部,于是,准备牺牲钟离眛来向刘邦邀功。最终,韩信提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时,刘邦趁机夺走兵权,并把他带回雒阳贬为淮阴侯。
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贬低刘邦抬高自己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领军能力,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韩信:“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韩信如此回答,不但言语上贬低了刘邦,让刘邦心里不悦,而且让刘邦心里更加害怕并开始提防韩信。
5.第二次叛乱被告发,韩信被杀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向韩信辞行,韩信对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唾手可得。”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
汉十年,如韩信所言陈豨开始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韩信借病在家,同时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结果,陈豨兵败,韩信又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萧何借机设计诱骗并杀死韩信。
可见韩信不忠反叛,贬低得罪刘邦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的死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能力越大,成就越大,或许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更加低调!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刘邦打下大汉的天下,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曾立下不世奇功。韩信用背水一战的策略,击败赵军20万;又用十面埋伏的计谋,逼迫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他是“国士无双”,可最终韩信最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里,真印证了那句谶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落得悲剧下场。
天平倾向哪端?他是重要级砝码在楚汉争霸赛的后期,韩信的位置至关重要,他是刘邦和项羽争取的对象。双方此时就如平衡的天平,他这枚砝码投入哪一端,都是此方如虎添翼。
双方的说客武涉和蒯通的意见不谋而合,他们都说:“当今二王这事,权在足下。”韩信左思右想,还是觉得刘邦对他有恩,于是对项羽的说客讲:“当年项王给我的官太小,而汉王让我做大将军,给我十万大军指挥,而且困难时,汉王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不忍心背叛他,那样对我不祥呀!”
功高震主,刘邦突袭刘邦打败项羽之后,韩信自立齐王,刘邦大为不满。在刘邦的心里,韩信本已对他构成威胁,所以要设计图之。蒯通跟韩信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但韩信还是防范不够。
刘邦来了一次突然袭击,夺走了韩信的兵权,把他打发到下邳当楚王。
天子巡狩,意在何为?韩信一直是刘邦的后患,就在韩信当楚王的第二年。刘邦假称出去打猎,从洛阳来到陈丘,在诸侯们夹道相迎之时,兵士当韩信秘密逮捕,理由是有人告他谋反。
当初韩信听到天子巡狩,要经过他这里时,心里就非常慌乱。就觉得此事不大对劲,如果举兵造反,又想天子未必是来讨伐自己的。
当刘邦令人把韩信捆绑后,韩信长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实这一招暗度陈仓是陈平之计,他知道用刀枪相见的办法,未必胜得了韩信。这次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改封他为淮阴侯。
妇人之仁VS不仁之妇在“天子巡狩”之时,韩信还做了一件卖友求荣的蠢事。钟离眛将军是韩信的好友,是昔日项羽的旧将,但是刘邦痛恨的人。韩信为了取悦刘邦,竟然杀死钟离将军,但刘邦眼中最大的敌人是韩信。
汉十年,刘邦亲自率军是平叛陈豨之乱。韩信托病没去,在家里准备造反之事。消息被家人告知了吕后,吕后和萧何谋划将韩信骗来,将其杀死。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刘邦平乱归来,听到这个消息后“且喜且怜之”。
启示韩信是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他把利益看得太重,在项羽和刘邦手下都服务过,眼中只以利益,谁给他的官大就跟谁。他为了保护自己,杀掉了自己的好友,这也是不义之举。凶相必露,他最后还是走上造反的不归之路。
历史上越王再复仇之后杀了文种,他没有引以为戒。蒯通对他的劝告他也没有听。
——————————————
补充: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般指汉初三杰的淮阴侯韩信。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韩信,中国历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寄食于漂母,受辱于胯下。一个人虽遭如此之落魄,但后来暗渡陈仓破三关以定齐地,十面埋伏擒霸王以立汉朝;拜将称王,裂土封疆,而后擒于暗室之内,死于妇人之人。人生起伏跌宕,何其曲折。
重读历史,温故而知新,从韩信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韩信最后落到一个功成身亡的下场,我觉得这都是与韩信落魄时的遭遇有莫大的关系。韩信本是一介布衣,不知师从何人,所学何术,正史并无记载,父母早去,六亲无依,成年后工作又不顺,这里混一顿吃的,那里混一顿喝的。弄得乡里乡亲都嫌弃的不行。饥肠辘辘游走在河边,被一洗衣服的老婆婆看见,从家里找几个馒头丢给他吃,韩信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从此连续几日到了饭点都来到老婆婆出入的地方,老婆婆看他饿得可怜,又连续十日给了他救命的馒头。老婆婆一看,哎呀!这小子年纪轻轻就这样懒散,怎么得了,这像是要赖上我的样子啊!不行,我得让他自食其力,再这样吃下去,老娘都要让他吃垮了。于是在韩信又一次来找老婆婆要馒头吃时,老婆婆就说:“年轻人,这馒头还合胃口吧?”韩信是个明白人,10多天不说一句话,今天突然问我,这是受不了我了呀!于是韩信揖手说道:“非常感谢您这么多天来送馒头给我吃,将来我一定重重的答谢您。”老婆婆一听故意斥责道:“大丈夫不能自谋其身,岂不羞乎,我见不得可怜人,才给你几口馒头吃,那里是指望你将来报答。”说完老婆婆和韩信都知趣的走了。
韩信来到淮阴街市上,刚好遇到当地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恶霸,他们平素就知道,韩信虽然长得高大威猛,常挂宝剑在身,一副士官模样,然而胆小怕事。于是厉声喝道:“韩信小子,你给爷站住,今天你若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刺我,如果怕死,你小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给你这两条路,你选也得选,不选也得选。”街道两边的人都围了过来。韩信知道这群二货来者不善,于是盯着他看了一会说道:“张开你的胯,小心我顶着你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韩信俯身受辱,钻胯而过。街道上的人都大笑韩信这小子真是个没胆的怂包。家里无余粮,出门又受辱,这样子在淮阴是很难混下去了。
从寄食漂母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放弃面子,这样的人让刘邦怎么能不担心?
从受辱胯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可以隐忍至极。刘邦也是草根出身,当然知道这样的人爆发力是非常可怕的,怎么能安心的让韩信称王一方。因此刘邦出去平乱之后暗中嘱托吕后防备韩信,韩信被吕后杀害之后,刘邦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可惜这一代军事天才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韩信其实是咎由自取!
一直以来,韩信的遭遇都被认为是刘邦过河拆桥的强有力证据。韩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战功赫赫。在被刘邦登台拜将之后,先是练兵定制,为刘邦训练出一支足以反攻中原的大军,为刘邦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楚汉相争期间,韩信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章邯,帮助刘邦还定三秦。后又领兵东进,“木罂缻渡军”奇袭安邑,平定魏地,破魏国,虏魏豹;背水一战诛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之后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并在灭齐一战中,以断河计大破楚军二十万,项羽麾下第一战将龙且战死。最后韩信与刘邦、彭越于垓下合围楚军,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自此赢得了楚汉之争,问鼎天下。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韩信之功劳,无人可比。用其谋士蒯通的话讲,那就是“功无二于天下”。
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汉书》
然而这样一位对汉朝有着开国之功的大功臣,最终却是没能得到善终。他先是被刘邦一贬再贬,后又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
单从韩信的功劳和结局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也因此背上了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坏名声。但事实上,刘邦并没有那么坏,当初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都还过得不错,比如张良、萧何、曹参等等,甚至于背叛他的卢绾,刘邦都还善待其家眷。
所以,关于韩信的结局,还需要从他自身找原因。
古来为臣者,“忠诚”都是最重要的,至于能力这些特质,那都得放在后面。所谓忠诚,那就是要绝对的听话和服从,时刻以主子的利益为先。显然韩信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首先从自我出发的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刘邦。
比如说,当初韩信背水一战击破赵军,接着平定赵地,降服燕国,名动天下。此时他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就是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以稳定刚刚打下的赵国。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这件事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张耳本就是当初跟着武臣一起光复赵国的元老,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也是被封为常山王,属于赵地诸王之一。而且张耳和刘邦有旧,他当这个赵王合情合理。
然而,为张耳请封这件事,不该韩信来干。毕竟刘邦才是老大,韩信只需要报功,如何封杀赏部下,那是刘邦自己的事儿,韩信此举无疑是僭越了。
至于韩信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可能是他确实不懂这方面的人情世故。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在破赵一战中,他韩信才是主将,功劳比张耳之高不低。那么既然张耳都被封了赵王,他韩信的封杀赏难道还会差?
类似的讨价还价,还有一个“假齐王”事件,其中韩信的表现更加露骨。话说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就派使者找到汉王刘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以此来名正言顺的统治齐国,稳定局势。
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大军围困,韩信作为属下,第一件事不是商讨如何帮刘邦解决困境,而是向刘邦讨要封赏。着很明显就是在和刘邦讨价还价,刘邦当时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他和项羽正处在一个焦灼的对峙局面,自己如果不答应韩信,万一韩信坐山观虎斗,或者倒向项羽一方,那么自己可就是万劫不复了。于是他只能答应韩信,而且还封了他真齐王。
当然,围绕着“假齐王”事件,韩信还给刘邦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印象。比如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帐下谋士郦食其已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汉。韩信可以调转大军,来帮刘邦对付项羽。可是韩信却并没有理会郦食其和齐王的盟约,自顾发兵攻打齐国。虽说齐国最终拿下来了,但郦食其也因此被齐王烹杀,而刘邦更是因此背上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
总而言之,韩信让刘邦丢了面子,更感到了威胁,刘邦对他早就不满意了。只不过,当时正值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需要韩信,只能暂时妥协。等到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平定,刘邦自然就会开始收拾韩信。
当然,最开始刘邦并没有想要杀掉韩信,他只不过是拿掉了韩信的兵权,将其囚于长安城。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就彻底放下了对韩信的忌惮。从楚汉战争中韩信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中没有忠诚可言,其之所以为刘邦效力,动力完全来自于加官进爵。
换句话讲,他就是一个打工的,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儿。项羽不给他升职加薪,他就跳槽;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他也想跳槽。后来升职加薪了,又觉得刘邦给的待遇不够,想要更好的待遇,那就以离职相威胁。对于老板来讲,这种员工始终是不靠谱的,一旦某一天,自己给的待遇,再也无法满足他的期望,那么他依然会跳槽。
所以,对于刘邦来讲,韩信始终是一个威胁。他不是不想杀韩信,只是没有借口罢了。恰好后来陈豨反叛给了刘邦杀韩信的借口,不管韩信有没有真的参与进来,只要他和陈豨曾经有联系也就够了。
大家总是在怪刘邦忘恩负义,却忽略了韩信的卑劣手段。原本韩信想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他不该用这样的手段去要挟刘邦。
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对韩信评价得很好: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大致意思就是你韩信既然用了市井小人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对你君子相报呢?
当然了,这倒不是韩信的人品有问题,而是他的观念太落伍了。如果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像韩信这种做法,再正常不过。形如商鞅、苏秦、吴起等等这些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国观念束缚,想的就是要为自己牟利。当我做出了贡献,那就应该得到封赏,最终裂土封王,成为一代诸侯。
但是到了刘邦这里,时代已经变了,在秦始皇的开启了帝国之路后,帝王们需要的就只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介诚臣,而不是韩信这种以功业为筹码,和皇帝讨价还价的打工仔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韩信被刘邦称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功之臣。韩信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刘邦,逐渐显示军事才能,屡立战功,先后灭韩国、齐国与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逼项羽乌江自刎。
天下已定,刘邦开始猜忌杀戮开国功臣和异姓诸侯王,先后除掉英布(原为项羽手下五虎将之一),彭越,陈豨等,所有异姓诸侯无一幸免!
刘邦想除掉萧何。萧何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大汉成立不久,萧何打报告辞官,告老还乡。刘邦不允。
萧何无奈,一再要求刘邦封赏自己和家人,越显贪得无厌。还霸占百姓耕地 ,抢占民房,惹起民怨。告到刘邦这里,刘邦不但不生气 ,反而对萧何放下芥蒂,消除杀戮之心。
萧何靠败坏自己名节,保全住自己。
刘邦还打算杀掉张良,张良比萧何更神,早把刘邦看透了,论功行赏之时,不要一官半职,云游四海去了。临走告诫韩信:“刘邦气量狭小,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早做打算吧。”
可惜,韩信没往心里去。行事比较高调,自认对大汉有功,刘邦不能向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自己。
后来被告谋反,被削减兵权,由楚王贬为淮阴侯,引起他警觉。行事低调了许多,一般谁也不见,经常称病不上朝。
经刘邦默许,吕后找萧何商议处置韩信,萧何为了自保,答应除掉韩信。
有一天,萧何找到韩信说,大王平定陈豨归来,举行宴会,让你我前去。
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对他有知遇之恩,保荐之功。韩信没有多想,跟着去了。
刚到未央宫,萧何转身不见了。韩信被迅速拿下,吕后过来宣布,淮阴侯韩信谋反,诛三族!韩信醒悟过来,破口大骂吕氏歹毒。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此而来。
韩信仰天长叹说:“狐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后悔当初不听子房(张良)之言啊!
突然,韩信想起了什么,对吕后说:“汉王曾经许诺我四个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人不死、见铁不死”,还算不算话?
吕后冷笑道:“好啊,料你会这么问,早给你准备好了”。下令把韩信装进笼子,笼子周围蒙上布,用绳子悬调空中,让宫女拿竹签子,往韩信身上扎。
一代名将就这样惨死!
韩信之死有其必然性,也有人说咎由自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一,手握兵权,功高盖主。刘邦异姓诸侯中,韩信最善用兵,攻城掠地,建立功劳最大。对刘邦威胁也最大,一度掌握军队比刘邦还多。刘邦不得不为其百年以后,自己刘氏江山考虑,最好办法就是铲除后患,一劳永逸。
这也是历代皇帝,建国以后开始杀戮功臣最主要的原因。
在职场中,自己是业务骨干,不要事事总想在单位一把手面前邀功,甚至在上级面前和一把手抢功,显示自己能力有多强。
早晚有一天,一把手认为你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给你穿小鞋那都是轻的 ,把你挤出核心利益圈,甚至调走都有可能。单位离开谁,都照样转。
二,认不清形势,不懂急流勇退。韩信大权在握,天下未定 ,你还有利用价值。天下已定就应交出兵权,形势不妙就应该解甲归田。
皇帝面前,拥兵自重,此乃大忌。天下已是刘邦的家天下,贪恋兵权想干什么呢?严重威胁到皇家统治,不猜忌、铲除你才怪。
在单位,你有能力,人脉广 ,人缘好,应多和领导沟通,低调做事。否则领导会有危机感,怕你有一天取代他。久在一个位置,单位来新人了,该让贤就让,以免让领导挑明,自己还尴尬。
无论单位也好,社会也罢,年轻人是主流。年轻人有活力,有创新。新老更替,推陈出新是不变的一个社会规律。
三,性格孤傲直率,不合群。韩信自认功劳最大,没把其他诸侯王放在眼里,跟刘邦说话也是直来直去。
有一次两人对话。刘邦:“你看我能带多少兵?”“最多十万”。“那你呢?”“多多益善”。这让刘邦心里非常不舒服,在刘邦心里,虽然统兵打仗不如你韩信,但我既然能当皇帝,应该事事比你强才对。
韩信上朝途中经常独来独往。有一次上朝,一抬头看见樊哙跟他同行。本来樊哙想打个招呼,一看韩信没正眼瞧他,也就算了。韩信心里还自嘲呢“我怎么也跟樊哙混一块儿了?”
刘邦想排除异己时候,都没人替他说话,虽说人人自危,起码,自己心腹都未曾提醒。
职场当中,一定和同事搞好关系,和谐共处。不能因为自己学历高,有能力,就瞧不起其他同事。
说话不能太直接,“直筒子”容易伤人。虽然有人喜欢坦诚,率真,但是委婉一点最好。
同事之间能帮忙就帮助一下,自己将来有个大事小情的,同事也不会见事不管的。
如果与同事有利益上的冲突,相互谦让一下,没有长久的利益,关系最重要。
但不能一味的,无原则的谦让,那就另当别论了。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好。
四,和项羽部下关系密切,不知避嫌。韩信是楚国人,比不了萧何、樊哙,他俩是刘邦沛县起兵的老哥们,韩信曾和项羽的“五虎将”走的很近,刘邦和项羽共同打天下时候可以这样来往,但毕竟属于两个阵营,楚汉争霸天下局势明朗,即便你问心无愧,但刘邦不能不怀疑。
职场当中,自己后加入这个群体,一定和领导身边人,尤其是和领导一起打拼的元老骨干,搞好关系。人家可是嫡系。无论自己有多大能耐,一定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学会夹尾巴做人。
五,不该逼刘邦立自己为齐王。韩信攻下齐国后,写信给刘邦让自己当一个假的齐王,好镇住,安抚齐国百姓。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万分危急。虽说气恼,但也无奈,为了大局,刘邦回信封韩信一个真齐王。君臣嫌隙开始于此,此时要挟,韩信非常不明智,情商很低。
无意中了解和知道领导的隐私,绝不能小道传播,更不能以为抓住领导把柄,要挟领导,这都是不可取的,职场大忌。能当上领导,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公司处于困境时期,你要多想办法,多出力,越是这时候越需要你帮助公司度过难关。患难见真情,领导会记住你做出的贡献,加薪,升职都是分分钟钟的事。
六,犹豫不决,胸无大志。正当刘邦,项羽为了地盘,争执不下之时,齐国谋臣蒯通给已是齐王的韩信出主意说,现在正是你主动出击时候,楚汉一定臣服,则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成鼎足之势 ,成就霸业。
韩信没听。“当断不断,必为其乱”,错失了这次机会,也为后来自己被杀,埋下伏笔。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年造反独立。
单位里,如果不被重用,交际广,人脉足,能力尚可。抓住机会,可以考虑跳槽。
就算是被重用,机会成熟也可以自己闯天下。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自己也可以成立公司,当老板,何乐而不为呢。
七,高估了自己在刘邦心目中地位。当年刘,项激战正酣,项羽曾派武陟来齐王韩信这里当说客。让韩信保持中立,另立山头。韩信虽然没有答应,但犹豫了,采取静观态度。这让刘邦极为不满,但是碍于韩信势力强大,还不得不仰仗。
公司有两个副职,为一把手位置 ,明争暗斗。其中,一个是把你亲自提拔起来的,另一个是你非常敬重,也有能力当一把手。任何一方得到你的帮助,都可能位居一把。你到底帮谁?能不能选边站?
你帮助了自己老领导,即便他当了一把手,他内心也不会感激你,还会有芥蒂。
因为任何一个领导,需要是只对自己忠心耿耿下属。你曾经内心摇摆过,甚至考虑选边站,这样的下属不会得到领导的信任,更不会成为心腹。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韩信不识时务,对时局没有看清,没有把握住机会,更没能摆正自己位置,最终落得惨死下场,可悲、可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