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勇无谋的关公可以被后人奉为关帝?

而精忠报国的岳飞却无人供奉?供奉关公是因为关公忠心。但说到忠心,岳飞难道不是更忠心?而且还获得这么惨的下场。

我觉得你可以去供奉岳飞,但是你不能说关羽是有勇无谋,关羽是有勇有谋的,你不能因为他失去了荆州,就抹杀了他的一切。但你不要忘记,他前期镇守荆州,一直都是稳如泰山,最后是死在吴国的诈骗和魏吴两个国家联手。

信仰是一种寄托,其实也没有为什么。只是统治者的喜好不同,因为清朝入关之前,就对关羽非常的崇拜,关羽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每一次出征的时候都要拜关羽,打胜了回来还是要拜,所以入主中原之后,自然就要大力的宣扬和推崇关羽,所以关公文化也就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

为什么不树岳飞,因为清朝和岳飞攻打的金是同一个民族,清不可能竖自己祖先打败的人为崇拜的偶像。所以岳飞肯定不可能在清朝受到崇拜,我们知道信仰它是有偶然性,也有历史延续的,所以清朝开始推崇关羽,关羽的信仰就延续到现在。

所以在背后没有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也非常认同观地。崇拜关帝,那么你也不必要去追寻其背后的东西,因为信仰跟历史并不是直接挂钩的。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人们重新的塑造,如果你试图把它跟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为什么有勇无谋的关公可以被后人奉为关帝?

关帝君和岳王爷都是华夏五千年长河中的威武人物,他们在各自所属的时代书写了不一样的忠义千秋!

我们不能因为关羽丢了荆州就说他有勇无谋,这对他不公平,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关羽只是“刚而自矜”,在遭到吴国的奸计和魏吴联手夹击后才“以短取败”,留下了丢失荆州的历史遗憾!

事实上,关羽文武双全,是东汉末年的顶级武将之一。《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万人之敌”、“并有国士之风”。关羽能够“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是历代王朝加封的政治需要。

关羽生前爵位是寿亭侯,死后谥号是壮谬侯,这是当时的统治者给他的评价。

但晋以后儒家思想得到强化,历代统治者强调忠君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宋朝,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关羽被宋廷封为武安王后逐渐被神话,一直到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被封为关圣大帝,彻底走上了神坛。

而在此期间,道教又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成为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之一。关羽能够得到民间百姓的认可,成为世人敬仰和供奉的对象,《三国演义》和民间评书功不可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位忠勇仁义双全的关羽,也为民间的评书提供了素材。

明朝时期,因为封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民间提供了大量饭后闲谈的时间。

尤其是江南,茶馆中设置评书的经商模式更是得到民间的欢迎,这就为《三国演义》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到了清朝统治时期,作为异族统治中原,清统治者急需塑造一位忠君爱国的典范,以能够站稳他们的脚跟,关羽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关羽经过宋、元、明三朝的运作,已经成为忠义的代表,有着雄厚的政治基础。

加上明朝时期《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宣扬,关羽的忠君形象更是深入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仰力量。

有这么好的底子,清王朝自然会大加运作,坐实了关羽的“关帝”身份,再通过藏传佛教的加持,关羽的形象也就影响至今了。当然,岳飞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自岳王爷遇害风波亭后,他就一直是民间公认的武圣,深受民间供奉和信仰。

这种在民间的超然地位,在明太祖废除姜尚的官方武圣身份后,民间对岳飞的精神信仰更是达到了顶峰。

但这一切在满清入关后戛然而止,清统治者自认自己是女真人后裔,当然不会任由民间肆无忌惮的信奉岳飞!

所以抹除民间对岳飞的供奉和信仰,抬高关羽的身份和地位,就成了必要的政治手段!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