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一。唐玄宗的高力士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先河。
唐朝的宦官势力专权是从唐玄宗开始,前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但是到后来唐玄宗逐渐沉迷于淫乐,所以把很多事情托给高力士,最后导致所有的文章必须先经过高力士,然后呈给唐玄宗。皇子和公主都不敢对高力士直呼姓名。
二。李辅国时期达到了高峰。安史之乱后皇帝觉得还是宦官可靠,所以就开始宦官掌握兵权时期。李辅国因为拥立肃宗有功,所以唐肃宗封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管全国军队,主持平叛,权倾朝野。
三。鱼朝恩威逼代宗对皇权形成威胁。鱼朝恩在唐肃宗时期就得到了重用,代宗时候因为护驾有功统率京师的神策军。他做事比较过分。权倾朝野,而且私设刑狱,甚至胆大妄为,逼代宗迁都洛阳,直接侵犯到皇权。
四。宦官专权达到顶峰。唐朝中后期判乱是经常发生的,有了鱼朝恩前车之鉴,所以把兵权又重新交武将。但是他们让德京非常失望,在叛乱中的时候禁军无人护驾,只有一个宦官在场,所以最后反过来,皇帝还是重用的宦官,这次是变本加厉直接导致了宦官以神策军的武力为后盾,操纵皇帝的废立。宦官的权势达到了最顶峰。
五。僖宗到唐末是宦官专权的最后没落时期此时宦官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宰相已经没有了权利,宦官对皇帝和宰相视为无物,最后唐朝的宰相崔胤借助朱温的力量,把宦官杀了个干净,从此结束宦官专政。
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为何文官集团斗不过宦官,我们打个比方,皇位的继承一般是谁?嫡长子制度。皇帝的儿子分庶子和嫡子,就是庶子是老大、老二,嫡子就是老三、老四,一般也都是老三老四接掌皇位,没有老大老二什么事。
这么一说,大家很快就明白了,唐朝的中后期,朝廷里文臣武将就是庶子,必须要用的,朝廷的运转还要靠他们,但在皇上眼里,那都是庶子,只有宦官才是嫡子。所以,不用我多说,大家掰着脚指头都能想明白,宦官就是高于朝廷的文臣武将一头。皇帝重用宦官,这个情况发轫自唐玄宗李隆基。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高力士就跟随着他,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韦后集团,再后来和太平公主较量,高力士都立有大功。所以,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开始重用高力士。那时宦官在朝中地位显赫。但是高力士虽然地位显赫,却没有军权,也不得干预朝政。
到了唐肃宗李亨时期,由于宦官李辅国对唐肃宗有定策之功,后来当上了宰相,这是宦官正式参与朝政的开始。公元763年十月,吐蕃军进犯,逼近京师,唐代宗逃往陕州。当时唐肃宗发出勤王的诏令。但是各路节度使对皇帝宠信宦官有极大的看法,勤王令发出去一个月了,竟没有一路响应!还是宦官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军威方振。此后唐肃宗启用被贬职回家的郭子仪,才把匈奴赶跑。从此以后,在唐肃宗眼里,就是宦官亲,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勤王救驾!后来鱼朝恩就掌握了神策军。这时,宦官开始执掌兵权了。由于安禄山的叛乱、仆固怀恩的叛乱、李光弼的见死不救,皇帝对武将开始忌惮了,限制使用了;由于元载等人的祸乱朝纲,皇帝对文臣也失去信任了。那么,可选择的就只有宦官了。唐肃宗之后,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都是如此。号称“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是个明主,也该能把握分寸了吧,还是一样重用宦官。下面就举一个唐宪宗为了使用宦官,怎么绞尽脑汁,怎么和文臣集团进行勾心斗角的较量的。正常的观点是,恶狗不咬上门客,猛拳不打笑脸人。所以自古以来溜须拍马一般都能得到好处。
比如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遭到群臣的反对,大奸臣李义府把握住时机,半夜叩门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青睐,后来平步青云,最后官至当了宰相。
比如宋真宗要想封禅,提高自己的名气和地位,“五鬼”之一的王钦若出主意,弄个假天书,最后终于完成了神圣的泰山封禅大典。
历史上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以上都是溜须拍马非常成功的经典教材。
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许多时候主要还是看你想拍的人当时的想法,如果号脉不准,没准也会弄巧成拙。那时就不仅仅是出乖露丑了,甚至还会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唐宪宗当政时,他一心想削藩,好建立一份功业。首选的目标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当时他的想法遭到群臣的普遍反对,认为征讨王承宗的理由有失偏颇,再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失败,将对朝廷的信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在群臣极力反对的时候,有人给唐宪宗打气,他的亲信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力挺出战。
终于来了一个志同道合者!唐宪宗一看,还是亲随靠谱,于是就想让他挂帅出征。
但吐突承璀是个宦官,自古以来宦官只有当监军的,那还是他太爷爷,唐玄宗当年的独创。现在让宦官领兵作战,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唐宪宗此时心里真有些举棋不定,他估计只要一提出自己的设想,就会遭到极力反对,所以要找个恰当的时机和充分的理由来提议这件事情。
哪里是自己的突破口呢?唐宪宗的脑子开始转起来了。
也是事有凑巧,这时,有个时任宗正少卿的李拭上了一道奏疏,说:“王承宗不可不讨伐! 吐突承璀是陛下亲近并信任的内臣,应该将禁卫亲军委托给他,让他统率各军,有谁胆敢不服从命令!”
唐宪宗看到这个奏折,心里那个狂喜呀!心想,这下终于有借口了,可以在大臣们面前正大光明的提这件事情了。
当天,在和翰林学士商议事情的时候,宪宗将李拭的上奏拿给各位翰林学士看,还振振有词的说:“这是一个奸臣啊,他知道朕打算任命吐突承璀为大将,所以他便进献这一奏状。你们这些人记住他的名字,从今以后,不要让他得到提拔任用。”
唐宪宗的这番话出乎李拭的意料,也出乎所有大臣们的意料!
本想替君分忧来邀赏的,却没想到却拍到了马蹄子上。唐宪宗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弄了这么一出戏!不但没得到奖赏,自己一辈子的前程也就此作罢。
唐宪宗此时动的什么脑筋呢?直统统地拿着奏疏去征求大臣们的意见,那显得他多弱智?自己拿出提议让大臣们赞同,多掉面子?但宪宗还必须要拿李拭来说事儿,才能顺带着把要授予吐突承璀兵权的事情提出来,从而不着痕迹地试探大臣们的反应。
总之,宪宗的目的无非是想进行一次火力侦察,才顺手把李拭拿来当试验弹了。
让宪宗颇感意外的是,裴垍、李绛等重臣对他的“火力侦察”几乎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这让宪宗很恼火。就是放个屁也该有点味儿,扔个石头也该有个响动呀!
其实这也只能怪宪宗是自作聪明。你不想一想,让一个太监领兵去作战,大臣们心里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如果皇上正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皇上你说李拭是个投机钻营的奸臣,在那里擅自揣测圣意。我们知道这件事了,并记住了这个人,以后防着他就是了。至于吐突承璀挂帅的事,你皇上并没有说,我们也来个选择性的“忽略”,在皇帝面前有必要来找这个不自在吗?
由此看来,唐宪宗时期,他重用的那些翰林学士,并不都是“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在官场上混得也都是猴精猴精的。
唐宪宗一看投石问路这招没有什么反应,他也开始玩起手腕来。上次的提议不是大家都没吱声吗?那我就视为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默认了。好,那就一致通过!
于是唐宪宗决定出兵讨伐王承宗,并且强行任命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
皇上既然明确提出了这项任命,大臣们就无法躲避了,只好站出来说话,表明自己的态度,抗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以往。
但是交锋中的结果,兵还是派了,带兵的还是吐突承璀。但为了给诸位大臣一点面子,唐宪宗在这里又玩了一回花招——将处置使改为宣慰使。
这个任命不伦不类,是唐宪宗的发明。虽然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吐突承璀还是实际上的联军总指挥,但这个名头一改,也算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纯粹就是皇帝的新装而已!
君臣之间的较量就是以“三鞭换两锏”,各摆一道的方式结束了。至于那个被唐宪宗李纯扔出去的臭石头李拭,他最后什么样,没有人有这个心思和精力去管他了。
结论:今天的人们总结起拍马屁的学问,各种书籍琳琅满目,各种技巧层出不穷。什么拍马屁有几重境界呀,拍马屁有多少类别呀,拍马屁要掌握时机呀,等等等等。总之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其实这些总结都有一个疏漏。它们忘掉了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千万别忘了什么事情都有运气的成分。本来是正常的拍马屁,主子也知晓,但是遇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苦主,那结果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因此现在总结起来看,拍马屁这种事情,真的要谨慎从事,三思而后行。既要看准方向,还要掌握火候,最关键的要摸清所拍对象的脾气秉性和此时的脉搏!
千万不要变成第二个李拭,这才是最关键的啊。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曾经专门写文介绍过,唐朝宦官能够一步步登上权力舞台并呈现出尾大不掉之势,全在于皇帝们的心理危机——对武将充满防备。
▲大明宫数字复原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分水岭,这个曾盛极一时超级帝国,经历此次沉重打击后,一蹶不振。“安史之乱”对唐朝最大的影响,还在于它导致唐朝皇帝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事实上,这种心理危机对唐朝后期政治格局影响非常深远——帝王们不再信任文臣武将,而只信任内廷宦官。在皇帝看来,宦官就是宫中奴婢,他们依靠皇家而活,所以绝不会做起兵叛乱之事,再加上皇帝自幼便由宦官侍奉饮食起居,两者之间彼此感情融洽,皇帝相信他们值得信赖。
▲唐玄宗李隆基剧照
因一场“安史之乱”,曾缔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丧失了以前那种高度自信。“马嵬之变”后,唐玄宗时刻担心武将谋反,所以当他命大将高仙芝、封常清领兵平叛时,特地派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然而,心胸狭窄的边令诚由于与高仙芝、封常清意见不合,便诬告两人贪污军粮、动摇军心,视武将为猛虎的唐玄宗竟然听信其谗言,毫不迟疑地下令处死这两位战功卓著的大将。由此观之,唐玄宗的心理危机是何等严重,这种心理危机随后又“遗传”到接下来的几位皇帝身上。
▲郭子仪绘画形象
比如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李亨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60万大军围攻相州,讨伐安史叛军。为监视这些将领,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是有功大将难以相互统属为由,不设元帅,反而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肃宗新创官职),使后者成为事实上的元帅。毫无疑问,当对兵法一窍不通的鱼朝恩成为唐军最高军事长官后,这场战争注定失败。
唐军大败后,鱼朝恩却将战败罪责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于是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宦官担任监军造成的恶果远不止此。从唐朝中期开始,多位爱国将领被其逼至造反。大将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一门之中有46人为国战死,其女为国家边境安定,甚至远嫁回纥汗国。可惜的是,由于他得罪了宦官骆奉仙,后者诬告其意图谋反,仆固怀恩为自保只好叛变。昭义节度使刘悟、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同样因不堪忍受宦官凌辱欺压而被迫造反。然而他们被宦官逼反的事实,却进一步加剧了唐朝皇帝的心理危机,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唐肃宗李亨剧照
由于宦官生理残缺,大多心理扭曲,一旦得势往往比其他人更加贪得无厌、横行霸道,之前子渊说过的李辅国就是如此,他不仅在肃宗朝权倾朝野,太子李豫(即唐代宗)即位后,因李辅国把持中央禁军兵权,代宗不得不对其言听计从。虽然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曾对宦官干政加以整治,起到了一定效果,好景不长的是因“间架法”而兴起的“泾师之变”又让得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泾原叛军在长安百姓的帮助下进入皇城时,德宗信赖的禁军将领竟不能召集兵卒前来护驾,德宗能够依靠的只有伺候他的一批宦官。重返长安后,德宗随即任命心腹宦官统领中央禁军神策军,后来还进一步完善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制度。从这一方面来看,唐德宗不仅未能摆脱“武将作乱”的心理危机,反而受“泾师之变”影响,对武将的忌惮越来越深。
▲权宦李辅国剧照
接连几代唐帝重用宦官,最终酿成苦果。德宗李适驾崩后,宦官势力完全掌握了神策军兵权,以至于敢行废立皇帝之事。顺宗李诵即位数月,就因支持改革派夺取宦官兵权而被宦官安排“内禅”;宪宗李纯继位时曾说宦官“不过家奴耳”,然而最后却会因宦官而死。穆宗李恒即位时,迫于宦官压力,还竟不敢对父皇死因过于追究,只好讳莫如深;文宗李昂时,为剪除势力膨胀的宦官,宰相李训编造天降甘露谎言,准备在宦官们参观甘露时将他们一网打尽,但因宦官仇士良看破计策,“甘露事变”爆发,上千名正直官员被杀,文宗也遭宦官挟持,唐朝宦官干政由此达到顶峰。
▲现代人扮演的唐朝皇帝
从宪宗开始直至唐亡,连着九位皇帝,除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竟然都是由宦官废立产生。不过这并不怪宦官,所有一切都是唐朝皇帝自酿苦果所致——“安史之乱”并不代表所有武将都有不臣之心,至少参与平乱的郭子仪等人就是真心报国。如果自唐玄宗开始的历代皇帝心中对武将的忌惮能够及时化解,或许唐朝也就不会出现如此乱象。
参考文献:
《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宦官专权几乎历代都有,最严重的莫过于东汉、唐、明三个朝代。东汉有著名的十常侍之乱,明代有王振、刘瑾、九千岁魏忠贤等祸国殃民,然而,与唐代一比,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无论是十常侍还是九千岁,他们看似权势滔天,王公大臣都对其俯首帖耳、毕恭毕敬,但在皇帝面前,仍然是一条可被随时丢弃的狗。一旦皇帝觉得他们有碍市容,转瞬之间就可通过一纸诏书将其打回原形。
图1 汉朝宦官乱政
但唐代后期的情形却大不相同。不但文武百官匍匐在他们脚下,便是皇帝也要乖乖地喊爸爸。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路往下怂,但唐宪宗不服气,想要让大唐梅开二度,重振雄风。他一度的确做到了,“元和中兴”讲的就是这段时期,可他后来开始不断嗑药,并最终死在了宦官的手里。
宪宗之后,除了被朱全忠策立的末帝唐哀帝外,唐朝历经最后八位皇帝的统治,而其中七位,都是宦官所拥立的。唯一按正常程序走,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上位的唐敬宗,却又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所终结了。
期间,唐文宗曾奋起反抗,试图消灭擅权的宦官,但虽有心却无谋,最终被反杀,酿成了甘露之变。最后,失败的文宗只得自我哀叹:“周赧王、汉献帝因受制于权臣而无能为力,我却更不堪,竟然被家奴所控制!”
对于这种情形,清代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总结的很是到位,“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图2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肃宗
那么,为何唐代的宦官能这么牛呢?吃激素了吗?
究其根源,唐代后期的宦官能够废立乃至弑君,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手里有兵。而这一局面的产生,除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外,有两位关键人物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一个是唐肃宗,另一个则是唐德宗。
唐代前期的兵权由武将所掌控,宦官根本无从染指。宦官最早接触兵权,应当是在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主政时期。在不知是不是因为抽风发作才弑杀中宗后,韦氏派遣宦官薛思简带领着五百人,前往筠州防范中宗的庶长子谯王李重福发飙;而后在唐玄宗时期,李隆基也曾派宦官杨思勖出兵征讨蛮夷。
不过,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差事,宦官都是缺乏编制的临时工,并没有长期手握兵权。改变源自安史之乱的爆发。
因为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叛变,唐玄宗不免开始对手握重兵的大将心生猜忌,进而导致名将封常清、高仙芝被杀,哥舒翰被俘以及潼关失守,帝都长安也由此陷落。
图3 安史之乱
而相较于玄宗,肃宗的猜忌之心更为严重。
一方面,他是安史之乱与禁军主导的马嵬驿之变的亲历者,肯定留下了大面积的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环境中,时刻担心被废黜太子之位,对于权臣异常憎恶;再加上得位不正的缘故(肃宗是在玄宗避难四川之际,直接越过他老爹而登基),皇位的合法性有所欠缺,这进一步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
这种种原因使得肃宗不仅对外朝武将毫无信任感,连对亲身儿子也多有猜忌,最终因为谗言而赐死了一度统领禁军的三子李倓。将帅不可信,家人也可能会背叛自己,在肃宗看来,唯一可靠的只有“家奴”太监了,于是他便任命自己的心腹太监李辅国为判元帅行军司马,从而拉来了宦官统领禁军的序幕。
肃宗死后,唐代宗当了皇帝,鱼朝恩因为救驾有功而备受宠信,被任命为新的禁军老大。但伴随着权势的显赫,鱼朝恩不可避免地膨胀了,而且胀的还有点大。史书记载,鱼朝恩每次奏事,但凡遭到反对,便很生气地喝道,“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交横跋扈的劲头也没谁了。
这当然为皇帝所不容,鱼朝恩于是只能领便当了。经过这番闹心的经历后,代宗引以为戒,加上宰相也一再以理服人,他便决定就此取消宦官的领兵之权,将禁军指挥权交由南衙将领。
图4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唐代后期的宦官擅权之祸或许便不会出现,但这时德宗出场了。
代宗死后,德宗即位。他胸怀大志,一心想恢复祖上的荣光,而这自然就需要解决范镇割据的绊脚石。
公元前781年,河北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他的儿子李惟岳依照惯例上书,请求德宗任命其为新任成德节度使,但正想除去绊脚石的德宗那里会答应。李惟岳见此,心想皇帝这是要搞事情啊,既然如此,我就先搞一步吧。于是,他连同河北地区的其他三个节度使掀起了“四镇之乱”。
德宗立刻派卢龙节度使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前去平乱。没想到,朱滔等人却被叛军给忽悠瘸了,当场宣布要脱离唐朝党中央的怀抱。其中深受德宗信任的李希烈更是直接称了帝。
原本是去干架的,一瞬间却变成了送装备,这种突变不仅让德宗削平河北藩镇的美梦成了泡影,而且让国家再次陷入巨大危机之中。
图5 唐朝版图
为了解决问题,德宗只得调遣五千泾源兵来救场,谁料泾源兵竟然在长安哗变了。危机时刻,德宗赶紧召禁军前来护驾,然而却无人响应。
正当无助的德宗脑海中想起了孙子兵法,随后便离开长安出逃到奉天。文武大臣如朱泚、源休、李忠臣等人纷纷站在叛军的一方,只有宦官窦文场、霍仙鸣率领着宦官们及亲王保卫着德宗做战略转进。
事情没完。抵达奉天后,德宗又遭到以朱泚为首的叛军长达一个月的围攻,大唐帝国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幸好有李晟、李怀光等的及时勤王,才再次躲过这生死大劫。
悍将不断叛乱、文臣缺乏忠心、危及关头只有宦官守护在旁,这些发生在四镇之乱、泾原兵变、朱泚之乱、奉天之难等事件中的场景,让德宗深刻认识到了谁是致命威胁,而谁才是最可信的人。
自此以后,德宗一改即位之初“疏斥宦官,亲任朝士”的态度,变得只相信太监,凡是手握重兵的宿将,通通被他罢免,即便是在奉天之难中有功的武将也不例外,禁军的指挥权于是重新落在了宦官手中。
图6 唐朝的军队
不止如此,德宗还从制度上做了创新,设立了管理禁军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专以宦官充任。从此,宦官典兵成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制度,而不再是临时编制,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
当局势动荡之际,武将不可信任,但宦官就能吗?德宗认为没毛病,因为宦官只是家奴,离开皇权啥都不是,纵然会对皇权有一定侵犯,但并不会拥兵自立,进而危机皇权根基。很大程度上,他是对的。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当兵权被宦官牢牢掌控后,宦官便不再只是皇权的衍生品了,他的独立性有了质的变化。纵然不能改天换日,但借助兵权,宦官却可以左右政局,以至废立君主,成为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这种情形下,纵然还姓李,但这样的皇帝又有啥好当的呢?
文:江河散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唐朝的宦官是从唐玄宗是开始得势的。开元、天宝年间,宫廷宦官人数激增到3000人,官至五品以上的即达三成。唐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这足以说明宦官权势滔天。唐朝中后期的宦官有如此权力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解释:
第一,唐朝的制度设置
首先, 从唐玄宗时期开始,为加强对将士在边境的行为,监督,朝廷委派代行皇权的宦官随行。这些宦官的地位并不低,在很多情况西都在影响者军政大权。
其次,秘书处是当时重要的决策机构,由宦官集团支撑,从而实现权力的相互争夺、排挤。
最后,在唐德宗时期,皇帝将守卫皇城安全的将领替换成宦官,使宦官干政出师有名。
第二,军权的掌握
宦官拥有军权的是神策军,这也是宦官能够干涉唐朝中后期的废立的保障。在唐德宗时期,也是宦官权力的最大化。都知道,军权高于一切,在唐代宗时期,鱼朝恩剑走偏锋,从而确立神策军中央禁军的地位。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到“甘露之变”后,左、右神策军受命出动千余骑,追捕逃亡的官员,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四位宰相先后遇难。至此,神策军彻底掌握在宦官手中,从而影响了后期的皇位继承。
第三,文臣武将的变节,宦官的无根缺陷
在唐德宗李适时期的泾阳之变成为典型。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在神策军的帮助下,迎回德宗。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从此开始,对文臣武将的权力进行分割,加强对宦官的依赖,使其有更多依仗。
第四,皇帝年少,无实权,加之继位问题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也就日渐没落。在唐朝中后期,战乱不断,党争纷纭。在唐朝中后期,皇位继承或多或少都有不可细说的神秘。如唐宪宗的李纯的继位之谜。很多时候,皇帝的上位都是权力协调的结果。且限制宗室和外戚的力量 加上大环境不好 藩镇割据和朋党恶斗持续好几十年 导致宦官权力越来越大。后期,皇帝即位,并未掌握朝政大权,皇帝为以防自己被朝臣架空,便依仗亲信宦官,便左右着皇帝的战略部署。唐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
宦官集团的崛起,不外乎皇帝、朝局以及宦官本身。在自唐玄宗起,各个皇位继承者都在或多或少地放任其发展,并自视甚高,认为"可以赋予其权力,也可收回",但并未想埋下朝代灭亡的伏笔。
宦官干政,成为唐朝中后期的中兴之治虎头蛇尾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唐朝的宦官势力是怎样崛起的?
台湾有个教授说过!!老皇帝驾崩。。小皇帝年幼皇权旁落,,太后掌权,太后相信谁??肯定不是太监啊!!因为太监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肯定要相信她的老爹和兄弟姐妹们。。。这就是后戚掌权。。。然后小皇帝长大了。。要夺回权利找谁呢?没人可用只好找相信一点的陪伴在身边的太监!!!然后赋予太监权利和后戚斗法。小皇帝赢了。。。太监牛逼了权倾朝野。。。给小皇帝找美女玩。。。自己玩朝政。。然后皇帝身体玩坏了驾崩了。。。一个又一个的轮回。。。皇帝离不开太监啊。。因为没人可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