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价重要历史人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吗?
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比如以曹操为例,曹操在宋朝之前,他是很正面的一代雄主,但是宋朝之后,他慢慢的走向了白脸就是曹贼。司马懿也是这个样子。
历史人物能够被宣扬,被抑制或者被改变,主要是看看他身上流的能否给我们提供帮助参考,或者经历。这是历史人物的作用,那历史有没有真相的,没有。既然没有,何必要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真相。
有一点必须要提醒,所有的历史人物和中华文化中的人物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千万不要用历史中真实记载的那个人物去和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历史人物区相匹配。比如像关羽,历史上的关羽和我们现在崇拜的武圣关帝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人。
难道你要说历史中的关羽并没有像三国演义宣传的那么厉害,你们不要去崇拜?如果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基本上是属于比较幼稚的人。
这就是历史观,我记的发表过相近的观点,有人批评我说你这完全是投机倒吧,基本的立场都没有,我记得当时有个粉丝骂了我,然后取消了关注。我看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淡淡的笑一笑,你连这两个是属于不同人物都没有搞清楚,就妄下结论,不是有些可笑?😄😄😄😄😂
重新评价重要历史人物,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吗?
评价历史的观点很多,重新评价有没有必要,你的重新评价符不符合历史真实?这关系到如何评价历史。今天早晨我遇到了一份读者对我评价李鸿章很不认同,他的总体观点,其实结合起来就是:现代人不宜评价现代史,评论历史要为古人设身处地地想。我对其进行了较长地回答。至于提问中的“客不客观”更多的是自己认为。首先还要看你的阅读量和范围。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整理了一下我的回答,算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
(1)对我的提问
有个问题不明白,分析历史也好解读历史人物也罢,是用事后诸葛亮的现代眼光呢还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的环境去考虑呢?我觉得很少有人能用当时的眼光吧。一个决策的影响,一个人的评价到底什么叫客观,不妨想想当下的人物、决策等,没有几十几百年后的结果,现在如何评价。
(2)现代人评价历史只能用现代的观点,结合当时历史人的想法儿,因为你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要参考他的对立面儿的。同时,现代人无法设身处地,因为你根本无法回到古代,只能借助被你评价的人同时代的人的作为进行对比
因为,其实这个提问是专门针对我批评李鸿章而提出的。所以,我的回答也只是针对晚清。我是这么回答的。当然,我经过了整理,因为是手机拼写当时有些火药味儿,而且有些词不达意。现在略微整理一下,但基本脉络没有变。
我们现在评论历史,当然都是事后评论。后人要综合被评论人的前、后年代的人的作为,与被评论人进行对比。我们根本无法设身处地的考虑。说这样话的人,其实只是在袒护被评论者。你根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但可以根据那个时代的人的记录去对比阅读。因此,你的阅读范围越广,就会离真相越近。
你如果只阅读李鸿章自己人写的东西、与李鸿章观念一致的人的东西。与你既阅读李鸿章类的人,又阅读李鸿章诸多竞争对手的人,甚至同时代的其他外国人的著作,所得出的结论肯定不一样。再适当结合前世、后世类似的历史人物和事物那就更好了。
(3)许多历史人物的功过、许多历史事件根本不需要隔很长时间才能评价
同样,一个政策也不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看出是好是坏。要知道,当李鸿章想出卖西北领土的时候,同时代的左宗棠拦着;当他想放弃东北大部分的时候,有张之洞、刘坤一等同时代的人拦着。
那么,难道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这些同时代的人都是保守派吗?都是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腐儒吗?他们都不知道当时的环境吗?因此,这就是性格的不同、道路的不同。因此,后世批评李鸿章出卖领土就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李鸿章的观点并非统一,如果统一,我们就该批评时代而不是个人。
出卖领土、贪腐、任人唯亲,这些还用几十年后说它不对吗?
同理,李鸿章做的一些好事儿,也同样不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去验证。
例如保护了华侨,重视国际法,这些用不着几十年几百年后再去评价好吧。
当然,有些确实需要时间检验。但是,李鸿章的时间足够了!1901年死,1912年清亡,1931年弱者在抗战,1945年我们胜利。这些足够了。
综上所述,需不需要重新评价历史,基础是你的阅读量要广,你读一万本夸李鸿章或左宗棠的书,不如三本各种观点的书,因为它带来的立体价值会是只读一本的四倍以上!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只凭现代观念的人云亦云甚至自己的屁股决定,那肯定是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