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为什么迁都?
修十二车道甚至二十四车道的缅甸首都内比都,可以说是全球最中看不中用的都城,这个新都城诞生也没多久,但实在是荒凉得让人无法想象,在全球范围内,也没什么存在感。
缅甸以前的首都是仰光,是东南亚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之一,不过在2005年的时候,缅甸人将都城搬离了仰光,迁到了深居内陆的内比都,而这个内比都是新建的城市。
相较于仰光,内比都交通不便而且没有文化底蕴,各种设施都不算完备,经济发展程度也是很不怎么样,怎么看内比都都没法子跟仰光比,但内比都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
地处中南半岛的缅甸,也算是个文明古国,历史非常悠久,不过这个地方首次出现比较统一的王权还是在公元十一世纪的时候,也就是蒲甘王朝。
虽然地方不是很大,但缅甸的山多,因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族群,在缅甸的土地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非常破碎化,蒲甘王朝建立后曾想着效仿秦始皇那样大一统,但并没成功。
后来的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也都没能实现这个目标,缅甸依旧一盘散沙。
十九世纪的时候,占据印度的英国人将手伸向了隔壁的缅甸,最终将其纳入英属印度,而英国人为了方便自己,就将英属缅甸的首府放在了通江达海水运便利的仰光。
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仰光,是个历史非常古老的城市,见证了缅甸的繁荣,不仅如此这个地方的港口条件优越,还能通过水运直达内陆地区,因此商贸繁荣。
经过英国人的长期建设,仰光成为了缅甸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与中心,二战之后,脱离英国人的缅甸自然也还是将仰光作为都城,这座城市也发展得非常好。
但非常不幸的是,缅甸这个国家却发展得很让人头疼,一直非常乱。
长久以来缅甸因为地方的军阀割据还有族群分歧,产生了类似唐朝末期的那种状况,这也导致了缅甸错过了当时的全球产业转移,并且缅甸越来越乱,也越来越难以管理。
要知道缅甸这个国家,有超过一百三十个大小族群,而同一个族群之内也分成不少部族,当年英国人为了统治,各个击破,在各族之间制造敌视与各种事端,埋下了很多的雷。
后来的缅甸,仍旧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到处都是武装割据,缅甸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低,长期这么僵持着,导致缅甸的内陆割据势力不断壮大,难以收拾。
首都仰光地处南方的沿海,而缅甸的麻烦几乎都在内陆山区。
缅甸迁都的首要目的,就是加强对于北方内陆地区的控制,虽然内比都的交通不便,但相对于仰光来说,对于内地的掌控能力要强大许多,这是非常重要的迁都原因。
整体来说,缅甸迁都的原因有这些:
一,仰光的位置太边缘,不便于对麻烦冲突起源地进行控制,迁都内陆有利于强化掌控,有利于缅甸打击那些地方的军阀割据等等,促进国家的集中;
二,仰光发展过度,出现了人口过多、资源不足等诸多的城市病弊端,而相较之下缅甸内陆大多数的地方发展滞后,迁都有利于资源的转移与平衡;
三,仰光就在海边,比起深居内陆的内比都实在是太危险了,缅甸的海军力量也很弱,根本无法保护仰光的安全,迁都内陆,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为了建设新都城,缅甸也是不惜血本,虽然缅甸的手里没什么钱,但是建设内比都却非常舍得掏钱,这座几乎耗尽缅甸国库的新首都,就在群山环绕之中诞生。
从2005年开始,缅甸正式迁都,法律上的缅甸首都不再是仰光而改成了这座新的城市,但非常尴尬的是,直到现在,内比都依旧只是名义上的首都。
虽然与缅甸建交的国家非常多,但没有一个国家将驻缅甸大使馆放在内比都的。
法律上缅甸的首都已经是内比都,但缅甸的大多数权力中枢,还有那些外交使领馆什么的基本上还是在仰光,虽然内比都非常华美雄伟,但是人口少经济落后,各方面发展都很不足。
缅甸迁都与巴基斯坦迁都,其实都是出于差不多的理由,同样都是因为巩固国家安定、还有就是发展内陆落后地区等等,但是两者的效果完全不同。
迁都这么多年,缅甸的新首都还是没啥存在感,在国际上,大多数的人要么不知道缅甸的首都在啥地方,要么还是觉得缅甸的首都是仰光。
而且当年迁都的各种目的,似乎也没达成多少,因为缅甸的各种中枢机构都没多少在当地。
缅甸迁都的目的是好的,但是效果似乎不理想,如今的缅甸仍旧非常乱,北方内陆依旧是不听话不听号令,而内比都的建设也不咋样,缅甸整体的发展,也并未因迁都有所改善。
缅甸为什么迁都?
个人认为,缅甸为了发展不迁都不行了,之前写过一片关于缅甸的文章,在六七十年代,缅甸也有过黄金发展的时期,咱们还在住平房杂院拢火烧煤的时代,仰光一座座高楼已经拔地而起,那时的缅甸人均生活水平一度超越我国,但随着经济下滑,城市面貌早已破败不堪了。很多普通仰光老百姓的家里都在窗户上边系个铃铛,下悬一长绳直至楼下,干什么用,来人拉绳子当门铃。
关键缅甸的房子是永久产权,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没有产权期限一说,这也就是缅甸南部很多人口多的大城市道路狭窄和城市面貌无法更新的原因之一。拆迁拆不起啊,没法拆,政府花钱拆住户还不接受,毕竟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和房子有感情不搬。所幸政府一盘算,这么费钱费事还不如直接迁都来的划算,所以直接把首都从仰光迁了中部城市内比都,把内比都的主干道很多都直接修成双向十车道,就为了看着痛快。
除了有房产的,还有很多缅甸人没有房子,又买不起地皮建房怎么办呢,于是就想出来了个绝妙的办法,不在地上建房,而是在河道上建房,不占地就不用花钱买地,所以像仰光一类的缅南城市很多平民窟都是建在了河道上,城市破破烂烂的,很影响国际形象。
还要就是由于仰光市内的道路建设不发达,白天拥堵不堪,加之缅甸的汽车品牌也是五花八门,多以日韩系的N手车(二手车算很新的)为主,也有小部分我国生产的车,比如东南Suv之类的,左把轮右把轮的都有,但是缅甸人买车和买房一样,一次交清费用,以后基本不用花钱了。大家可以想象,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农用车,拖拉机,皮卡,货车,右舵的私家车,老旧的长途车,左舵公共汽车(这点比较奇特,和国内的黄海或宇通同步),旅游大巴车,还有前来寻求布施的穷人和用头顶着竹篮买熟食的小贩,一起行驶在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水泥马路上的那种酸爽的感受。
其实仰光的地理位置不错,海运方便,比起内陆来说气候还稍微的“凉快”一点,我到内比都感觉热的受不了,但是城市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从成本上仰光改造远不如迁都省钱,还能更好的进行现在化规划,听说上午定好迁都后,下午很多人都不知道单位机关去哪了,也是很奇葩的。
缅甸为什么迁都?
首先看看缅甸的地形,原来的首都仰光靠近海岸边,一旦发生战争,凭缅甸军队的力量难以保住位于首都的政府机构,况且这些年来因为毒品问题西方国家对于缅甸愈发敌视,美国可是一直将缅甸和伊拉克,朝鲜等国一同列在首要打击名单上的。
其次,缅甸是由军政府统治的国家, 将首都迁往靠近内陆的内比都容易对反政府武装造成威慑,位于内地的内比都一来远离敌对国家的打击范围,二来可以更好的控制内陆地区,同时还可以打击反政府武装。
缅甸为什么迁都?
缅甸首都经历过几个时代,由最初的曼德拉到仰光再到内比都
曼德勒时代
现代缅甸是一个狭长,且被山河纵向切割严重的国家,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间杂其间,这也是缅甸多年来内乱不断的根源。在这样的领土结构上,要想找到一个让各方都满意,又能维持国家稳定的首都,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在缅甸人的记忆里,最有本土文化意义的首都应该数疆土中部的曼德勒。缅甸中部曼德勒全城遍布古迹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古都而对于缅甸人来说,曼德勒还是最后一个古王朝的王都阿瓦城的继承者。南明永历帝携流亡朝廷一路南下时,就曾在此驻陛,为缅甸王所收留。其实从这两段历史也能看出来,古代缅甸王国选择在这里定都,和想要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不无关系。
曼德勒位于伊洛瓦底江畔,这条大河从云南流向缅甸,是重要的跨境贸易管道。缅甸华人最早建立的在缅中心,就集中在曼德勒附近。近几十年来云南华人在缅落脚的第一站,也往往选在华人势力较强的曼德勒而非经济中心仰光。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古代商路的历史继承。东部占据很大面积的掸邦高原与泰族关系紧密(很多人认为掸族和泰族是近亲,远比缅族人亲)这可能是曼德勒最大的意义所在,用首都的动员力防止东西两大区域渐行渐远。
仰光时代
第二次英缅战争胜利之后英国殖民者新的殖民首府仰光,便是在此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拥有天然的避风港,是来自海上的英国人最喜欢的类型。仰光,便是在此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仰光在古缅甸王朝中的存在感很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接触缅甸之初就在这里建立了工厂和办事处,新首府倾注了英国人大量的心血,也成为了真正的贸易和政治中心(随着第三次英缅战争结束,曼德勒彻底衰败)并吸引了大量缅甸人前来。海洋时代带来的新奇与财富,在下缅甸的这座城市里来回翻涌,迫使缅甸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工作,待二战之后缅甸从英国人手中独立,文化意义更高的曼德勒已经回不去了,他们只能选择带有大量殖民记忆的仰光作为首都
迁都内比都
独立后,缅甸并没有走上顺畅的自主之路,文官政府对全国控制力极为有限,最终走上了军政府道路。缅甸军政府也长期面临执政合法性的质疑,铁腕统治和民众反抗伴随了缅甸半个多世纪。而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仰光,总是缅族核心区内反抗声音最响亮的地区,镇压惨案不断即使军政府于21世纪初公布了民主路线图,宣称将渐进推动民选政府上台之后,国内的反对声音仍然不断。军政府本就面临国内少数民族的挑战,难以承受继续长期在核心区与反对派缠斗的压力,最终决定把首都迁往远离仰光的内比都。
缅甸为什么迁都?
东南亚中南半岛有五个国家,这五个国家的首都有一个巧合,汉名都是两个字。比如缅甸首都仰光、泰国首都曼谷、老挝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越南首都河内。不过,这份名单早在十几年前就更新了,因为缅甸迁都了,新首都是三个字——内比都。
缅甸是中南半岛五国中面积最大的,67.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咱们国家的甘肃省(45.44万平方公里)加陕西省(20.56万平方公里)。缅甸有五个陆上邻国,顺时针分别孟加拉国、印度、咱们国家、老挝、泰国。缅甸西面临海,偏北是孟加拉湾,偏南是缅甸海(也称安达曼海)。缅甸的地势基本呈东高西低之势,东北部是著名的掸邦高原。缅甸有两条大河,西边的是伊洛瓦底江,其东源头发源于咱们国家的云南省,称为独龙江。东边的是萨洛温江,发源于咱们国家的青藏高原,在国内就是大名鼎鼎的怒江。
缅甸有很多名城,熟悉二战的朋友对这些城市并不陌生。除了旧都仰光,还有曼德勒、仁安羌、密支那。那么,缅甸迁都,为何把新都放在名气并不大的内比都呢?
内比都在哪呢?缅甸东部是掸邦高原,西部是平原,但有勃固山脉。而内比都,就夹在勃固山脉与掸邦高原的本弄山之间,有锡当河流经,然后向南缓缓注入印度洋。
内比都原名叫彬马那,成为新都是在2005年11月,缅甸出人意料地宣布:彬马那将成为缅甸新都,更名内比都。说是突然,是因为外界一直都认为,仰光作为缅甸首都,看不出来有什么应该被取代的劣势。
仰光是缅甸最大的城市,从公元1855年开始,仰光就是缅甸的首都,公认的缅甸中心城市。而且,仰光位于(缅甸海或安达曼海以北的)莫塔马湾以北,周边是肥沃的平原,粮食供应充足。仰光直面印度洋,往南不远就是世界上最重要水道之一的马六甲海峡的西出口。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仰光是缅甸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缅甸还是在一片惊愕中迁都了。至于原因,缅甸说是缅甸的国家重心过于靠海,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起来。如果迁都中部,就可以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崛起。中部地区的经济好起来,缅甸就有更多的办法,来加强对掸邦高原地区的管理。大家都知道,缅甸东北部向来比较“热闹”。
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仰光失去了首都地位,是因为仰光在战略不是特别安全。前些年,缅甸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和美国不是很对付。仰光位于沿海,西南不远就是印度最大的岛屿群——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扼守马六甲海峡的西出口。仰光位于马六甲海峡西出口的正北方向,美国的船只要聚集在仰光附近的海域,是轻而易举的。
美国的实力天下第一,像俄罗斯这样级别的,只能吃力的被动防守,更不用说“袖珍”的缅甸了。怼不过美国,那就能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战略上避开美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内地。缅甸的中北部地形非常复杂,有很多崇山峻岭,森林密布。迁都内地,可以利用这些地理上的复杂条件,有效地进行战略防御。
当然,战争不是说来就来的,缅甸毕竟不同于伊拉克。美国敢打伊拉克,从地势上的考虑,就是伊拉克多是沙漠平原地区,易于军队大规模作战,这是美国的优势。缅甸不同,有深山老林,大江大河,一眼望去全是森林,人钻林子里就找不到了。所以,当时的美国不喜欢缅甸,要动手,也是需要深层次多方位考虑的。但是,战争说来也就来了。对缅甸来说,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不过,前面也说了,缅甸经济的中心在沿海,新国都还是在放在中部为宜。如果放在最北部的密支那,粮食供应和交通都不太方便,也容易失去对沿海的控制。
中部的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各方面条件都不差。可曼德勒的目标太大,而缅甸的新都需要是要取代仰光的,但短期内,新都不可能超过仰光。基于此,缅甸认为新都面积大,但人口少,在国际上不如仰光那么引人关注。在现阶段,新首都的能承担首都的行政职能就可以,摊子不必铺得太大。
内比都不怎么显眼,粮食供应没问题,交通也比较便利。内比都是缅甸的地理中心,出海比较方便,退到掸邦高原也比较方便……缅甸为什么迁都?
王介南教授是我国研究缅甸问题的最知名的学者之一,是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缅甸问题专家。他分析说,缅甸突然迁都,主要有两大原因:
此前,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直就缅甸的毒品等问题向缅甸军政府施压。缅甸军政府十分紧张,他们意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攻缅”信号灯已经亮起。在缅甸政府高层看来,当初美国攻打伊拉克是在没有任何联合国决议的情况下发起的,而现在则有了现成的(针对缅甸)的联合国决议,这等于有了行动的依据。因此,就在国际社会还未完全反应过来时,缅甸政府悄悄开始了首都的搬迁。这极有可能是缅甸军政府在秘而不宣的情况下悄悄搬迁首都的主要原因。
至于另一个原因,王教授则分析说,迁都彬文那将使军事指挥中心更靠近有反政府武装活动的边境地区,会对这些旨在谋求独立的民族武装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并且更有利于控制和打击这些武装组织。
缅甸联邦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简称缅甸。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旧称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勃固、东吁和贡榜四个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