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通常在古代的时候,形容一座城池关隘非常坚固难以攻破,就用“固若金汤”。
这里的金汤要分开解释,金,指的是非常坚固的城池城墙,而汤,指的是护城河。
秦朝末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陈胜派遣武臣攻打赵地,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险要的范阳城,当地的范阳城令徐公拼死抵抗。
那时候在范阳城当中有个叫做蒯通的人,劝说徐公顺势投靠武臣,毕竟徐公做秦朝的官这么多年实在弄得天怒人怨,如今天下大乱,徐公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徐公觉得非常有道理,希望蒯通帮助自己,于是蒯通去了武臣那里。
蒯通告诉武臣,称范阳城固若金汤,非常难以攻破,而且城中的百姓们虽然都非常痛恨徐公却也未必会向着武臣,徐公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害怕武臣会将其处斩,所以不敢。
于是,武臣在蒯通的建议之下,赦免了徐公的过错,并且答应对其封爵。
武臣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原本极其难以攻克的范阳城,而且以盛大的礼仪对待徐公,使得周围的秦朝郡县,也都纷纷归顺,武臣的威望迅速提升。
而固若金汤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东汉时期班固《汉书》当中。
原本的句子是: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破也!后来的人根据这句话从当中总结出了四字成语,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固若金汤。
古代的城池往往都有高大的城墙,而外围还有非常宽而且很深的护城河。
所谓的固若金汤,说的就是护城河非常宽阔水深,而且城墙也非常高大牢固,就仿佛是在其中浇筑了铁水铜水一般密不透风,这也是一种形容词,就是用于形容城池非常难以攻破。
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的城市当中的人口,都是生活在城池当中,这些城池都拥有非常高大的城墙与外围的护城河,极其坚固,不仅用于生活,而且是一个个军事要塞。
一般来说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轻易绕开这些城池关隘的。
古代行军打仗都分成前方的大军与后方的补给,一旦绕开某个城池,那么后方的辎重补给就很容易跟不上,要是被城池大军给一窝端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也因此古时候打仗的时候,经常都会发生那种对着一座城不断攻击的状态,就是不能随便放弃然后绕开,而这个时候,城池的坚固性就很重要,这也使得古代攻城非常困难。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金汤”是古人制造混凝土的辅助材料,是用糯米黄米加小米熬制出来金黄色的汤水。把汤水加入石灰粘土中混合制作成混凝土,这样的土非常有韧性坚硬牢固耐用。而且不怕水火大炮的外力破坏,用这样的混凝土造出来的城墙都非常牢固。金汤就是指金黄色的辅助材料,所以有了“固若金汤”的成语。
糯米和黄米都有一定的粘性,因为材料有限后来又加入了小米。古人为了修筑城堡真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最后一道工序还加鸡蛋!看来古时候人烟稀少,而农副业非常富余!古人烧制的青砖也非常平整结实,相比之下如今烧制的砖简直不堪入目!
城墙是否牢固主要是金汤起了作用,古人建造的大型墓地土质也非常坚固。就是用外力破坏都非常困难,这种混凝土比水泥还多了一些韧性。看来固若金汤是名副其实的坚固,如果没有了金汤也就没有牢固的城墙。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金汤其实是粪便和尿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金汤是形容事情的稳定和金华。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金汤”就是“金城汤池”的简称,形容防守比较坚固。
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保留着古汉语语法知识,可以这么说,成语就像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所以,成语中有些词语仍然是古汉语用法。特别是有些词语属于古今异义或者词义扩大或缩小,专业性比较强,很多人就会望文生义而误解。比如,在古汉语中,“江”字如果没有特别注释一般就只指长江,同样,“河”只指黄河。现在,“江”和“河”词义就扩大了,南方很多河流都叫某江,北方很多河流都叫某河。
“金城汤池”这个成语最初出处是《汉书·蒯通传》,“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固若金汤,不可攻也。”意思是金属做的城墙,开水灌满的护城河,用来形容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金”即金属,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金子,最初指铜或铜钱,我们在《史记》中常常会读到“赐金千斤”,好像古代金子很不值钱似滴,其实他们说的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金子。古书中青铜甚至铁也可以称为金。
在冷兵器时代,金属做成的城就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破坏掉的。
再说“汤”,绝对不是我我们餐桌上喝的汤 ,古人喝的汤一般叫羹。汤在古代指的是热水,如“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有“日初出苍苍凉凉,及日中如探汤”,还有酷刑中的“汤镬”之刑,就是用热水把人煮死的酷刑。
古代为了防备敌人攻城,在城外往往挖有护城河,护城河越宽越深越能有效地阻止敌人攻城。如《孟子》中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的句子。
本来护城河里的水就能起到阻止敌人的作用,如果护城河里的水都是开水,那敌人就更难攻城了,刚入水就可能被烫死了。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金,指金属制作的城池;
汤,指护城河的水沸腾;
在真实历史上,古人修建的最坚固的城墙应该是类似武则天的乾陵;
即巨大的玄武岩条石,石头上留有燕尾槽,然后灌注铁水,条石之间的缝隙也灌注铁水,最后整体,坚固异常,经过简单的测算,这种方式的墙体坚固程度比今天的高强度钢筋混凝土都不差。而且耐久性也不差。
我们看古代攻城作战,受到影视剧的误导;
影视剧里面表现得并不清楚,因为很多导演也是在瞎猜;
古代攻城战役都是有大量的攻城器械的;
投石车,攻城云梯,冲车,攻城锤,攻城塔楼,大型弓弩等等
不要低估他们的威力,大型投石车能把百斤左右的大石头抛出一两百米,在这种打击下,城墙其实容易损坏的。如果再加上燃烧的油,在城里引起火灾·····
攻城塔楼模型
攻城云梯,尤其是攻城塔楼,比城墙都高,甚至达到居高临下的地步,因此如果防御方不能摧毁大型攻城机械,防御城池很难。
而防御方面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城墙之上展不开太多的兵力。
不要想象云梯搭上去,你只需要在上面守着,正常情况下是有投石车,弓弩封锁云梯左右,阻止防御方士兵沿着城墙移动。同时有掩护。
其次是冷兵器时代,杀死全身防御的进攻士兵也不太容易,
有时候进攻方也会进行土工作业,立土墙,挖水道,引水浸泡城池。
防御方面的护城河,陷马坑,瓮城等等
等等机关一般都在平时都修好的。绝对没有影视作品里面那么简单。
而古代的城墙修建的也是便于防御的
上面城墙凸起部分就是为了能够弓箭打击使用云梯攻城的士兵。
这里面特别要提到宋代的城防建筑是非常强大的
其中宋代官修的《武经总要》,对城防建设描述的就十分完备,尤其强调了城里面防火的重要性。
古代关于城防的书也很多,例如《墨子》
但是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城防技术在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的,他的思想在今天的现代战争中的城市防御作战依然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种和传统完全不同的防御理念:反其道而行之
城门贵多不贵少,贵开不贵闭
并不依靠坚固的城墙,防御工事来进行防御,也不用护城河和吊桥,陷马坑等复杂的工事
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城池,两层三重门建造。
简单这么理解,就是,这个城有很多门,所有的门在打仗的时候是敞开的。
但是在城池的外圈还有一圈后城墙,也有城门,同样是敞开的。内外城墙城门不在贯穿的一条线上。城门敞开为的是防御的士兵能尽快出击。
当进攻方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看不见城池的防御状况,兵力部署。尤其是兵力埋伏,当他们进去之后,城里面的士兵可以从多个城门出来来,在两层城墙之间打击敌人。
这样进攻的士兵就如同进了一个胡同,被前后以及两侧城墙上的防御方式夹击。而与此同时城外进攻方的大军也无法知道里面情况。而城门比较小,即便有大军也展不开。
这种作战理念完全屏蔽了传统的城池防御理念,运动中消灭进攻方大军,并且利用城墙制造双方局部力量不平衡,创造防御方的局部优势。
理念十分先进,这是一种主动防御,比被动坚守城池要先进多了。
主动防御也一直是我军重要的军事思想。
但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真正的固若金汤的不是城池,而是人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