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现在已经没有列宁格勒了,而这座城市实际上就是如今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这个地方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也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最重要的海港城市。
列宁格勒最早建立于公元1703年,建成后不久就成为了沙俄的都城,称作是彼得格勒。
近代的时候,著名的十月革命就在这个地方发生,随后诞生了世界上首个红色国家,也就是苏联的前身苏俄,次年苏俄的都城从这个地方搬回了莫斯科。
为了纪念列宁,苏联将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这里虽然不再是都城,但仍旧是俄罗斯与苏联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非常繁荣。
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发生战争,德军在1941年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进攻,而德军北方集团军的主要目标,就是列宁格勒,出发地就是东普鲁士。
一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大军,苏联方面节节败退,但是德军越是接近列宁格勒,所受到的抵抗就越发强烈,最终德军迫于无奈,只能在列宁格勒外围部署了三条坚固防线。
对于德国来说,摧毁列宁格勒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这座十月革命发生的城市对于苏联人来说格外重要,因此当地的苏联军民,都对于德军拼死抵抗。
德军进攻不成,就转向围困,而苏联方面,展开了最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保卫战主要负责指挥的,就是斯大林的密友伏罗希洛夫,但是这个家伙在军事上完全就是个路人,弄得战争初期一团乱,因此他被斯大林裁撤。
替换上任的朱可夫,以铁腕手段毙了那些主张撤退的人员,极大冲击了那时候苏军内部非常浓厚的失败情绪,朱可夫对于守军机构的整体整顿,对后来的胜利非常重要。
此外,朱可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重新布置,他在城外增加了大量重要阵地的防御力量,布置大量的高射炮,打击德军的坦克。
并且列宁格勒方面的海军数量也不断上升,以支援列宁格勒的保卫。
莫斯科不久后告急,朱可夫撤去了莫斯科坐镇,但是他在列宁格勒的安排布置,仍旧使得这座城市的防御力量,产生了相当惊人的效果。
德军围困的时候,苏联军民为了保证城市的物资供应,居然在拉多加湖的冰面上建立了一条运输物资的公路,并且物资运送由苏联海军亲自保护。
德国人在城外大规模封锁,苏联的战斗民族当然不可能只会防守不会进攻,随着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军开始对德军进行了全面的反攻。
1943年的年初,苏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列宁格勒城外的德军进行进攻并且取胜。
苏军的胜利,直接打破了德军对于列宁格勒的封锁,当地的形势得到了明显好转,不久之后苏联方面集中了125万人规模的重军对德军的北方集团军展开反攻。
而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最终结果,就是以苏联大军的胜利而告终,德军围困列宁格勒长达数年仍旧没能攻陷这座被称作“欧洲之窗”的城市。
其实如果就实力来说,德军那时候的规模、实力是要比苏军强悍得多的,但是苏联硬是在条件逊色很多的情况下,开展了激烈的反攻,弄得德军举步维艰,难以前进。
德军的猛烈进攻,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可当地的军民反抗反而愈发强烈。
而不久之后,因为德国对莫斯科开展了攻击,北方集团军为了支援这项计划,将大量的精锐都抽调走了,使得对于列宁格勒的围困,变得愈发松散。
当年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没能攻下,倒不是因为条件不行,而是因为当地的苏军反抗意志力真的是超乎想象,并且列宁格勒保卫战的确损失惨重,是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第一、德军兵力不占优势: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参与进攻的德军在72.5万人,而苏联红军是93万人。大家都知道,攻防战中守方是有优势的,而现在德军还没有进攻的苏联红军多,而苏联红军装备也与德军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打起来自然就占便宜。
第二、守军抵抗意志坚定:在攻防战中,只要守军抵抗意志强烈,坚决不投降,那攻方就很难轻易攻下。比如台儿庄战役中,我国守军在武器装备上差了日军好几个档次,但意志坚定,日军就很难攻下台儿庄。现在列宁格勒的苏联红军具有同样的坚守决心,誓死不投降,那德军就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第三、列宁格勒无法被全面围困:一座城市如果被全面围困,那失守就是时间问题,因为守军的人员、物资损失无法得到补充,越大的城市越存在这问题,比如后来的柏林战役就是如此。但列宁格勒因为拉多加湖的存在,所以无法全面围困,那列宁格勒其实是一直有物资、兵力的支援,就没有办法将列宁格勒困死。
第四、外有援军:列宁格勒守军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在外围一直有苏联红军的攻击和支援,所以德军不但要面对城内的守军,还得面对外围苏联红军的解围。
一座城市,内有强大的守军,存在稳定的补给路线,外部还有强大得解围援军,那这个城市是很难被攻下的。而反面的例子就是柏林保卫战了。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也是苏联的交通和工业中心。二战中遭到了德军的围攻,长达882天,有太多的人流血,有太多的人死去,曾在战火和死亡中摇摇欲坠。但它顶住了战火、饥饿、死亡,最后成功守住了。什么原因坚持了那么久呢?
1、苏军的防御工作坚不可摧
苏联第54集团军占据着沃尔霍夫和姆加,德军不得不分出力量去防范第54集团军。而列宁格勒的北面有个宽大的拉多加湖,苏军控制了一条通往列宁格勒的重要通道,苏军可以横渡拉多加湖,为列宁格勒输送物资和援兵。
列宁格勒自身有波罗的海舰队,拥有2战列舰、2巡洋舰、2驱逐舰领舰和19逐舰、48雷艇和69艇,656架飞机、数个岸防兵团和防空兵团,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和民兵严阵以待。处处都是堑壕和碉堡,战斗力十分强悍,舰队舰炮发挥了很大作用。德军无法靠近、合围这座城市。
2、拉多加湖上的生命之路
陆上交通被截断,空运又是自杀路线,所有飞机都会遭到德军的攻击。唯一可能的就是通过拉多加湖进行运输,浅水区的冰块最高可达10米冰丘,但载重卡车经过仍出现冰面断裂,可能连人带车掉进湖里。
但列宁格勒每天都有人饿死,已经管不来那么多了。第一条冰上运输线开通,车队想尽一切办法输送物资。一辆辆卡车抵达,但许多司机就死在了路上,或因德军的空袭炮击,或因为冰层断裂。花了整整10天,才运来了800吨面粉。至1942年4月,已有了12天储备粮,这条冰面公路被称为生命之路。
3、列宁格勒军民的顽强精神
列宁格勒虽被德军包围,但早先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德军的空袭,粮库遭到了轰炸,大批的粮食被大火吞噬,饥饿也会随时吞噬他们。加上提赫文失守,陆地运送补给不行了,仅能靠空投和拉多加湖来输送物资。
德军日夜不停轰炸、炮击,想困死这座城市。按不同职位,每天每人得到粮食仅125~500克,不能填饱肚子。
无数的人饿死在这座城市。但人们仍在抗拒着死亡,顽强地活下去,剧院仍在夜里演出、爆满,图书馆仍有人来读书,学校仍在按时上课。让人吃惊的,还举行了一次音乐会,演奏了列宁格勒交响曲。其实,乐团只剩下15人,很多演职员都死了,于是前线指挥部派人到每个阵地寻找可以参加演出的人,最后他们都聚集到了这里。当这座城市飘出悠扬的乐声时,所有人都为之感动,列宁格勒还活着。
为了防止德军干扰演出,苏军对敌军进行了猛烈炮击。德军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俄国人还有力气反击呢?
苏军战死332059人,非战斗死亡24324人,失踪111142人;平民在战斗中死亡16470人,饿死、冻死642000万人。战役期间死亡超过110万。
列宁格勒坚守成功,一是苏军的充分准备,二是苏联军民的顽强精神,无数战斗英雄与死亡抗争,与德军拼搏,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巴巴罗萨计划”实行以后,德军迅速占领苏联大片领土,至1941年7月10日,德军完成了战略性突破任务,逼近了第聂伯河。苏军遭受重大损失,节节后退,在被迫退却的过程中,苏联统帅部鉴于全线失利的情况下,决心转变战略指导思想,修改作战计划,由企图实施战略进攻改为实施战略防御,以达到“迟滞、疲惫、削弱”德军,赢得组建和集结战略预备队的时间之目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打响的。
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入侵苏联后,希特勒就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叫嚣一定要将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芬兰东南集团军以及卡累利阿集团军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为此,希特勒对莱布元帅委以重任,甚至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第三集群也拨给了“北方集团军群。”这时,莱布手中几乎掌握了38个师的精锐部队,他意气风发,剑指列宁格勒。
与之作战的苏军是北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有47个师又3个旅,他们决定坚守列宁格勒,牵制和消耗德军,稳定西北战场,以减轻莫斯科方向苏军的压力,然后伺机转入反攻。
战役就在这两支军队之间打响了。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尽管还是在野外打的阵地战,但是装备优于苏军的德国人这次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被苏军第11集团军实施了反突击,德军坦克8师、摩托化3师遭受重创。
为确保“列宁格勒战役”的胜利,希特勒再次增援了重兵,他将第16集团军从东南迂回列宁格勒,企图与北进的芬兰军团会合。在这种情况下,苏军34集团军和11集团军尽管尽力抵挡,但最终没有挡住德军,列宁格勒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
1941年9月10日,一个让德国人做噩梦的苏联人到达列宁格勒,他就是朱可夫大将。朱可夫到达战场后,采取了紧急措施,加强了城防,以高炮平射代替反坦克炮,并命令所有舰船集中火力打击普尔科沃高地的42集团军,重新构建纵深梯次的防御,并埋设了大量地雷。到9月底时,德军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仍未实现,苏联的防线趋于稳定。
11月18日,德军突然攻陷季赫温,切断了苏联内地通往拉多加湖的唯一铁路干线。为打破德军合围,苏军又投入了9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于12月17日发动了“季赫温进攻战役”,重创了德军10个师,战线向前推了120公里,恢复了季赫温—沃尔霍夫铁路交通,大大缓解了列宁格勒的困境,同时配合了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
这次战役结束后,双方态势是:德军占据了波罗的海沿海地区以及洛夫哥罗德等几个城市,由陆路封锁了列宁格勒;而苏军则将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及莫斯科、列宁格勒打通,维持着整个列宁格勒战役所需的物资。
希特勒这个时候,认为攻打莫斯科的意义要大于列宁格勒,所以将北方集团军群的机动部队和第8航空兵团调往莫斯科。于是德军再也没有能力再对列宁格勒发动大型战役,而苏军也没有办法将其全部击溃,就这样双方小战役不断,苏军坚守列宁格勒882天,一直到1944年8月10日,才最终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为何德军打不下一个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当时有三百多万人口,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文化和工业中心,同时还是重要的海港和铁路交通枢纽,波罗的海舰队也是场面驻守在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军与苏军的攻守都是看重了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然而面对装备不如自己的苏军,德军围困了列宁格勒882天却仍然没有拿下来,这是为何呢?
- 苏联有国际社会的援助,而德国的盟友却是拖累。
在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展开了外交攻势,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如1941年7月至8月,苏联先后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签订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与美国签订了军事经济互助协定,使得美国《租借法案》扩大应用于苏联。截止1941年底,美英共援助苏联873架飞机、669辆坦克、301支反坦克炮以及超过6000吨的其他装备物资,这些国际支援对苏军坚守列宁格勒起到一定作用。
而反观德国,其盟友意大利帮不上忙也就算了,反而攻打希腊时遭受重挫,希特勒不得分兵去救援,打消了希特勒继续增兵列宁格勒的计划。
- 苏军最高统帅部及时调整战略思想,改组军队架构,增强军队后勤保障,并让国民经济体制服务于战争。
1941年7月1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成立了“中间战略领导机关”,同时为了适应军事行动和便于指挥等因素,逐步改革了军队的组织架构,集团军逐渐向小型化过渡,撤销了庞大的编制,为战场指挥提供了便利。同时为了改善军队的物资保障,组建了后勤部和设立了后勤部长等职位,大批经济专业人士加入到部队之中,加速了后方的经济建设,以保障后勤供应。
不言而喻,当苏军决定要战略防御作战时,国民经济的任务则是转入战时轨道,动员工业、农业和人力,集中全力发展军工产业成为首要任务,所以这才有了苏联“工业企业东迁”的计划。这个庞大的经济计划搬迁了1523个大型企业,疏散人员1000多万人,为保障整个“卫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战争支援的潜力,苏联要远远强于德国。
自从人类进入热武器时代后,战争支援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标准。苏军靠着战略纵深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补充兵员,仅在1941年7月至11月之间,苏军在列宁格勒地区就组建了13个民兵师,而德军的主力部队“北方集团军群”却是打一个少一个,此消彼长,苏军在强大的战争支援下,后期的反守为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苏联军队的战斗意志力也是战争支援的一种,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看来,除了开始苏联军队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其他时间的苏联军队表现的可圈可点,尤其在列宁格勒在被围困期间,军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情况急剧恶化,他们在敌人封锁之中度过寒冬,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这才迎来了最终的大反攻。
- 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失误,间接成全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在列宁格勒处于德军封锁之下时,苏军尽管有多达七十多万的部队在该地区,但物资的缺乏和装备的落后都成为制约他们发挥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此时希特勒只需把莫斯科的兵力调动一部分便可完全切断列宁格勒的生命补给站,然而恰恰相反,他不仅没有调动其布置在莫斯科的“中央军群”任何一支部队,反而从北方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加强了莫斯科的进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既没有攻下莫斯科,也没有拿下列宁格勒,让德军之前的优势瞬间化为泡影。
然而希特勒的战略失误并不仅仅如此。在意大利进攻巴尔干半岛失利后,意大利军队虽然无力推进,但守护原有的防线还是没问题的,并且当时的保加利亚也成为“轴心国”的一员,他们之间在该地区实际上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此时的希特勒竟然将原准备进攻苏联的精锐部队12集团军调往巴尔干地区,这支军队拥有着著名的德军第7空降师,这与抽调北方军团群的机动部队和航空兵团形成了“抽血效应”,无疑为北方军团群攻打列宁格勒增加了难度。
结语:所以当德军的机械化部队面对列宁格勒苏军的顽强抵抗,他们擅长的“闪电战”失去了作战条件,而被迫成为步兵攻坚战时,后果可想而知,即便德军装备再好、战斗意志再强,也不敌一个有着巨大战争潜力的苏联。1944年,随着列宁格勒150万人的死亡,苏军展开了反攻,这标志着苏联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它对苏德战场的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之后苏联从战略防御重新转入战略反攻,法西斯德国的统治已危如累卵。
参考资料:《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列宁格勒保卫战》等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德国在基本占领西欧后,对苏联实施了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莎计划,分三个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其北方军集团主要任务是夺占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列宁格勒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之东岸,北面是卡累利阿地峡,东北边是加拉多湖,南边是东欧平原。德军的进攻只能从南面发起。
1941年8月,德军经过艰苦战斗,突破了苏军南面卢加河防线,芬兰军队在北边卡累利阿地峡向苏军发起进攻,三面对列宁格勒形成了包围,但是列宁格勒之东北方向的加拉多湖没有被德军控制,波罗的海也在苏军舰队的控制之下。苏军凭借坚固的城防阻止了德国的进攻。德军不得不以包围的态势对待列宁格勒。因为9月之后,希特勒把主攻方向放在中路,重点进攻莫斯科,大量的部队被抽调。
苏军主要作战指挥换成了朱可夫元帅,他设置了三道纵深防御阵地,而且对德军发起过一次反冲锋。军队的数量是超过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可以在海上对德军进行打击。补给方面,可以通过加拉多湖,春天时可以划船,冬天时湖面结冰可以行人,汽车也可以在冰面上驾驶。而德军并没有取得制空权。苏军人员、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苏军军民同心协力,也是斗志昂扬,意志坚定,虽然被炮击死伤100多万,还在坚持,尤其1941年到1942年最为困难,城中麻雀、老鼠被吃光发生人类相食的现象,苏军组织一个师专门防止,丘吉尔要求芬兰军队以人道的理由开通卡累利阿地峡对列宁格勒的居民进行物资补给。希特勒对进攻的德军元帅勒布说,我们不需要俄国,既不需要敌对的俄国,也不需要友好的俄国,我们只需要一片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无论是彼得堡,还是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这就让列宁格勒的军民只有坚决战斗到底。
整整882天,德军在中部战场、南部战场由胜到败,由攻到守,到撤退,不能够向列宁格勒增兵。1944年8月苏军发起了反攻,将德军击退,其时德军人数不过5万,而苏军达到10多万。
德军在列宁格勒失败是整个德军失败的一个缩影。德军本计划在5月份实施巴巴罗萨,这个季节是俄罗斯的夏天,春天刚过。由于意大利在希腊战败,希特勒把军队调集到西边灭了希腊,再转头实施计划。时间已经到了6月 22日。德军再占领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时间已经到了8月份。秋天的俄罗斯秋雨绵绵,地面泥泞难行,尤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推进,补给线拉长,而占领的俄罗斯铁路用不上,因为俄国铁轨与德国铁轨宽度不同。德军匆忙发起进攻,预料3个月消灭红军主力,没有准备冬装,做好冬季战斗的准备,俄罗斯冬天温度达到零下30度,部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坦克机械润滑油、机油被冻住,德军推进速度如蜗牛爬行,突破苏军外围卢加河防线后一天只能前进2公里。对苏之战是德军的噩梦。
二战中,德军在列宁格勒打了882天,为何攻不下一座城?
有两个原因,主要还是纳粹兵力不够,纳粹北方集团军群几十万人其实是三个集团军群中实力最弱的一个,最强的是中央集团军群,其次是南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这些兵力只够围困列宁格勒的,想强攻实力还达不到!其二,列宁格勒并没有被围死,列宁格勒东北部区域外围苏军还是可以用卡车为城内继续运送补给,虽然不多但也够城内继续维持下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