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李存勖,五代十国中后唐的建立者,他是唐朝册封的晋王李克用的儿子。
李家与契丹是世仇,在李克用去世的时候,临终曾拿出三支箭交给儿子,代表着他这辈子的三个宿敌:后梁的朱温,幽州刘仁恭与北方的契丹。
唐朝时期,李克用父子为唐朝平定黄巢之乱,还多次解救唐昭宗,立下汗马功劳,而李克用父子也与朱温为敌,双方势成水火。
至于幽州的刘仁恭,原本投靠的是李克用,但后来又投诚朱温,调转枪头对付李克用。
公元912年的时候,幽州的刘仁恭之子刘守光自立称帝,建立“桀燕”,李存勖当即对其出手。
刘守光所占据的幽州之地,乃是中原与北方契丹的屏障,眼看着李存勖打过来,自知不敌的刘守光当即找契丹求救,而那时候的契丹,正是耶律阿保机作为首领的时期。
不管是刘家父子,还是北方的契丹,都是李存勖的死敌,而当时的李家还在跟后梁争斗。
李存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不赶紧出手,让刘守光放进了契丹人,甚至将幽州之地让出去,必然后患无穷,所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兵攻破了幽州,抓了刘守光。
至此,作为战略要地的幽燕之地成为了李存勖的势力范围,而契丹人的如意算盘尚未开始打就没有了下文,几年后,李存勖横扫黄河北部,而耶律阿保机也在北方正式建立“契丹国”。
与以前的突厥等完全不同,当时的契丹可不是个简单的部落联盟,而是有效仿中原建立起完整机器制度的国家,是非常强大的。
对于这一点,李存勖也很清楚,契丹的问题不处理好,将来肯定要威胁到中原地区,更何况当时的中原地区诸国混战,乱象丛生,要是让契丹人趁虚而入实在危险至极。
唐弱而契丹强最要命的是,那时候的情况就是契丹的实力更加强悍,如日中天,而李存勖这方面则相对来说比较弱势,最起码的是,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李存勖的晋军起源于西突厥的处月部,他本身就是沙陀人,处月部是个小部族,根本就没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尤其是战马骑兵数量很少。
好在李存勖在中原经营多年,实力也算成长了起来,但对于契丹的优势,仍不算多么明显。
而契丹方面,则拥有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兵团,不仅如此,契丹人极其善于游击战,他们的后勤也并非长途补给,而是通过劫掠的方式。
方便是方便,但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抢不到物资,那么后勤就会陷入被动当中。
李存勖需要对付的敌人非常多,但当时的契丹已经完成了部族的基本统一,建立起了十分强大的国家,如果真要动起手来,着实不是一件轻松能获胜的事情。
善于用兵善抓时机李存勖这个人军伍出身,其本身也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不仅胆子大而且心思缜密,最为难得的是,李存勖敢于放权给下属,对于交出去的权,从不轻易干预。
对于契丹的优点缺点,李存勖很清楚,契丹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大,可缺点在于他们的后勤完全依靠于劫掠,一旦抢不到,那就会出大问题。
因此,对付契丹的时候,晋军往往就采取坚壁清野的方法,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行军。
契丹兵进攻,晋军就占据险要地势,反正就不在平原上与其交锋。
这种扬长避短,认清现实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将自身的短处尽可能收起来,而将原本不是很明显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但最后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麻烦是麻烦了些,但晋军对契丹的进攻卓有成效,在幽州之战的时候,占据地理优势的晋军弄得契丹军队后勤被断,被袭扰得窘困不堪,最终耶律阿保机无奈只能退兵。
公元921年的时候,契丹再次南下侵扰,耶律阿保机这回瞅准了机会,因为当时的李存勖手下发生了成德镇叛乱,各地烽火四起,李存勖自顾不暇。
契丹大军的进攻一开始也非常顺利,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成功拿下幽州之地。
一旦幽燕之地被契丹夺取,那么李存勖就失去了绝对的优势,而且整个中原都要暴露在契丹铁骑的进攻范围之内,这是后果不堪设想的事情。
那时,大多数的人都劝说李存勖回到晋阳再做打算,可李存勖并没有这么做,他没有回避反而直接带兵迎头进攻契丹大军。
这样的勇猛果决,也是契丹人所没有预料到的,而李存勖的决定,也扭转了战况
依旧还是后勤的问题,契丹大军行军许久,忙着在幽燕之地劫掠物资的时候,李存勖带着大军杀到,把契丹直接逐出幽燕之地,两年后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王朝。
燕云十六州的重大意义后梁与后唐时期,契丹多次南下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耶律阿保机与李存勖之间的较量,几乎都是铩羽而归,契丹始终不能侵染中原。
除了李存勖个人的能力极其突出之外,还有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在手。
关于燕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不用多说,就是现在的京津冀一带,这个地方是东北、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东边是大海,平原狭小物产丰饶,军事上易守难攻,占据此处是极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地区在北方最重要的门户。
李存勖始终牢牢把燕云十六州捏在手里,对于契丹也就获得了七八分的胜算。
就好像两个原本实力差不多的人交手,但其中一个人赤手空拳,另一个手里拿把菜刀,赤手空拳的人就算武功再怎么高,也终究落於下风,很难占到便宜。
可以说,有燕云十六州在手,契丹再怎么如日中天也很难对中原构成实际的威胁,只可惜后唐后来陷入内乱,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契丹,从此彻底改变了契丹与中原的命运。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比起宋鼻涕的憋屈,五代时期李存勖麾下的后唐军队,在与契丹的数次PK之中,所交出的战绩,就明显给力许多。
天祐十四年秋,契丹倾国来寇后唐境内(在当时,晋王一直打着唐朝的旗号,为了便于回答,我们统一称为后唐)北部重镇——幽州,后唐方面,以七万步骑混合旅,夤夜急行军,在幽州城外,进行强强对决,最终大破契丹三十万之众:
契丹万骑遽至,存审、嗣源极力以拒之,契丹大败,委弃毳幕、氈庐、弓矢、羊马不可胜纪,进军追讨,俘斩万计。
天祐十九年,契丹趁着后唐与后梁激战时,从背后突袭定州,晋王李存勖亲率军队迎敌,冒着大雪寒冰,大破契丹精锐骑军:
翌日,引军至望都,契丹逆战。帝身先士伍,驰击数四,敌退而结阵,帝之徒兵亦阵于水次。李嗣昭跃马奋击,敌众大溃,俘斩数千,追击至易州,获氈裘、毳幕、羊马不可胜纪。
当年梁晋争霸期间,后唐王朝在倾力与南面后梁王朝死磕的同时,还能分出神来,打残背后偷袭的契丹,并将之驱赶出境。
相信后世不少小伙伴们,在看完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过往之后,可能会更加看不起弱宋,你看看人家双线开战都能干赢,再看看你!
垃圾。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宋朝军事不给力,当年后唐军队之所以能够按着契丹使劲摩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在当时,后唐实力并不弱,而契丹也没我们想得那么强!
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自谓“天皇帝”,国号契丹,比起后来的辽帝国,当时的契丹国,中肯评价的话——应该属于腾飞中的菜鸟级别。
因此,耶律阿保机历次与后唐PK的行动,大多类似于偷袭、捡漏和例行骚扰,每每都是趁着李存勖跟后梁干仗比较困难、战事胶着之时,冷不丁地来这么一下子。
抱着搞到就赚了,搞不到也就算了的佛系态度。
毕竟当时的契丹国,能力不强,底气不足,同时后院还不稳。
内部不稳,诸弟之乱的余波未平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想必一定知道,那个曾让耶律阿保机头疼不已的——诸弟之乱。
这事儿吧,其实在当时人看来,大多数人觉得,是耶律阿保机办事儿不厚道。
因为按照契丹部族的历来传统,只要是汗位耶律氏家族的成年男子,有一定的功勋和战绩,都有成为下一届可汗的希望。
可汗,多拉风,自然谁都想当,不想当可汗的小弟,不是好小弟。
因此,跟着耶律阿保机南征北战多年的兄弟们,眼瞅着快到了可汗换届之时,都眼巴眼地盼着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大家都有些小兴奋。
然而,他们着急,耶律阿保机不着急呀。他当可汗不仅当上了瘾,而且还悟出来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可汗不能换得太勤,对王图霸业延续性太不利了。
于是呢,到了换届之时,耶律阿保机的小动作就不断起来。
要么借口忙,没时间搞,要么冷不丁提前举行“燔册礼”,趁着大家伙儿都不在,作为唯一候选人的自己,只能“勉为其难”宣誓就职下一任可汗,造成既成现实的状况。
耶律阿保机的这顿骚操作,直接让所有的兄弟、亲戚们都上火了,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行,你不让位是吧,那别怪我们不讲武德了。
公元911年,耶律阿保机的二弟撒剌、三弟迭剌、四弟寅底石、五弟安端开始作乱,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使契丹部族元气大伤。
太祖弟撒剌阿潑,號北大王,谋亂。事覺,太祖數之曰:「汝為吾手足,而汝興此心,吾若殺汝,則與汝何異?」乃囚之,期年而釋之。
七年后,迭剌再次率部闯入行宫,想要干掉大哥,虽然失败,但双方之间的鏖战,却让契丹部族混乱不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虽然耶律阿保机最终平叛成功,通过铁血手段一举荡平了诸弟之乱。但契丹贵族上层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以及部族之间因叛乱所产生的创伤,却一直影响着耶律阿保机所处的时代,也影响着契丹军队的整体战力和团结。
作战时,不给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还有外因。
草原部落整合后的磨合耶律阿保机整合下的大契丹国,趁着唐朝大哥衰微、无力北顾的情况之下,相继征服了周边的不少游牧民族,比如黄头室韦、女真、奚族等等部落。
然而,按照草原上混迹法则——你强我服,你弱我踹的原则,这些被打服的小弟们,别看嘴上说着挺好,内心其实是一百个不服。
而他们的这种心理,作为久混草原的耶律阿保机来讲,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从后来几次耶律阿保机跟后唐干仗,输了北归之时,沿途各部族的“欢迎”表现来看。
秋八月己未朔,项诸部叛。
三月戊寅,军于箭山,讨叛奚胡损,获之,射以鬼箭。
耶律阿保机,即便南下攻击后唐,后背也一直很凉。
肯定不敢全力攻击,一定会留有后招,至少保留着挨完揍,回去还能揍小弟们的实力。
因此,和后唐打起仗来,契丹军队也完全专心不下来,特别是后面还有一个专业闹事的哥们——渤海国,更是让人不省心。
芒刺在背的辽东盛国——渤海国最后,咱们还得提一下,当年的辽东盛国——渤海国,这个政权在史书上很少提及,但它却是耶律阿保机心头的刺。
根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曾对妻子和诸将说道,一生想完成两件事,一件事是建立契丹国,已经完成。
另一件就是灭世仇渤海,足见这个渤海国在耶律阿保机的心中,有多重要、多恶心。
十二月乙亥,诏曰:“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雠未雪,岂宜安驻!”乃举兵亲征渤海。
那么渤海国到底怎么得罪了耶律阿保机了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当北方草原诸部相继被契丹吞并之后,渤海国的高层们自然会产生瑟瑟发抖之感。
以往北面回纥、突厥、契丹、黠戛斯崛起之时,渤海国应对的策略虽然单一,但相当有效,那就是——抱着我大唐哥的大腿,就行。
毕竟大唐,甭管中唐还是晚唐,虚是虚了点儿,但余威犹在。
如今唐朝没了,靠谁,只能是李存勖这一支。
乙卯,渤海国遣使贡方物。
丙辰,渤海国王大撰遣使贡方物。
从后面渤海国跟后唐的朝贡关系来看,这俩哥们儿当年应该没少打配合,契丹南下进攻后唐,渤海国就在后面,捅那么一下。
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後,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遣其將禿馁及卢文進據平、营等州,以擾燕地。
那滋味,谁受谁知道,这恐怕也是耶律阿保机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死渤海国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灭掉渤海国,根本没法专心跟后唐PK。
那么,如果单挑,契丹没有后顾,没有内忧的话,后唐真就干不过契丹吗?
当然不是。
那时候的后唐诸将,可没有宋朝将领那种“恐辽症”,契丹骑兵都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了,谁还惯着谁呀!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毕竟当年,后唐的战力就在那儿摆着的,那可是相当生猛。
武风彪悍唐末时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最终能活下来的人,不一定最帅,但一定是最狠。
五代十国虽然没有收录盘踞在卢龙一带的狠人——刘仁恭父子所创建的刘燕,但这俩父子,别看就控制着区区十数州的地盘,硬是扛住了契丹的多次进攻。
而且这爷俩出牌没有下限,又是秋天去草原放火收保护费,又是绑票耶律阿保机的小舅子,直接让耶律阿保机这个草原汉子,彻底领教了深深的无力感。
一个割据的小藩镇都能跟契丹相持不下,更别说,手控众兵,麾下猛将如云的后唐军队了。
如果说,耶律阿保机的草原骑兵,是久经沙场的勇士,那么李存勖麾下这帮沙陀骑兵,则是血战十数载,从尸山血海中爬出的不死老兵。
谁也不怕谁,打对决,我都不怕,更何况在我的地盘上,还不打残你!
天时地利的因素从耶律阿保机和李存勖的几次PK记录上来看,每次都是耶律阿保机率领骑兵,进攻河北城池,而骑兵攻城,恰恰正是用自己的短板来撬对方的硬核桃。
以往草原部族攻城,无非就是猛冲、地道、云梯这三类,对于攻城所需的大杀器——投石器械、猛火油、炸药,完全一脸懵。
而到了耶律阿保机后期,随着卢文进、韩延寿这帮汉人的归附,以及大批北地汉人因为战乱,流落草原,契丹军队开始掌握起攻城器械了。
但这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毕竟器械造出来,也总得有个推广的过程,需要有人会用、而且还得用得好才行。
因此,这个时候的契丹军队,在攻城方面,依然是个小白。
从历次战况来看,对于防守力较强的城池,如幽州、镇州等地,契丹的进攻效果,基本都是笑话。
屯兵坚城之下,屡攻不下,那自然就是等着挨揍的节奏了。
在天时地利的加持之下,后唐军以逸待劳,战胜契丹军,也是不难理解的。
当然,揍人的人,也很重要,猛人要是动起手来,那对方的感觉,只能是更疼。
阵容华丽接下里就要聊一下阵容了,当年耶律阿保机面对的后唐军队,基本是后来五代十国中最彪悍的第一梯队人物。
李存勖,后唐战神级别的帝王,皇帝中的平头哥。
李嗣源,后唐猛将、明君,战力比李存勖还要多几个加号。
李存审(也就是后来的符存审)、周德威、阎宝、李嗣昭,当时最一流的人物,哪一个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将。
更不要说,孟知祥(后蜀开国皇帝)、李丛珂(后唐末帝)、石敬瑭(后晋开国皇帝)、刘知远(后汉开国皇帝)这群当年还不太知名的龙套小弟们了。
这些人哪个出来基本上都是可以独当一面因此在李存勖麾下发动的数次群殴,结果可想而知。
单凭这华丽阵容的对决,契丹当年,输得确实不亏。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后唐是五代时期的第二个朝代,也曾是五代除了后周之外,最有机会统一全国的朝代,而后唐的时代,契丹人也开始兴起,并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国家。但是后唐是不怵契丹人的。
耶律阿保机时代的契丹也是后唐的鼎盛时代
契丹后来能够欺负中原政权的是因为契丹人具备连个优势个,一是契丹是游牧民族,有着骑兵的天然优势,其次就是契丹后来占据燕云十六州,让精于防守的汉人失去了燕山长城的地利,而燕山以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中原王朝无险可守。
但是后唐时代的契丹并没有这两个优势,因为后唐的李存勖和他的老爹唐朝的晋王李克用这一系是出自沙坨人,而沙坨人又是原属于突厥的处月部,突厥灭亡之后,处月部投降唐朝,后来逐渐内嵌到山西一代,他们为唐朝戍边和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起初处月部的首领是姓“朱邪”,后来因为有功被唐朝赐姓为李,将李姓赐予有功的异族首领,这在唐朝很常见,比如后来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李氏一族也是来源唐朝的赐姓的定难军节度使。而沙陀人最具战斗力也最为唐朝所倚重的也是骑兵,所以沙陀骑兵并不比契丹骑兵差,而且在装备上要强过契丹人。
强悍的沙陀骑兵战斗力甚至超过契丹人
而在没有骑兵优势,而后唐李存勖时期由掌握着燕云十六州的长城防线,契丹人自然在后唐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同时此时契丹也是初建,后来灭亡了渤海国,但是远未到所谓如日中山时期。而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同时沙坨人出身的石敬瑭为了应对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威胁,竟然勾结契丹人,以献上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让契丹出兵进攻后唐,然后石敬瑭作为带路党才最终灭亡了后唐,建立儿皇帝石敬瑭的后晋王朝。
后晋石敬瑭丢失燕云十六州,种下了后来北宋被亡国的苦果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因为李存瑁更猛啊,而且当时的契丹还没有北宋时期那么强大
首先看看李存瑁的战绩,灭河朔三镇,杀幽州节度使刘窟窿,收成德王镕,击杀后梁名将王彦章,幽州大战击败耶律阿保机,活捉耶律阿保机亲儿子,就这一套操作下来,还有谁敢得瑟?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第一,李存勖打仗厉害,勇猛有谋略。五代的几个皇帝都很会打仗,都是行伍出身,尤其是前两位一个是后梁太祖朱温,一个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身经百战,不但会打仗而且还会玩,简直是淫乱。梁太祖这么评价过李存勖:“ 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意思是说我朱温的死敌李克用,你的意志有衣钵了,生了个打仗这么厉害的儿子,至于我的儿子们与李存勖相比简直就像猪狗一样。这是多么的绝望啊。李存勖打仗,就像李世民一样,常常亲自带兵,亲冒矢石,冲杀陷阵,并且十分勇猛。作为皇帝本人都这么勇猛的杀敌,将士能不效死?
第二,契丹或者蒙古骑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是不可战胜。北方少数民族确实是野性十足,他们的骑兵碰到中原地区怯懦无能的主帅,那么如摧枯拉朽,如果碰到有谋略的主帅情形就不一样了,毕竟上兵伐谋。例如:用兵如神的曹操击乌桓,治戎为长的诸葛武侯平南蛮等。就五代时期,917年,契丹大军入寇,据说是50万,镇守幽州的周德威向李存勖求救,李存勖派先锋李嗣源率领3000骑兵救援,在据幽州60公里的地方突然收到一万契丹骑兵的攻击,李嗣源奋力抵抗,将契丹的一万骑兵打的大败,俘虏上万。
军事上的失利,大多数是因为政治上的软弱或者是谋略不及导致的,勇猛当然不能少,但一定是排在战略战术的后面。如果你说蒙古铁骑横扫千军,纵横欧亚,那么,你没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说过吗?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何能多次击败如日中天的契丹?
因为当时沙陀+粟特人的组织度和财力还没有退化,能组织起高度职业化的军队。他们有西域传来的先进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也有粟特人提供的财力,军队骨干也多是沙陀部族。战斗力非常强悍。 到后期,这种原生力量被中原消耗后,宋朝就不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