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河南河北,以前大致以黄河为界;广东广西,以古代的广信府为主要的分界点,但奇怪是山东与山西,这两个地方也并不挨着啊。

其实,这是因为古代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

虽然现在的山东省仍旧延续着“山东”的名字,但是其主要范围相较于古代,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与缩小,历代所说的“山东”,跟现在的山东都是不一样的。

最早的山东,出现于先秦时代,不过那时候山东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区划。

春秋战国时代,以函谷关、崤山为分界,将天下分成关东与关西,而这是以函谷关为界,倘若是以崤山作为分界,那么则称作山东与山西,不过通常不说山西。

战国时期,位于函谷关崤山西边的是秦国,而东边则是其他的六国。

随着秦国的崛起,六国经常合纵起来对付秦国,因此就分成了两大势力,所以那时候就把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称作是“山东六国”。

这个时期的山东,说的就是崤山以东,而到了秦朝与汉朝的时候,仍旧延续这样的做法,还是以崤山为界,崤山东边的地方,全都称作是山东。

这样的事情直到南北朝时代才发生改变,尤其是北朝时代。

北魏一统北方之后,最初定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这一时期山西的地位崛起,如此一来就将山西东边的太行山作为了新的分界。

北魏时代,逐渐将太行山以东的地方称作是山东,而当时这个地区大量的士族门阀崛起形成强大势力,也就是后来的山东士族,他们与关陇士族形成两股势力。

到了隋唐时期,关中一带由于人口增加过多,土地不足水源不足等逐渐衰落,洛阳等中原地区的地位上升,对于山东地区的倚仗明显上升。

于是隋唐也开始延续之前北朝的习惯,将太行山以东的地方称作是山东,这个时期太行山逐渐成为了所谓山西与山东之间的分界,而那时山东也不是正式区划。

宋朝的时候,因为定都河南的汴梁,所以将当时汴京东边称作是京东路,而且分成京东东路与京东西路,直到北宋被女真所灭,现在的中原一带都被金朝占领。

金朝的都城可不在汴梁,所以山东一带也不便再称作“京东”,因此更名山东。

金朝在现在的山东地区设立了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山东作为正式的区划单位就此出现,而后的元明清时期,范围有所变动,但名字就此固定下来。

其实现在的山东与太行山也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山东与山西之间被河北给隔开了。

如今的山东其名称的确来源于太行山以东,但这仅仅是个习惯性称呼,实际上现在的山东位于的是泰山东边,跟太行山已经没啥联系,但名字叫习惯了,也就不便更改罢了。

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有一些特殊的地理概念,比如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江左陇右等都挺让人闹心的,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山东也是一样。

(崤山)

山东带个山字,其来历自然与一座山有关。古代山东,准确的说是明清之前的山东和之后的山东,其所参照的山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崤山,后者指太行山,参照的山不同,其所指代的地理范围自然迥异。

我们今天所说的山东,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功臣,爱钓鱼的姜太公封在齐国,会解梦的周公封在鲁国,故称为齐鲁大地。当然山东省境内除了齐国和鲁国两个大块头,还有曹国,滕国,莱国,莒国等很多小国,只不过这些国家后来大多成为齐鲁两国的口中食。

(函谷关)

“山东”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大致为秦国人所发明。秦国盘踞关中,东据崤山及函谷关以抗天下。在秦国人眼里,崤山以东的地方都称山东,故崤山以东的韩,赵,魏,楚,燕,齐被秦国人称为“山东六国”。

在秦国人眼里,不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属于山东,连盘踞长江流域的楚国也是山东,楚国人也挺郁闷的,这么远还躺枪。

“山东”从一个大地理概念到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金朝时在今山东省设立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元朝在山东省设立了诸如济南行省,山东行省等好几个行省,明朝设立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初期正式设立山东省,这就和我们如今的山东省大差不差了。

今天的山东省面约 16 万平方公里,下辖 16 个地级市,比秦国人眼中的山东要小多了。毕竟在牛皮哄哄的秦国人眼里,天下就是两部分,秦国和山东。

山东的地名也很有意思,超有国际范儿,比如山东德州,可不是德克萨斯州,这里只有扒鸡没有扑克,据传没有一只鸡能活着走出德州。山东滨州自然也不是宾西法尼亚州,还有山东东营,这跟小日本的东瀛没半毛钱关系。

山东人是既有文化又胆儿大,比如孔夫子是山东曲阜人,孟夫子是山东邹城人,“兵圣”孙武是山东人,“商祖”范蠡虽不是山东人,也是到山东后才发了家的。再比如把大唐闹得鸡犬不宁的黄巢是山东人,宋江在山东梁山搞事情,义和团首先也是从山东闹起来的。

(青岛港)

如今山东人口超 1 亿, GDP 超 70,000 亿,妥妥的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省会济南却仅列全省第三,前面有爱吃苹果的老二烟台和爱喝啤酒的老大青岛。

这就是神奇的山洞。看完别忘评论山东“曹县 666 ”,最后请回答“学习挖掘机哪家强”!

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答案是不一样。

一提起山东,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山东省,毕竟山东大汉高大威猛、水泊梁山好汉性格豪爽的特点早已经深入人心了,让大家对山东的观感非常好。大家对于山东省如此熟悉,但是大家知道山东省为何叫“山东”?为何不叫其他名字呢?

中国的地名,有非常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湖南省和湖北省,河南省和河北省,名字中南北对应,很明显他们就是以某个湖、某条河为界所取的名字。同样的道理,山东省和山西省,其实也有类似之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这个地名便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当时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并不完全相同。那个年代的山东省,还属于齐国,被称为齐地,真正出现山东省这个正式的地名,已经是在清朝时期了!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其实指的崤山以东!

在那个年代,崤山(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它处在晋国与秦国的南端,往东就是东周王室所在地以及郑国,也就是说谁要是控制了崤山,谁就能掌握称霸天下的战略主动权。所以那个时候围绕崤山爆发过多次大战,比如当年晋襄公就曾在在崤山设伏,袭击秦军,几乎将秦军全歼了,秦军的三大名将,都被晋襄公一锅端了,导致国力大减。

站在秦人的角度来看,崤山就是他们东出争夺天下的阻挡,也是他们和其他国家的分界线,所以他们通常把崤山以东称为山东!战国时期讲的山东六国,其实指的就是韩、楚、赵、魏、齐、燕六国。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时候的山东,泛指的范围非常广,在秦人眼中,崤山以东都是山东,战国七雄,除了秦国,其他国家都在山东!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山东都是泛指崤山以东的区域,那个时代的各种文献中,但凡提起山东,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崤山以东,比如《商君书》、《韩非子》、《汉书》。而到了隋唐时期,对于山东的定义又发生了改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司马家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晋,然而好景不长,西晋很快灭亡,随后便开启了一个大乱世。也正是在这一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大家对于山东的定义出现了改变,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了,而是指太行山以东了!

这一变化,到了隋唐时期,更加明显。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关陇豪族,按照那个时候的划界,李世民他们应该是属于山西人,因为他们在太行山以西,而当时的朝堂,山东士族人才济济,他们比较轻视山西士族,见此情景,李世民自然不爽了。自己就是山西这边的,怎么着也得为山西士族争口气吧,于是李世民让手下编著《氏族志》,给各士族排名次,并暗示把山西士族的名次排好点。但是他的这个暗示却被拒绝了,山东崔氏仍然被排在了第一位,超过了李家,于是李世民大发雷霆,最终,众人迫于李世民的压力,将皇族李氏排在了第一,山西士族也勉强算是压过山东士族一头了。

可以看到,相比于秦汉时期的山东,隋唐时期的山东,地界已经变小了,而到了宋朝以后,山东的定义再一次出现了变化,他的地界被越压越小,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了。宋朝时期,山东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山东省了,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山东省这个名词,直到清朝时期,山东省这个名词才开始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自此,山东省基本成形,它地界虽有变化,但主体一直是那块地。

结语

可以看到,现在的山东和古代的山东,其实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现代的山东,就是指的我们的沿海省份山东省,而古时候的山东,则是经历了数次变化,一步一步被压缩至现代的山东省!

春秋战国时期,在秦人眼中,崤山是秦国和其他国家的地界,是阻挡秦国东出争夺天下的要地,所以他们以崤山为界,称呼崤山以东为山东。这种情况持续到了西汉,经历了南北朝的大乱世,到了隋唐时期,山东便不再以崤山为界,而变成了以太行山为界了,此时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山西则指的是太行山以西。宋朝开始,山东的定义又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山东指的便是古时候的齐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省了。只不过当时山东省这个名词并未出现,大家习惯以太行山以东称呼齐地为山东!

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不同朝代,对“山东”的定义都有所不同:

1、战国时代

秦国人把崤山以东称为山东。山东六国,指的就是韩、楚、赵、魏、齐、燕六国,范围最广,除了秦国,其他国家都在山东。

唐代诗人章碣写的《焚书坑》里也提到了“山东”。

诗云: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诗里的“山东”,就是指的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2、南北朝、隋、唐时代

山东的定义也出现了改变,不再指崤山以东了,而是指太行山以东了。

到了隋唐时期,更加明显。相比于秦汉时期的山东,隋唐时期的山东,地界更小了。

3、宋朝以后,山东的定义再一次出现了变化,他的地界被越压越小,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了,只不过那时不称呼为“山东省”。

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古代的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已经产生。

但古代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不能划等号,明显前者的范围要大于后者,例如现在的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等省份的部分区域在古代均属于山东的范围。

而以山东命名齐鲁两地,始于金朝。齐鲁两地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鲁国的广阔土地,也基本上等于现在的山东了。清朝时期,正式设立山东省,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

关于“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一样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上对“山东”的定义来看,可以说古代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省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古代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战国时,除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山东,因此山东有山东六国之称。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古人习惯以山川湖海的方向来定位,所以“山东”就和这个山字有着不解之缘,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山在这里,指的就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崤山,以崤山为中界,崤山的东边,就是我们说的山东。崤山是非常重要的地址位置,它处在晋国和秦国还有东周王国和郑国的交界,有着很强的战略地位,可以说谁拿下了崤山,就可以掌握住称霸中原的主动权。历史上我们听过的崤山大战,就发生在这里。所以古时候的山东,其实是站在秦国人的角度,从崤山往东看。那时候,史书上也有记载,秦国把位于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其中包括魏、齐、燕、韩、楚、赵,称为“山东六国”。

从东汉开始,“山东”就和这个山字又换了,那时候的山不是崤山,而变成了太行山。太行山纵跨了山西河北河南和北京四个省市,是中国二三阶梯地势的分界线之一,太行山在东北西南的走向上绵延了400多公里,非常之辽阔。这时候的“山东”就指的是太行山的以东地区,包括现在的一部分河南省,和河北省以及山东省,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面积变小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山东”的面积范围还在继续缩小。差不多已经是现在的山东省的意思了,但官方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划分,最终在明朝时,国家给出了山东省的划分,也就是现在山东省,最终得到了确立。

现在的山东,我们都知道指的是山东省,省会济南。古时候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包括很多现在的城市。

山东省(Shandong)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美誉,也是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县级单位137个,乡镇级行政单位1824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