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鼎”有何历史故事?楚庄王最后为何退兵?
楚庄王是先秦时期楚国最著名的君王之一,像是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都是与这位楚庄王有关,他在位的时候,楚国开始走向了鼎盛辉煌。
庄王在位的时候,曾以勤王的名义北伐中原,并且询问周天子九鼎的大小重量,弄得周天子胆战心惊,不过最终楚庄王还是离开了洛阳,并没有对更进一步。
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堪称是个巨无霸一般的存在,不管是哪个方面都相当强大,在战国七雄当中除了秦国,最有实力横扫天下的,也就是楚国。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楚国起家条件并不比秦国好,甚至更加可怜。
楚人的祖先来自于中原,但是却受到商朝的驱赶,商末楚国曾参加伐纣,但事后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奖赏,只不过是被册封在了汉水附近,区区子爵,方圆不过五十里。
因为条件实在艰苦,楚国甚至没有用来祭祀的牛,只能跑去隔壁的鄀国盗了一头牛,在如此寒酸的情况下,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温暖而土地肥沃,条件虽哭,但在楚人的开垦下,也慢慢发展。
周昭王时代,楚国已成长为南方一个巨大的诸侯国,并且无视周天子的号令雄踞一方,因为实力增强,楚国也开始觊觎中原,并且在楚成王时代屡屡北伐。
但是当时的中原,有晋文公、齐桓公等阻碍,楚成王北伐受挫,更无奈的是,这个关键时期楚国陷入内乱,楚国王室衰落,诸多强大的氏族纷纷崛起。
楚庄王就是在这样外有强敌内有纷乱的情况下继位,所以他即位后长期不问朝政。
楚庄王继位之初,终日循环,实际上在暗中布局,三年之后忽然开始大刀阔斧,将若敖氏等大族连根拔起,肃清朝堂,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兴旺之象再现。
公元前608年楚国北伐进攻陈国与宋国,而晋国拯救陈国,楚国则支持郑国进攻宋国,之后因为一些小事,使得宋国与陈国、卫国又倒向晋国,联合进攻郑国。
楚国直接大军开到郑国,对峙四国,丝毫不吃亏,而这也吓坏了周天子。
在周朝册封中,郑国、卫国与宋国地位很高,而且就在王畿旁边,周定王派遣王孙满去说和安慰楚庄王,而就在这时候,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天子九鼎的大小轻重。
上古时期,九鼎象征着王权天命,楚庄王如此,实在野心不小,而王孙满则说王朝兴灭在于道德礼仪,与九鼎无关,九鼎其实就是个物件,并不算是关键。
在最强嘴遁王孙满的一番说辞之后,楚庄王被怼得无话可说,之后退兵。
其实当时周王室衰微,但北方中原群雄并立,晋国、秦国、齐国等都不好对付,楚国虽然强大也无力打破这种均衡,一旦楚国对周天子出手,那就是给了诸侯联手对付楚国的口实。
春秋战国时代虽说是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但那么多的诸侯,名义上还是要受周天子册封之类的,所谓名正言顺,这不能破坏,谁破坏了这规矩,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楚庄王北伐的时候后院起火,国内一大群贵族反叛,也弄出了很多的是非。
说起来最终楚庄王退兵,是因为他觉得周朝气数未尽,而楚国还没有强大到横扫中原各大诸侯对周朝取而代之的程度,与其自讨没趣,还是退回去从长计议比较好。
“楚王问鼎”有何历史故事?楚庄王最后为何退兵?
公元前606年,正是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这一年,楚庄王御驾亲征,大破陆浑之戎,楚军到达洛水。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欲以威吓周天子,与周分割天下。
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问王孙满:“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孙满见楚王问鼎,知其有灭周之心,遂从容对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楚王说:“你们不要倚仗九鼎!楚国用刀剑上的刃尖便可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国只好回兵。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楚王问鼎”有何历史故事?楚庄王最后为何退兵?
“楚王问鼎”有何历史故事?楚庄王又因何退兵?
据说古代夏禹制造九鼎,九鼎又代表九州,同时九鼎又是当时国家行政权利的象征。重要的是,夏朝、商朝、周朝不仅都非常重视九鼎,而且还把其看作是传国重器。
夏朝灭亡后,九鼎为商汤所得。商朝灭亡后,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
到了公元前606年,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庄王觉得自己实力强大,就有了和周朝争夺天下的野心,所以就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结果却被王孙满怼了。
“楚王问鼎”说的是,楚庄王觉得楚国实力强大,已经有了可以和周朝平分天下的实力,感到居于周朝之下,很没面子,于是就在周朝的边境大量屯兵,以此希望能让周朝惧怕。
楚国大量在边界屯兵后,当时周朝刚登基不久的周定王就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
王孙满见到楚庄王,就问:“你大量屯兵,想要干嘛?”
楚庄王没有正面回答王孙满的问话,反而高兴的说:“我听说以前大禹造了九鼎,如今已经传了三代,我这次来就是想看看鼎的大小和重量。”
王孙满就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自然知道楚庄王的真正意图,于是接着说:“大禹铸鼎以来,已经传三代了,从夏至周,这三代都是以德而得天下,并非是依靠着几个区区的鼎。当年大禹铸鼎定国,到了夏桀无道而亡国,鼎迁于商。到商纣王无道,鼎则迁于周。如果有德,鼎小亦重。如果无德,鼎重亦轻。周成王定鼎之时,曾经卜得传三十世,共七百年,天命犹在,你问鼎有什么用呢?”
楚庄王被王孙满的一番话,怼的无话可说,颇为惭愧,于是就带着楚兵退走了。
但是,楚庄王退兵,并非只是被王孙满的话吓走了,还是有别的因素的。
当时周朝虽然还有“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周天子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已经早被打破。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不能号令各方诸侯了,反而还要受制于强大的诸侯国。
此时楚庄王的楚国虽然实力强大,或许能战胜周朝,然而此时的周朝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主。楚国真正的对手,是晋国、齐国和秦国这些诸侯。他们才是楚国一争长短的真正敌人。
楚庄王通过问鼎之事,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就退兵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