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
在《甄嬛传》中,多次出现皇帝露天广场上开大会,其实这才是明清时早朝正确打开方式。
咱们平时说起古代皇帝上朝的地方,往往都说起“金銮殿”,不过古代朝会的正殿之中并没有这么个名字,清朝所谓的金銮殿,其实是太和殿。
故宫之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木构造大殿建筑,与山东曲阜的孔庙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明永乐十八年刚建成的时候称奉天殿,效仿当时的南京故宫所建设。
嘉靖年间改名皇极殿,清朝入关后,在顺治二年改为太和殿,因为从建成开始就经常遭到毁坏而重建,在康熙年间才形成如今的样式。
太和殿是举行庆典的地方
太和殿被称作金銮殿,很多人以为这里就是皇帝们举行朝会的地方,但实际上并不是。
通常来说,太和殿是明清时期举办各种重大典礼的场所,比方说皇帝登基大典、皇后的册封大典、皇帝大婚、万寿节庆典、元旦与冬至等。
如果不是这些事情,太和殿都是搁在那儿作为摆设的,并不会轻易使用。
太和殿的地面使用金砖铺设,所以也被称作金銮殿。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曾在太和殿举办殿试,之后在乾隆时期才挪去了保和殿,尽管太和殿之中有皇帝的龙座,但这里并不是举行朝会的大殿。
明清早朝主要露天举行
那么,清朝皇帝在什么地方举行朝会呢?其实是在太和门或者乾清门前方的大广场上,这被称作是御门听政,也就是传统的早朝。
当时的早朝,大臣们从凌晨三点就要在午门那里等待着,并非是天亮了才去。
乾清门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这里是御门,在这道门的后方就是大内,前方是外朝。
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可以说,清朝的早朝,就是露天进行的。
因为早朝是露天举行,所以如果遇到下雨下雪之类的天气,早朝就停止,所有的奏折直接送去内阁处理,御门听政在康雍乾时期,走向鼎盛也逐渐没落了下去。
乾清宫偶尔举行朝会
乾清宫,属于内廷三宫之一,明朝的时候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清朝初期,顺治帝常住保和殿之中并非乾清宫,而康熙帝常住乾清宫。
但到了雍正帝时期,他挪去了养心殿办公休息,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的寝宫职能。
不过乾清宫仍旧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宫殿,清朝时期,如果皇帝有什么急事要召见大臣往往也是在乾清宫,并不是在养心殿之中。
当然,如果是临时有事,也会在养心殿,但人多了还是去乾清宫。
与太和殿类似,乾清宫在清朝大多数的时候,也是举行赐宴之类活动的场所,大殿上的正大光明匾额,是雍正开始秘密立储,历代继承人名字的存放之处。
在《甄嬛传》之中,皇帝经常在广场上举行朝会,这其实是正确的,因为明清时期的早朝本来就是在露天举行,而不是乌泱泱一群人挤在某个大殿之中议论纷纷。
除了御门听政,清朝乾隆帝之后,随着军机处设立与皇权强化,早朝的意义下降。
这时候,经常有皇帝直接在乾清宫、养心殿之中小规模召见大臣,而到了晚清,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干脆直接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开始在养心殿上早朝。
古时候的早朝真的非常早,天不亮就要开始,而且规矩相当多,咳嗽都可能被问责。
所以说清朝时期正式的早朝并不是在乾清宫与太和殿,而是在太和门或者乾清门的广场上举行的御门听政,乾清宫与养心殿中的早朝,只是少数情况下举行的。
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
咱们看清宫剧都会有误解,认为皇帝一办公就在宫中最重要的大殿——太和殿里。
可这座大殿实际上上用的次数并不多,它平时大门紧闭,只有举行重大典礼时才开启。
什么是重大典礼?比如新皇登基、册立太子、皇后,亲征等。更多的,它是皇权的象征。
“清朝皇帝上班都怎么上?”关于清朝皇帝上朝,咱们都分成两种:
一、突出礼仪的朝会,分大朝、常朝两种;大朝,即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皇帝要亲临太和殿,接受官员上表庆贺的朝会;常朝则次数较多,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举行,地点及内容与大朝类似。
二、处理日常政务及军机大事的日常朝会;它也有两种形式:一为“御门听政”,另一种则是皇帝接见军机大臣、各衙门堂官轮值奏事。
对于第一种礼仪性的大朝,举办地点就在太和殿。
而对于第二种处理日常政务的朝会,尤其是其中的“御门听政”则主要是在乾清门(如下图)举行。
“乾清宫是干嘛的呢”清朝皇帝多在乾清门举行日常朝会,康熙时几乎天天举行,曾有大臣给康康建议说要不别天天上朝了,您也累,大臣也累,结果康康看后大加驳斥,依然每天举行,这也是他勤政的一种体现。
而从雍正开始设立军机处,并发明了“奏折”制度后,乾清门御门听政作用变小,尤其是从乾隆、嘉庆开始,御门听政次数越来越少,直至同治皇帝时废除。
那么,乾清宫是干嘛的呢?
乾清宫在明朝是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室,清朝的顺治和康熙也曾在里面睡觉和办公,后来,雍正皇帝搬到了养心殿居住,乾清宫的地位开始下降。
除了皇帝偶尔会选择在这里接见大臣外,乾清宫搞的最多的是宴会,尤其是康熙61年正月,这里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千叟宴”。
当时,凡65岁以上的文武大臣、退休和在职的都可参加,共计千余人。
乾隆在朝时,也在乾清宫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
除了千叟宴,嘉庆还在这里举行过清宫的过年家宴。
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
清朝皇帝上朝并不像电视里演的,一大堆王公大臣鱼贯而入,排班列位,站在大殿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奏事;也没有硬性规定在那一个宫殿举行。它其实分为常朝、御门听政和常日视事三大类的。
什么是常朝?常朝都干些啥?
清朝的常朝在崇德元年即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殿听政,至顺治九年始正式确定这三日皇帝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穿朝服入朝行礼。注意这个礼字,其实常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礼仪形式,连皇帝都不一定非要亲临。
常朝时还得奏中和韶乐,每月的乐调和歌词都不同。皇帝没来时,则由王公贝勒们在太和门前坐班,百官则于午门外朝房前坐班,皆东西向,走走过场就退出了。另有八旗坐班仪与之类似。
简单来说,常朝不进表、不颁诏、也不奏事。遇国家有大典或重大活动时,皇帝才会亲临太和殿,此时有需要谢恩的官员,可以出班行礼。
御门听政的地点在哪?时间怎么规定的?
清朝御门听政制始于顺治初年,但顺治年间却很少实行。至康熙时皇帝勤奋,几乎天天御门,这一制度才认真实行。
御门听政地点选在乾清门,乾清门原是通向后宫的大门,御门听政时则摆上御榻、屏风及陈放大臣奏本的本章案。皇帝升座,奏事的部院大臣和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官分列乾清门东、西台阶,记注官立于西柱下,奏事者跪于东柱下。凡有事上奏的官员拿着所写奏疏到奏案前面对皇帝跪陈,而后将奏疏放于案上,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候旨。
御门听政的时间,最初春夏二季订为卯正(晨六时),秋冬二季为辰初(晨七时)。康熙二十一年时,玄烨考虑到大臣们为了奏事,每天三更半夜就得起身,收拾好后再往皇宫赶,确属一大负担,就改为春秋二季晨七时一刻,秋冬二季晨八时一刻。并对那些年老力衰及患疾者,只要向本衙门说明,免其入奏齐集。
只是在康熙后期,御门听政改为五天或二三天才一举行;至乾隆时又改为不定期。这才有后来的常日视事。
常日视事是怎么回事?
常日视事即皇帝平日政务活动。自雍正成立军机处后,其政务处理,大部分是通过军机处或批阅奏折或召对过程中进行。
乾隆时始规定,皇帝每天早晨在养心殿暖阁或乾清宫暖阁或弘德殿,阅王公大臣名牌。辰刻进早膳后披览内外臣工奏折,随即召见诸臣,赐见毕,再升宝座引见官员;未刻进晚膳后,批阅内阁所进各部院督抚提镇本章,日以为常。
综合来看,清朝的皇帝都是比较勤政的。
延伸阅读
清朝皇帝每日进膳分早、晚两次,早膳多在卯正以后(早六七点钟);晚膳在午、未两个时辰(十二点至午后两点)。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时(晚六时)前后还要进一次晚点,即小吃。
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
按标准做一个勤政的皇帝其实也很不容易。正常的上班(上朝)的工作,其实是露天的。
电视剧多数是这样演的:听见有人高声喊“上……朝……”,大臣们就列着队鱼贯进入大殿,和皇帝讨论事情。
但真实的,从明朝就开始的御门听政,就是所说的上早朝,是在露天举行的。只不过明代皇帝选择在太和门进行,清朝皇帝选择在乾清门进行。一个选择在国门口听政,更重仪式;一个选择在家门口听政,就近从简,更加务实。
为什么御门听政会选择在室外进行,大概有这样的说法:
作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与臣民商量的事情,也要让上天知道。露天听政,表明了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
御门听政的时候,会在门内摆上宝座、屏风和黄案。听政时,皇帝会坐在案后听大臣们奏事并下达谕旨。
御门听政不是天天举行。皇帝会根据情况而定听政时间。康熙最勤政,御门听政基本天天举行。进行御门听政大臣也比较辛苦,得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风雨无阻的。
在室外,夏天还好,冬天的北京,还是早上,还是很冷的。
所以,做勤政的皇帝和做勤政皇帝身边的大臣,都很不容易。都得有个好身板。
御门听政,只是一种皇帝处理日常事物的方式,或者仪式感更强的方式。皇帝还有其他方法与大臣沟通,处理事物。故,有些皇帝几十年不举办御门听政,对于皇权的掌握也没有放松过。
雍正继位后,议政就多数在养心殿进行,御门听政就变成仪式形制了。之后就越来越少。在咸丰的时候基本就取消了。
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
日常工作在“乾清宫”,上朝见官员则在乾清门(也就是“御门听政”,也称早朝),处理重大典礼,比如新皇登基、册立太子、皇后,亲征,大胜后献俘等就在太和殿。
找了一张紫禁城平面地图。
如图,紫禁城的中轴线是从北面的神武门,到南边的午门,中间还穿过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门是北门,午门是地门,东西二门即东华门,西华门,紫禁城就这四个大门。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按清代礼仪制度规定,午门正中门为皇帝专用御道;皇帝大婚时,皇后也可从中门进入紫禁城;中鼎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也可从中门出紫禁城。
日常上朝时,午门文武大臣皆由左侧门出入,宗室王公皆由右侧门出入,遇大典则由左右两侧掖门进入。
基本上午门正门一开,皇帝绝对在太和殿上朝。这种正式大典,一些官位较低的官就只能站在太和殿外的广场向皇帝磕头。
可以这样说,中和殿是举行重大国事庆典的主殿,后面的中和殿是在太和殿庆典之前皇帝休息的地方,保和殿是皇帝接见藩属使节,主持殿试与召见进士的地方。
保和殿之后是乾清门,也就是皇帝真正的内宫,乾清门之后是乾清宫。
清朝的顺治与康熙最开始是在保和殿居住与办公,后来康熙将自己的就搬到乾清宫去住了。因为乾清门是内外的分界线,所以清朝皇帝的早朝也称“御门听政”被放在乾清门——“皇帝御门听政,则于门下陈设御座黼康,部院以次咨事,内阁面承谕旨于此。”
乾清门外东、西两侧的矮房是外奏事处和军机值房,门内正对乾清宫,旁边是侍卫值房和内奏事处等重要机构。雍正时期,皇帝喜欢在养心殿召见大臣、举行御前会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