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湾事件中,为什么意大利政府最终没得到这块租借地?
近代的清朝,真叫一个惨,别说英法德美这样的列强,即便是丹麦、比利时之类的国家也都骑在清朝的头上索要好处,而清朝每每也都是要啥给啥,几乎没有胆敢不依的。
不过就在这种状态之下,也发生过一件令人相当诧异的事情,就是三门湾事件。
1899年的时候,作为列强之一的意大利要求租借清朝浙江三门湾,原以为清朝会答应,没想到意大利把军舰都开来了,清朝硬是杠了回去,最后意大利也并没有得逞。
清朝晚期,虽然在跟列强的争斗中处处落败,可毕竟清王朝的体量庞大,而且因为洋务运动的发展也还不错,清朝甚至还被西方视作是列强一员。
但是,随着甲午海战的结束,清朝被小小的日本打得割地赔款之后,世界其他国家对于清朝的最后一点忌惮也逐渐消失了,越来越多的小国,都想着从清朝身上捞取好处。
毕竟,清朝连日本这么个国家都打不过,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当时西方各国纷纷掀起了瓜分狂潮,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强行租借土地,而完成统一之后没多久的意大利王国,也想着浑水摸鱼,从清朝那里获取足够的利益。
意大利强行租地,被清朝无视1899年,意大利王国派遣公使马迪讷向清朝的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租借浙江的三门湾。
所谓的三门湾,位于如今浙江东部台州沿海,这个地方是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海岸线曲折绵延,港口条件十分优越,而且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意大利的要求是,像德国租借胶东湾那样,将三门湾沿岸与附近的三个小岛,以及相关附属权益全都交给意大利。
不仅如此,意大利要求从三门湾修建通往鄱阳湖的铁路,以铁路为界,其南部浙江地带归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其他所有的附属权益完全属于意大利,不得交给其他国家。
在交给清朝的照会之中,马迪讷的态度十分倨傲,声称是按照意大利国王的名义执行,自称意大利的欧洲六大国之一,清朝给其他国家的权利,都应该有意大利一份儿。
按照清朝以往的性格,意大利有这种要求,肯定非常紧张,随之就是讨价还价然后答应。
然而这回清朝却一反常态,马迪讷的照会直接就被退了回去,清朝不予理睬。
因为退回照会惹怒了意大利,英国与德国从中斡旋,而清朝表示道歉的同时,仍旧没有松口答应意大利的条件,为了逼迫清朝就范,意大利将舰队开到了东海一带。
面对意大利,清朝底气从何而来清朝当时之所以胆敢如此对待意大利也是有很大原因的,事先也做过了多番研究。
事实上,当时的国际上情况十分复杂,意大利在要求租借三门湾之间,得到了英国等诸多列强国家的默许甚至于支持。
那时的法国跟日本都盯着清朝东部沿海,英国忙着跟俄国在中亚竞争,分身乏术,想着支持意大利与法国、日本缠斗,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留点后路。
自然,不管是日本、俄国还是法国,当时在远东地区的实力都比较有限。
清朝事先打探得知,英国虽然支持意大利租借土地的行为,但也只是口头上,并且不允许意大利使用武力,而且意大利的行为,肯定会遭到日本、法国等同样觊觎江浙的国家反对。
就在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之前的1895年,在非洲准备殖民埃塞俄比亚,结果意大利被当地的土兵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沦为了西方的一个大笑话。
法国得知意大利租借土地的消息之后,率先告知了清朝,并且支持清朝拒绝。
就在意大利的军舰开过来之后,总理衙门仍旧是对意大利一顿批,与意大利硬杠,根本就没有示弱的样子,而意大利方面却声称限期答复,不然就要开战,
可是当时意大利自身忧患不断,这样轻率的举动引发其国内强烈不满,好笑的事情发生了,意大利方面以工作失误为由,撤销了之前的开战声明,并且表示了道歉。
当年意大利看中了三门湾,除了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适合作为军事基地之外,更是因为意大利看中了江浙江南一带的生丝产业。
意大利是欧洲最大的丝绸出产国,对于生丝的原料需求量巨大,而清朝的江浙一带,就是著名的生丝出产地,如果能够拿下这个地方,那么对于意大利的经济有莫大的好处。
然而,意大利强租三门湾还是成了一场闹剧,清朝一方面知道意大利的底限,另一方面清朝也是积极备战,请求其他列强从中干涉,对意大利施加压力。
意大利当时自身本就问题非常多,看着清朝不好惹,加上列强对于意大利强租三门湾的各方施压,最终只能被迫离开,租借三门湾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成了个大笑话。
三门湾事件中,为什么意大利政府最终没得到这块租借地?
19世纪,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看见英、法、德、日等国正在瓜分中国的意大利政府自然也心痒痒。
1899年,意大利政府派出三艘军舰抵达中国沿海,希望以武力恫吓清政府,并要求清政府租出浙江的三门湾,并计划在此建造海军基地。
没想到清政府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反而命令北洋水师积极备战。意大利政府见清政府态度强硬,而且浙江近海海防严密,强攻不会有太大优势,于是决定撤出中国。其次虽然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结盟,但其内部本来就存在领土争端,所以最终也没得到盟友的帮助,反而自己的盟友站到了清政府这一边。清政府知情后态度越发强硬,最后成功粉碎了意大利瓜分中国的意图,也没有得到浙江三门湾的这块地。
申报对三门湾事件社论列表
三门湾事件是大清帝国少有的外交胜利,但这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轨迹,这起事件反而助长了清朝排外的情绪,朝廷的保守派还借题发挥,依然是风烛残年的清政府更加不可一世,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门湾事件中,为什么意大利政府最终没得到这块租借地?
三门湾地处浙江沿海,是天然的海港。意大利之所以决定对华租借海港,一则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从而向远东扩展势力,二则希望转移国内矛盾,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
1899年,意大利政府就向清政府提交照会,要求租赁浙江沿海的三门湾,以此作为海军基地。但是竟然遭到了一向以懦弱著称的清政府的强烈反对。
于是意大利就向清朝浙江沿海派出三艘军舰,希望以武力恫吓清政府,逼迫清政府接受自己提出的条款,乖乖交出三门湾。
但是清政府却早已经知道意大利只是列强中的二流国家,实力不足为惧。于是在意大利向中国沿海派出军舰后,清政府不仅没有害怕,反而严词拒绝了意大利的租借请求,并且积极整军备战,就连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清朝海军也接到命令,积极参加到防备意大利的序列之中。意大利看到清政府态度强硬,浙江沿海防守严密,如果进攻,不能占到便宜,反而有可能招来列强反对,于是只好灰溜溜的撤出中国沿海。
清政府做出了以下几点布置,第一:禁止地方官员与意大利军队私下媾和。第二:要求一旦战事一开,各方军队互相支援。第三,授予各地督抚便宜行事之权。也就是一旦意大利发动了战争,地方长官没必要请示中央,可直接与之一战。
在此事件中,清政府之所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与很多方面的原因有关。首先就是意大利是一个二流国家,国家综合实力不如清政府,而且当时意大利国内也政局动荡,因此清政府认为意大利不足为惧。另外当时的意大利虽然与德奥结盟,但是却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着很大的矛盾,所以没有得到德奥的实质性帮助,同时法国因为与意大利在北非的争端也选择了站在清政府一边,并且经常向清政府透露相关消息。
列强之间的嫌隙被清政府敏锐的捕捉到了,因此在自身实力相当,又有相当数量的列强支持的情况下,清政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粉碎了意大利侵略瓜分中国的企图。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二流国家想要胁迫清政府的期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