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古代说皇后的时候,往往以“中宫”代指,而太子,则以“东宫”代指,当然,早期的东宫说的并不是太子居住的宫殿,而是皇太后与太皇太后居住的宫殿。
东宫不仅仅是太子储君居住的地方,在东宫之内其实也有很多的衙署机构,太子在这里能够处理很多的事情,尤其有些时候太子监国,东宫直接成为了朝廷的要枢中心。
西汉时期的东宫,并不是皇太子的住处,因为那时候未央宫的东边是长乐宫,是皇太后居住的宫殿,那时候的东宫说的是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
而其他大多数的朝代,东宫说的是太子的住处,古代的“东”属于青、属春,因此东宫也被称作是青宫或者春宫,由于这里是太子住的地方,也称作储宫。
古代的时候,太子乃是皇位的继承人,在前朝的权柄仅次于皇帝与宰相,并且在特殊时期能够监国摄政,当然,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经过皇帝册封的。
为了保证皇权的长久承袭,古代在太子东宫也设置了一系列的官职衙署,以教育、辅佐与保护皇太子,这类人被称作是东宫官,小小的东宫,就像是个微缩版本的小朝廷。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东宫官制,当时设置了师、保、太傅、少傅等人,大多都是教导太子各种君臣之道与文化知识的,还有就是负责太子的人身安全。
秦汉时代的东宫官制已比较完善,设立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詹事、家令丞以及其他各种,不过,绝大多数还是以教导太子与保护太子为主,以及东宫日常事务的管家。
晋朝的时候,太子东宫正式设立三师三少,也就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与太子少保,这六人称作“六傅”,总管东宫事务。
唐朝的太子东宫除了詹事府之外,还设门下坊、率更令、仆三卿、左右卫、太子宾客以及图书馆等,不过整体来说,仍旧是以教育太子、还有东宫范围内的事务处理为主。
宋代开始,东宫的职位大多空缺,太子的老师通常都是丞相直接担任,太子东宫的职位也都属于比较低阶的,而后来的元明,虽然衙署不少,但是几乎也都没有什么实际权责。
古代太子东宫的衙署官职很多,也有不少高品阶的官,像是三师三少都是一品,可也只是名誉而已,东宫官主要的职责就是教育跟保护太子,以及处理杂务,跟朝廷相比还差得远。
东宫官的主要职能就是辅佐而已,但是前朝的事务他们都是管不着的,历代对于东宫官署人员的选拔委任都非常严苛,毕竟这关乎着皇位继承人的培养,所以能去的都不是一般人。
东宫官没什么实权,但具有殊荣,而且他们虽然不直接议论朝政,可有朝一日太子登基,太子东宫的旧人往往都成为重臣,也正因如此,前朝的纠葛通常也都会连累到太子的东宫中去。
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古代皇权社会,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对于太子的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历朝历代在储君设立之后(清代除外),都为储君配备了相当完善的官僚系统,而这套官僚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和辅佐系统两类,全面负责储君的教导和朝政熟悉工作,从而保证太子日后顺利接管朝政。由于太子属官极为完善,几乎对应着朝廷的所有部门,故而才有“微缩朝廷”之称。
△太子的培养显然极为重要
李朝历代的东宫属官制度虽说历朝历代对于皇子的培养都较为严苛,但对于储君来说,除了要掌握基础的诗书礼仪等知识外,还需要掌握朝政处理的相关知识,因而关于其教育便显得至关重要。
1、商周时期:此时已经开始出现负责教导储君的官职,根据《通典·职官·东宫官》的记载,当时设置有“师、保、太傅、少傅”等职位,其中太傅、少傅负责教导储君君臣父子之道,师负责教导知识,保则负责教导其修身。
2、秦汉时期:此时的东宫属官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而太子少傅则不仅要负责辅导太子,还要管理太子的全部官署。而在太子的属官之中,庶子是太傅和少傅的属官,洗马则负责教导太子政事、文理,太子门大夫主要掌管太子宫的宿卫,舍人原本也负责东宫宿卫的,后来则兼管秘书、侍从之职。此外,还有太子宾客,负责赞相礼仪,也就是规劝太子过失。
3、两晋南北朝:西晋愍怀太子时始设六傅,也就是后来的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主要负责的太子的教导和辅佐,不过人数多少不一。此时,负责掌管太子宫事务的詹事一职开始偶尔出现,一般设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等。
4、隋朝时期:隋朝仍设三师三少负责教导和辅佐太子。虽不再设立詹事,但却设有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其中门下坊兼领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六局;典书坊兼领内坊(主管太子宫事务)、内厩;左右卫则主管太子宫的宿卫。
△李承乾
5、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东宫属官开始初步得以完善,此后三师三少成为赠官,不再常置,转而以詹士府负责掌管东宫事务。詹士府掌东宫家令、率更、仆三寺及左右卫、左右司御、左右清道、左右监门、左右内十率府之政,主要负责管理东宫行政事务,可以说是朝廷尚书省的微缩版。此外,隋朝的门下坊改称左春坊,殿书坊改称右春坊,同为詹士府内部机构,职似朝廷中书省、门下省的微缩版。
6、宋朝时期:宋朝的东宫官则不太固定,通常由其他官员兼任,例如以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同时开始设立侍读、侍讲,并设资善堂作为太子读书地,设翊善纠正太子过失。
7、元朝时期:元朝时期更为混乱,不仅三师三少不常设,就连詹士府也时而设置、时而撤销,名称也通常被改为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等。
8、明朝时期:明朝时重新恢复詹士府,同时还有所扩充,下设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等部门,统府、坊、局之政事,其中左、右春坊各设大学士掌管,并各置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等;经局官则设洗马、校书、正字等。同时,设大本堂收集古今图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设文华堂作为太子读书地,由诸儒轮班教导,并选拔才俊之士入充伴读。
△朱标
清沿明制,詹士府事务后来被并入内三院,由于雍正之后改为秘立太子,故而东宫属官不再设立。
为何说“东宫”是微缩版的朝廷虽然东宫属官历朝历代各有不同,但和当时朝廷的官职对应起来分析不难发现,所有的东宫属官均能在朝廷中找到对应的官职。可以说,东宫的官职,几乎就是以朝廷为蓝本设置的,只是职权有所缩小罢了,这其实也是为了使储君日后能够顺利执掌朝政在做准备。
例如秦汉时期的太子府的太子庶子,其作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的副手,其实对应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中。我们再以相对完善的唐朝为例,詹士府其实对应的就是朝廷的尚书省,而左右春坊对应的则是朝廷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其中左春坊下设的左庶子、中允、司议郎等,主要负责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印署覆下太子令书,送詹事府,其职责就相当于门下省的侍中、侍郎、给事中;而左谕德、左赞善大夫等,主要负责教谕、规讽,其职责又相当于门下省的左散骑常侍与左谏议大夫。
而“东宫”作为微缩版朝廷的另一个典型例子,便出现在太子监国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若皇太子监国,詹事及左、右庶子为三司使,则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启状,详其可否,以申理之。”
唐朝的三司,指的就是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是拥有“大事奏裁,小事专达”权力的,而从《大唐六典》的记载来看,一旦太子监国,詹士府的詹事和左右春坊的左右庶子便直接升任三司使,立刻便组成了新一任的领导核心。
与唐朝一样,明朝的太子属官同样有此特点,最为典型的便是太子左右春坊设置大学士的时间点,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取消了丞相制度,开始由皇帝直接统辖六部。但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朱元璋又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殿阁大学士,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便立即在太子的左右春坊设置大学士一职掌管事务。
事实上,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将“东宫”打造为微缩版朝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太子可以尽早的熟悉朝廷的运转模式,一旦皇帝驾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权力更迭而导致的朝政混乱。
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皇太子有属官始于西汉,西汉在卿一级设有詹事和太子太傅两个和太子有关的官职系统,前者负责皇太后、皇后和太子的行政事务,主官为詹事,属官有有太子率更(负责计时、太子家刑狱);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厨厩长丞(负责太子膳食、厩马等),后者是太子的教育和咨询顾问机构,主官为太子太傅,属官有太子少傅、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这套太子属官体系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但内容有不少变化,如太子太傅、少傅级别提高但职责削弱,成为高级官员的荣誉加官,而负责太子卫队的“率”则先是加强(后赵、刘宋等都曾充实到6个率甚至更多的编制)然后再削弱(因为多次出现太子造反的事例)。
北齐在东宫设门下坊、典书坊,隋代改为左右春坊。
自隋代起,东宫体系设官为之一变,设太子三师、三少,负责辅导教育太子;詹事府如尚书省职,统领家今、率更、仆三寺和左右卫、司御、清道、监门、内等十率府;左春坊职如门下省,设左庶子、中允、司议郎、左谕德、左赞善大夫等职,右春坊职如中书省,设右庶子、中舍人、舍人、通事舍人、右谕德、右赞善大夫等职。左石春坊又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内的部分是在东宫内设置的办公懈署,在外的部分则与朝廷其他官署同设在皇城之内。东宫官署居皇城的东北部。
隋代的太子官署体系除了三师、三少由高级朝官兼任外,都是有实官和实权的,目的是让太子早日熟悉政务、军务。但鉴于隋炀帝以太子攘夺皇权,他本人晚年猜忌自己的太子,不断削弱太子官署的实权,唐初又接连发生建成、承乾、重俊三个太子的兵变事例,因此太子体系的各级官署逐渐成为有名无实的闲置人员安置部门,只有负责教育的各机构比较充实。
明代开始恢复太子师傅保及詹事等职任、架构,永乐年间将太子三太、三少以外的属官通归詹事府体系,并在三殿、三阁大学士中指定文华殿大学士为太子的顾问,重新设置了左右春坊、司经局等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太子属官名目,但实际上要么空缺,要么由朝官挂职,太子身边实际上往往只有兼职的师傅和一些低级属官,并没有什么实权。清代大体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太子名义上有一堆下属机构和属官,实际上“左右无人”,连师傅也是由朝官兼任、皇帝指定的,这自然还是担心太子做久了过早觊觎老爹的皇位。
事实上自雍正以后清代就没有立太子的规矩,但太子太师之类官衔却一直存在,这自然是因为这些官衔仅仅代表一种荣誉和级别,有没有太子都无所谓了。
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封建皇权社会,天子立嗣事关国家根本,在清代以前历朝历代都是皇帝在世时确立太子人选,并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围绕太子储君的官制。大概从东汉时期“东宫”就成为了皇太子官署,而东宫一词遂成太子的代称。
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东宫官是皇太子的下属宫廷机构,其设置模仿朝廷的结构:其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总称三太)和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总称三少)是太子的导师,另设太子宾客作为太子侍从官,这些职官都没有具体职掌。
设詹事府总管东宫官吏和政事,相当于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六部。设左春坊负责侍从规谏,相当于门下省之职,右春坊负责文书启奏,相当于中书省之职。此外,在左春坊之下设崇文馆,掌图书经籍;司经局掌校刊经史;典膳局、药藏局、内直局、典设局和官门局,负责太子的衣食住行。
以上这些机构,与弘文馆、秘书省、殿中省大体对应。
另外还设立东宫三寺,即家令寺、率更寺和仆寺,负责东宫具体事务的执行,也与九寺五监相对应。
虽然东宫官职庞大繁多,但实际上多为闲职。
当然,东宫的衙署很多,官职也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东宫所有的官职,在朝廷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官职。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东宫的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并且与朝廷之政治体制构成了极其密切的对应关系。
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尽管从理论上来说,东宫体制也应包括在中央政治体制的系统之中。这一设计的政治意义正在于保证太子能够以储君身份熟悉政事,为准备日后皇权的顺利交接过渡历经磨练。
比如唐高宗时李弘为太子,即出于“为政之方,义资素习”的考虑,特降诏令皇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坐,诸司有奏,事小者并启皇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便可借此历练政务,故此,每当先皇驾崩,遗诏中常令皇太子“柩前”即皇帝位,以免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出现权力的真空,此所谓永保宗庙、社稷之固。东宫体制之建置比拟朝廷的政治内涵也就在于此。
隋唐时期,还屡屡出现太子监国的情形,这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透露出何以东宫体制比拟朝廷的玄机。所谓太子监国,即总领百官,代摄国政。监国之时,皇太子俨然如君临天下,其东宫体制也随之升级。据《大唐六典》记载:“若皇太子监国,詹事及左、右庶子为三司使,则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启状,详其可否,以申理之。”
按制,唐代的三司,就是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有着“大事奏裁,小事专达”的权力。也就是说,太子监国期间,太子詹事与左、右庶子就好比是中书、门下、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形成了新的一班领导核心。
换句话说,就是太子监国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朝廷中枢暂时移往东宫。
古代皇权社会,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对于太子的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历朝历代在储君设立之后(清代除外),都为储君配备了相当完善的官僚系统,而这套官僚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和辅佐系统两类,全面负责储君的教导和朝政熟悉工作,从而保证太子日后顺利接管朝政。
由于太子属官极为完善,几乎对应着朝廷的所有部门,故而才有“微缩朝廷”之称。
总结:事实上,太子作为国之储君,将“东宫”打造为微缩版朝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太子可以尽早的熟悉朝廷的运转模式,一旦皇帝驾崩,太子便可迅速接管朝政,有效避免了因权力更迭而导致的朝政混乱。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东宫太子”的字眼,甚至直接称呼太子为“东宫”。盖因太子居住的宫殿往往在东方,是以称其为“东宫太子”。
说他是一个“微缩版的朝廷”也是因为培养帝国继承人的需要。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承袭万世,那么继承人的培养和权力的平稳过渡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事情。
为了保证这两点,皇帝都会为太子的东宫配备大量职官。这些职官是专门服务于储君的一个政治群体,他与朝廷的各个部门如影随形,甚至很多职官也在朝廷的不同部门任职,是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才有了“微缩朝廷”的称呼。
历朝历代的东宫制度,大多源自于两汉时期,只不过根据具体情况各自作了些改变。而两汉的东宫政治制度又源自于先秦时期。汉代东宫制度是在先秦师、傅、保制度上形成的,同时又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许多的官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东宫职官制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设立太子,最后导致大秦二世而亡。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引以为鉴,早早的就立了嫡长子刘盈为太子,从这时候起汉代的立储制度就基本确立了下来。
(刘盈)
相比先秦的师傅、保制度,汉代省掉了师和保,留下了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两个职位,并且增加了詹事、中庶子、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等属官,构建了东宫职官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进,两汉时期东宫的职官体系也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
东汉时期的改革,首先取消了太子詹事,接着又取消了太子太傅统领东宫属官的权利,第三是包括原来詹事系统属官在内的所有东宫官员全部划归太子少傅管理,最后就是太子太傅的级别上升比太子少傅高半级,两者之间出现了级别差异。
(汉武帝戾太子刘盈)
通过改革,东汉进一步整合了东宫属官的职能,也重新构建了一个更为合理完善的东宫职官体系,仿照朝廷九卿做了设置。这种设置有利于储君提早适应朝廷工作运行,对教育培养储君成为合格的帝王接班人,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皇太子的“东宫”配备了哪些官职,为何说它是一个微缩的朝廷?
在古代,传承一般是最大的事情,我们仅仅从官方对于鼓励生育奖励生育这方面就能够一窥全貌,而恰恰“继承”属于 传承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位,可以预见“继承”的重要性;
现在,咱们转过头来看看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有那句俗语:“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间产生联系,之间的活动等等都是以时间为基础的,而作为一位皇帝,他手下肯定有一大批人为其卖命,从事有关“皇帝”职能的活动;似乎这样一个组织机构很是完美,能够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但是,强如秦始皇都要派人去海外寻找仙药,这样代表着一代新人换旧人的自然现象,
从秦始皇正式开始不到500位皇帝,这么多年过来了,才仅仅几百人当皇帝,从这里面能看到皇帝的唯一性,相对应的皇太子也是唯一性的,对于一个国家,皇太子在法定继承上具有先天优势,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死后,天下所有人将听命于皇太子,这个新的皇帝,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太子这个职位很是重要;
下面,我们讨论下重要,既然是重要,那么重要的表现形式很是简单粗暴:“处理国家大事,决策国家大事”;
皇太子和皇帝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的,而皇帝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给自己配备了好多好多的下属,努力的治理着这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皇帝还有一个义务,就是培养一个能够带领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的后代,所以皇帝比皇太子多了一个权利,替太子组建“小朝廷”,给太子“练手”,让太子和自己一样;
如果要说东宫配备的官职是一个微缩的朝廷,倒不如说掌握核心技术的皇帝为了下一代,主动交出二级控制权,各个朝代的官职叫法有所不同,但是形式权利都一样,不用纠结于何种官职名称;
最后,我们理解下“微缩的朝廷”,属于皇帝的朝廷随着他的年纪的渐长,也会长大,成熟,老去;属于太子的“微缩的朝廷”,因为是高配,会根据皇帝的朝廷的时间存活长短而定,或一夜之间,或几十年之后,这里的“微缩的朝廷”等的是一个机会,一个适合其名正言顺“成人”的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