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乾隆帝:朕也想选嫡子继位,但无奈几个嫡子都没有我能活啊。

按照古代的传统继承规则,乾隆帝刚开始的确是想要册立皇后的孩子为储君,只可惜两任皇后的皇子,都没有这个命数,无奈之下,乾隆帝只能从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因为之前看中的继承人接连早逝的打击,乾隆帝直到很晚的时候才重新选择储君,而那时候能够让他挑选的皇子,已所剩无几,最终矮子里挑高个,选中了十五皇子永琰。

的确有意册立嫡子为储君

从先秦时代开始,周天子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通常来说,皇后生的孩子要比其他庶出的皇子,要有优先继位的资格,但清朝不一样。

皇太极尚且还是正室所生,但顺治帝、康熙帝与雍正帝,都不是嫡子。

清朝大致上,其实并没有非嫡子继位不可的规矩,从前的立嫡立长,在清代变成了立贤,到底选择哪个皇子为继承人,完全看皇帝的意思。

康熙时期,最后一次公开册立太子之后,从雍正朝开始,清朝秘密册立储君,皇帝都是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好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待先帝殡天才能打开。

乾隆帝的发妻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从潜邸时代就服侍乾隆帝,二人有两个皇子,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乃是皇次子,也是嫡长子。

永琏尚且年幼,乾隆帝就有意将其作为储君培养,但这个孩子才八岁就夭折了。

之后富察皇后又生下了永琮,乾隆帝再次动了立储的心思,可这个孩子也在一岁多夭折。

富察皇后崩逝后,娴贵妃那拉氏成为继后,也生下了两个皇子,其中十三皇子永璟早夭,而十二皇子永璂,成为了乾隆帝唯一的嫡子。

但乾隆帝与那拉氏的感情不如与孝贤皇后,对于永璂,乾隆帝倒也没想将其册为储君。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与继后那拉氏反目,永璂受到生母连累不受乾隆帝所喜,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甚至连个贝子的爵位都没有,之后乾隆帝没再立后,自然也无嫡子能继位。

超长待机,无子可选

乾隆帝的确膝下有不少皇子,多达十七人,但是另一方面,乾隆帝是史上最长寿皇帝,活到了八十九岁的高龄,他身强力壮的时候,当然也不会想着立储。

因为想要册立嫡子的心愿接连落空,乾隆帝也想过庶子,最出色的就是五皇子永琪。

永琪是乾隆诸多皇子当中最出色的一位,其生母愉妃珂里叶特氏尽管不得宠,但永琪本身文武双全一表人才,乾隆帝非常满意。

在所有皇子中,永琪是最早在生前获封亲王爵位者,乾隆立储的心思十分明显。

但是永琪也英年早逝,在被封王不久后也因病去世,这次打击以后,使得乾隆帝很多年都没敢再想立储的问题,因为他觉得,自己看中哪个皇子,就会让皇子离世。

但是,乾隆帝这么一拖就是几十年岁月,虽然乾隆帝本人非常长寿,可是他的儿子们,却大多没有继承这方面的血脉,都活不过亲爹。

除了几个早夭的、英年早逝的,还有两个皇子被过继出去的。

到了乾隆帝晚年,重新考虑立储问题的时候,皇子已所剩无几,只剩下四个人,也就是淑嘉皇贵妃所生的永瑆、永璇,还有孝仪纯皇后所生的永琰与永璘。

而且这四个皇子当中,永璘出生比较迟,乾隆想着立储的时候,根本没考虑他。

这四个皇子都是庶出,相对来说,永琰与永璘的生母魏氏,生前乃是令皇贵妃,代行皇后职责长达十多年,要比淑嘉皇贵妃尊贵得多,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也是这个道理。

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与继后所生的孩子,都没能成为继承人,即便是永琏、永琮与永璂没有早早离开人世,但也未必活得过乾隆帝。

反正,乾隆帝想要册立嫡子为继承人的念头,注定是不可能实现了的。

而一大堆的庶子,大多数也没能熬到乾隆帝立储的时候,在此之前就去世了,乾隆帝退位的时候别说皇子,就连皇孙,都已送走了一大半。

仅剩的四个皇子,幼子永璘太小了不考虑,真正让乾隆帝纠结的还是永瑆与永琰。

但综合考虑之后,乾隆帝觉得永琰更出色些,而且性格比较好,永琰的儿子绵宁得到乾隆帝的青睐,最终乾隆帝只好册立了永琰,让他成为了继承人。

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乾隆帝一共有17个儿子,但是到了乾隆帝晚年——以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时间节点——的时候,他可以选择的对象只剩下5人。

那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爱新觉罗·永璇生于1746年,此时28岁,从年岁看相当合适,其母亲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身份虽然不如孝贤皇后富察氏贵重,可比起令妃也没有什么差的地方,但是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另一方面,乾隆帝安排他干的事情,他往往率性而为,干得十分不靠谱,屡次受到处罚。

爱新觉罗·永瑆生于1752年,此时22岁,其母亲也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汉文化素养较高,但是永瑆“持家苛虐”,为人吝啬到令人无语的地步,屡次被乾隆帝申斥却依然故我,而且“柔而无断”(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的评价),也属于望之不似人君——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文人习气这一面,本身喜欢汉文化的乾隆帝也表示过不满。

爱新觉罗·永璂生于1752年,比永瑆小大约2个多月,其母亲是乾隆帝的继皇后那拉氏,他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被册立为皇后,乾隆帝也专门作诗志喜,受到特别的重视,后来帝后反目,继皇后那拉氏忤旨截发,永璂作为其儿子实际上受到了牵累,丧失了继承人的资格。乾隆帝一直对永璂态度还可以,经常温言勉励,但透着客气,后来乾隆四十一年(1776),时年25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迄其去世,永璂没有获得封爵也没有分府。

爱新觉罗·永璘生于1766年,此时只有8岁,其母亲是孝仪纯皇后(令妃魏佳氏),他所谓的最不成器,天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来,可能只是因为年纪过小,还没有进入乾隆帝选择的视野。

剩下能够继承皇位的只剩下爱新觉罗·永琰,他生于1760年11月13日,此时14岁,未来以20、30岁左右的年龄继承皇位(此时乾隆帝对自己的寿算也并无准确的预期),从年龄上正合适。

而永琰本人“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均为李朝使节打听到的情况),清朝官方典籍也记载了他“冲龄备蒙恩眷”等受到乾隆帝重视的事实。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帝儿子中出继其他宗系的成员如皇四子永珹等,本身就直接说明乾隆帝没打算考虑其成为继承人,并不是因为出继之后没法再归宗继位。

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乾隆太能活了,到他传位那时候,十七个儿子只有四个活着了,永琰也确实是四个人中最好的一个了。

清朝虽是满人,但从康熙开始,汉族政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深深烙印在清朝皇帝心中。康熙二立二废太子胤礽,就是嫡长子继承情节。乾隆处处以祖父康熙为榜样,在嫡长子问题上也是如出一辙。早在乾隆元年,乾隆就按照雍正设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将皇次子永琏(富察皇后长子)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当时,乾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而永琏不过七岁。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永琏去世。乾隆大为悲痛,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明确他曾作为储君的身份,并建立了高规格的太子陵园。之后,乾隆又将目光落到富察皇后第二子皇七子永琮身上,但永琮也于乾隆十二年早夭,年仅两岁。乾隆又破例追谥悼敏皇子(未成年皇子通常没有谥号)。连丧二子后,富察皇后郁郁而终,乾隆又大发雷霆,责难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没有哀悼之情,不配成为皇位继承人。最后,这两个皇子又因此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英年早逝。

之后,乾隆立那拉氏为继后,继后有皇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永璟(早夭)。永璂也算是嫡子待遇了,但是乾隆三十年,继后却与乾隆突然反目,虽未废黜,却形同被废,次年去世。永璂自然也没有什么恩宠了,乾隆四十一年,二十四岁的永璂去世,没有追封任何爵位(直到嘉庆四年才追封贝勒),足见不受宠。当然,他受不受宠都没什么区别,因为即使受宠也活不过乾隆,一样没用。

于是,乾隆再也没有嫡子了,只能立庶出皇子。乾隆另一个属意的继承人是皇五子永琪,永琪富有才情,弓马骑射、文史书画、天文地理、各族语言无一不通。乾隆二十八年圆明园大火,永琪背负乾隆出逃,仁孝被乾隆赞赏,于乾隆三十年获封荣亲王,是乾隆朝第一个活着获封亲王的。但四个月后英年早逝,乾隆晚年多次表示曾想传位永琪。

归根结底还是乾隆活太长了。当他达到自己承诺退位的乾隆六十年,十七个儿子里只有四人健在,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璇属于烂泥扶不上墙,屡屡因为举止轻浮、行为不端被乾隆训斥,据外国使臣记录,永璇沉迷酒色,加上有脚病,还没人缘,绝对不是皇位继承人选。皇十一子永瑆,也就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成亲王。他工于书画,才华横溢,但是被人称“柔而无断”,更有艺术家的怪毛病,据说他怪异吝啬,家里的马死了,就让一家上下连续几天只吃马肉,丢尽了脸。皇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都是乾隆晚年最宠幸的令皇贵妃魏氏所生,永璘因为最小,被乾隆宠爱,却也养成了一身纨绔习气,爵位也低于永瑆永琰,说明仅仅溺爱而已,绝无传位之心。

最后,只有皇十五子永琰,总算勤学、沉稳、仁孝,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比三个兄弟好很多了。就这样,皇位给了永琰。

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抛弃了不论好歹的″嫡长制",乾隆在众多皇子中多年观察反复考量,优中选优选了庶出的十五阿哥,因为他"_“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然而,尽管如此,嘉庆也是守业有尚可创业不足,他太过囿于祖制而不能顺应世界大势了。

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乾隆实在太能活了,从公元1711年到1799年,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也是因为这样,乾隆十七子多数都熬不过父亲。

到了乾隆六十年,十七位皇子里只剩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四个了。

首先就剔除了其中两个

皇四子永璇虽然是四子中最年长者,但他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据朝鲜使节所说是:“沉溺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还多次被乾隆公开训斥,所以他一早就被排除在继位的名单里了。

至于皇十七子永璘,年纪最小,也是最浑、最不成器的,而且他是皇十五子永琰的亲弟弟,乾隆自然也不会做出“废长立幼”的行为来,况且乾隆也不是很喜欢这个小儿子。和众哥哥比起来,永璘的继位可能性是最低的,也排除在外了。

而剩下了两位: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两人都受到了乾隆的疼爱,在乾隆五十四年之时,册封永瑆为成亲王,永琰为嘉亲王。当时的舆论导向基本认定了:皇储之位无出此两皇子。

为何最终选择永琰?

第一:永琰比起永瑆,发展得更全面。同样据朝鲜使臣所记:“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个性柔而无断”。永瑆虽然文才出众,尤其善于书法(乾隆书法四家之一,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但疏忽骑射弓箭,儒生文人气过重也让乾隆反感,曾严厉申斥他,要永瑆多加锻炼。

而永琰呢?不管是外部还是国内,都是一片赞扬之声,“饬躬读书、刚明有戒,声誉颇多”;“勤于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矣”等等,都表明了永琰深受中外各人的认可。

第二:永瑆性格有缺陷。永瑆为人吝啬成癖,府中众人皆粗衣麻布,清茶淡饭,连妻子富察氏(乾隆富察皇后侄女,大学士傅恒之女)也一视同仁。吝啬得当时节俭,吝啬过头就是神经病了,堂堂一个王爷府,被永瑆搞得像个灾民避难所似的。甚至还出现过吃死马的荒唐事件。

而永瑆吝啬,做事斤斤计较,连带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对家人、对大臣、对兄弟也是如此。“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父亲的宠爱稍微一弱,就暗地里写文章讽刺骂街,根本就不讲道理。

像这样的人能做好皇帝吗?自然就被乾隆排除出去了,加上乾隆即使退位,但也还想把持朝政。而以永瑆目无尊长的表现,自然不会同意乾隆摄政的做法,父子俩很有可能会因权力而闹翻。可永琰就不同了,虽说文学比不上永瑆,但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性格、脾气也好,是最能满足乾隆要求的继位者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乾隆有17子,为何选择庶出的永琰继承皇位?

1、到永琰出生的时候,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了,深受乾隆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所以可供乾隆选择接班人的范围很小。

2、乾隆选择接班人的原则是:接班人必须完全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乾隆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

3、永琰中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

故永琰无疑最符合乾隆选接班人的标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