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每次说起这个问题,就肯定有人要说金屋藏娇的故事,说汉景帝选中了刘彻为储君,就是因为刘彻迎娶了长公主家的女儿阿娇。

汉景帝选中十皇子刘彻为储君,的确跟长公主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绝对影响因素,如果仅仅因为这种事情就轻易册立储君,那也太小看汉景帝这位皇帝了。

汉景帝膝下共有十四位皇子,但全都不是皇后所生,汉景帝的正宫薄皇后,乃是其祖母薄太后的族人,汉景帝跟她之间感情并不怎么样,薄皇后没有孩子。

十四位皇子,都是妃嫔所生,按照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刚开始汉景帝册立的皇太子还是栗姬所生的皇长子刘荣,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栗太子。

刘荣的生母栗姬可不是一般的人,她极其受宠,除了刘荣,她还生了两个儿子。

汉景帝的长子、次子与三子都是栗姬所生,可见其盛宠,因为刘荣的生母非常得宠,加上他本身就是皇长子,在皇后没孩子的情况下,理所应当成为了储君。

在刘荣被册封为太子的时候,十皇子刘彻被册封为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氏当时是夫人,汉朝的规制,皇后之下有三夫人,汉景帝宫里,薄皇后之下,有三位夫人。

三夫人当中,一位贾夫人,另外两个都姓王,而且是一对姐妹,其中的大王夫人,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生母,姐妹俩占据着妃嫔当中三大尊位的两个,可见其恩宠也不弱。

刘荣成为太子以后不久,薄皇后就被废黜了,宫里都以为刘荣的生母栗姬能后来居上。

可谁也没想到,刘荣的太子之位,随着栗姬的失宠也摇摇欲坠,在被立储的第三年,刘荣被汉景帝废黜储君之位,改封临江王,而新的太子就是王夫人所生的十皇子刘彻。

汉景帝那么多的儿子,为何偏偏选中了年幼的刘彻呢?

第一,立子以贵不以长

在薄皇后被废位之后,中宫之位空缺,而在所有的嫔御当中,以三夫人的地位最高。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刘荣的生母栗姬并没有确切的位分记载,因为在汉代“姬”只不过是后宫对于所有女眷的一个泛称而已,并不是什么位分。

但汉景帝三夫人的名额已满,栗姬的真实位分,也不可能超过贾夫人与两位王夫人。

刘彻的生母王氏生有三女一子,而且她的妹妹也生下了四个儿子,姐妹俩都是夫人,在宫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子以母贵,刘彻有这样的生母与姨母,自然被另眼相看。

第二,其他的儿子实在不怎么样

虽然景帝的儿子多,但能够成事儿的还真挺少,因为栗姬的连累,不仅是废太子刘荣,连带着她另外两个儿子,也都受到了牵扯,不可能被立储。

皇四子、皇五子与皇八子都是同母兄弟,但他们的生母程姬出身寒微也不算得宠。

而且皇四子从小就是个结巴,为人怯懦,皇五子为人勇猛,但好大喜功狷狂骄纵,皇八子阴狠歹毒,而且身子有问题,性格乖张,三个皇子也都不被景帝喜欢。

其他的皇子,皇六子是景帝醉酒所生,不被景帝喜爱,皇七子为人巧佞,自私刻薄,皇九子也就是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才能一般毫无出彩的地方。

或许是当时的刘彻年纪很小,看不出还有什么问题,而且年少的刘彻聪敏乖巧又孝顺,还非常有胆气,比起他的哥哥们,显得尤其出色,非常受汉景帝的宠爱。

第三,长公主与王夫人的干预

刘荣做太子的时候,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曾向栗姬提亲,希望将女儿阿娇嫁给刘荣,结果被栗姬所拒绝,长公主怀恨在心,而刘彻的生母王夫人却抓住了机会。

王夫人随即找到长公主,表示愿意与之结亲,让刘彻迎娶阿娇,将女儿隆虑公主嫁给长公主的儿子陈蟜,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联盟。

此后,长公主就不断在景帝面前说栗姬母子的坏话,天长日久,景帝对栗姬母子愈发不满。

也是因为栗姬自己胡乱说话,结果惹怒了景帝,最终所有的问题集中爆发,汉景帝将刘荣与栗姬一起废黜,这才有了之后储君换人的事情。

不仅是长公主,刘彻的生母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故意唆使前朝臣子,当众提起让汉景帝册立栗姬为继后的事情,结果挑起了景帝对栗姬的不满。

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从她的各种作为来看,绝对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有她这样的生母,刘彻想要登上储君之位,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原本汉景帝就非常喜欢刘彻这个儿子,也很宠爱王夫人,所有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为了名正言顺,汉景帝先册立了王夫人为继任皇后,随后让拥有嫡出名分的刘彻,成为了新的皇太子,皇子那么多偏偏选中刘彻,也是多重因素结合所导致的结果。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与窦皇后所生的长子,他还有个亲兄弟梁王刘武,因为窦太后对于幼子的偏爱,执意要让景帝册立梁王为继承人。

或许是为了堵住母后的嘴,当年汉景帝册立刘荣的时候,本就只是按照规矩,没考虑很多。

刘荣原本就不怎么出色,根本不足以担任储君之位,而等到梁王去世之后,窦太后也就没有了念想,景帝能够好好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由于薄皇后无子,其他的孩子当然就是选择生母高贵的,并不需要完全按照长幼考虑。

刘彻本身在众多皇子当中就比较出色,而且其生母受宠位分又高,加上王夫人与长公主的助力手段,汉景帝册立十皇子刘彻为继承人,是最好的选择。

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汉景帝能选刘彻作为太子,除了馆陶公主的帮助之外,还有刘彻自身的原因。

我们先看看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是什么样:

1.长子刘荣,他是与宠妃栗姬所生。皇后薄氏一生无子,所以刘荣有幸被封为太子。

2.二子河间王刘德,他淡泊名利,对皇位不感兴趣,一心追求文学。

3.三皇子临江王刘阏于,十七岁不幸离世

4.四皇子鲁恭王刘余,由出身低贱的程妃所生,况且他还是个结巴。

5.五皇子江都王刘非,只会舞刀弄枪。

6.六皇子长沙王刘发,他的生母身份较低,在子凭母贵的时代,刘发并不受宠。

7.七皇子赵王刘彭祖,为人穷凶极恶。

8.八皇子胶西王刘端,他跟七皇子一个德行。

9.中山王刘胜,整日只图享乐,造娃他属第一。

10.十一皇子广川王刘越,他的生母王皃姁与王娡是一母所生,所以他也是皇后的外甥,对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11.十二皇子胶东王刘寄是刘越的一母同胞的弟弟。

12.十三皇子清河王刘乘,只活到18岁。

13.十四皇子常山王刘舜,汉景帝最小儿子,也最受宠,但是宠溺过多的人做什么事也很出格。

作为十子的刘彻,自幼聪明过人,灵活机敏,记忆力超群,求知欲也非常强,尤其关注书中那些历代圣贤帝王的故事,对此过目不忘。景帝对此很是惊异,特意赐名“彻”。

馆陶公主的助阵,彻底把刘彻推上太子之位。

馆陶公主是窦太后的女儿而且在朝中也机具影响力。她有一个女儿叫陈阿娇,馆陶公主想让自己的女儿今后能出人头地就想让自己女儿嫁给刘荣为太子妃。但是栗姬看不上陈阿娇,而且她对馆陶公主一直给景帝进献美人很是不满就没答应。

刘彻的母亲王娡一看,这不有机会了吗。于是就主动亲近馆陶公主,二人一拍即合,很快给刘彻和陈阿娇订下婚事。

双方站在同一阵营后,馆陶公主就经常进宫在景帝面前夸奖王娡和刘彻的好,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今后会是个好皇帝。

于是在公元前150年将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半年后,封王娡为皇后,12天后,刘彻被立为太子。

刘彻能坐上太子之位,不仅倚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母亲和馆陶公主的推波助澜,其实这也是一场后宫争夺的结果。

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古代王朝挑选皇位继承者一向遵从立长立嫡的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

刘彻非长非嫡却能继承皇位,主要有两个元素,总结一下有句话挺合适的,就是“神一样的队友,猪一样的对手。”,当然关键的是刘彻自己争气,他老爹汉景帝也满意,具体如何往下看吧。(剧照:汉景帝)

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刘彻排在第十,他前面还有好多个哥哥,本来皇位跟他离得十万八千里,不过,好在他会哥哥们不争气,他爹也慧眼识人。

刘彻并不是汉景帝立的第一个太子,汉景帝立的第一个太子是皇长子刘荣,汉景帝与当时的薄皇后并无子嗣,在公元前153年(景帝四年)汉景帝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立了皇长子刘荣。

说到薄皇后,我不得不提一下,她也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薄皇后是在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薄太后指定的太子妃,并不得汉景帝宠爱,无子无宠,公元前157年,被立为皇后,公元前151年被废,公元前148年卒。虽然贵为皇后,但也是后宫的牺牲品,身不由己,一生得不到夫君的疼惜,也没有自由。

(剧照:薄皇后)

好了,言归正传,刘荣成为太子后,母凭子贵,他的母亲栗姬身价也水涨船高,成为众人讨好的对象,当时馆陶公主找上了栗姬,想让她的女儿陈娇做刘荣的太子妃,栗姬因为馆陶公主时常给汉景帝进献美人而怀恨在心,愤怒的拒绝了这门亲事,馆陶公主不悦。这下好了,把盟友赶跑了不说,又多了个仇人。

不得不说栗姬不懂政治,比不上刘彻的母亲王美人,王美人在怀上刘彻的时候就开始想着为刘彻铺路。

王美人对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说她梦见太阳扑进了怀里,而那年正逢汉景帝继位。不管事实真假,在鼓吹天权神授的古代,太阳的意义不一般,这件事算是在汉景帝心里留下了影子。

(剧照:汉景帝与王美人一家三口)

王美人又在馆陶公主被栗姬拒绝后找上公主,表示希望能让刘彻娶陈娇,公主刚在栗姬那边受了气,听到这个消息挺高兴的,刘彻也表示愿意“金屋藏娇”,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建立同盟。

此后,馆陶公主时不时的在汉景帝面前打栗姬的小报告,说的多了还是有效果的,汉景帝对栗姬渐渐生了厌恶之心,后来栗姬又在汉景帝面前失仪,越发引起汉景帝的不满。

(剧照:汉景帝与馆陶公主)

刘荣虽然是皇长子,但是资质平庸,不能让汉景帝满意,加上又有他的母亲在不遗余力的给他扯后退。

终于,在公元前150年被废,改封临江王。

第二年,公元前151年,汉景帝立刘彻为皇太子。

(剧照:刘彻)

刘彻自身条件素质很好,自小聪慧过人,文武双全,处事圆滑,善于变通,这是自身具备的实力;还有就是算是会投胎,他的母亲王美人是个厉害的角色,懂得审时度势,为刘彻造势并且拉拢了馆陶公主这个盟友,运气也算是一种实力。再加上对手不给力,能当上太子也是时运所济,天命所归。

事实证明汉景帝的选择是睿智的,汉武帝刘彻之名可谓响当当。

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一句话,刘彻当皇帝,是皇宫内你争我斗的结果。汉朝立太子的原则一般是嫡长子制,只有皇后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成为太子,而汉朝妃子制度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人等,刘彻的母亲只是王美人,身份比较低,早些年刘彻基本与皇位无缘的。

图为汉景帝刘启画像。

公元前151年,汉景帝的薄皇后一直无法生育失宠,被废掉,所以太子这位只能从其他妃嫔中产生了,当时汉景帝有十几个儿子,想成为太子,母亲必须当皇后才能受封,所以争太子之位变成了争皇后之位。当时汉景帝最宠爱的是一个叫栗姬的夫人,他给汉景帝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册封为王,另一个就等着自己当皇后了,册封为太子的。

但是几年过去了,皇后之位汉景帝一直不表态,栗姬就常在汉景帝耳边絮叨,汉景帝熬不过去就按长幼有序的方法,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也册封3岁的刘彻为胶东王,但皇后位子一直空着。

汉景帝与王皇后埋在阳陵,图为今天的阳陵博物馆。

汉景帝有个亲姐姐人称长公主,和汉景帝关系非常好,皇后位空缺时一直是长公主操持内部事务,这让同受汉景帝宠爱的栗姬心生嫉妒,两人成了死对头,长公主遂阻止栗姬成为皇后,他又在皇子中挑到了刚封为胶东王的刘彻,与自己女儿陈阿娇许下了婚约,陈阿娇也是后来刘彻的第一任皇后,从而长公主开始支持刘彻母亲王夫人登上皇后位。

图为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有一次栗姬贿赂大臣,让其在朝廷上支持她为皇后,此事被汉景帝发现后斥责大臣,并渐渐失去了对她的宠爱,公元前150年太子刘荣因为违规修建奢靡宫殿,被废掉了太子位降为临江王,见此机会长公主加紧向汉景帝说王夫人和刘彻的好话,终于立了王夫人为皇后,而刘彻变成嫡子,而被立为皇太子,那一年刘彻7岁。

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公元前150年,太子刘荣突然被废,汉景帝改任其为临江王。之后,刘彻的母亲王夫人被立为皇后,原本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景帝的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朝廷震动,很多大臣都十分不解。

作为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刘彻为什么可以挤掉太子,成功上位呢?

汉景帝的姐姐刘嫖十分热衷于权利,她工于心计,利用母亲和弟弟汉景帝的纵容疼爱,在宫中建立自己的权势,更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权力联姻的工具。

本来,刘嫖把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从而加强未来自己的势力。可是太子刘荣的母亲十分讨厌刘嫖,拒绝了婚事。这让刘嫖怀恨在心,又找到王夫人合作,从而一手推动太子刘荣被废,王夫人的儿子刘彻上位成太子。而刘嫖的女儿顺利的嫁给了刘彻。

不过,馆陶公主刘嫖为什么要选择王夫人和刘彻作为合作对象呢?汉景帝那么多儿子,刘嫖姑姑为什么会选中刘彻密谋推为太子呢?

首先,刘彻性格内敛,沉稳隐忍。

根据《景十三王传》记载,景帝的儿子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不懂权术,不知收敛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自己挖一个大坑,然后跳下去,比如刘荣就是其中一个。

在被废为临江王期间,刘荣竟然不知收敛,为了建造宫殿侵占了祖庙,他的这种举动立刻引起了景帝刘启的猜忌和不满。景帝担心不知收敛的刘荣,在自己驾崩后,会效法吴王刘濞起兵造反,于是立刻将刘荣召回长安。不久后,景帝暗示中尉郅都对刘荣严刑逼供,逼迫刘荣承认谋反之罪。看到父亲如此绝情,刘荣万念俱灰,最终在狱中绝望自裁了。

和刘荣相比,武帝刘彻的城府就深多了。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小时候的刘彻性格如何,不过可以从刘彻刚刚登基时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来。

当时,为了革除黄老之学,推广儒学,刘彻决定重用赵绾和王臧。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是黄老之学的追随者,为了阻挠武帝的小孩子行为,她私自搜罗赵绾和王臧的罪证,并最终将赵绾、王臧二人,打入死牢。

本以为,自此之后,武帝和窦太后之间会势同水火,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刘彻还是和往常一样,尊重自己的祖母窦氏,继续利用黄老之学治国,似乎赵绾和王臧的死,根本没有发生。

结果,掌权的窦太后去世不久,武帝刘彻就废弃了使用黄老之学的官吏,大规模从民间选拔精通儒学之士。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刘彻非常懂得收敛自保,隐藏想法,沉稳性格是刘荣望尘莫及的。

其次,景帝的儿子中,很多人品德不佳

可能是因为特别惯孩子,景帝刘启的儿子中,有许多触犯法律或者私德败坏的。他们经常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国家如果落到他们的手里,那真的是前途堪忧。

胶西王刘端,对待封国的政务十分懒散,每天不收租子,也不清理府库。除了懒政之外,刘端还非常喜欢诬告或者残害大臣。

赵王刘彭祖更是个奇葩,他非常喜欢钓鱼,执法。每次听说有官员来赵国办事,刘彭祖就假扮成平民,引诱这些官员讽刺朝廷,自己再去举报他们,堪称汉朝钓鱼,执法大师。刘彭祖还特别喜欢勒索过往商人,侵占租税,用这些钱来资助自己的家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西汉地方的吏治和财政的平稳运行。

胶东康王刘寄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一听说淮南王造反,都没想过维护朝廷,直接偷偷准备武器,想要帮淮南王造自己亲弟弟的反。幸好及时被有关部门发现,不然大汉王朝又将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和他们相比,刘彻真的强多了。根据《棠阴比事》记载,刘彻在十二岁时,为景帝审判罪犯,建言献策。小小年纪,就对国家的法律有着独到的见解,真的相当不容易。看看前面那些不思进取,祸害国家的皇子们,再看看少年早慧,熟悉国家法律的刘彻,景帝一定会认为刘彻更有资格继位吧。

最后,刘彻的年龄和条件更适合。

景帝诸子中,除长子刘荣外,次子刘德只专心读古书,为后世的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他远离权力斗争,无心参与皇位争夺。鲁恭王刘余爱好养马还口吃。广川王刘越,也是无子早亡。他的另外两个兄弟,刘乘和刘阏于也刚当王爷没多久,就身死国除了。

再比如,长沙定王刘发,虽然本身没什么缺点,但是他母亲身份低微,能够上位的几率极地。

当时,刘彻的母亲为燕王孙女,在宫中也受汉景帝喜爱。而刘彻年龄不大,不但适合刘嫖等人的操控,这个孩子的品德修养不差,性格内敛成熟,更加适合成为太子人选。因此,馆陶公主等人极力推动刘彻为太子时,汉景帝点头认可的过程机会没有受到阻力。

汉景帝会选择汉武帝刘彻为继承人,虽然刘嫖和王夫人从中出力繁多,但是这与景帝这些儿子的衬托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是他们个个品德不好,亦或者条件不足,也不会让刘彻这么表现突出的。

不过,刘彻倒是没有辜负了众人的期盼,上位后逐渐掌权,并且有魄力的实施了贤明政策,极大的打击了匈奴这股外部势力,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中皇十子刘彻?

在我国,自周公做礼以来,一直推崇宗法制,所谓“宗法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汉景帝时,有十四个儿子的他,为何立十子刘彻继承皇位呢?

‖汉景帝没有嫡子

在我国,汉景帝的皇后是薄皇后,她是薄太后的侄孙女,由于薄皇后一直不得宠,加之汉景帝对于薄皇后一向不待见,薄皇后一直没有子女,在封建时代,皇后所出为嫡子,可是薄皇后无子,作为庶长子的刘荣就成为了太子,即使如此刘荣依旧不是嫡子,他和刘彻都是庶子,没有嫡出的光环,刘彻拥有了和刘荣一样的机会,有了继位的可能。

‖刘彻身边有一个利益团队,支持刘彻上位

刘彻表面上看没有势力,但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利益团队,这里面有她姑姑馆陶公主,母亲王誌,舅舅田玢等,馆陶公主作为帝国领导人的亲姐姐,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她与栗姬联姻的失败,使得他把目光转向了刘彻身上,为了巩固地位,通过将女子嫁与刘彻来推动其上位,最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利益团队的推动,刘彻才得以上位,最终成为太子,并最终继位。

‖刘荣被废给了刘彻机会,使得刘彻成为太子

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早年被立为太子,可是刘荣的大好局面被其母亲栗姬给破坏了,栗姬先是拒绝了馆陶公主的好意,随后又拒绝了汉景帝的“托孤”,目光短浅的栗姬最终被幽禁,而刘荣也被废了太子,不久汉景帝立刘彻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刘彻就此成为太子,正是因为刘荣被废,刘彻才有了走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总而言之:汉景帝之所以立刘彻为太子,首先因为薄皇后没有嫡子,宗法制影响不大,谁都可以做太子;其次馆陶公主等人组成利益团队对刘彻上位进行了推动;最后刘荣因为其母栗姬之事受到牵连,被废了太子之位,而刘彻因为刘荣被废,由此成为太子,并最终继承皇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