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作为食物链顶端男人的贝尔格里尔斯说:求生的关键在于,要用尽可能少的消耗,去获得尽可能多的能量!比起啃树皮草根,饥荒的时候抓鱼实在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在很多的记载当中,古时候遇到了饥荒,人们没有吃的,都是啃草根树皮野菜,甚至是去吃什么观音土,但好像没什么人会去山上打猎或者抓鱼之类,其实这才是正常的。

第一,没有抓鱼的条件

如果见过海边或者内陆水边的渔民,那么肯定见过他们织网的情景,渔民抓鱼肯定是不会用鱼竿去钓的,即便古代也是用渔网去抓鱼。

古时候可没有尼龙之类,渔网几乎都是植物纤维做成的,并不结实。

就算现代化工材料做的渔网,也需要经常缝补,何况在以前,那时候的捕鱼工具非常差劲,所以在古代想要抓鱼,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渔民要不断晒网、补网才可以。

除了渔民,一般人的家里肯定是不会留着渔网这玩意儿,可到了饥荒的时候,真的想要去抓鱼就没有有效的工具了,既然没有渔网,只能用钓竿之类。

但就算是有工具,至少也要在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才能有鱼可钓。

南方尚且还好,可古代人口稠密的北方,天然河流湖泊可没那么密集,大多数人本来就缺少捕鱼的工具,即便是有工具,也远离天然河湖,根本没啥钓鱼的条件。

第二,实在饿的没法抓鱼

如果你在野外抓过鱼,肯定也知道,在条件简陋的状况下,抓鱼是很困难的,可并没有那么好玩,更别说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基本是没什么气力去抓鱼的。

抓鱼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即便等待,也未必能抓到鱼,风险太高。

遇到饥荒的时候,人们根本没那个体力去耐心等待一条鱼,而且要是没抓到的话,反而还白白消耗了体能,还不如去挖草根啃树皮,毕竟这些东西容易获得,也肯定可以获得。

第三,吃鱼可没那么容易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鱼,但想想古时候尤其是灾荒的时候,吃鱼可不容易,古代的盐很贵,晚清以前也没有普及辣椒这玩意儿,可做鱼吃,偏偏就需要很多的调料。

再怎么简单,也只能是将鱼给烤了,但也要放盐,不然也是难以下咽。

比起做起来非常麻烦的鱼,人们更喜欢开水烫一下就能吃的野菜,饥荒时候人口很多,抓一条鱼的工夫,能够挖很多的野菜草根,到底哪个明智显而易见。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关于你这个问题,我特意打电话问了我妈妈,因为60年我妈就经历过饥荒,而我们家是算是河流入海口,不管海鱼还是河鱼都应该有,所以我突然被你这个问题懵住了。

当年饥荒的时候,能吃鱼,而且海里面鱼很多。但是利用鱼充饥并不是特别明智选择,大体总结如下:

1.海鲜不饱腹的原因。

我记得2010年前后,自助餐很流行,我们这边最繁华的街上开了十几家自助餐饮,30-40元每位,每天几乎都客满。在那个时间点,这个价格和客流量,别说一个小县城,在稍微大点的城市都赚钱。但是就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却都不赚钱,就是因为我们那得自助餐海鲜比较多,毕竟有大河有大海,得天独厚,水产品便宜。

水产品再便宜,不撑肚子也是白扯。那时候去吃自助餐的都是大胃王,吃一顿服务员要收好几次垃圾,全是贝壳、骨头。我有幸吃过一次,味道不说,但是是真的能吃回来本还能多富裕。

所以,吃鱼虾蟹这些,没有面食根本吃不饱,没有饱腹感。

2.海鲜不能一直吃。

鱼虾蟹并不是粮食或者蔬菜,一直吃都没事。这些吃一天没事,吃一个周没事,一直吃,吃一个月谁都受不了,吃更久的时间,可能要生病的,比如痛风,甲状腺等。尤其是在不能与面食和蔬菜一起吃时,会造成严重营养的不均衡。

3.饥荒多是干旱。

如果河里面有水,有怎么算是干旱呢?能干旱,要么说明河也干了,或者根本没法利用,所以除了沿海,哪来的水产?

4.水产品并不好抓。

饭都吃不起了,哪来的工具抓鱼,而徒手抓鱼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消耗的能量与抓到的鱼相对,根本就不划算。

而临海临河大多数并不是渔民。去抓鱼都不一定有去海边乞讨更容易,只要有船上来就上去要,运气好能要到一个鱼头什么的。

5.捕鱼能力有限。

那时候的渔船和现在的渔船没法比?每次出差打鱼量很少,但是风险却不小。打上来的那钓鱼都不一定够自己换点粮食的,根本没法接济没法打鱼的那些人。

结语:

饥荒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真的就经常会有。但凡有东西吃,谁会去过那流浪的挨饿生活呢,谁又会去树皮,吃观音土呢?不都是为了用饱腹感骗自己的胃嘛,告诉自己的胃,你满了[流泪]。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你这问题跟二傻子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这个话差不多。

古代为何闹饥荒?因为缺粮食;为何缺粮食?因为缺水闹干旱导致无法浇灌土地;既然水资源匮乏到河床都干涸的地步了,哪里还有鱼叫人抓?你指望龙王来一句“大坝谁修哈”?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古代闹饥荒,无非是水灾和旱灾。而且是旱灾居多。河里湖里都没有水了,哪里有鱼?有个老人说得好,古代人不傻,鱼再不好吃,那不比树皮好吃?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古代闹饥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导致妻离子散、尸横遍野,惨的时候需要人吃人来维系自身的性命,草根、树皮对于难民来说算是常见也容易得到的食物,所以在饥饿难耐之时,草根树皮虽是难以下咽,但也只能用这些填充肚子。

而“鱼”这种食物,可不像草根树皮随处可见,“鱼”它只能生长在水中,而这水也需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四季雨水充足,随处可见河流小溪,可养出肥而硕的大鱼;北方气候干冷,四季更迭明显,无随处可见的河流,自然也毫无鱼。南方雨水过于充沛可闹饥荒,北方雨水过于匮乏可闹饥荒,战乱时期更有可能闹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饥荒中的难民也是数不胜数,而鱼也不是随地可见,怎能说吃就吃。


放在现代,鱼是一道美味,也有完整的设备人工养殖鱼,而在物资稀有的古代,鱼算是吃食中珍贵的一种,毕竟古代工具简单打捞困难,能常年吃到鱼,说明吃鱼之人非富即贵,而能打捞鱼的地方,必备有钱人承包,是不可能让人随便抓摸吃鱼。

古代闹饥荒时,为什么百姓们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到河里抓鱼吃?

谁说不吃,都吃吐了,靠海的都下海捕鱼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