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明清以前的皇帝,我们通常直呼其名,比如李世民、嬴政之类,或者称其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之类,又比如谥号,像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等。
而到了明清的时候,我们称呼当时的皇帝,要么是称其名,要么是直接用年号相称,明朝皇帝倒不是很明显,清朝基本上就是用年号来代称皇帝了。
虽然今天我们无所谓,称呼皇帝直接说名字也可以,但在古代的时候,这可不行,直接叫皇帝的名字,简直就是不要脑袋的举动。
一般称呼皇帝,要么用谥号,要么用庙号,要么就用年号。
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当时皇帝的称呼习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刚开始,人们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隋唐之后开始流行用庙号,而到了明清,庙号称呼慢慢淡化又开始习惯于用年号来代称皇帝。
所谓的谥号,就是对于受谥者一生功绩与行为的一种综合评价,在先秦时代就有,通常分成赞赏、批评还有同情三大类。
经天纬地的君王,称作“文”,克定祸乱的君王,称作“武”。
像是宣、昭、穆、庄、明等等,全都是美好的谥号,一般都是用来夸赞那些君王的。
因为谥号出现的非常早,而且发展得很成熟,所以先秦开始就习惯于称呼君王,像是先秦时期的昭襄王、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等,全都是用谥号称呼皇帝。
使用谥号称呼君王的习惯,从上古的商周时代,一直流行到了隋朝,在咱们的印象里,隋文帝与隋炀帝,算是最后两个比较有名的一谥号称呼的皇帝了。
而从唐朝开始,称呼皇帝的习惯骤然改变,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等等,都是庙号。
庙号制度也非常早,但周朝没有承袭,直到汉朝才开始恢复,但也不是很成熟。
汉朝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魏晋南北朝之后才完善起来,那些带着什么祖、什么宗的称呼都是用庙号相称,比如说太祖、太宗、世宗、中宗等等。
谥号滥用太长,直接用庙号唐代的时候,庙号制度臻于完善,每位皇帝无论好坏都有庙号,而且唐代开始谥号号滥用,不管这皇帝生前怎样,驾崩后都是一大串歌颂的谥号。
以往都习惯于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但到了唐代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因为谥号实在是太长了,唐朝称呼皇帝的时候,也就用庙号来取代。
这也是一种省得麻烦的习惯,毕竟那么一大串的谥号都没谁记得住,而且很多的谥号实在是过于浮夸,听得人都心虚,还不如用比较中性的庙号来代称。
年号前期太多,后期一帝一号年号出现的不算早,汉武帝时代才有,之后的皇帝继位就要改元建元,通常来说,古代的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年号。
每当天生异象,或者是发生了别的大事情,皇帝也总要改动年号。
汉武帝一生有十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八个年号。
直到明清时期,大多数的皇帝在位的时候都只有一个年号,也就明朝的英宗朱祁镇与清朝的皇太极有过两个年号,其余的皇帝都是只有一个,实现了年号与皇帝的对应。
明朝的时候,咱们称呼当时的皇帝,往往还直呼其名,像是朱元璋、朱翊钧、朱瞻基、朱祁镇等等,要么就是直接用这些皇帝的庙号,基本没有用谥号的。
比方说明太祖、明宣宗、明英宗、明光宗、明世宗等等。
当然也开始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方说永乐帝、正德帝、嘉靖帝、崇祯帝。
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习惯,大致上就是在明朝开始形成,毕竟这个时候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了,不会再频繁变动,这么一来年号跟皇帝就能够一一对应进行专指。
往往一个习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形成完成,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虽然也会称呼皇帝的庙号,但更加喜欢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像是圣祖、太宗、世宗虽然也在用,但远没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耳熟能详。
甚至于,现在的人很多根本不知道清代的皇帝叫什么,以为年号就是他们的名字。
清朝皇帝毕竟都是满人,而且当时对于文字上的鸡蛋里挑骨头很多,还是直接说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年号来称呼皇帝,是最稳妥的,这才形成如此现象。
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向敬之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汉书》说,公元前122年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是吉祥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创立年号“元狩”,那年为元狩元年,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过了六年,山西汾阳发现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建议以此吉祥的神物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那年即元鼎元年。清朝历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劄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始有年号“建元”,即说“建元”为始创年号。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逊帝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应该算至1912年2月)。
历代帝王遇到新君登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大家把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
至明清二朝帝王,大多一帝一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明英宗有两个年号,先是正统,后复辟改元天顺;清太宗也有天命、崇德两个年号。
回到问题上来,为何对清朝皇帝多以年号称呼。努尔哈赤最初于1616年在赫拉阿图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然他只是称汗,尚未正式称帝,他当时的名号称“覆育列国英明汗”。直至天命三年(1618)四月,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率步骑两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此前,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大皇帝或天皇帝,还是称臣的。
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改元天顺,还是称汗,直至1636年,再次改元崇德,在盛京(今沈阳)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故而,皇太极为清朝有正式名号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太祖皇帝,是皇太极称帝后追尊的。
这样算来,崇德元年起,清朝正式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太宗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逊帝宣统。可以说,很多人最熟悉清朝皇帝的年号,而对他们的庙号很陌生。故以年号称呼清朝皇帝,是不会混乱的。而明朝英宗对应的,是两个年号,是复辟后的特例,值得注意。
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汉武帝之前没有年号。
这很麻烦,时间记录不方便。比如刘邦,死后倒可以说太祖某年。活着的时候只能记录为汉皇邦多少年。
汉武帝创造年号,就方便记录时间,也可以避免书写皇帝名讳。
当时,称呼皇帝还有死后的庙号,但都不如年号方便,但很多皇帝喜欢改年号,比如武则天15年皇帝就用了8个,两年不到就换,这依旧不方便称呼。
明清时期,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我们也就很熟悉了,比如雍正大家都知道,反而他的庙号世宗与谥号宪就没多少人了解了。
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其实很简单,明清以前的皇帝,每个皇帝用过的年号比较多,不唯一,用哪一个年号称呼他都不太全面。而明清,基本上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可以用年号称呼他们。
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年号起源于汉武帝,他一生用了十一个年号,是比较多的的一个;这个纪念方式延续到清朝。明朝以前的皇帝用一个年号几乎是很少的,可以说清一色的是多年号的。因此这样一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也不合适。
我们一开始是用谥号称呼皇帝的,功绩好的可以加上庙号。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初期还是用谥号称呼的,后来唐朝庙号开始出现了泛滥,不可收拾,谥号也是洪水般的泛滥起来,谥号长的不得了,用谥号称呼皇帝就不方便了,就改用了庙号称呼皇帝了。
到了明朝,皇帝都是用一个年号了,除了特殊情况的明英宗,因此是取年号就要更加慎重考虑了,一旦使用就是到驾崩的了,可以说就是你的符号了,因此可以使用年号来代表皇帝,这个也是可以的。这个就不同于那些多年号的皇帝,因为你不知道挑哪个去代表他,只能采用庙号、谥号称呼,年号单一话,一人一个年号,这样就有利使得年号称为皇帝的标签。
清朝当然也延续了明朝的做法,因此,这个就不多讲述了,因此,明清时期就会出现一个用庙号和年号连在一起称呼皇帝的情况。比如这样:明太宗永乐皇帝朱棣,这样是比较新颖的方式了。唐太宗只用了一个年号,那就是贞观,唐太宗贞观皇帝李世民,你觉得如何?
年号多和少,取决于皇帝本人,但是,一人一个年号,其实是挺好的,毕竟这样有利于记事,太多的年号,有时一年出现两个年号,你都不知道怎么记了。
为什么人们会用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
封建社会不可直呼皇帝名讳,所以用年号代替皇帝名字比较合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