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古代并没有说皇帝只能有一位皇后,只不过多数情况下,不能同时拥有多位皇后而已,如果皇后被废了,或者提前崩逝了,继立的皇后,那同样也是皇后。

明定陵乃是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也是明代皇陵中,目前唯一打开了的。

去北京玩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足,当然要前往昌平看看这座规模宏大的明代皇陵,虽然定陵之内的诸多宝物受到的损坏,但从规模上来看,依旧是非常壮观的。

定陵的主人是明神宗朱翊钧,而除了他,陵墓里还有他的两位皇后,即孝端显皇后王氏与孝靖皇后王氏,前者的确是皇后,而后者因是明光宗生母才得以被追封。

神宗朱翊钧乃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明世宗朱厚熜的孙儿,十岁的时候就登基称帝,前后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的原配王氏,本名王喜姐,万历五年的时候被选入宫里,在仁圣皇太后陈氏与慈圣皇太后李氏的做主之下,王喜姐成为了皇后。

选秀结束次年,朱翊钧与王喜姐大婚,两人婚后的感情甚笃,非常和睦。

王喜姐生辰千秋节的时候,朱翊钧也加倍赏赐,陪着她一起过生日,但后来京城时常传出神宗苛待王皇后的传闻,可王皇后的娘家,还是受到了神宗的礼遇。

万历四十八年,王皇后崩逝,谥为孝端皇后,她并没有为神宗生下皇子,可她终究是神宗的结发之妻,自然是要葬入定陵之中,与将来神宗一起合葬的。

在明代的史料之中,对王皇后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几乎都是各种溢美之词。

出身一般的王皇后,不仅自己与朱翊钧的感情非常好,而且性格宽厚仁慈,她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虽未生下皇子,可她对朱翊钧的后宫却很好。

李贵妃所生的惠王朱常润与桂王朱常瀛,实际上都长期抚养在王皇后的膝下,而不被朱翊钧喜欢的皇长子朱常洛,经常受到王皇后的维护。

虽说明朝禁止后宫干政,王皇后也并不干预前朝,但她也时常劝告神宗,褒奖那些鲜亮正直的臣子,还拿出自己的用度银子,送去赈灾以及发军饷。

无论是从礼法上,还是从私德品性方面,王皇后绝对够得上分量与神宗合葬于定陵主墓,历来元配皇后只要没有被废,帝陵中仅次于皇帝的位置都属于她。

要说当年万历帝最宠爱的,还是郑贵妃,甚至为了郑贵妃与其所生的福王朱常洵,掀起了长达几十年的国本之争,但最终,郑贵妃仍旧只是个贵妃。

除了孝端皇后,另一个被以皇后之礼葬入定陵的,就是明光宗生母王恭妃。

孝端皇后并没有生儿子,所以继承人只能从嫔御生的孩子里选,皇长子朱常洛最终成为了明神宗的太子,而他的母亲,就是王恭妃。

原本王恭妃只是个宫女,偶然被临幸生下了朱常洛,所以朱翊钧很不喜欢她。

即便受封为妃,她还是不被待见,被幽禁景阳宫长达十年,好在她等到了亲儿子被立储。

万历三十四年,王恭妃晋封贵妃与皇贵妃,可她的生活依旧凄凉,五年之后受尽苦楚的王氏在景阳宫含恨病逝,而神宗准备将其草草殓葬的命令,引发了前朝群臣不满。

王氏终究是皇太子生母,内阁要求厚葬,神宗却想要按照其祖父世宗的沈皇贵妃的规格进行办理,一再拖延,竟然硬是拖了十个月的时间。

最终,神宗拗不过,才让人在天寿山选中了一块地建设坟茔。

万历四十年,王恭妃终于入土,可她的随葬极其稀少,除了银锭跟少数银器,其他黄金之类的什么都没有,另外,神宗也不让人给其守陵。

后来,因为梃击案的发生,为了安抚太子,王恭妃的坟园规格才得到了提升。

明光宗登基之后,原本也打算好好追封一下自己的生母,毕竟前朝早就有嫔御所生的新帝,追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后的例子。

可尴尬的是,光宗在位一个月就驾崩了,他在红丸案之后一病不起驾鹤西去,而对于王恭妃的追封迁葬等相关事宜,当然也就被耽搁了下来。

光宗在位匆匆驾崩,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登基,这时候有御史在前朝揭发当年郑贵妃残害王恭妃的各种恶行,而王恭妃的侄儿也上疏为姑姑鸣冤叫屈。

王恭妃毕竟是自己的亲祖母,感念祖母的恩德,而且还有父亲的遗诏,熹宗决定追封祖母。

朱由校按照父亲的遗诏,正式追封祖母为皇太后,正式上册宝。

泰昌元年十月,熹宗下旨让人将王氏的棺椁迁移到定陵的地宫之内,并且补充了大量随葬珍宝之类,除了成箱的珠宝,还有一顶十二龙九凤冠。

如此一来,定陵之内就有了两位皇后,一起陪在明神宗朱翊钧的身边。

整体来说,孝端皇后作为明神宗的结发妻子,她在定陵是完全正常的,而孝靖皇后能够进入定陵之内,还是因为她的儿孙成为了皇帝,给她带来了身后的荣耀。

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皇帝的继任者非嫡子,庶子即位后尊生母为后,并在其死后葬入父皇陵墓,所以皇帝陵墓里会有一位嫡皇后,一位由继任者册封的生母皇太后。还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在世时嫡皇后去世,另册封一位皇后主后宫之事,死后亦会以皇后的身份合葬。这两种情况结合到一起的也有,如万历皇帝他爹明穆宗朱载垕,在为裕王时,嫡王妃李氏先逝,后续陈氏为嫡妻,朱载垕为帝时追李氏为后,亦册陈氏为后,但万历生母为另外一位李氏,后被万历尊皇太后,所以明昭陵里有一帝三后,这种情况并不稀奇。

定陵的两位皇后

万历皇帝的定陵中合葬了两位皇后,其一为万历嫡妻孝端显皇后王喜姐(原名黄喜姐),她是在万历皇帝十四岁时,由陈太后与万历生母李太后选中,次年行大婚于万历皇帝,被万历皇帝正式册封的皇后,时年十三岁。王喜姐在十六岁时为万历生下长公主朱轩媖,此后有一种说法是王皇后屡次流产,无法再行生育,所以王皇后膝下无子,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没有嫡子,这也为后来的国本之争埋下伏笔。虽其膝下无子,但她将万历皇帝的后宫打理的井然有序,且对万历生母百般孝顺,后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时,万历皇帝悲痛不已,一病不起,五天后亦在悲伤中去世,由于继任者明光宗在位一月就暴毙,因此待明熹宗即位后才将王喜姐合葬于定陵。

定陵中的另外一位皇后便是朱常洛的生母孝靖皇后王氏。这个王氏本是慈宁宫的宫女,当年的慈宁宫里住着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所以这个王氏应该属于李太后的贴身侍女,且是当年选后时的落选秀,因姿色不错被留于宫中做了宫女。万历皇帝在一次请安中一时兴起,宠幸了这个侍女,这次宠幸也令王氏怀孕,万历皇帝虽一直遮掩,但王氏显怀后被李太后识破,此时的万历尚未皇子,李太后故而欣喜,并招万历询问,万历皇帝抵赖不认,李太后令人查寻“起居注”对质,万历只得承认。在李太后的撑腰下,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并顺利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王恭妃虽然生下了皇长子,但这种宫女身份以及李太后施压的做法令万历皇帝不爽,所以万历皇帝对其女子二人并不待见。尤其是郑贵妃受宠以后,加之朱常洵的出生,王恭妃的处境愈发艰难,直到去世都没安生。熟悉明史的都知道万历皇帝的国本之争,虽然万历皇帝向大臣门妥协,立了朱常洛为太子,但太子生母王恭妃却未得到应有的待遇,她生时被幽禁,去世时后仍不得安生。王恭妃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去世的,当时的万历皇帝打算将其草草埋了,但又受到大臣反对,因此僵持了十个月之久,王恭妃的棺椁停放太久,尸体已经腐烂发臭,礼部侍郎翁正春再三上疏万历皇帝需速速安葬,万历皇帝才同意于东井左侧的平岗地营建坟园。

万历四十年七月,王恭妃被葬入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以皇贵妃之礼从简入葬,无人守坟。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谋害太子的梃击案发生,矛头直指郑贵妃,万历皇帝为了平息舆论、维护郑贵妃,向支持太子的大臣示好,着令礼部下旨“给皇太子母坟户三十名,园地二十五顷,以供香火”。万历皇帝去世以后由朱常洛即位,他本想为母亲平怨,怎奈还未追封就暴毙而亡。朱常洛去世以后由王恭妃的孙子即位,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感念其祖母的恩德,又接着他父亲的遗诏,才正式追封王恭妃为孝靖皇太后,并于泰昌元年十月(1620年)从东井把王恭妃的棺椁迁出,与万历皇帝和王喜姐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

三个女人一台戏

其实定陵中的王恭妃若非母凭子贵,是无法以皇太后的身份入葬的,反而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郑贵妃一直抱有扶正的希望。前面讲到万历皇帝的嫡皇后王喜姐,她是明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除了没有儿子,其德行皆算后宫之楷模,所以王皇后的地位动摇不了,但郑贵妃的突破口便是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二子朱常溆亦为郑贵妃所生,但早夭),万历皇帝对郑贵妃最是宠爱,故而对朱常洵亦是喜爱,且与郑贵妃达成协议,欲立朱常洵为太子。

但明朝的祖制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故而朝臣一致反对立朱常洵为太子,并支持立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且李太后也明确表示遵守祖制,这就引发了明朝万历年间的最大政治事件——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争不过群臣,便迟迟不立储君,这时候便以王喜姐作为挡箭牌,称王喜姐尚且年轻,仍有生育嫡子的可能,故而不急于立太子。王喜姐作为后宫之表率,当然不会插手政治,故在沉默中为万历皇帝抵挡朝臣的攻势。

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群臣的奏折成百上千,多有斥责郑贵妃后宫干政,魅惑皇帝的言论。期间,郑贵妃想尽办法污蔑王恭妃与朱常洛,称朱常洛经常与宫女嬉戏,早已不是童子身,有辱皇家威严。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万历皇帝迫于群臣压力,以及母亲李太后的干涉,才妥协立储,朱常洛成为太子,朱常洵成为福王。这次国本之争虽以群臣的胜利而告终,但也付出四位内阁首辅,百名央部级官员解职卸任的代价。李太后离世之前,督促福王就藩,这也彻底打破了郑贵妃想通过儿子上位的计划,李太后的这已决定,也让万历皇帝心灰意冷,但李太后的这一做法赢得了朝臣们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尽除后宫之患。

待万历皇帝将死之前,他遗命册封郑贵妃为皇后,并要求郑贵妃死后葬入定陵玄宫,这算是国本之争失败后对郑贵妃的补偿。但皇位由王恭妃之后继任,朱常洛并未尊万历遗命,朱由校更是直接批判了郑贵妃的罪行,其中御史温皋谟上疏直言不讳道“郑氏摧残孝靖皇后,至饮狠而不得一诀”。因而晚年的郑贵妃在深宫独居十余年,于1630年去世,只是被埋进了银泉山下的一座孤坟,而在定陵之中,只有王喜姐与王恭妃合葬左右。

综上,万历皇帝的定陵中,有两位皇后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这种情况如开篇所说,是由继任者非嫡子,由庶子追封生母造成的,而倘若王喜姐离世较早,郑贵妃是有可能被立为皇后并葬入定陵的。或者说如果郑贵妃没有在国本之争中对王恭妃与朱常洛加以迫害,也有可能随着万历皇帝的遗命入葬定陵,只不过历史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参考史料:《明史.恭恪贵妃郑氏列传》

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对,就是那个著名的宅男皇帝)的陵寝,不要说两个皇后了,其实他老人家一个都不想要。可是很多事情,哪怕你是皇帝,也都是非常无奈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景区中的定陵被打开。由于准备不足,定陵的考古,称得上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后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神宗皇帝以及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的尸骨棺椁均被破坏,又留下了难以挽回的遗憾。

明神宗的尊号是“显皇帝”,可见孝端显皇后是皇帝的原配。但是历史上的孝端显皇后仅比皇帝本人早死了三个月,那另一位孝靖皇后又是谁呢?她是因为得宠,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才得以与朱翊钧合葬?

定陵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动工,前后历时六年才最终竣工。定陵在设计之初,就留下了三个棺床,一个给神宗,一个给孝端显皇后,但另一个却是留给郑贵妃而不是孝靖皇后的。郑贵妃是神宗最爱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的生母,可怜朱翊钧生前不能立爱子为皇太子,连死后与爱妃合葬的愿望也无法达成。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他对孝靖皇后一时冲动所酿成的苦果之中。

明神宗定陵大门

王恭妃:横亘在皇帝、贵妃和福王之前的巨大阴影

孝靖皇后王氏,宣府左卫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原为服侍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宫女。孝端显皇后王氏,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生于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16岁的朱翊钧和15岁的王氏举行了大婚仪式。综合史料分析,神宗和王皇后之间确实擦不出火花。但当时张居正辅政,神宗也只能乖乖地和皇后行周公之礼。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十二月,王皇后生下了神宗的第一个子女:皇长女荣昌公主朱轩媖。

就在皇后即将临盆前一个月,百无聊赖的朱翊钧前往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不料却一眼相中了时年16岁的王宫女,一时兴起便临幸了她。王宫女也很争气,这么一次就怀了身孕。

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由于王宫女身份低微,神宗生怕太后和张居正责骂,始终不愿意承认此事。直到王宫女肚子大的已经遮不住,才不得不向母亲坦白此事。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两个月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出生。我们必须坦率地指出,朱翊钧和王恭妃之间还是有一段蜜月期的。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七月,王恭妃又为神宗生下一女:云梦公主朱轩嫄。

王恭妃剧照

然而当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皇第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朱常洵是郑贵妃的儿子,而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之间还有神宗次子朱常溆。朱常溆也是郑贵妃所生,可惜由于皇帝本人的过失,刚出生就夭折。据说神宗私下给了郑贵妃一个承诺,如果她再有儿子,一定立他做太子。

神宗对郑贵妃的爱,是炽热而专一的,对于二人的爱情结晶朱常洵更是百般宠爱。多年以来王皇后一直无子,也就意味着皇长子朱常洛才是皇太子的第一人选。尽管神宗在朱常洵出生之后,加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在宫中地位远高于王恭妃。可惜郑皇贵妃无论如何得宠,她的儿子朱常洵始终只是个庶子,地位就是比哥哥朱常洛低一头。

为了让朱常洵能够被册封为皇太子,神宗和文官们展开了为期十五年的斗争。在此期间,王恭妃带着皇长子住在景阳宫,几乎无法与皇帝相见。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紫禁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据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秉所著的《先拨志始》可知,为了保护皇长子,多年来王恭妃一直和朱常洛一同起卧。日后郑皇贵妃污蔑皇长子喜欢与宫女嬉戏,人品有问题之时,王恭妃站出来以此为例坚决维护了儿子的名声。不过以日后朱常洛“一月天子”的死因来看,东林党人的记录有几分可信度,需要打一个问号。

郑贵妃于神庙前言,皇长子好与宫人嬉,已非复童体矣。神庙遣使验之,孝靖大恸曰:“我十三年与同起卧,不敢顷刻离者,正为今日,今果然矣。”使还以实告。神庙自此有疑于贵妃,已后所言皆不入。—《先拨志始》

景阳宫实景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在和太后以及百官斗法中败下阵来的神宗,被迫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第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儿子终于被册为太子,尽管皇帝对自己冷落依旧,甚至都没有母凭子贵得到进封,但王恭妃依然非常高兴。然而朱常洛既然成为了太子,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住在景阳宫与母亲为伴。

太子搬去了慈庆宫(原址位于东华门内三座门迤北,即今南三所),此后的十年间都没能和王恭妃见上一面。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二月,为了庆祝这位皇长孙朱由校(即明熹宗)的降生,神宗为李太后上尊号为“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在朝臣们的力请之下,神宗无奈进封皇长孙亲祖母王恭妃为皇贵妃。

丙辰,谕内阁札曰:“朕以元孙诞生,尊上圣母徽号,书谕天下宗藩。复思皇太子生母恭妃王氏,先年每欲进封。因帑藏钱粮不敷,恐礼文未备,是以暂停。今宫闱大典告成,恭妃宜进封皇贵妃。其皇太子下钦命选侍王氏,亦当有封号,以襄典庆。卿等便查照典礼,拟议上请,择吉举行。”—《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然而一个皇贵妃的封号,并没有为王恭妃的待遇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所谓的王皇贵妃,还是被幽禁在景阳宫中,想见皇太子或者皇长孙一面,根本就不可能。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十六日,大学士叶向高上了一个题本,里面讲到自己恍惚听说王皇贵妃去世了,葬礼该如何举办,请陛下明示。实际上王氏早在四天前的九月十三日便已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母亲临终之前陪着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王恭妃用了几十年的银壶

皇太子生母葬礼:牵动皇太子之位的激烈斗争

对于皇贵妃的葬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礼仪,始纂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大明会典》其实说的很清楚,神宗的意思是按照“世庙皇贵妃沈氏”的成例办理。沈皇贵妃,是神宗祖父明世宗朱厚熜的妃子,死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

礼部官员对于神宗的旨意提出异议,认为王皇贵妃是皇太子的生母,不应该与普通皇贵妃待遇相等。当年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淑妃、穆宗皇帝的生母杜康妃去世之时,孝宗和穆宗并未被册封为皇太子,二妃本人也并未被封为皇贵妃,然而当时大家都知道孝宗和穆宗就是皇储,所以对于二妃的丧葬礼仪都安排得非常隆重。以此而论,王皇贵妃更应该风光大葬,天下才能安心。

戊午,礼部奏皇贵妃薨逝,合行事宜奉旨照世庙皇贵妃沈氏例行。但臣历查我朝皇贵妃薨逝,俱未有诞育东宫。惟宪庙淑妃为孝宗敬皇帝母、世庙康妃为穆宗庄皇帝母。然其薨时,皆未封皇贵妃,未经册立东宫。当日礼仪,俱拟从厚。况今皇贵妃既膺封典,皇太子册立东宫已久。尤天下臣民观望所系,礼仪更当加隆。—《明神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七》

为何皇太子生母的葬礼会引发朝野的关注?因为在万历三十九年这一年,福王朱常洵仍然悠哉游哉地待在京师,时时觊觎着皇太子之位。换句话说,高规格办理王皇贵妃的丧事,就是对皇太子朱常洛的变相认可。

王恭妃画像

由于此前定陵竣工之时,在地宫中便设置了一帝二后的棺床位置,故而朝野上下对于王皇贵妃的葬所极其瞩目。神宗足足拖延了十个月,才在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七月将王皇贵妃安葬于天寿山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冈地,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庶长子是英宗朱祁镇,但他的生母宣宗孙贵妃很快顶替宣宗的原配胡皇后,成为新一任皇后,所以她死后自然要与宣宗合葬。第二位庶长子是宪宗朱见深,他的生母英宗周贵妃虽然没能复制当年孙贵妃的奇迹,但她死后还是得以与英宗及其原配钱皇后一起合葬茂陵。

和王皇贵妃性质差不多的是孝宗生母纪淑妃。孝宗之父是宪宗,他的最爱是万阿姨:万皇贵妃。纪淑妃死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月,当时孝宗尚未被册立为皇太子,因此宪宗将纪淑妃安葬于西山明代皇家墓园。孝宗即位之后,追尊纪淑妃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并将她迁葬于茂陵,与父皇宪宗合葬。有此成例在前,神宗深知自己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子朱常洛一定会把他生母迁葬定陵,与自己合葬。但是这样一来,自己的一生所爱郑皇贵妃就没有位置了。毕竟当年万皇贵妃死在宪宗之前,也没能葬入茂陵。郑皇贵妃倘若死在自己之前,好歹还能争一争,要是不幸死在自己之后那可怎么办?

追封皇后,祔葬定陵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月,皇后王氏崩,神宗本人的身体状况也已经江河日下。当年七月,皇帝陛下指示礼部置办册立郑皇贵妃为皇后的典礼仪仗。然而还没等到册封大典举行,朱翊钧就突然驾崩,这其中是否还有隐情,真是不忍细思。

对于神宗来说,册立郑皇贵妃为皇后,是保证这位爱妃身后能与自己合葬的最后手段。但是对于神宗的临终遗言,皇太子朱常洛真的会执行吗?根据《实录》记载,朱常洛在尚未登基之前,就给礼部下了一道皇太子令旨,让他们讨论进封郑皇贵妃为皇后的礼仪。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立刻上疏驳斥,认为“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都还没追封,郑氏凭什么进封?核心意思就是你爹已经死了,圣旨已经变成了废话,此事就此作罢。

令旨谕内阁:“父皇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卿可传示礼部,查例来行。’”礼部左侍郎孙如游疏言:“臣详考累朝典故,并无此例。其以配而后者,乃敌体之经。其以妃而后者,则从子之义。历朝以来,岂其无抱裯之爱而终引去席之嫌?以礼之所不载也。先帝念皇贵妃之劳苦,当不在无名之位号。殿下体先帝之心,亦不在非据之尊崇。 且王皇贵妃诞育殿下,岂先帝意所不留而恩尚有待?即郑皇贵妃而习于礼,处非其据,必非其心之所安。夫善继善述,正须斟酌于义。若义不可行,则遵命非孝,遵礼为孝。臣若不顾义礼而曲徇意旨,则又欺罔不忠,臣不敢以不忠事主。尤仰冀殿下以大孝自居也。”疏入,未报。—《明光宗实录卷二》

孝靖皇后凤冠

等到朱常洛正式登基之后,立刻把郑皇贵妃抛到了脑后,一门心思只想着追封生母王皇贵妃为皇后。但是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突然驾崩,此事尚未来得及办。等到皇长孙朱由校即位之后,按照先帝遗言追封祖母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当年十月,明熹宗下旨将祖母的棺椁从东井迁出,与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嫡祖母孝端显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由于孝靖皇后的随葬品极其寒酸,明熹宗为祖母补充了包括全套皇后冠服在内的三箱随葬品。

至于郑皇贵妃,皇后梦破碎之后只能在仁寿宫低调求生存。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五月,郑皇贵妃去世,享年66岁,谥曰“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于定陵内银钱山东麓。虽然没能实现和神宗皇帝“死则同穴”的梦想,总算也没有离得太远。

结语:定陵之中一帝二后的葬制,其实是明神宗一生的痛。身为九五至尊,他一时冲动临幸了一位当时看上去很可爱的宫女,却没有想到要花一生的时间来为这个错误买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神宗清楚地知道他已经无力阻止王恭妃与自己合葬,但是只要郑皇贵妃能够被封为皇后,无非就是在定陵中再多放一个棺椁的事情,这在明朝也不是没有先例。

神宗的高祖父宪宗,其茂陵之中便有一帝三后四副棺椁,分别是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原配孝贞纯皇后王氏,孝宗生母孝穆皇后纪氏,以及世宗祖母孝惠皇后邵氏。可惜为了国本问题,神宗、郑皇贵妃、福王和文官们斗了几十年,双方之间的仇恨根深蒂固,他们又怎么会让郑皇贵妃与神宗合葬呢?

哪怕是郑皇贵妃的亲孙子小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帝,也只能在重重压力之下追封祖母为“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太皇太后”,而非“孝宁温穆庄惠慈懿宪天裕圣皇后”。根据笔者的猜测,若非南明在短时间内迅速灭亡,朱由菘日后一定会为了祖母的名分和东林党人再大战一场。

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定陵里有两个皇后,一个是孝端王皇后,名曰王喜姐。另一个是孝靖皇后,没有留下名字,人称王恭妃。这两个女人都不是万历皇帝的最爱,他最爱的是郑贵妃,却另葬他处,这是万历皇帝生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孝端皇后是万历皇帝在位时唯一册封的皇后。万历九年,朱翊钧与王喜姐大婚,王喜姐时年13岁。她曾经生过一个女儿,之后就习惯性流产,终身未育。王喜姐,一个没有子嗣的女人,能稳坐37年皇后而不倒,在于她的聪明善良。王喜姐为六宫之首,不仅把宫里管理井井有条,而且特别孝敬两宫太后。每逢地方发生天灾人祸,她总是带头捐出自己的私房钱,为万历分忧解难。后来,郑贵妃受宠,王喜姐并没有和她争风吃醋,面对郑贵妃盛气凌人的样子,王喜姐选择了隐忍,不与她斤斤计较。她的善良、大度不仅得到两宫太后高度赞誉,就连对她不怎么感冒的万历皇帝也不的不另眼相看。因此,王喜姐在宫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明史关于王喜姐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性端谨,事孝定皇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妃专宠,后不计较。正位中宫四十二年,以慈孝称。从中不难看出,王喜姐还暗中保护过光宗朱常洛。原来,朱常洛是万历皇帝长子,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一直不受万历的喜欢。中国自古就有立长不立幼的传统,朱常洛自然成了万历皇帝的不二接班人。郑贵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几次派人暗害朱常洛,因为有王喜庇护,朱常洛最终化险为夷。1620年,王喜姐走完自己50年人生,葬于定陵,谥号孝端。在王喜姐死后半个月里,万历四次下旨追思王喜姐,表扬她的人品,表达自己的哀思,足见万历对王喜姐还是有真情实意的。孝靖皇后就很是不幸,一生很少得到万历皇帝的宠幸,倍受冷落。她原本是李太后身边一个宫女,万历九年,19岁的万历在一时兴起,在慈宁宫偷偷宠幸了17岁的王恭妃。不久,王恭妃就怀孕了,李太后追问此事,万历还想赖账,直到找来《起居注》和万历当时赐给王恭妃的首饰,万历不得不承认。次年,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万历龙颜大悦,祭告太庙,大赏王恭妃的家人。万历十二年,王恭妃又生下一女。由此可知,王恭妃还是短暂的受到过万历的宠幸。

然而,两年后,当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询后,王恭妃就遭遇万历的白眼。原来,郑贵妃是万历最喜爱女人,她生下朱常洵后,万历欲立此子为太子,遭到大臣一直反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直到万历29年,万历迫于大臣的压力,不得不封朱常洛为皇太子。但王恭妃并没有母以子贵,相反,万历把怨气都撒在王恭妃的头上。把她无情的打入冷宫,不仅受其他嫔妃欺负,就连宫女、太监对她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重。朱常洛请旨入宫,见自己的母亲最后一面。当身为太子的朱常洛来到母亲所住的宫殿时,却发现破败的大门被紧紧地锁着。好不容易找太监拿钥匙开了门,却发现病重的王恭妃双目几乎失明。

母子相见,相拥而泣。在这离别的最后时刻,本应千言万语,王恭妃却发现窗外有人偷听,于是她说出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句话:“郑家有人在此"。之后再无言。只能紧紧握住儿子的手,来表达思念之情、不舍之意。

万历三十九年,这个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可怜女人,走完了自己46年痛苦不堪的人生。

对于王恭妃的死,万历一点悲伤之情都没有,就像卸下一副重担般轻松。当然,王恭妃是没资格葬于定陵的,万历为她选择一处地方,草草下葬。直到天启年间,朱由校才把自己亲奶奶挖出来,葬于定陵,上谥号孝靖皇后。

万历不会想到,300年后,一位大学者郭沫若先生,为了找到到那部传奇巨著《永乐大典》,为了彰显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不顾许多学者激烈反对,打开了定陵的地宫。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无数精美丝织品与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正在考古人员惊叹之余的时候,不可思议一幕发生了,刚才还是色彩艳丽的丝织品,不到10分钟时间,就变成黯然失色,成了一堆手一碰就碎的破布……最后,连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遗骸、以及三口精美楠木棺材都被毁坏的无影无踪。

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谢谢悟空邀请

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从万历十二年(1584年)开始修建,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竣工,共耗费白银800万两,这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总收入。定陵从建成到考古挖掘,仅仅过了三百多年。

定陵原建筑有宝城、明楼、棱恩殿、棱恩门、 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等。后仅存宝城和明楼。1956年至1958年,政府组织考古工作者对定陵进行发掘,出土文物近 3000件,1959年在原址建立博物馆对外开放。

破例葬在定陵的孝靖皇后

定陵里埋葬的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两个皇后分别是,孝靖皇后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是宣府都司左卫人,锦衣卫指挥佥事王朝窭之女。原本只是皇太后慈宁宫中的一个宫女。因为有了身孕怀了“龙种”,在万历十年(1582年)的时候,破格封为 “恭妃”。到了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晋封为皇贵妃。

按照明制,只有皇后才可入皇陵。而孝靖皇后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去世时,其身份只是个皇贵妃,故未葬定陵。因此,孝靖皇后最初是葬在了天寿山东井左侧的平岗地。1620 年7月,万历皇帝去世。长子朱常洛继位,即光宗皇帝。

朱常洛当上皇帝后,母凭子贵, 朱常洛追谥母亲王氏为皇太后,可万万没想到,仪礼还未成,因一场沸沸扬扬的 “红丸案”,自己先崩了。同年9月,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继位,即熹宗皇帝,尊谥祖母王氏为 “孝靖温懿敬让参天胤圣皇太后”。

定陵内,同时埋葬着两个皇后

万历皇帝的原配,是孝端皇后。浙江余姚人, 永年伯王伟之女。孝端皇后在万历六年二月被册立为皇后,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故。过了三个月后,万历皇帝去世。按明朝制度,皇帝死后,出百日才能葬。可还不到三个月,连继位的朱常洛也死了。

因此,到了1620年10月,当皇帝去世已过百日之时,熹宗下旨,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葬入定陵,并将孝靖皇后从东井平岗地迁葬至定陵。这样一来,定陵就埋葬了两位皇后。

据当年的考古记载,当考古人员进入定陵地宫内,只见摆放着三口棺椁。中间的那一口是万历皇帝的,左边的那口是孝端皇后的,右边的则是孝靖皇后的。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的棺木保存尚好,而孝靖皇后的棺木可能由于迁葬的缘故,已腐朽得难以复原了。

定陵为什么是两个皇后?

另一位皇后是宫女出身,死后母凭子贵被追封为皇后。

实际在历史上万历生前只封过一位皇后,但在他死后继位的光宗朱常洛,他的母亲是宫女出身的王恭妃,生前不受万历皇帝待见,死后被草草下葬。到了其孙明熹宗登基后,又把祖母王恭妃尸骨挖出来,放在万历皇帝的定陵和其合葬,并追封她为皇后,这件事没有经过万历皇帝的“同意”,这就是母凭子贵的好处。

定陵是万历皇帝和原配皇后及妃嫔合葬的陵寝,在上个世纪被考古挖掘,导致大量文物被毁,陵墓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明定陵位于今北京的大屿山下,占地面积高达十八多万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豪华的陵墓。

明定陵在万历十二年,万历皇帝亲自批准开始建设的,历经六年时间才完成。由于万历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所以定陵建成之后,一直闲置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在1620年时候,明神宗朱翊钧的原配孝端皇后因病去世,空闲了今三十年的定陵等到第一“主人”王皇后。也是在同一年万历皇帝也驾鹤西去,万历皇帝最早设计定陵期间除了皇后位子,还为自己宠妃郑贵妃事先留好位子,两人可以到地下恩爱缠绵。而后来却阴差阳错“来”了个生前最讨厌的女人陪伴,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在万历皇帝年轻时候,看重了太后身边的一位宫女并宠幸了。谁知不久后这位宫女怀孕并顺利生下一个儿子——朱常洛,宫女也母凭子贵被封为恭妃。

由于当时皇后并没有儿子,朱常洛理所当然被封为太子。这一举动引起当时万历皇帝宠妃郑贵妃的妒恨,对恭妃各种陷害,儿子不在身边抚养,又遭到万历皇帝的嫌弃,恭妃后半生过得很凄惨,在47岁的时候就孤独凄凉的死去,由于顾及她是太子生母,按照贵妃身份她被葬在东井。

但到1620年埋葬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后,她的孙子熹宗朱由校将她追尊为孝靖太后,并将她由原来的东井迁出,与神宗及孝端太后一起葬入定陵地宫。

这个被万历皇帝冷落一生的女人,终于在死后得到应有的殊荣,以慰藉她生前遭受的苦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