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到底怎么样,实在是不知道,不过我小时候的农村,条件其实也并不怎么样,当然,电视机和电风扇还是有的,可还是很酷热。

刚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盛夏妈妈都带着我回老家过暑假,我的老家在山里,但也没那么偏,只不过村村通还没有普及,而且也没有私家车的时候,回一趟老家也是费劲工夫,要倒腾好几趟车,如果遇上下大雨,那就更加麻烦。

那时候,老家虽然早就通了电,但并没有自来水,需要从水井里压水,至于电的话,也经常会发生断电的情况,至于网那就别想,毕竟那还是用固定电话联系的时代,手机都是奢侈品,电视的话也的确是有,还是彩色电视,但只能收到四个频道。

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那个没有网络跟电子游戏的年代也是很快乐的,白天跟着村里的孩子一起去田里,大人们在做农活,孩子就在抓青蛙、抓老鳖、抓螃蟹之类。

农村里的游戏还是很多的,捉迷藏、斗鸡、抓兔子,没事还能去山上摘野果,在田间地头无忧无虑地到处奔跑欢笑,非常快乐。

只不过,到了晚上的时候,现在想来真的是非常难熬,可小时候好像都没什么感觉。

空调是别想了,那个时候家里有电风扇就不错了,但因为经常断电,也不太靠谱。

夏天因为没什么娱乐,电视也没什么节目,所以村里人最喜欢在晚饭之后聚集在晒谷场或者村中的空地等处,各种闲话家常,小孩子继续在一起玩耍。

虽然有电风扇,但当时家里只有一台风扇,所以也不够用,夏天的时候就会直接睡在户外。

可能北方不太见到,南方有专门的竹床,老家的竹床就是外公亲手做的,夏天睡上去还是非常凉快的,孩子睡觉时,外婆或者妈妈就会拿着蒲扇在旁边扇风。

南方山区的夏夜,到处都是蛐蛐儿跟青蛙的叫声,萤火虫也很常见,当然,更多的还是让人烦躁的蚊子,所以在户外睡觉,要么浑身涂满花露水,要么就支起蚊帐。

小孩子在大人的保护之下,自然也是没什么烦恼的,好像再怎么酷热难耐的夏天,在记忆当中通常都是比较美好的印象,没什么极其难熬的感觉。

外婆跟妈妈有时候也会教训不听话的孩子,她们小时候的条件真的是,比现在真是差远了,那时候别说家里没有电视跟电风扇,就算能用电的家庭,也并不多,因为经常断电。

因为没有电视机,村里偶尔会有人带着放映设备来放电影,大家就凑在一起看电影,即便是再怎么寻常的电影,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还是非常难得的娱乐。

每每放电影,都会引来很多的人,村里几乎没人会落下,毕竟下次就不知是什么时候才能有了。

如果没什么娱乐,那么晚饭后就串门子闲聊,或者早早睡下,因为农村的夏天非常忙碌,第二天还需要早起干活,所以必须要睡好觉,才能保证精力充足。

条件不好的年代,无论多数城市还是农村地方,不仅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而且生活条件也不怎么样,夏天没有空调风扇,冬天没有暖气,洗澡也不是很便捷,但即便如此也有不一样的幸福,那个时代的人也都这么过来了,等到了如今的平安喜乐。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搭一把藤椅,用井水浇透。

点一束艾草,把蚊虫熏走。

摇一柄麦秆扇,清风徐来。

看一天星河,寻牛郎织女。

捉一瓶萤火,装点我的梦。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七十年代的农村,很多地方都还在集体,吃着大锅饭,在那个年代电都没有,晚上都是点着个煤油灯,家里有个手电筒,可能在家里算是最值钱的家用电器,至于说电视和风扇,很多人见都没有见过。

七十年,正直走集体经济、社会主义道路的鼎盛时期,出集体,得工分,这是农村人白天必须要干的事。

那个时候的农村,有手艺的人出去干活,(也都叫搞付工),回来都是要交产钱,吃着大锅饭,挣着集体的工分,农民口袋里一年到头都没几个钱。出工不分男女,但是在工分上还分等级。

很多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都特别的清楚,风扇、电视在那时,是很多家庭都是走的共同体,吃的是大锅,手上积蓄家底的人,也都不敢拿出来,也拿出来,关键是没有,想都不敢想的事。

那个时候的农村,别说是风扇、电视,很多地方连电都没有。晚上都是点的煤油灯,出行都是拿的马灯,条件稍微好点的,就是拿得手电筒。

村里要是放场电影,能够比现在赶集还热闹,哪怕是几十里路,那怕是走路,也都跑过去看。

农村电影,早就成为过去,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是谁也不会跑个几十里路,去看一场露天电影,想看的在手机上一搜,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可就在那个时候,白天干活,晚上确实枯燥乏味,夏天晚上年轻人没事,捉黄鳝泥鳅,用茶枯药鱼,这些很多都成为农村人晚上娱乐的一部分。

那个时候,只要是听到哪个村里要放电影。那些人就会把具体的放映时间,地点打听得清清楚楚,都会早早的赶到放映地点守候,等到电影放映时,才能够有个好的看位。

七十年代,农村里通电的地方不多,哪怕是通了电,都会隔三差五停电。那个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吃喝都是在集体,到晚安收工回来,还要给小孩洗澡,洗衣服,收拾家务。

现在农村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比比皆是。现在的人做事说这也困难,那也困难,和过去相比较,根本没有可比性。都说那个时候的肉价只有几毛钱一斤,可是那个时候天天能够吃上肉的人家,屈指可数。

70年代的农村,确实没有电视、没有风扇,就算有,那也是摆设,还是竹床、蒲扇、再用稻草浇水打湿(或者在稻草上割上一把鲜辣廖),就成了乘凉、驱蚊最好的去处。那个时候的全都是瓦房,气温要比现在低,到了后半夜,身上还要盖点东西才行。

那个时候虽说没有电视、风扇,但是晚上走动聊天,关系特别亲密,比起现在的人际关系,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要简单得多。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谢邀请:那时候是全家都出屋,离开房子很远地方,找个风口,在上风头用麦糠稍微浇点水气,然后点燃,它会冒出阵阵浓烟,这样驱赶蚊子。可笑的事,有时候下雨了,有个别家庭会有小孩忘在外面雨淋着呢?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答: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完的福。

什么叫电视?

根本没见过。

那会有风扇?

摇扇算幸福。

……

母亲双脚套麻袋,

继续缝补衣裤袜,

姐弟几人一张床,

热得席子全是汗。

母亲听见孩儿叫,

手拿大扇揭开帐,

哗啦哗啦左右扇,

母爱母爱真伟大!

七十年代农村没有电视,甚至没有风扇,夏天的晚上怎么过?

我是1960生人,在北方农村生活到79年,我告诉你70年代农村人怎么过夏天的晚上。

一、特别热时住院子内外的土地上

1、用什么住地上?主要是凉衣,还有油布、帆布、塑料布、粗席、粮食口袋(布的、化纤的)、架子车等等。

过去的人们普遍缺少大方桌,吃饭喜欢在炕上吃,许多家都有一个小炕桌。油布、塑料布就是铺在炕沿,以备人坐,垫炕桌,没有炕桌的就在这个上面吃饭。用完方便擦洗。

有的有枕头,有的没有。枕头就是自己平时的枕头,许多人就是砖头、石头、木头、草盆等。

过去的农村普遍有草盆。就是用玉米包叶编成的矮圆柱、圆团用物,可坐,可枕。过去的人下跪垫膝盖的。

2、那时十来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有一把扇子,各类竹扇、折叠纸扇等。家里太穷没有的,就是书、报,植物自编扇等临时可以扇凉的。

3、乘凉地点的选择。有窑洞和大房(高度五六米的砖瓦房)的,部分人不出房,但是分散住着。

院子大和家里人特别注意安全的,都在院内,尤其是大树下。院子小的,人比较野的都在前门外的路上,一般都是大树下。

问题是那时不少人家没有院墙,连篱笆墙都没有。不是故意没有,而是没有钱。也就无所谓院内院外了。

4、部分人后半夜就回屋内炕上了。原因在于在室外不解乏或者是后半夜凉,存在着安全问题。

5、特殊条件。那时基本上都是土地,极少找到砖地,更几乎没有什么水泥地。

不过,如果有一块石板,就是天福。我家有一块不到一米的石板,平时可以当饭桌。大人说我们小时候爱睡那上面,不过,上面太凉,最好垫一块布。

还有个别人家有小木床,大板凳,桌子,麻床(四根木头中间用麻绳织网,有的有腿,有的没有)。

看果看瓜看井的人,就是瓜鞍子一搭住几个月半年。

6、我生活在平原地区,后来下过几次山区乡下。我问过他们夏天怎么办?

他们说没有院子的人实在在屋内呆不住了,就是村上人集中在一块地方。因为山里还是有野兽的,一集群,野兽一般就不敢来了。就这样,还是存在着野兽伤人害死人的事情发生。

二、在室外干什么

主要是前半夜大都未入眠,后半夜大都入眠了。

1、闲聊。就是当时农村人很少外出,对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聊一些尽量有趣的事,一些道听途说的稀奇事。

这时如果有一二个读书人,或者是在外经历丰富的人,或者是老人,就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也是开启民智的时候。

2、唱歌唱戏。那时的农村人很可怜,就是那么几首歌,那么几个戏,来回的唱,来回的哼。

3、还有一些青少年的戏闹。主要还是精力旺盛吧。

4、青壮年少年还是听说那里有电影,戏及电视(七十年代后期已经有个别大队有黑白电视了),就奔那里去看。甚至于五六公里都去。

5、七十年代后期个别人有钱购收音机,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小集中点。

三、其他

1、1976年四川松幡地震,陕西震感明显。

当时,我一个人睡在我大房内一个木床上(不知道多少年的物件了)看书,电灯还亮着。猛然间电灯动了,自己也有微动。

可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地震的概念,也没有特别在意。

后来听村上有人喊地震了。我的全家才走出院外。村上人一群一群的,又是惊慌,又是胡乱聊一些自己知道的。

第二天,陆续有人搭地震棚。就是上面用塑料布玉米杆,四周都是玉米杆所搭的住处,类似于过去的的茅草屋。

我们当时村上茅草屋刚刚消失几年。当时山里和穷地方茅草屋还不少。我八九十年代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山区还见过茅草屋。我八十年代初还在山东沂蒙山区住过几个月茅草屋。

2、诗人雷抒雁描述的农村人在夏天在打麦场的景象,我没有见过,因为我比他小18岁。那应该是五十年代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