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其实现在很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中元节”,但要是说鬼节、七月半,知道的人就很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称七月半,实际上也就是中元节的日子。
可严格来说,中元节与七月半并不一样,而所谓的鬼节更加只是一种民间俗称,上古时代人们在七月半祭祀祖先,而中元节,则是东汉时期道教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节日。
上古时代的先民,认为七月是孝亲月、吉祥月,而且夏粮收获,人们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粮食收获之后,举行“秋尝”仪式,然后向自家的祖先报告收成,这种风俗延续了很久。
按照古代的所谓“岁四祭”,春天称祭,夏天称礿,秋天称尝,冬天称蒸,古人在孟秋七月农作物成熟的时候,用新鲜瓜果蔬菜与谷物,让祖先们尝尝鲜儿,这就是七月半的“秋尝”。
这样的日子里,自然是非常吉祥的,先秦时代的七月半,人们都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而且那时候秋尝未必在七月十五,上下有所浮动,直到东汉时代,道教兴起之后才确定在七月十五。
道教之中将七月十五作为“中元节”,在道教中,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天地水,这三样被称作是“三元”,因而形成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称作是上元、中元与下元。
上元是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下元在每年的十月十五,而每年的七月十五,就是中元,传说这一天地官降临,定人间的善恶,因此道士们都日夜诵经,以让饿鬼囚徒得以超脱。
传说之中,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节回到人间,来看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那些没有后裔的游魂也会来到阳间觅食,因此中元节也被传成了所谓的“鬼节”,而且越传也越邪乎。
到了每年中元的时候,人们害怕遭到不测,所以会在中元进行祭祀,烧纸钱冥锭,供奉各种食物,表达对于祖先的孝顺,同时也给那些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以安慰,换来人间的安宁。
实际上,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而民间都俗称七月半,巧合的是,至于佛家的盂兰盆节也在七月半这一天,不过传承至后来,中元节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盂兰盆节。
唐朝的时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不相上下的,而北宋的时候开始,中元节已完全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了主流,而中元节的道教色彩被逐渐冲淡,从道教节日转变成了一种民俗。
明清时期开始,中元节更加世俗化,人们在中元节祭扫仙人、放河灯,比起清明节似乎还要热闹,中元节实际上就是道教节日与民间传统融合之后,形成的民俗节日。
换言之,中元节是从东汉才出现的道教节日,之后与民间原本就有的七月半“秋尝”风俗逐渐融合,然后慢慢形成了一种民俗化的,类似于清明的祭祀节日。
整体来说,真正的中元节可不是什么鬼节,也没那么邪乎,与清明差不多,中元节这个名字来源于道教的节日,刚好定在了七月半这一天,而两者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源出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的生日,是地官“赦罪之辰”。又佛教传说,释加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的母亲死后,堕入地狱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助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让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盆中置百味五果,供养众佛僧,仰众佛僧的恩光以解脱饿鬼倒悬之苦。后来,中元被认为是“鬼节”,道教和佛教都要举行宗教活动,以超度亡魂,追荐死者,一般人家也要祭祀祖先。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民间则称“七月半’、“亡灵节”,亦称“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宇宙观认为天、地、水三界,为天官、地官、水官三界府署统辖。民间通称的“三界公”,指的就是三界众神即天官、地官、水官。
东汉末年,天师道综合了道家的宇宙观,首次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历经两晋南北朝,三会目与三元思想结合了在一起。唐代时,官方把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制度化,成为祈求大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届时皇帝还要率百官参加节日祭祀活动。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古代道家认为:“天宫”主管赐福,该神是正月十五日生,故称“上元”。“地官”管赦罪,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诞辰,称为“中元”。“水官”则负责解厄,他的生日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这三个日子都是传统民俗节日。
“上元”即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元节”是佛教兴盛后,形成的重要宗教节日。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梵文音译,直译为解倒悬之意),是佛教信众追荐祖先,求佛救度亡人的宗教祭祀活动。
这天,僧寺要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烧法船、放河灯等宗教仪式,并施斋众僧。“盂兰盆会”民俗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该俗源于《盂兰盆经》目犍莲救母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弟子目犍莲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火炭,极为痛苦。佛令其作“盂兰盆会”,于七月十五Et以五味百果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超度七代父母,后目犍莲母亲果然得救。由此便形成了超度亡魂的重大祭礼节日。
此俗自梁武帝始一直延续至现代,唐代尤为盛行,不仅寺庙设供,宫廷也在这天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到了宋代,此俗宗教色彩逐渐漠,除了“盂兰盆会”设斋醮外,宫廷与民间中元节主要以祭祖先,荐亡灵活动为主。
宋代《梦粱录》中说“⋯⋯市卖冥衣、丰糕、时果,以此祭祖⋯⋯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祭者,或往坟所拜扫者。禁中车马出攒宫,以尽朝陵之礼,及往诸王妃嫔等坟行祭享之诚。”许多地区这天都要祭祖扫墓,戏班这天还要演出“目莲救母”戏曲,官方也要为阵亡将士超度。
《东京梦华录》中说:“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中元节的普度仪式,依其形式不同,分为“街普”、“市普”和“庙普”。
中元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还有;
放焰口:中元节前要在街巷或寺庙前搭苫鬼王棚座,设法师座和施孤台,看演经文。法师座供有地藏王菩萨像,以超度亡魂。供桌供有各种面点、大米、时果等,施孤台上立有灵牌和招魂幡。
仪式开始后,僧倡和施主摆上各种供品,供品上插三色小纸旗,写着“盂兰盆会”、“冥辉普照”等字样。这时,法师在梵乐中诵经和诵念咒语,反复呼“放焰口”后,把供品施予众僧和信众。整个仪式都在庄严肃穆的梵乐中进行。
烧法船:烧法船是盂兰盆节超度亡灵沉沦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天,有条件的各大寺院都要糊制法船,小的七八尺,大的数丈,用秫秸秆(即高梁秆)和纸絷制而成。江苏宜兴中元节烧法船更为隆重,要在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以超度孤魂。
放河灯:放河灯是中元节最富于情趣的民俗,也是大江南北参与面最广、最为隆重的中元节活动。河灯是用纸制成荷花状的灯,下有一小木板,点燃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超度亡灵引渡过奈何桥。
有的在河灯上写上祖先的名讳,免得被野鬼得去。河灯放入水中后,大家都紧紧盯着自己的河灯,看看能漂多远,因为漂得越远,亡灵越能到达彼岸。放河灯的习俗,在闽南和台湾尤为盛行,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放流河灯,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放水灯”。最壮观的放河灯,要数黄河流域的放灯活动了。在晋西北的河曲县,因紧临黄河,河道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此刻,各色彩灯顺水漂移,极为壮观,构成中元节一道极富情趣的民俗风景。中元节除了寺庙和民间放灯外,宫廷也举行盛大的放河灯活动。
河灯可由各种材质作成。有用青蒿烬数百个粘香点燃,犹如万点流萤,煞是壮观,这种灯叫蒿子灯。有的用瓜镂空,有的在莲蓬中置香作成,手巧者能用彩纸制成各种花灯、花篮和动物造型的灯。各式各样的灯聚在一起,“遨游于天街,经天坛灯月下,称为斗灯会”,煞是热闹。除了城里放灯外,郊区的河流或有水面的地方,是夕也是满河是灯,青光荧荧如磷火。
放河灯源于何时现在还无从确考,但据宋代《梦粱录》载:“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以享江海鬼神。”这说明至迟在宋代放河灯活动已经成为民俗。
祭祖先:祭祖扫墓是中元节的重头戏,因此民间称中元节为“亡灵节”。这时新谷和时果已成熟,首先用来祭祀献给祖先,以追念他们对家族发展的恩德。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着重点略有不同,道教更强调孝道,中元节祭祀祖先,为亲人扫墓自然要放在首位。佛教虽着重于为孤魂做“普渡”,但首先也要为祖先和亲朋做普度。
中元节祭祀祖先日期并不固定,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都可择日进行。祭品多为酒肉、面食、时果。有条件的甚至用全猪、全羊等作为祭品,总之“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用纸做的衣服)是不可少的。
因人世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时也要为祖先添置点儿衣服。所以一进七月,墟市街道中处处都是卖祭品、冥纸、冥衣、线香和鞭炮的。有钱人家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
祭拜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先把先人牌位一一请出,放到祭拜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目送回为止。祭拜时,要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请求先人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包衣是用纸糊成的一尺见方的口袋,上面印有某某收,里面装上祭品,冥纸、冥衣、纸钱等,在包衣上写上祖先的名讳,于傍晚烧掉。烧纸钱时也要给无后人的亡灵烧一点儿,供孤魂野鬼们使用,这便是七月十五日夜“烧孤衣”的传统。
我国地域辽阔,中元节这天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活动,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晋西北地区的农村,七月十五前,民间盛行做面塑,家家蒸花馍,为每人捏一个大花馍。花馍的样式也不同,送给小辈的是“面羊”,寓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走亲戚的时候,也要送些面塑作为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着色,看上去栩栩如生,如同精美的工艺品。
中元节是我国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最隆重祭日,传承了一千多年,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传统节日又开始回归。中元节也于2010年5月18日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目录。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在孝敬感恩父,感恩祖先和纪念先烈的活动中,中元节的民俗文化将一直传承下去。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一年有三元节,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叫七月半,鬼节,下元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我们这里叫拜三元。
每年到农历七月十三日、十四日是接老客的日子,就是把已故的亲人接回家祭祀他们,给安排坐位,摆好碗舀一勺饭,酒,快子、宰鸡,肉,鲜果,茶、贡品等,有的人家贡两餐饭,有的人家贡一餐饭,到天黑之前到河边,或十字路边,就用米酒,点上一对蜡烛,三根香,一块巴掌大的肥带精的肉,我们叫刀头肉,过水焯一下,放在碗里,带皮的朝上,再插一只筷子,地上放着钱纸,用信封写好他们收钱的地址,土地庙号,子孙俱币的名字,信封里面装着一叠纸钱封闭,现在有的还烧纸扎的冰箱,假金元宝等,点火燃烧后,亲人们才离开,不准回头看,这件事情要在十四之前完成。
真正的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大人是不准孩子们出去玩的,说巫坟野鬼被放出来了,就是那些没人祭祀的人来抢钱,抢贡品了,阳气低的孩子怕碰上,这样的习俗每一年都在传承。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独有节日。华夏传统文化渊远流长,中元节,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并非"鬼节"两字概括那么简单。中元节,它体现中华民族包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又体现放眼世界,敢于担当的思想境界,同时还赋予它如诗如画的文化内涵。夸张吗,请君让我慢慢道来。
一,上、中、下三元一词,本与七月半无关,它起源于《奇门遁甲》一书,而这本书在历史上是用于祈求福禄,避凶化吉的典籍。后来由于文人墨客的清高所趋,对七月半之"鬼节“称呼太俗气,又吓人,故套上了"中元"节称号,既趋吉避凶,又文雅,这雅号始传于宋元时期,盛传于明清时期。
二,七月半,原本是农闲时的一小贺节日。这时,春夏农忙已基本结束,就等秋收了,闲来无事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拿出家中上好食材,大家喝上几盅,过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便成了节日。
人们酒足饭饱后,总觉得缺少什么,又好像亏欠什么,人们不由想起了祖宗,毕竟没有祖宗,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基础,于是七月半祭祖感恩便逐年流传开了。祭祖感恩,代代传承,承前启后,这是中华民族既对逝者负责,又对晚辈负责的民族文明特点之一,所以,五千年文明经久不衰,且将繁荣昌盛下去。
三,中华民族又是包容雅量的民族,七月半光祭自己的祖宗,显得狭隘自私,于是连孤魂野鬼一起供祀,祈祷阳间阴间尽显太平,祈求年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祈愿世间无厉鬼恶邪。事实上,七月半(中元节)就是祈盼丰收节日,演变成祭祀逝者之节,与其说是"鬼节“,不如说是海纳百川的同福节更确切些。
还有, 南方好多地方在七月中元节中,不准下河游玩,说是那两天七仙女下凡净身,凡人不准打扰。又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不准人们到处乱走。其实是让人们静下心来缅怀先祖,敬重离世之人,避开凶险,平安便是福,这大智若愚又是民族特色之一。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再过两天就是中元节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这个节日,受港产鬼片影响,也有人以为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那么,中元节究竟是哪一天?是否鬼节?其文化内核又是什么?
传统习俗有三元节的说法,分别是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元节都是满月之日,上元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下元节是十月十五,三元分别代表天、地、水,是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上元节是天官紫微大帝赐福,中元节是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下元节则是水官洞阴大帝解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诞辰,传说此日开始鬼门大开,直至八月十五才关闭,其间先人们都可回家团圆,而无主的鬼魂则会游荡人间,因此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
各地民间习俗普遍有中元节祭祀鬼魂的传统,尤其是潮汕地区,更是重视“七月半”,全世界各地潮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的潮人盂兰胜会,潮人盂兰胜会是国家非物质遗产,主题是祭祀祖先,也包括布田、演潮剧、施孤、诵经、放焰口、放生、抢孤、放水灯照冥等活动。
从历史渊源看,中元节一般是立秋以后,上古时期初秋会有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活动,并以新米等祭祀祖先,而祭祖也是一种尽孝,所以中元节也体现了儒家孝道。
同时,秋季天地肃杀,生气转弱,死气渐生,寒热交替之时,也是天律报应最强之时,所以才有中元节道家地官赦罪之说,东汉后各朝各代都很重视中元节,道观通常会设置祈福吉祥道场,举办盛大法会,道士建醮祈祷,为亡魂超度。
而盂兰盆法会原本来自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目犍连的母亲生前作恶,死后堕入地狱受无间苦,目犍连不忍母亲受苦,便在佛祖的指引下宴请十方僧侣斋食,请他们为母亲诵经超度。
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也符合中国孝道,所以便被融合入潮人七月半活动之中,并发展成兼有儒道佛三家活动内容的潮人盂兰胜会。
从文化内核看,中元节其实是很有人情味的节日,人们敬祖尽孝,并因此产生慈悲之心,推已及人,兼济天下,而这些,传统节日中或许只有中元节能做到。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