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在《知否》当中,顾廷烨的外祖父去世后,白家为了争夺留给顾廷烨的财产,众人在白家老太爷的灵堂上争执起来,互相指责对方,并且说自己才是继承人。
顾廷烨与白家那几位有个重要细节,那就是争抢起灵前要摔的瓦盆。
在传统的丧仪之上,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继承人摔瓦盆,只有摔碎了瓦盆之后,才可以正式起灵,通常执行这个步骤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正所谓人死如灯灭,传统文化里,有人去世之后还是要举办一系列的丧仪,比方说像是停灵报丧、搭设灵棚、入殓吊唁等等,停丧结束就要起灵了,也就是出殡。
出殡的时候,通常都有个很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摔瓦盆。
以前这是必须要做的,现在一些农村与恪守传统的地方,在出殡的时候也还保留着这样的摔瓦盆风俗,虽然各地偶尔有不同的讲究,但大致上是没什么差异的。
作为传统丧仪上必须进行的仪式,要摔的瓦盆当中是需要烧纸钱的,并且也不是谁都可以执行摔瓦盆操作的,通常都要故者的长子来摔,长子不在,那就又长子长孙来摔。
以此类推,只有长子这一支没人,才轮到次子、次子长孙,像这样排序。
这就是按照古代传统的继承规则来执行,倘若故者无嗣,那么就由其宗族当中与其血脉关系最近的子侄执行,换言之,摔瓦盆的人,就是故者的继承人。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孩子,也没有子侄等继承人,那么就不需要摔瓦盆,并非没人去摔,而是忌讳,因为无子无嗣,属于不得善终,摔瓦盆不吉利。
时移世易,现在也有让女儿来摔瓦盆的,在过去基本都是男丁才可以。
瓦盆要摔得粉碎,寓意碎碎平安,瓦盆坠地,灵柩便起,就在那一瞬间哀乐开始,出殡的整个流程也就开始了,现在也有在火化当天摔瓦盆的。
关于这样的风俗,传说人在去世之后,魂魄下黄泉,过忘川的时候要走奈何桥,在望乡台最后一次回望人间,而转世的时候需要喝孟婆汤。
喝下孟婆汤,就将这辈子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人们希望逝去的亲人不要忘记此生的亲人,因此就要在故者上路的时候,摔碎一个底部有洞的瓦盆,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喝汤的时候尽可能漏掉,好留下一点记忆。
有时候,瓦盆因为各种原因,一下子没有摔碎或者不理想,那么也不要捡起来重新摔,那时非常忌讳的,往往都是让后面的人一人踩一脚给踩碎。
另外还有,就是将没碎的瓦盆给收藏起来,也有人认为这是故者留下的福气。
整体来说,摔瓦盆就是个仪式,寄托哀思,传统上让长子优先摔瓦盆,其实也是确定继承人的一种仪式,谁摔瓦盆,那么谁就是故者的家业全部继承者。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摔盆,是传统民俗在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物件;这个“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好好的盆儿要摔碎了呢?由谁来摔呢?
别着急,慢慢听我一一道来——
盆儿,容器;常常用来盛一些液体或者其它东西;不过,出殡时用的盆儿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盆儿是不一样的;
不管盆儿大小,出殡时专门用来“摔”的那个盆儿,盆底下必须有个眼儿;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个眼儿怎么装东西呢?
原来,在阴间有个“王妈妈”(或者李妈妈、张妈妈);她专门制作“迷魂汤”给死去的人喝;喝了这个迷魂汤,死者就不知道“投生”!
如果将装着“迷魂汤”的盆儿摔碎,死者不就是喝不少迷魂汤了吗?可是,为什么这个盆子底下有个眼儿呢?原来,这是为了避免活着的人“误喝”了迷魂汤“找不着北”!
所以古人(包括现在的人)在出殡时都有这个“保留节目”——干脆将瓦盆儿摔碎,也没了以后的是是非非!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摔盆儿呢?
按照活人的规矩——首先要“长房长子”,如果没有,就是“长房长孙”;如果还没有,就是二儿子;如果没有儿子,由长女来摔盆儿。
没有儿女怎么办?由族长指定人选(往往是堂侄或者堂孙);不过,堂侄堂孙一定不要结过婚的;这是因为,摔盆儿的人就是死者全部财产的继承人!
摔盆儿,还有一些“讲究”;如果是父亲出殡,必须用左手;如果是母亲,必须是右手;如果万一这个盆儿比较结实,一次没有摔碎怎么办?
“自己人”(家族成员)不得“帮助”,而应该由“不相干”(比如说抬棺材)的人再摔,一直摔碎为止。
这就是一种民俗,无所谓科学或者迷信。您说是不是呢?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摔盆的真正含义就是双亲亡故悲痛欲绝,盆是过日子的器皿,代表锅碗瓢勺,摔了就是不过了,家中没有主事之人过不下去!代表对故去的双亲的眷恋,难舍!打破生活器皿,也意味着生活的终结!或者说是故去之人的终结!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问: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竞有什么门道?
出殡摔瓦盆就是摔盆粜米不过了,也要发送老人。
古时候有一穷人家,故去了老人,买不起棺材,发送不了老人,长子就把瓦盆摔碎把里面的米卖掉,凑钱买了一口薄皮棺材,才把老人发送了。又有一说是上房揭掉瓦抽下檩来打了口薄皮棺材才发送的老人。
以后,人们就学着这家,老人出殡时就摔掉瓦盆,有的人家是把房上的脊瓦揭下来摔掉。其寓意就是发送老人,就宁可日子不过了,这就叫"摔丧″。
摔丧的一般都是长子,长子摔丧还要扛引魂幡,把老人的棺椁领到坟地里。
摔丧者要继承老人的遗物,过去的人们都是物质匮乏,衣物被褥都不能扔,这些东西都要归摔丧者,有时包括老人住过的房子。
如果长子过继给叔伯,就不能摔瓦盆,他要给过继的叔伯去摔丧,这叫"过出不过进″。长子过出,次子就递进摔丧。
我有一族中农村二爷,给天津的城里大伯摔了丧,大伯的三个闺女还把其中两间房子给了他,前些年拆胡同盖小区,他还补偿了一套城里房子呢。过去侄子摔丧是不白摔的。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中国古人虽然吃饭的时候是供餐制,但是每个人一个碗一个碟子,把共同的餐饮放到自己的碗里和碟子里才吃的。讲究的人自己有专用的碗碟和筷子的。
后来最后保留这个习俗的就是和尚的钵,和尚化缘的时候就是用钵去盛食物的。实际上就是挨家挨户去讨饭,讨回来的饭菜,放到钵里边,带回寺庙里吃。对老百姓来说,和尚的钵,就是老百姓的大海碗。和尚的钵是专用的,别人不能用的。
古时候的中国人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冬天都有一个取暖的,手里面捧着的手炉。讲究的人家也是一人一个,不准乱用的。
古时候的中国的男人睡觉的时候都有一个夜壶。也是专人专用的。
衣服被子等等也是专人专用,不能乱穿乱用的。
以前认为是讲究。现在知道是防止互相感染传染疾病。因此现在倡导欧洲式的分餐制。
由于这种习俗和习性。
专人专用的东西物件,当这个人死了以后他要带走的。
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的厚葬之风。
所以考古的人可以发现,很多宝贝一样的玉器,是伴随着这个死亡者,一同埋葬的。
古代的时候找到玉矿石,和把玉矿石刻成器型是很难的。可是在考古的坟墓里发现这些宝贝都随着死亡者埋葬了。这就是专人专用的东西,与主人一起埋葬的现象。并不是所谓的厚葬攀比之风。因为个人的东西归个人所有,别人不能用。当这个人死亡了,他的东西归他一同埋葬了。
后来人们知道把这些东西埋葬了不划算。
就开始用一些别的东西替代,所以现在扎一些纸房子纸汽车纸牛纸马的陪葬了。
把死亡者的东西先弄破了,或者是摔碎了,再同他一起埋葬了。就是有一个更讲究的讲究了。
这就是亡者的生前所用的东西,伴随与帮助亡者长大和成熟。给亡故者带来了很多的福气,可以助他由小到大到老的亡故过去。
所以把亡故者的东西给弄破了,就是把亡故者的福气,散给和留在了现在活着的人们中间。
久而久之就把这个讲究,发展成了出殡的时候,摔送老盆。
出殡的时候摔送老盆儿,这个送老盆上要钻很多的孔。就是把亡故者所用的这个盆里面的福气,通过这个孔漏出来,留在人活着的人们的中间。
现在基本上是每一个孩子钻一个孔了,当在盆里烧了送老的纸以后,再把这个盆儿举过头顶摔碎。
这是送老盆里面烧的纸,是供亡故者在地下享用的金银财宝。只不过烧纸时候的冒的烟是,被故人享用的金银财宝。
纸的灰烬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金银财宝。
钻了孔的盆,漏下的是滋养亡故人的福气。
所以给这个盆钻孔的时候,摔这个盆儿的人,钻的孔在中间并且最大。也就是说把福气留给他的多一些。
有人说这是迷信。
实际上就是把送殡的过程仪式化。否则怎么能有仪式感呢?
如果把仪式当做文明的标识,那么仪式简陋就是文明不太充分,没有仪式就没有进入文明。
所以人们,愿意把仪式弄得更繁杂一些。只不过被隆重替代了而已。
可以想象,如果出殡的时候没有这些方面的讲究,是不是很草率,并且不尊重亡故者了呢?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且流传至今,其中究竟有什么门道?
摔盆就是发泄,发泄亲人离去的不舍,摔的越凶,别人觉得你就有多悲痛,其次通过摔盆子,代表亲人与世俗上的人,永远阴阳相隔!
摔盆有讲究,离世的亲人有多少,盆里钻多少洞。
摔盆要有力度,摔得越烂,代表以后有多少吉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