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很多人都喜欢抖腿,尤其是在长时间坐着,或者站着无聊的时候,虽然这都是个人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是没素养的表现。

俗话说“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这并非没有道理的。

树抖叶落很好理解,树木在受到摇晃等外力的时候,叶子就会抖落下来,而传统上人们认为喜欢抖腿的人,没什么福气,而嘴巴松的人,也没什么前途。

人抖福薄

估计大多数的人都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抖腿。

一个人在坐下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抖腿,觉得这样非常放松,有时候即便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还是会不停抖腿。

就好像喜欢转笔、喜欢打响指之类,抖腿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

通常来说,抖腿是人们为了缓解内心的心里紧张而产生的不自觉作为,虽然也没什么实际上的坏处,可我们在抖腿的时候,经常会被长辈们说是没规矩。

自然,在传统的观念当中,都将抖腿视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尤其当着别人的面。

有句老话说,手不扶碗穷一世,抖腿耸肩霉三代。

长久以来,虽然大多数人都喜欢在某些场合抖腿,可人们还是觉得这很不好,主要是因为人们觉得这是一种缺乏涵养素质的表现。

其实抖腿本身并没有什么,关键还是因为抖腿这件小事所折射反应出的问题。

生活当中,人际交往的时候最看重各方面的细节,如果关系不是很密切的话,当着对方的面总是抖腿,就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这是很不利的。

人在世上总要相互依靠生活,抖腿的习惯很难改掉,这很容易造成某些麻烦,削弱福气。

嘴松命孬

现实生活里,有一种人是人们非常厌恶的,那就是嘴上没把门儿的。

没什么事情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说说笑笑本来没什么,可有些时候总有人爱在别人的背后说是非,这就很不好了。

不论农村的村头,还是城市里的社区活动中心,都经常聚集着一些大喇叭。

老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通常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事,几乎都是些不好明说的事情,有些人就喜欢听别人家里的闲事。

好事之徒总是无处不在,他们热衷于收集别人家里的各种讯息,然后当做谈资。

大喇叭们觉得自己知道很多的事情,是与人交往的资本,可这并非好事。

人知道的越多,其实本来没什么,关键是倘若你总是喜欢去散播这些是非,那反而会给自身带来不好的影响,让外人觉得你不是个能轻易交往的人。

既然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是非,那肯定也在别人面前说过我的不是。

不管说的是真事,还是添油加醋的胡说,最后都会给人家造成困扰,因此对于这样的人,大多数人最后都会敬而远之,嘴不严的人,很难让人信赖。

如果一个人的嘴巴太松,守不住秘密,那么注定做不成大事,也难交到真朋友。

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我还没听说过、但我的理解是……

当一个人发迹后记住会有人记恨拆台、更不能哆嗦、更不能窝囊……!

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人要是稳重,不张扬,不然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树叶自己不会落下来,只有撼动它,使树枝抖动树叶才会落下来,树没有了叶子,自会影响树的生长发育。

人也是一样,“人抖福薄”这个“抖”当然不是身体抖动的抖。是指有的人言行举止不稳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没站像,坐没坐像”,给人一种轻浮感,自然很难得到人们的尊重与信任。具体到生活与事业上也难收获成功,所以说这种人“福薄“。

常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松的人往往命运真的不好。

嘴松的人心里什么都装不下,总好从嘴里得咕出来,正象人们常说的“狗肚里存不下二两酥油。这种人好显摆,太过于暴露自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容易引起误解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嘴松的人很难交下真朋友,往往总是福气不至,厄运缠身,实在难怪命不好。

农村俗语大多都是有道理的,“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就从自然界引伸到人的境界中,形象的指出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与人的命运的关系。虽然不全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个秀才叫李毓秀。他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而创作了一部《训蒙文》,后来更名为《弟子规》。此书用来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学习圣贤经典,讲究孝悌仁爱,养成良好家风。

《弟子规》就有这样一段话很直接地告诉我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揺髀。”意思是说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双腿,腿不可以乱抖动。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不成体统,难以成事的。

《论语-学而》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通俗一点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同样《论语-里仁》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事。”同样是告诫我们做事要勤奋敏捷,说话却要谨慎才好。朱熹对这一观点也给出了“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他还说:“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

综上所述,“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的说法是有道理可循的,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自求多福。

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这还有一定的道理,

树抖叶落,意思什么事都要顺其自然,爪熟自落,树叶也一样,如果急促抖动,会在抖动中,把不该落的叶子落下的,

人抖福薄,有两种含义,

一,身抖,有些人坐在那里,腿脚抖个不停,人常骂,"狗身上驮不住二两糠",说抖福,是无福之人,在我们老家,如到女方看对象,你最好别抖腿脚,如抖腿脚,那亲事定难成。

二,抖富,夸财,显摆,这样的人容易倒霉,也是不好的。

口松,这里是指诚府不深,爱说,爱播花边新闻,这样容易祸从口出,言多必有岔。是不祥的,旻会惹祸上身的。

农村俗语:树抖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存在?

这三句俗语是人们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不在于动作本身,而是其背后蕴藏着的道理和意义,一句俗语能够流传下来多年,自有其道理,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深处的道理。

一、树摇叶落是自然现象的总结,也是对人的忠告

树摇叶落,本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引申到该如何做人的道理上,对人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树摇叶落,其实是树根扎得不够深,自己本身就可能摇晃,导致叶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树根扎得不够深,在面对外力因素之时,经不起风雨。

当然,这里更多指得是应该稳重和踏实。

鲁迅

1,首先应该将根扎得深一些,这是树不摇晃的基础。

说一个关于鲁迅先生的典故,鲁迅先生少年时,在学校上学,由于成绩优秀,学校给他发了一块金质奖章,那时的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炫耀或者招摇,转头,就把这一块金质奖章给卖掉了,最终,换来一些钱。

鲁迅先生拿着这些钱,买了书和红辣椒,买书是为了看,买红辣椒是为了吃,但并非是因为嘴馋,而是在困倦之时,会吃一颗红辣椒,辣是一种痛觉,如此可让自己清醒过来,可以继续读书。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读书,后来,鲁迅先生终于成为一代文豪,在20世纪,全球十大文豪,必定有鲁迅先生一席之位。

这就是我所说的,要把根扎得更深一些,这是树不摇晃的基础。

鲁迅

2,树根只有够深,树才会不轻易摇晃。

人不能浅薄,唯有自己不断学习,才会变得稳重,其实,这更多是性格方面。

关于稳重沉稳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过,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其中有一段是诸葛亮摆空城计的一段。

诸葛亮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谨慎而沉稳的人,唯有如此,他才能顺利将空城计摆成功,因为他是这样一个稳重的人,司马懿来到城下之后,才会误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计策,想让他进城。

大军在外,不能调回,司马懿又刚好赶到,诸葛亮在万般无奈之下,才会出此下策,虽然是冒险,但也是因为诸葛亮足够稳重,才不会慌张,瞬间有计谋上头,若是慌了,便是再聪明,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关键处,在于诸葛亮城楼上弹琴,琴声太稳,没有丝毫之错乱,这是导致司马懿中了空城计的另外一个原因,面对数十万大军,敢大开城门,弹琴时,又丝毫没有慌张和破绽,这绝非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诸葛亮的稳重。

树木摇晃,树叶掉落,借自然现象来教导人们要足够稳重,而人与树是一样的,要想足够稳重,不摇晃,必须是树根扎得够深,也就是说,人不能浅薄,必须有很深厚的修养。

诸葛亮

二、人抖福薄是在劝说人们应该在外表上做到不轻浮,有礼貌等。

我们自古以来都会讲究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屠洪刚有一首歌里的歌词,在讲人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虽然这首歌指得是练武,但是,这不仅仅是对练武之人的要求,对一般人也是这种要求。

人的肢体动作是内心的最直观的反应,人们的肢体动作会反应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甚至是态度。

而一个人的肢体动作,又会影响人的性格和情绪,就像人保持一个正确的坐姿,不容易颈椎受损,也不容易近视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里是说人的性格和态度。

人抖,不仅仅是抖腿,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太好的肢体动作,就像你去别人谈生意,或者谈事情时,斜斜地躺在沙发上,翘起自己的腿,摇摇晃晃,抖来抖去,这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而且很不雅观。容易造成生意上的失败。

抖腿

不仅仅是看上去不礼貌,而且十分轻浮,别人会认为你这个人并不可靠,不靠谱,人们都愿意与自己有利的人或者事交往。一个给人印象不可靠或者不靠谱的人,很难获得别人的信任,如此,未必愿意合作和深交。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人们要判断要不要继续合作或者深度交流,都是要靠第一印象去判断的,第一印象的判断往往是从言谈举止和外貌上来判断的。

而肢体动作,却占据了其中重中之重的比例。

有人会说,虽然我有这些不好的肢体动作,但是我的内心很真诚,我是一个很靠谱的人,但是,这个需要时间去证明。但是,你应该明白,别人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长时间判断你这个人是否可靠。

谁的时间都很宝贵,与其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判断,不如先与第一印象比较好的人合作。那样,至少看起来,比较靠谱,靠谱的几率也更高。

抖腿

还有,良好的肢体动作,对自己的要求,会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延伸到自己内心的性格。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以前喜欢大声说话,喜欢蹦蹦跳跳,没有正形,比较人来疯。这样很容易给人不好的印象,而且说实话,自己的内心也是如此,后来,我开始改变自己,至少在肢体动作上,要自己规规矩矩,慢慢来改变自己的性格。

现在很多长辈都觉得我比较稳重,靠谱多了。

而且,那些不好的肢体动作,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你这个人性格上还不稳定,不定性,容易想一出是一出,这样不好。

抖腿

三、嘴松命孬是在劝说人应该谨言慎行

嘴松命孬,简单解释是嘴松的人,容易让自己过得不好,其实这里应该分为两个意思1,嘴松,容易将自己的事情讲出去,或者别人的事情讲出去,不能保守秘密;2,容易发怒,嘴比自己的脑子快,有一句话叫祸从口出。

1,在唐朝一个嘴松的事情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人,因为有事情,出门时总是让人搬着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里是什么,没人知道,一直都相安无事。

有一次,他从长安城出来,前去外地,不曾想,走到了半道上,就被一群人给突然围住了,并没有将他怎样,只是将他的那一口箱子给抬走了。

他欲哭无泪,只能回到长安城,另想它法。原来,他那个箱子里全是铜钱,那是的家产。他一直随身带着,只是,他在餐馆吃饭时,可能喝多了,无意间将自己箱子里都是铜钱的事情给说出去了,从而导致了那一幕。

可见,嘴松不是一件好事,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容易招人惦记。

铜钱

2,祸从口出

在宋朝,宋真宗年间,有一个叫钱易的人去参加考试,在开封府考了一个第2名,按照别人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但是,这个叫钱易的同学很有意思,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什么别的事情,他应该是第一的。

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来讽刺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不知怎么的,就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耳朵里,宋真宗想着,嘿,你小子不服是吗?好吧,再给你降一名,从第二名降到第三名,看你能怎样。

开始那个名次是否有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第二名降到第三名,那么就是宋真宗摆明故意的。

宋真宗之所以如此做,还是因为钱易的那首诗,导致了宋真宗的不满,这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

这还是小事。

宋真宗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许攸本来是袁绍的人,但是他偷偷跑来给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最终让曹操以少胜多,赢了官渡之战。但是许攸经常会对曹操说:“阿满啊,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啊。”

开始曹操不愿惩罚他,后来说得多了,曹操就把他砍了。

这就是祸从口出,不能谨言慎行的后果啊!

许攸

写在最后

树摇叶落,人抖福薄,嘴松命孬,要通过表面意思,来看到背后的性格缺陷。

让自己变得有深度,变得稳重,不轻浮,不浅薄,谨言慎行,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顺畅一些,因为这些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也是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