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河南,黄河以南;河北,黄河以北;湖北,洞庭以北;湖南,洞庭以南!

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不同,如今的山东山西这两个地名种所说的“山”并非同一座,山西是太行之西,山东却与太行无关。

古代的山东其实指的是崤山之东的整个中原地区,比起如今大得多,而如今的山东之名,最早出现在金朝时期,之后被元明清所沿用。

上古时代的夏朝时代,山东半岛一带属于九州之一的青州,商王朝时,山东境内存在着大量的东夷族群,属于商王朝的方国范围

直到西周建立,周天子对于原本的诸多商王朝故地进行大规模分封,山东一带出现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诸侯国。

在山东,最主要的封国就是姜子牙的齐国还有周王室宗室分支伯禽的鲁国,齐国与鲁国在大致上以泰山地区为分界,这也是山东被称作齐鲁大地的原因。

进入战国,整个山东半岛都被齐国所占据,原本胶莱一带的东夷彻底消失,而此时的山东不仅仅是齐鲁两国,其范围要更广一些。

不过,先秦时代的山东说的并不仅仅是齐鲁之地,说的实际上是整个崤山以东,有时候也可以说是华山或者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各诸侯国对于“山东”的界定都不同。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山东范围要比如今的山东大得多,而且只是个宽泛的地域概念并不是固定区划,就像如今的华北、华南一样。

关于先秦时的山东,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崤山以东,位于晋国与秦国交汇处的崤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是秦国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代,山东六国自诩文明正统诸侯,而将崤山之西的秦国视为戎狄,因此山东也成为文明的象征。

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中原大地尽数归于大秦,因此对于“山东”的界定也就成为了秦国人一句话的事情,秦国以自身作为衡量的标准中心。

到了秦王朝后来正式建立,山东也正式被设定为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个时候的山东是以秦国故地为中心进行界定的。

到了东汉时期,山东的概念产生变化,这里说的山东指代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太行山与黄河中游之间的地方也就是山西。

从东汉到后来的隋唐,山东指代的是太行以东,包括如今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的部分地区,范围还是非常巨大。

宋朝时期,山东的范围持续缩小,这时的山东仍旧是个口头表述,主要说的是“齐地”,北宋在如今的山东境内设立了京东路与河北路。

靖康之变以后北宋北部大片土地被金朝所夺,金朝正式设立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山东作为地方区划名字正式出现。

元朝时期,山东之地设立了诸多行省,比较混杂,直到明朝初期,正式设立了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而明初的山东比今天要大很多。

明朝初期,山东不仅包括今天的山东与河北,还有京津两地与海对岸的辽东半岛地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山东辖制。

明成祖时代,山东的轮廓逐渐定型,除了下辖的辽东之外,其基本范围与如今的山东已没有多少区别。

成祖北迁之后,将京津冀析出,设置了河北的前身北直隶,此时的山东,与太行山已没有直接联系,而说的是泰山之东。

很多省区的名字都源于古称,但其源头如今已经消失,比如安徽的徽源于徽州,但徽州已经改名,四川之名来自于宋代川峡四路,而今实际只剩两川。

说起来,山东这个名字在古代也是个习惯称呼,其所指代范围在不断进行变化,古今概念早就不同,但习惯成自然,名字还是传了下来。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山东,位于太行山以东,所以叫做山东;同样,山西因为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在先秦时期,山东大地上曾经诞生了两个大国——齐国和鲁国,所以山东又称齐鲁大地,现在山东的简称就叫“鲁”。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自北向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个省份接壤。

从整个省内来看,山东西部为黄淮海平原,是链接我国东部和中部平原地带的咽喉;中部是鲁中山区,地势高,五岳至尊——泰山就位于鲁中山区,是整个山东的最高点;东部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

自古以来,山东物产富饶,素有“粮棉油之库, 水果水产之乡”,是全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据说全国出产的5颗大白菜中,就有一颗来自山东。这大概也是这片土地“盛产”山东大汉的缘故吧。

在经济方面,山东有三个最:山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耕地位居全国之首;山东的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像齐鲁石化、山东电力、胜利油田等,号称“群象经济”。

在文化方面,山东曾经诞生了孔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以及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儒家思想在这里诞生更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

在孔孟文化的熏陶下,山东人朴实正直,明理诚信,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欢迎您。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战国的时候,山东并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对崤山、函谷关以东的称呼,崤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汉函谷关在河南省新县安,显然山东地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战国七雄除了秦国,都在山东,故称之为山东六国。

另外,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中的山东、山西也是以崤山为分界的。而现在的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但其实山东与山西并没有接壤,中间是隔着河北、河南两省的。

那现在的山东为什么叫山东?山东又有哪些称呼呢?

在夏禹九州的时候,山东是青州。商朝的时候,山东有很多没有华夏化的东夷人。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定都于临淄),封周公于鲁(定都于曲阜),封曹叔振铎于曹(定都于山东荷泽定陶)。

因为齐国与鲁国都在山东的原因,所以山东文化一般也称之为齐鲁文化,孔子就是曲阜之人,孟子是济宁人,所以山东也称为孔孟之乡。

在春秋的时候,除了齐、鲁两国,还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达五十多个,比如有莱国、莒国、邹国、滕国等等,他们先后被齐、鲁两国所吞并,可以这样说齐地加鲁地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

鲁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山东就只剩下了齐国,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秦灭六国,天下共有三十六个郡,在山东的就有临淄郡、东郡、琅琊郡、济北郡等七郡。

秦灭的时候,项羽分封诸侯,齐地被分成了齐、胶东、济北三个诸侯国,分别为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除了封了七个诸侯国,将齐地封给自己的长子刘肥,汉武帝的时候,天下十三州,山东包括了青州、兖州、徐州。

唐朝的时候,天下十道,山东以黄河国界,分别属于河南道与河北道。

北宋初期,山东又属于京东路、河北路,又后又增加了京东西路。

金朝,在山东设立了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

元代的时候,在山东设立了山东行省、济南行省等五个行省。

明朝的时候,在山东设立山东布政使司,另外还包括辽东、天津,河北一部份。

清朝的时候,在山东设立了山东省。

由此可见,现在的山东省叫山东,是从金开始的,而山东得名于太行山之东。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现在山东省的山指的是太行山,说到山东省就不得不提山西省,山西的确就在太行山西边,但山东距离太行山东边的确比较远,中间还间隔着河北省。其实中国历史上,山东在不同时期所指代的区域完全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所指的山是崤山,崤山是秦国的战略重地,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洛宁县西北,西安和洛阳两大古都中间,当时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山东在当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山东各国也是指崤山以东的各国,其实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其它六国都在山东,也称为“山东六国”。例如齐桓公和管仲谈楚国“楚者,山东之强国也”,长江流域的楚国,现在你可能感觉与山东绝对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也被称为山东之国。

但到了东汉,山东的山逐渐变为太行山。东汉是以洛阳为都城,旧都长安和关中的地位下降。比起崤山,洛阳北面的太行山更为重要,这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的结果,而且太行山东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南部紧挨黄河,太行山本就高大巍峨,作为东西地标也就顺理成章。

而山东作为行政区划的名字是从金开始。靖康二年(1127年),尽灭宋后,将宋朝原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改为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治所分别在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和东平府(今山东省东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式设立山东行省,所辖区域与今天的山东省接近,清朝沿用明制,设山东省,现代山东省的形象基本清晰。

所以,山东省的名字本身就包含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崤山、太行山,再到今天的山东丘陵,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更深刻了解中国文化。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山东:特指现在的“山东省”,古时的齐地和鲁地。

泰山,鲁山,沂山,五莲山和崂山将齐地、鲁地分成东西两片。

3066年前,周武王灭纣,始封姜太公于齐(国),之弟周公于鲁(国)。

齐国冠有“东夷文化”。

鲁国称谓“礼仪之邦”。

所以: 山东称鲁,其实是齐。

山东为什么叫山东?

很简单,所谓山东,就是太行山以东(山西乃太行以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