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所以那时候的人,很难对天气进行准确判断预测,只能凭经验。
像什么燕子低飞、蚂蚁搬家代表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类,这些都是对于最近天气的一种预测,通常还是很准确的。
不过,要是对于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的天气进行预测,那就未必有那么准了,可古代的人还是比较相信这些的,毕竟都是千百年的总结。
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夏至日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而夏至的时候,往往也是天气开始变得最为炎热的时节。
古代的人认为,如果夏至这天没有雨水,那么接下来就要大旱了,
通常,夏至晴空万里的话,之后就很难出现降水,会一直持续到秋天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就会变成非常重的旱灾。
与这句谚语类似的还有“夏至不见流,大旱在后头”,也就是说夏至时没有雨水下得到处流淌的情况出现,那么之后的旱情就很难说了。
实际上,这句谚语并没有那么准,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黄河流域的气候制定的,但中国这么大地方,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差很大。
夏至是在每年六月,长江与淮河流域刚好进入梅雨季节,经常就是下雨下不停。
因此在江淮地区,夏至要是出现大太阳,反而还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至于北方地区,气候往往就比较干燥,降水多半也都集中在了夏天,要是夏至没有降水,接下来降水又少,气温上升,对农作物生长的确很不利。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这句俗谚的意思是,夏至日的时候,要是天上没什么雷声,那么接下来可能就要发大水了。
通常在夏天的时候,是雷暴天气最频繁的时候,作为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大多数地方每年到了盛夏时节,就经常出现雷雨。
可要是在夏至这天没有响雷,那情况可就不妙了。
按照过去的传统说法,夏至这天不打雷的地方,接下来就可能有不停下雨,出现洪涝,而那些只打雷不下雨,或者只下小雨,那就会大旱。
春耕夏长,夏天是大多数农作物生长乃至收获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农作物对于水分的需求非常大, 在没有机械化灌溉的时代,降水显得尤其重要。
古人非常盼望降水,当然也不希望引发洪涝的那种降水,因此对于夏至到底是晴天还是下雨天非常的在意,觉得这能预测接下来半年的天气。
可古人的很多经验,并不那么准,甚至有点冲突,不同地方都有不同说法。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就算是科技进步的今天,对于天气的预报也经常出现偏差,更何况是在古代时期,这些说法,并不能随便相信。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今天是六月二十一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巧的是今天也是父亲节,更巧的是,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日全食或日偏食,在我们这边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很适合观察这百年不遇的天文奇观,我们那边的是日偏食。
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用咱们农民的话就是说,今天日头最大,感觉太阳就是在头顶一样,中午站在太阳下,影子最短了。确实是这样的,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用道家的理论,夏至这天阳气最盛,过了这一天,阳气慢慢下降,阴气见长。
对“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的字面理解过了夏至,炎热的夏季拉开帷幕,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来到了。这一阶段,是我们黄淮地区夏季作物生长最关键的时期,雨水的多少,天气旱涝,直接关系到秋季农作物的收成。
对于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夏至这天或夏至前后一直是晴天的话,一直到立秋结束,都是没有雨水,预示什么呢?天气旱,这一年的夏季作物缺少雨水滋润,收成不好,提示农民要做好抗旱准备。
那么“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了很多很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时候,无疑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有些谚语,就是到现在还适用。像“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这样的种植实用性指导谚语。但是像“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这类的天气谚语在现在就不一定适用了。
今天夏至,我们这里是晴天,如果以“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来看,我们这里要旱了,那就要做好抗旱准备。但是今天我们安徽省气象局发布消息说,近期南方雨水北移,黄淮地区要做好防涝准备。预测显示
6月下旬主雨带
位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
7月上旬主雨带
将北移至江淮和黄淮地区
江南、江淮等地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
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北部等地
有大到暴雨
◆6月26日-29日
江淮、江汉、江南和华南
大部有大到暴雨
◆7月2日-4日
江淮、江汉和黄淮等地
有大到暴雨
◆7月8日-10日
黄淮、江淮、江汉和江南地区有大到暴雨
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现在不相同。 过去是纯农业生产,一直是人力,畜力相结合的简单农业生产,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近百十年来,世界上包括我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的大量废气排出来,人为改变了地球的大环境,地球温度逐年上升,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极端天气出现次数增多,像今年山东三次遭受冰雹袭击,在往年很少发生。极端天气频频发生,连天气预报都没那么准了。
我们国家有气象卫星,有现代化的天气预报,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来作为依据,比农业谚语更有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天气谚语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指导中,而应该以当地天气预报为准,合理的开展农业生产。用“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来作为生产依据,没有现实意义。对于农业生产谚语,我们应去之糟粕,留之精华。也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讲给后代听,让后人知道农村谚语在一定时期曾经指导过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文化历史瑰宝。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这句话是说,如果夏至这天天气晴好,那么之后一段时间甚至快到秋天都不会下雨,那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很不利的。所以老人说夏至雨贵如金,如果夏至下雨,那么之后也会经常有降雨,雨水充沛对庄稼的生长就十分有益。
这句农村俗语,是先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还是比较准确的。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一转眼今天已经是夏至节气。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天气越来越炎热,雷雨天气也会越来越多。在农村中关于夏至的俗语有很多,其中有些俗语是和夏至的天气有关系,比如今天要说到的俗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老话还在理吗?
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的意思是,如果在夏至节气前后天气一直很晴朗不下雨的话,那么便意味着今年整个夏天的天气将以晴朗干旱为主,农民要提早做好抗旱准备。
以前农业设施比较落后,农业技术也很差,所以农民几乎是靠天吃饭,年景好就有一个好收成,农民就能吃饱饭,反之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农民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由于以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观测未来天气的设备,所以智慧的劳动人民便根据节气和天气的关系,总结出来很多预测未来天气的俗语。
老农们在生活和劳作中发现,在夏至前后有降水的话,今年夏天的雨水会比较充沛,农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就会有个好收成。这是因为夏至节气后,降雨会越来越多,所以夏至也代表着雨季的开始。如果在雨季刚开始时,降雨就已经拉开帷幕的话,那么今年夏天的降雨量就会很多,但是如果在雨季开始,天气就以大晴天为主,气温还特别高的话,那么便意味着今年夏天的降雨量会很少,甚至一些地方还会发生旱灾。
关于夏至和降雨的俗语除了这句以外,还有“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其实农民会在夏至到来时特别期盼降雨,也是有原因的。夏至过后,气温越来越高,农作物也进入到了快速生长阶段。农作物的生长,最离不开的便是充沛的水分,因为以前农村并没有灌溉设备,所以降雨是否充足,成为农作物是否高产的预兆,所以农民才会特别期盼在夏至节气前后来一场降雨。
今天就是夏至节气了,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下起了雨,但是北方却依然是以晴朗天气为主,看来今年的夏天就像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南方降雨多,容易发生涝灾,北方干旱少雨,容易发生旱灾。所以农民应多关心未来的天气变化,及时做好抗涝、抗旱工作,减少涝灾和旱灾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临近端午节,夏季如约而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一般是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日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在民间有着“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的说法。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其不仅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而且还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因此古人也总结了很多和夏至相关的俗语来指导各种农事活动,至今还在很多地区广为流传。
这个时节,虽然刚刚经历过麦收,但是农民朋友依然还很忙。农村俗语说: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就是说夏至开始又要开始中耕了。
自夏至开始,南方的汛期也来临了。夏至闷热汛来早。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这句话说的是说的就是在夏至开始,雨水就会比较多。在夏至的时候下雨的话,那就可能一天下几场雨。
同时,虽然夏至和芒种相差很短的时间,但是长势和收成也会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一些农作物,一旦错过了芒种时节,过后再栽种就很难有产量。譬如过了芒种不种稻,过了夏至不栽田。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
夏至和芒种两个节气是相反的,如果芒种晴天则夏至有雨,反之亦然。如果两个节气都没有下雨,那今年就很有可能是干旱天气,会出现旱灾。
但是,大多数的农民朋友还是期望在夏至的时候能多下点雨,因为“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雨点值千金”,在夏至的时候庄稼是最需要水的,此时下雨的话,那么后边雨水才会多,收获才会好。如果夏至的时候不下雨,那么就可能农历六月都是干旱天气,甚至整个秋天也是如此。
农村谚语“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真的那么准吗?
今日夏至,我们这里一整天晴空万里,下午的时候,还迎来了日环食。村里的老人们就不停地念叨,“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这些老话说的都是夏至有没有雨水的重要性。想一想确实如此,夏至时节到,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来到了。高温酷暑下,人们和地里的庄稼都需要大量的水分来滋润解渴。
而在我们北方,七八九月份是一年中的雨季。每年的夏至节气在6月21或者22日,所以即将进入夏至七月份的夏至节气就得到更多关注。
“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说的就是夏至这一天如果是晴天不下雨,那么今年夏天一直持续到秋天,都会遭遇干旱!
这句话听着都非常吓人!晒死人的天气,没有雨,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特别是在今年这场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人们的神经更加地脆弱。特别是就在今天夏至节气日,见证了罕见的日环食现象,人们总感觉到不是什么好事。
往年的话,人们会更多的考虑现在的科技发达了,我们不怕然灾害了。可是在今年这场情况下,人们感觉到了人类的渺小,更加的注意到大自然的力量无可撼动。
而且有专家预测,今年的灾害性天气可能会比较多。因此,我们还是多加防范的才好。
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于国也是一样。我们务必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但行善事,勿问前程。惟愿人努力,天帮忙!俗语老话的准与不准 ,要看大家的造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