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婚礼:南方在晚上举行,北方在白天举行
因为是南方人,从小到大见到的婚礼,正式的仪式都是傍晚或者夜晚举行的。
不过长大之后,认识了一些北方的朋友,第一次参加北方的婚礼是在烟台,男女双方都是山东本地人,很早就起床准备。
在南方虽然婚礼准备也非常早,但是白天各种活动七七八八,要一直等到晚上才会举行正式的婚宴典礼。
结果在烟台,还准备去睡个午觉的我被通知去酒店吃婚宴,本来以为是随便吃一顿,没想到去了之后发现是正席,新郎新娘都已经在酒店准备着了。
其实最古代的时候婚礼就是在晚上举行,婚礼的“婚”与“昏”相通,《说文解字》里也说“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原本婚礼就是应该黄昏日落以后进行。
不过现在,大致上南方在晚上举行婚礼,北方多在白天,甚至有北方人认为只有二婚才在晚上举办婚礼。
洗澡:南方比较羞赧,北方流行搓澡
从小到大,绝大多数时候洗澡就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是浴室之类,南方大多也都是单间,中间会有隔断,几乎没见过一大群人都赤条条在一起洗。
第一次感受到那种毫无遮挡,所有人都坦诚相见的公共浴室,是在沈阳,当时是跟几个北方同学一起去东北玩,两个山东人,一个吉林人。
因为好奇,是我先提出去公共浴室搓澡的,毕竟以前从没搓过澡,结果有个山东同学羞羞答答的,一米八几的山东大汉跟个小姑娘一样,推三阻四不肯去。
最后硬把他架了过去,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北方的搓澡,真的感觉很疼,搓澡的东北大叔差点没把我的皮给搓下来,浑身都搓通红,搓完一碰热水就疼。
另外两个倒是很享受的样子,那个不肯去的其实原因也是怕疼,搓完之后一直在埋怨我们仨。
可能南方人性格比较羞涩,太袒露的公共浴室并不多见,在这样的场合全都白花花赤条条的实在是觉得很尴尬,不过北方人性情豪爽点,这类搓澡的大浴池倒是很普遍。
冬至腊八: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上坟
住一起共四个人,除了我之外,另外三个都是北方人,刚上大学的时候冬至,以前的冬至都要回老家祭祖,上大学之后就中断了。
然后寝室里其他三个室友,晚饭的时候说要出去吃饺子,那天食堂里也格外多了几个窗口提供饺子,北方人冬至吃饺子以前也听说过,所以没觉得奇怪。
食堂里吃饺子闲聊,那三个问我们南方冬至吃什么,我说照常都是亲戚们一起吃顿饭,没什么特别的东西,主要活动就是烧纸上坟祭祖,如果不回老家上坟,就单纯烧纸。
有个就问南方人不是吃汤圆么,我说我们老家好像没有这种习惯,或许以前有,不过现在淡了消失了,南方人冬至除了祭祖,好像也没什么其他活动。
另外,像是在北方可能比较流行比较受重视的腊八节,在南方好像也不是太普遍,听说过要吃腊八粥,但也没几家人真的去煮腊八粥。
而且南方虽然也吃饺子,但是南方大多数家庭平常也不吃面食,擀皮儿之类不太会,饺子皮都是去店里买现成的。
买菜:北方搓堆儿买,南方按个买
吉林的大学同学,暑假的时候到福建玩,回程的时候到我家里做客,毕竟是远道而来的客,妈妈就想好好招待一下,但也不知道北方人吃什么,所以就带着一起去了市场。
同学一路上就跟着我说,南方的菜市场老板都这么闲的么?我问他怎么说,他说他看到的摊主都在那里剥蒜、剥毛豆、把西红柿挨个拿起来擦,削荸荠的皮。
我就很震惊,我说这些不都是菜市场的正常操作么,这样把蔬菜打点得干净方便点,也能吸引客人啊,然后他说他在老家从来没见过。
家里来客要准备的菜比较丰富,所以老妈买了很多种,有些菜只买了一点,比如,两三个西红柿,一颗大白菜,一根胡萝卜之类的。
同学说,也不是北方人都是那种成捆成堆买菜的,除非家里准备腌菜什么的,不过买这么少的实在基本见不到,尤其大白菜、土豆、萝卜之类耐放的菜,北方人真的一买买一堆。
我就开玩笑,南方的主妇可能比较温和弱势,要是每天都一样的菜容易被抱怨,他说也对,不过他爸就算抱怨,他老妈还是照旧,爱吃不吃。
烹饪:南方菜色多分量少,北方菜色少分量多
还是招待吉林同学的事情,虽然说是客随主便,不过家里来客肯定要照顾客人的口味,但也要让他尝尝当地的特色风味,好在同学不挑食,没什么南甜北咸之类的。
最后准备了一大桌子南方风味,当然是炒菜为主,还有就是各种水产跟汤羹。
虽然只有一个客人,但还是准备了满满一大桌,估计得有小二十盘,同学当时就震惊了,说这么多盘子不麻烦么,尤其是老妈那句传统客套话:没什么好菜,随便吃随便吃。
跟大多数人既定印象里一样,北方菜一般不会弄这么多份,往往都是一份能吃饱的那种,说是用盆装,其实要不是碍于面子的话,也不是不可能,家里来客了当然不能真拿瓷盆装菜。
家里在吃饭之前习惯了喝汤,当天准备的是排骨丝瓜汤,但北方家庭的餐桌上没什么汤。
另外像是我们家里的红烧肉,基本不加什么复杂的料,当天是听说北方的红烧肉要加八角辣椒之类的,老妈可能加多了,结果同学吃得挺开心,我也比较能吃辣,但爸妈都没动筷子。
有了南北差异,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其实经常在网上看到南北方因为某一样事物,南北方的习惯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引发热议甚至还吵起来,大多数都是善意的,但总是有人会趁机作怪以偏概全,存心不良挑起矛盾。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分成南北,但不管是南是北,还都是一家人,只不过中国这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经历千差万别,形成的习俗与习惯当然不同。
其实很多的所谓南北差异,现实中都是不存在或者很少见的。
不是南方人就一定不吃面食,也不是北方人都不能接受米饭,能吃江浙菜的,未必就不能接受川菜、东北菜,吃惯了米线米粉,尝尝面疙瘩、饸饹什么的也不错。
现在交通、信息如此发达,越是年轻人越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对于不同于自己从小熟悉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包容度也更强。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文化的差异都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正是因为中国有了如此众多的地方差异,才会异彩纷呈。
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带着一个部下去陕北某地出差。临出发前,我的一个战友告诉我,他在那里有一门亲戚,而且家庭条件很好,为人也很热情。因此,他让我们去住他亲戚家。他说他已经给亲戚家里写了信,估计等我们到了,亲戚家也应该能收到他的信了。
我们带着战友给的地址和亲笔信就出发了。途中辗转了三天,到那天傍晚终于到了战友的亲戚家。战友的亲戚一家十分热情,说他们已经收到了战友写的信,就等我们去了。那天的晚宴十分丰盛,主要以羊肉为主,还有驴肉。主食是面食和玉米。饭桌上,主人一家说他们家养了一百多只羊,在当地可是了不起的大户。据说在他们那里,家庭的财富是以羊的数量来衡量的。
席间,主人问我们还有啥需要帮助的?我们说,这一路风尘,天气又这么热,因此只想痛痛快快的洗个澡。主人一家热情地说,没问题,吃完晚饭就把水打好,保证让你们舒舒服服的洗个痛快澡,然后睡个安稳觉。
吃完晚饭,我们在他们给我们准备的房间里稍事休息,主人过来通知我们,洗澡水准备好了,让我们去厨房洗澡。我们拿出干净衣服和毛巾、香皂,准备好好洗洗身上的尘土。谁知到厨房一看,就见地上放着大半盆水。纳尼?这就是给我们两人准备的洗澡水么?这要放平时,可是连我们的洗脸水都不够的!
我们只好草草将身上擦了擦了事。走出来一看,院子边上还有一口大水缸。心想这家主人也够抠得了,说好的洗澡,却只给我们一点洗脸洗脚的水,而且还是两人共用。
回到房间,由于没能洗上澡,翻来复去睡不着。估计主人一家已经睡下了,于是我们俩人悄悄爬起来,端着脸盆摸到水缸边,打算自己打水来冲一冲。谁知道,拿着水瓢往水缸里伸,一直伸到底了才发现,水缸里也只有水缸底部薄薄的一层水了,只能灰溜溜地溜回房间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洗漱时,见主人一家每个人洗脸漱口也就是半口盅水。这时才知道,人家给我们打来大半盆水,已经是非常豪爽了。事后才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用水可是得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挑回来,而且全是走山路。
住了一晚,我们觉得实在是不方便,于是两人商量干脆还是去住招待所吧。于是找了个理由,离开了战友的亲戚家。谁知道住进招待所后,竟然为水的事情还差点打一架。
原来,刚住进招待所,我这个部下去上完厕所洗手,在抹肥皂时没关水龙头,旁边有一个人看不惯,就骂了他几句。由于出差在外,我们没穿军装。这人又说了些脏话,我的部下就没理他,继续让水龙头开着。那人过来,把我这个部下往边上一推,伸手关上了水龙头。就这样两人扭打在了一起,幸好是旁边人的将二人拉开了。听到争吵声,我跑出来才知道了此事,狠狠地批评了部下一通。这时我们才知道,在这个地方,还真是水比油贵。谁如果不懂得节约用水,谁就会遭别人唾弃!
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还真有一个,在羊肉汤馆。正在喝羊头汤地时候,进来了一个夹着包的南方人,他四处看了下,然后对经过身边的服务员说,给我来一碗和他们一样的汤。
不大一会,汤放在了这个南方人面前,他看着汤,眼神充满了疑惑,四处张望,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然后看着汤发呆,他突然抬起头喊道,服务员。服务员走了过来,问他怎么了,他很是气愤的说,你就端碗汤,不拿汤勺,怎么喝啊。
周围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带着那种善意但很不理解的笑,服务员还没吭声,一个在他旁边的大爷了说话了,用嘴喝,一看你就不是我们这的人。那个南方人觉得很尴尬,说用嘴怎么喝啊。这个时候服务员把汤勺拿过来了,他拿着汤勺喝了起来,旁边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笑了。
我们这喝羊肉汤,只有小孩可能用汤勺,都是用嘴呲溜或者大口喝的。我也没去过南方,难道南方人喝汤都要用汤勺吗,用嘴喝这多爽啊,哈哈。
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黑龙江人到广东
1. 朋友请喝一杯凉茶,进嘴直接喷
2. 青菜居然直接用水煮,就上锅了
3.白切鸡里还有血!!!
4. 第一次听说有的水果有“热气”这种说法
5.三十度的闷热晚上,居然开窗户就能睡,我们恨不得全年开空调,他们居然说开窗就很凉爽,醉了
6.身边很少独生子女,感觉东北独生子女最多了
7.冬天上面穿羽绒服,下面穿拖鞋。。。
8. 过年回来上班第一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开工利是(最喜欢这个😂)
9. 吃饭口味整体清淡,一开始吃不惯
10.我能说平均身高太矮了么。。我一个一米七四的妹子处处尴尬。N多人问我,你一米八几?
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记得去年端午,和朋友米和她老公老钱一起吃了顿饭。米是东北人,而老钱是浙江人。我是湖南人,而我老公是安徽人。于是,关于粽子应该什么口味的话题,萦绕着整个吃饭期间。东北的粽子是甜的,红豆沙和大枣馅儿软软的,入口即化,粘香而不腻。嘉兴属五芳斋的粽子最出名,虽然各种口味都有,但肉粽是主打。安徽属于南方,按理来说应该吃咸粽子,但我老公属于皖北一带,和皖南水乡的口味相差甚远,从口味上看真的很难相信是是同一个省份。他们也是吃甜粽子的,和东北类似。湖南是屈原投江之地,吃粽子划龙舟传统更甚,粽子却是甜咸口味均有。腊肉的,红豆绿豆花生大枣的,从小到大我都吃过。但最爱吃的要属一种无馅儿的碱水粽。糯米,小米放入少量碱蒸出来,粽子程金黄色,口感紧实,沾点白糖吃,米香纯粹,胜过一切馅儿。为什么差异这么大?饭桌上大家便讨论了开。米说,也许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平日里吃的咸口味重,到了过节需要甜的调剂下,而江浙一代则相反。这似乎也说得通。但仔细再想了想,除了粽子,其他食物的南北差异,却并不都是南咸北甜啊。比如说豆腐脑是北方放卤,而南方放白糖,和粽子恰恰相反。联想到一次和同事聚餐,上来一盆豆腐脑。我们一桌人11人,在这一刻,迅速分成了两大派系阵营。咸卤占了8个,而吃甜口的只有3个。那一瞬间我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其实作为湖南人,大多数情况都喜欢吃咸的辣的。但在豆腐脑方面,我还是选择了甜口。大概是不习惯黄花菜木耳卤黏黏糊糊勾芡的感觉。如果豆腐脑非要吃咸的,我更喜欢四川豆花的那种感觉,香辣爽口。那次饭桌上,有点超出我意料的是,原以为的几个所谓南方城市的,也是吃咸卤的。比如湖北武汉,还有四川成都。尤其湖北,和湖南挨着,平时感觉是半个老乡,在豆腐脑上,却忽然分属两个世界。竟让人有点怅然若失。口味上的分化,有时候真的能瞬间令两个人拉开距离。而南北方的同一种食物的做法差异有时候其实挺随机的。很难用一个甜咸的偏好去概括共性原因。我有个朋友,她老公是山东人,记得她曾跟我吐槽:“我炒蛋炒饭放黄瓜胡萝卜丁他就会说我,蛋炒饭就只能放蛋和葱,不能放黄瓜胡萝卜。”每次说到这,朋友都表示抓狂的不解,吃个蛋炒饭这么多毛病。后来,她陪老公一起回山东老家。还有那次端午节,对于应该吃什么口味的粽子,还真是一个有点微妙的问题。这个时候,家庭地位的高低就显现无疑了。当然,这时候。两个男人立马绅士地表示,可以以老婆的选择为准。但偏偏我们两位女士的选择,按老家习惯也是截然不同的。最终,我们决定相互尝尝对方的粽子味道。抛开乡情的因素去品味不同味道的粽子,东北姑娘忽然发现,她爱上了肉粽子的香滑而不腻,嘉兴小伙也爱上了南方粽子的香甜。而我老公,更是爱上了来自湖南的味道纯粹的碱水粽。
生活中,你经历过哪些尴尬的南北方差异?
我女儿的好朋友诚心诚意的请我们吃饭,她是安徽人经常与我们聊起她家乡的美食,所以到一家纯正的安微老板开的店请客。菜上桌之后我对那个味道真不适应,一盘臭鳜鱼特别好看,吃上一口之后我在也没有勇气吃了。那个汤喝的我要吐出来,她们看到我的面部表情都笑了。九十年代在上海上学时候,去外滩游玩返回时公交车人多,上海的同学说几站地走近道就可以过去。当进入胡同的时候真的不敢向前走了,天气热每家每户就把竹躺椅子放在本来就很窄的小路上,大家都横七竖八躺着,如果走过去稍有不留意就擦上人家的大腿上。上海的朋友看到我的可乐相之后,她们还故意多绕了一圈。南北方差异较大,男士小解更是让我们觉得非常不便,身后没有档板坚持到住处那个难呀。总之中国之大民俗不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入乡随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