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林如海的家族算是南方豪强,而且「巡盐御史」这个职位一向油水很多。林如海和爱妻就这一个女儿,如珠如宝一样养,肯定留了很多钱吧。

现在有个说法是,林黛玉家其实非常有钱,比起贾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林如海死后,林家的巨额财产均落入了贾府手中。

《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

再发个三而百万的财?当时的贾府经济已到了几乎崩溃的地步,过日子都成了问题,贾琏甚至把主意打到贾母那里去了,很多的问题都需要用钱来解决。一个“再”字透了底,贾府必然曾经发过“三二百万”这样一笔大财。

然而实际上,荣国府每年的田庄收入最多也才几万两白银,如何能有如此巨财可发,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接收了当初林家的财富。

先看看林家的情况如何,到底能否聚集如此众多的财产。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乃前科探花,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不过林家可不是林如海这一代才开始入仕,林如海之族,曾袭封列侯,到林如海这一代已经五世,刚开始林家仅袭封三世,因隆恩而额外加封,至林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林如海便是科第出身,也就是说林家兴盛了五世之久。

林如海担任的兰台寺大夫倒不是什么肥缺,但其出任的巡盐御史就不同了。

清朝时期,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称作巡盐御史。

《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五记载:巡盐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一人。

扬州盐商之富有天下闻名,而当地的盐商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赚到多少钱,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巡盐御史,也就是说,林如海的这个职缺,是个既有实权又相当有油水的肥缺。

不过,巡盐御史这个职位也并非什么人都能够做,皇帝通常只会派两种人做,一个是皇帝的亲信人员,一个是大臣之中享有清誉的人员。

曹雪芹《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折》: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

清朝中前期,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收入都来自于盐务,所以皇帝对于盐政的关注程度极高,任何皇帝都不会掉以轻心。

乾隆三十三年,新任巡盐御史尤拨世发现衙门中有私藏十几万两的小金库,觉得事关重大不敢怠慢,因此上奏朝廷,乾隆帝盛怒,下令彻查,查出盐商与两淮相关人员逃漏的相关税银多达上千万两。

林如海家族毕竟兴旺富有了五代,也没出过败家的子孙,到了林如海这一代也就这么一根独苗,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了林如海这里。

不过林如海是个清正之人,而他之所以如此,必然也是有这样的家风影响,若要维持侯府的门面,林家的祖上其实花销还是非常大的,其实并不会留下太多的财产给林如海。

书中王夫人曾对凤哥儿感慨:当初贾敏未嫁之时,何等金尊玉贵。贾敏是贾母的心头肉,荣国府的豪门千金,婚配的话,必然也要选个门当户对的,所以有人觉得林家的家境必然不会差。

但是,贾家当年将贾敏嫁给林如海,一来是看中了其显赫的家世出身,二来是因为林如海乃是科第入仕,将来或许前途无限,未必是看中了林家的财产。

不过,这里也有个比较奇怪的地方,那就是林家似乎又挺穷。

《红楼梦》第三回: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林黛玉离乡背井出门在外,林黛玉为何仅仅带了这么两个随身的仆人呢?恐怕也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已是林家能够拿得出手的最好了。

红楼梦第五十回,贾珍言,世代袭爵之家,能像贾家这般仍旧富贵的,也就一两户而已,其他都非常穷酸。像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不仅是侯爵,且贾母之父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但依旧还是挺寒碜的,更何况是林家。

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中,林黛玉就向薛宝钗抱怨自己的艰难。

“你如何比得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从这里也就能够看得出,林黛玉在贾府完全是处于一种人在屋檐下的寄居状态,虽然林黛玉每每打赏下人倒是挺大方,但实际上,毕竟她身处贾府,吃穿用都在贾母的关怀之下,与贾宝玉相当,要好过三春,所以每个月的零花钱还是足够的。

倘若林如海真的留下了巨额的财产,那么林黛玉作为她唯一的继承人,他不可能丝毫没有任何交待,以至于林黛玉在贾府过得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所以说,关于林黛玉还有林家的财产,其实一直都是个比较大的谜团,并没有十足的证据说明贾府吞了林家的财产,毕竟林家还真的未必有那么多的钱。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在网上看到驳林黛玉家产被贾府贪污一说:

现在一直流传一种说法,即林黛玉家是百万富豪,并且林如海死后家财被贾府侵吞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呢是根据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贾琏说的一段话“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就是贾府曾经发过这样一笔财。基本上认为贾府侵吞林家的财产,这一段句话都会被作为有利的证据,并且证明林黛玉家特别有钱?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这么回事吗?

先看一下林家的情况,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文本说的很详细,但是巡盐御史是个什么官?巡盐御史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清史稿》卷一百十五记载:巡盐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各一人。扬州盐商之富是天下闻名的,巡盐御史是管理盐务的官员,盐商能否赚到钱全都得仰仗巡盐御史。林如海被钦点出任巡盐御史,这是个既有实权又有油水的重职。但是巡盐御史这样非常重要的差事,皇帝不会轻易让别人做的,一般只有两类人可以胜任,一是皇帝的亲信,二是大臣中清誉较高的官员。例如曹寅给康熙皇帝所上《奏谢钦点巡盐并请陛见折》: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去年奉旨著与李煦轮管盐务,今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积年以来委曲情弊,难逃皇上洞鉴。所以皇帝对盐务十分关注,清朝收入的四分之一都来自盐务。哪个皇帝上台后都不会掉以轻心。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一起震动朝野的扬州盐引案,乾隆三十三年,新任巡盐御史尤拨世发现衙门中有私藏的十几万两小金库,感到事关重大,不敢私自动用,便奏明朝廷。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查出盐商以及两淮官员偷税漏税达一千多万两;查出前任两淮巡盐使卢见曾令商人办买古玩,未给价银一万六千余两。抄原任两淮盐政高恒家产时抄出银两数十万。这卢见曾是康熙六十年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价值万余之古玩,被拘系,病死扬州狱中。而高恒是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之子,慧贤皇贵妃之弟。由上可以得知,林如海即便是巡盐御史也不可能贪污二三百万两,且不说他为官清廉,单从他的地位及势力他也不敢。同样是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只因贪污了盐商的古董一万六千余两,便被抄家治死;那高恒乃皇贵妃之弟,官居授上驷院卿正三品,仍领两淮盐政。被抄家也不过几十万两。清朝皇子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万两有余。林如海即便胆大包天,没有权势也贪污不了这么多,那两江总督、地方知府、朝廷密探、朝中王公大臣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两淮盐务,况且对皇帝来说,两淮盐务为天下之本,岂可任人为之。那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他之所以被任命两淮盐运使是个人名声较好,才会委以重任。而高恒则是贵妃之弟,说白了是乾隆的亲信。所以管理盐务的官只有两种人会被皇帝任命,一种是清官,一种是亲信。

回到红楼梦中林如海能得到巡盐御史这个官职,若说是皇帝亲信则不大可能,唯有一点就是他是个清官,在官场名声很好。即便林如海中饱私囊,勾结盐商,也贪污不了百万两银子。第二,从贾敏对林黛玉说的话中可以得知,林家跟贾府相比是很寒酸的。文本写道<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从黛玉的想法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家跟贾府没的比,贾府的三等奴才都已经不凡了,何况主子呢?

有人说林家也是袭过列侯的,我来告诉你不是所有世袭的官都是那么有钱的。文本中贾珍对尤氏说:<“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除咱们这样一二家之外,那些世袭穷官儿家,若不仗着这银子,拿什么上供过年?真正皇恩浩大,想得周到。”>贾珍说的话其中“世袭的穷官”可见林家就属于世袭的穷官,而且到了林如海这一代连世袭也没有了,只能靠科举做官。可你看贾府是怎么做官的,贾赦在评价贾环的诗,说:“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贾赦说的多轻松“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意思很简单,年龄一大,花钱就买个官。贾琏花钱买的同知,贾蓉花钱买的龙禁尉。但是你不要以为花钱就可以买到官,贾珍给贾蓉买官时,那太监戴权说:“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蠲,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蠲,快写个履历来。”这官职有钱没人也是买不到的,从此处可见贾府的权势。其实贾政也是这般心思,只不过没贾赦那么狂罢了,文本上写道:“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这一句话中有一句特别有意思“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说成白话就是贾府中人没有一个是靠科举当官的,贾政之所以想让宝玉通过科举当官,不过是名声好听

从各处分析,林家跟贾府根本就不在一个级别上。况且林如海病重时,黛玉便回去照料了。家中若真有财产,就这一个女儿,岂能不嘱咐的。便算贾琏贪污,也只能是个零头,在文本中林黛玉对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可见黛玉并没有带着林家的钱来。那么林如海死后,林家有多少财产呢?从秦钟死时得知,家里还留有父亲三四千两银子。那秦业不过是个小官,故而林如海便算没那么死板,不像明朝海瑞那样绝世清官,他最多给黛玉留的银子也不过几千两而已,但是林如海的丧葬费用即便减省也不是几百两银子可以打发的。除了丧葬花费外,若真还有一点财产也会带回贾府也是交给贾母收藏的,但是不能说贾母贪污,因为也没多少钱,顶多是代为管理。从另一点也可以看出林家没什么财产,黛玉在父亲完葬后回到贾府送给诸钗的礼物,不过是纸笔等物,并无些贵重东西。宝钗将薛蟠带来的礼物分送诸人都比黛玉的好,可见黛玉家真的很寻常,或者说林如海真的是清官。且探花出身,爱好诗书。故而黛玉送给诸钗纸笔也恰合身份。若林家真的有钱,难道黛玉不想送些好东西给自己装装脸面?

最后再讲一下贾琏的说的话“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红楼梦在成书之时,版本众多,我手头的版本就不是这个,而是“这会子再发个三二万银子财就好了。”从文本上下结合,说三二百万如同白日做梦,贾府从第一代开始估计也没有这么多钱,相对来说三二万银子还是比较靠谱的。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不过七八百万两,你一个侯门就能拿出几百万两银子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整个清朝除了和珅以外,贪污一百万两的大臣都屈指可数,何况和珅不主要靠贪污,很大一笔钱是他自己经商赚的。故而说林黛玉家财百万,被贾府贪污,太过于胡说八道了。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贾府侵占黛玉财物至少数十万之巨,甚至上百万。不过贾府要敢在黛玉活着的时候从她那里要钱,就成了“吃绝户”,吃相太难看,会被世人戳脊梁骨的。贾府虽然败落了,但特别要脸。至少不会明着做这种事。

但是,林黛玉早逝之后,她继承的林家家产和贾敏嫁妆肯定都归贾府了,这一点毫无疑问的。

所以要弄明白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得到了多少财富,就要先算一算林家到底有多少钱?

林家四代列侯之贵,百年累积财富不可小觑

林黛玉,姑苏林氏嫡支贵女。

封袭四代列侯之贵,钟鸣鼎食,世禄之家。本来只能袭三代,皇帝额外加恩,让林家多袭了一代列侯,这说明林如海的爷爷或者父亲是收到皇帝赏识的,林家几代人都是得到皇帝认可的,这是很大的恩宠了。

关于林家的列侯,存有很大的争议,其实并没有什么意思。

因为《红楼梦》中的“列侯”本就是“官制半遵古名”,各朝爵位制度根本不一样。从《红楼梦》中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承袭制度来看,四王八公明显是遵循了明清两朝的侯爵制度,而明清两朝根本没有“列侯”这个爵位。

汉代的列侯是侯爵中最高级别,这个就不用说了,是高高在上,贵不可言的。

以至于到了隋朝开国年间,列侯的爵位发展演变为许多不同等级。但是就算是最末的乡、亭侯,属第八品侯爵,每年的俸禄也是“并视千石”,也就是1000石;明朝正一品官员每年的禄米也不过是1000石。所以也还是非同小可的。

林家列侯的地位根本不用质疑,人家就是世代勋贵。四五辈子人的积累,一百多年的家底,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按照皇帝能额外赏赐他家多袭一代侯爵的情形来看,林家的列位祖宗应该也不是和珅、元载、贾似道之流的贪官,但是世家大族生财的方式有很多种。仅是地租一项就非常惊人了。

举一个例子,乾隆五十五年,康熙朝重臣明珠后裔承安家产被抄,据记载:

“一切地亩共计三千七百一十八顷零,统计每年可取租银二万一千二百两零,京城内外各处取租房一百三十九处,计一千八百五十九间,当年收租八千四百余两”……

这些不过是明珠家产的十分之一二,我们可以看到仅是一年的收租所得就是三万两银子。连乾隆都不得不感慨:"伊之产业俱系明珠婪取所得,从前已耗去十之七八,今仍富甲巨室……”

林家四代列侯,就算家业比不上贪婪的明珠那么丰厚,但十分之一二甚至更多肯定是有的,所以仅是房屋土地这些不动产,百年时间积累的收益就非常丰厚了。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林家有二三百万的财富还是太夸张了,若说一百万两,几十万倒还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不能光看林家进的钱,还要算上林家的支出才行。林家虽然作风比贾府低调,仆人比贾府少,但是吃穿用度肯定也是要符合四家大族的体面,平时人情往来也是不菲的开支。

林家家教是“惜福养身”,对应的就是少欲知足,是低调的奢华,并不像贾家一样一味的骄奢淫逸,奢靡铺张,用钱大把的用来摆阔气,养众多的金奴银婢充场面就是了。

我们从林黛玉贵不可言的“白狐鹤氅”和宝玉都舍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满满一书架的书”可以看出,林家的好东西比贾家的更加高大上,文人博古雅集,多少珍奇字画古董,都是无价之宝。林黛玉进贾府,一应贵重的古董物件,没有她不认得的,可见林家的摆设应该不亚于贾府。

只不过林家懂事低调,这也是能够得到皇帝看重青睐的主要原因。

不过,林家在对子女的教育上非常舍得花钱,林如海给女儿启蒙,请的是中过进士做过县官的贾雨村,真是宠的没边了。

我们可想而知,林如海的父亲当年肯定也是非常注重教育,才培养除了林如海这个探花郎的。对比之下,贾府的家塾和对子女的教育真的是太差劲了。

盐官之富,林如海巡盐御史五六年肥差不会白当

林如海,天子门生,全国第三。

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看卷钦定的的探花郎,走的应该是“翰林院——言官——巡盐御史”的路线,林如海在富得流油的巡盐御史任上干了最少五六年。

别看巡盐御史只是七品,其考核勘察都归京城管,并不归地方,林如海可直达天听更皇帝汇报工作。

明清两代,盐务关于国运民生,若非皇帝亲信不能担任的巡盐御史一职。而且巡盐御史不仅管盐政,还有监督地方官的权力,所以盐商和当地官员都要巴结打点他。

盐商都特别有钱,因为“盐”是古代朝廷最赚钱的生意,无论多么厉害的皇商都想做盐的生意,但是他们需要一个东西叫做“盐引”,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经营许可证”。掌握“盐引”的人就是“巡盐御史”。

古代的盐商们每年都会花巨资明里暗里的争相“孝敬”巡盐御史,然后换取“盐引”。说白了巡盐御史就是替皇帝下来收钱的人,看似是贪污捞钱,实则是为皇帝出力的。

乾隆朝年间,内务府来自盐政和盐商的收入平均每年六七十万两。盐务利润分成比例,大约是内务府得10%,盐政官员得50%到60%,盐商得20%到30%,但盐政官员也需要向内务府“报效”,也就是把钱交给皇帝一部分,剩下的当然也不能私吞,还是要用在皇帝和公务上。

当年曹雪芹的家族四次接驾康熙南巡,不仅倾注全家财力,还挪用库银造成了巨大的财政亏空,康熙皇帝知道这个情况,他就默许曹家在巡盐御史任上用收来的钱来堵窟窿。正应了贾琏奶妈赵嬷嬷的那句话“不过是用皇帝的银子在皇帝身上使罢了”。

同样的,林如海虽然看上去风雅端正,但他能娶贾敏为妻,又为贾雨村谋取复职等操作还是非常666的,所以他应该也是深谙官场生存之术,肯定不是什么《红楼梦》里的于成龙、海瑞也就是了。

不过,林如海是个聪明不过的人,他既然能得到皇帝信任与重用,作为朝廷新贵,当着巡盐御史的肥差,朝堂上下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他就算想贪也不可能贪很多的,如果他真的如传说中一样,贪污了二三百万银子,那么他光上下打点的费用就要超过一千万两,如此巨大的数额,可能把盐政上全部的银子都贪了也不够。

皇帝也不可能不知道,盯着他的官员也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不可能稳稳的做五六年的巡盐御史,因为一般的巡盐御史是一年一换的。

林如海的去世被称为“捐馆”,是官员去世的独特称谓,这说明林如海最后是死在任上的,并没有因为贪污获罪,名声也没有丝毫损毁,皇帝给了他足够的哀荣,可见他办差是得力的。

再者,林黛玉在贾府长得好好的,纵观全书,也没有林黛玉被他爹贪获罪污牵连的任何线索。

所以林如海做巡盐御史期间贪污巨额财富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是说他完全清白干净也是不太可能的,只是数目小一点而已,或者换了一些其它方式,也未可知。

而且林如海手中过的银钱数额相当庞大,就算是短期拿去放贷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加上盐政还要负责为内务府变卖皇家垄断的关外人参、皮张、新疆玉石等,其中又难免关联与各大皇商合作,又是一笔不菲的收益。虽然是要上交的,但是雁过拨毛就很简单了,这也是盐政被称为肥差的另一个原因。

母亲私产,贾敏的嫁妆和小金库也是一大笔财富

贾敏,在《红楼梦》中被称为贾夫人,这个妇人不是随便乱叫的,贾敏作为荣国公嫡女,嫁入列侯之家,探花郎林如海,做了盐政夫人,她应该是有诰封在身的。

虽然巡盐御史只是七品,但是林如海之前曾任兰台寺大夫,是正儿八经的京官,因为是“半遵古名”,可能相当于汉朝的兰台令史,也就是御史中丞,为从三品级别。那么贾敏自然就是三品诰命夫人。

三品诰命夫人的俸禄虽然比不上从三品的官员,但也不会太少,这是一份体面和尊荣。清朝从三品官员年俸禄为130两银子,65石禄米,那么贾敏每年仅诰命的俸禄至少能有100两银子,她嫁入林家二十多年,多了不说,至少两三千两的是有的

当然这都是小钱,贾敏和王夫人、邢夫人都不一样,她上面没有公婆,中间也没有兄弟姑嫂,她一嫁过去就是林家的女主人,相当于贾母在贾府的地位,林家几辈子的资源随便她调配,所以她想攒什么体己私房都太方便了,随便攒多少,根本没人管她。

贾敏还有一项巨大的财产,就是她的嫁妆。自古女子出嫁,嫁妆就是她们从娘家能带走的最大的一笔财产。

贾敏作为金尊玉贵的荣国府嫡小姐,虽然没有逃脱家族联姻的命运,但是因为她远嫁,贾母必然会在眷恋不舍之下重重的陪送她,当年正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母给贾敏的嫁妆数目一定相当可观,十里红妆是一定有的。明清时代,一般富户嫁女都要几百两银子的陪送,贾府这样的门第,何止是一般富户的百倍呢?

当然,贾敏的陪嫁并不是都是黄金白银这些现钱,更值钱的是大批的珠宝、服饰等,还有奢华的床上用品、生活用品、陪房陪嫁等等,还有一个大头就是田庄和铺面,都是不断生财的不动产。

总体来说,林家并不是南方豪强,但确是妥妥的钟鼎勋贵,书香门第。

一百多年,四五辈子的列侯之家,累积的财富不可小觑;林如海做了五六年的巡演御史,主管重利业务,手中过的银钱何止千万,他只需要抹个零头就不少了;而贾敏丰厚的嫁妆和私产,在她去世之后,全部都是由独生女儿林黛玉继承的。

林家家产除了祖产和祭田、私塾等需要按律法和宗族庶支堂族分一分,聪明林如海有一百种方法,把嫡系累积的财富和自己的财产全部转移到贾府给自己的女儿林黛玉作为以后的生活保障和陪嫁。

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由贾雨村护送,护送的何止是黛玉,很可能就是林如海第一次转移财产。贾琏在林如海去世后陪黛玉南下料理丧事,正是为了代表贾府替黛玉出面分家产,把林如海的遗产和贾敏的嫁妆都运到贾府来。

至于贾琏侵占私吞林家财产一事,我认为他并不敢贪太多,因为上面有贾政、贾母,贾琏胆子没那么大。

黛玉父母双亡之后,她继承的财产数额虽然不少,但因为她是未成年女孩,钱财都不能自由支配,她的月例和零花钱都是贾母给她发,她的待遇也比贾府的三春好不少。

但是因为林家财产的事情不能张扬,所以贾府捧高踩低的下人才会以为黛玉一无所有,只靠着贾母宠爱。黛玉寄人篱下,缺少父母疼爱,顾影自怜,也不愿多事招惹闲话,所以才不肯跟贾母提吃燕窝的事情,并不是她吃不起。燕窝虽然贵,但是黛玉常年吃的人参配药,一年也不下千两银子,二两燕窝又值什么呢?

本来林家的财物和贾敏的嫁妆,都会在黛玉出嫁的时候全部带走,可惜黛玉早逝,这一切就都归了贾府所有了。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对于贾府到底有没有贪污林黛玉家的钱财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争论不休,因为红楼未完这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就大胆猜测一下,以个人拙见,贾府应该是贪了林黛玉家不少钱财的。

第一,林府有积攒财富的可能,贾府也去侵吞遗产的迹象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林家的背景放到现在都十分强大,世代为官,既是钟鸣鼎食之家,又是书香之族,且人丁稀少,林家很有积攒财富的可能。

且不说先祖功绩,且说林如海本人。中了探花到兰台寺大夫,再升迁到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官职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得皇帝信任。

清朝前期,两淮盐区还设置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后改称盐政,康熙年间由巡盐御史改置,以总督、巡抚兼任。掌督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也就是说,盐政的官品是一二品。

按照清廷官吏的管理,林如海的官阶一般都在二品左右。二品文官的年禄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巡抚),如果不算管理盐务的灰色收入,林如海一年的工资应该在13200两左右。(一石两斛,一两等于两石)

林如海送黛玉入贾府的时候年近半百,那么就算林如海去世的时候50岁,如果以20岁为官算起,那么林如海一生的工资总额也该是40万两。

林府的规格应该跟贾府相同,甚至高于贾府,不然贾敏不可能嫁入林家。

那么林府的日常开销来源也该来自于各种佃租和庄子的收益,不必动用工资。那么工资被可以作为纯收入,再加上皇帝不定期的赏赐和官场的灰色收入,林家五代为官,那么算下有200多万两的财富也是合理的。

贾府贪污林家财富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修建大观园流水似的花销和贾琏在贾府入不敷出时所说的“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些地方无形中就会让人觉得贾府对林家的财产是有过贪污迹象的。

贾府不是没有钱,只是花销太大了。贾蓉对乌进孝道:“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通过贾蓉的描述可以知道修建一个大观园基本上就将荣国府耗掉大半,荣国府平日中花销又大,且又没有可以增进银子的产业,那么可以用来抵消花费的便是林家的财产。

贾琏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贾府突然增加的三二百万两的财富如果是买官的人送的话,那么贾府早就被抓起来了。

贾府突增这么大笔钱不被查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笔钱来得合情合理,最好的解释便是这是林府的钱,作为黛玉的嫁妆被贾府代管,只不过提前被贾府挪用了。

第二,林家的遗产黛玉有继承权吗?

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如果林家有这么多的财富,但是林黛玉没有继承权的话,那么贾府也没有贪污的可能。

按照清朝的规定,户主死后,财产的继承顺序是亲生儿子和室女,过继的嗣子,出嫁的女儿,户绝入官。

所以黛玉应该是有继承权的,就像夏金桂一样,虽然生父去世,但是家中只有她一个独女,因此财产都由她来继承。

即便黛玉不能够继承所有的财产,但是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林家只有林如海的几房姬妾和远房亲戚,所以黛玉还是可以分到不少的,而且黛玉还按理可以得到贾敏所有的嫁妆。

贾敏是贾母的爱女当年所添置的嫁妆也必定是十分可观的,作为唯一的女儿黛玉可以完全得到这笔财富。

林如海若在黛玉出嫁前一直在世,那对于这些财务黛玉不用操一点心,但林如海病重,这么多财务问题只黛玉这个小姑娘是完全处理不了的。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

贾母定要贾琏送黛玉回家这个就有深意了。贾琏随着黛玉回家不是简单的保护黛玉安全,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果单纯只是回家的话,几个老婆子就可以了,如当年接黛玉入府的人配置即可。

但是这次涉及林如海的后事以及财产的分割,所以贾母才派她最信得过的贾琏陪着黛玉回家。

这笔钱黛玉应该是带回来了,不然在宝玉烫伤脸大家一起去看望他的时候,王熙凤也不会开玩笑说,宝黛不仅模样、才情和家私都极为相配,王熙凤可以这样说便是她已经知道黛玉获得了那边财富。

第三,贾府到底贪了黛玉多少钱

黛玉带回贾府的财富应该包括林如海的遗产和贾敏的嫁妆,根据上述统计可知这笔财富足可值得二百万两往上加。

根据后文可知贾府一直在抚养黛玉,那么这些遗产林如海只能够托贾府代为管理,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贾母,贾政不留心这些事务交与他不方便。

贾母一直认定黛玉和宝玉是天生一对,因此在贾府有危机需要用到钱财的时候,便先将黛玉的钱挪用了。

王熙凤对此也有过交代:“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

宝玉和黛玉是直接成婚,不必向往嫁娶,而且他们的婚事花费自有贾母做主,所以贾府很可能提前动用了黛玉的财富。

黛玉日常开销皆来自贾府,贾敏的嫁妆是为黛玉留着的,那么贾府贪污的很可能就是那二百万两。

作者:陌游常乐。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按书中设置,林如海主管盐政是个肥差,一定家财万贯,黛玉又没有三兄四弟,应该有大宗财产继承。这个推理不无道理,但原型并非如此。

林黛玉原型的父亲比巡盐御史地位高多了,是王爷,但并没有多少财产给她。相反,她的母亲都是靠娘家供养的,要不怎么说那是离恨天、灌愁海、不得见人的去处呢!当然,黛玉到贾府后,王府也没有忘记她,也有一些赏赐,但不是大宗的财产。说到生活来源,黛玉有一句著名的话,一草一纸都和他们家姑娘一样,很多人都是正面理解,其实这句话说的是"一曹一旨",也就是不管是曹家的供给还是王府的供给,黛玉和探春姐妹都是一样的,能是大宗财产吗!

书中所谓的修建大观园发生在康熙朝,那时黛玉还没有出生,怎么可能挪用她的财产?费用都是曹家自己出的,跟黛玉没有关系。一句话,贾家原型没有贪污黛玉的财产,即使想贪污也没有。

贾府到底从林黛玉那儿要了多少钱?

读四大名著或者其他世界名著,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脉搏。世界如此奇妙,历史如此屈辱,都是后世学者文人解读的结果!

我们不是古人,更不是作者。我们只能揣测、琢磨,并不是专家就是绝对正确,只能说他比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更多的资料而发表的相比我们更为贴近原著的言论而已。

觉得深得我意,赞之;不和我想,弃之;有较深造诣想立言者,辩之。仅凭个人喜好发表于根据的言论刷存在的,吾怜之、厌之,也会弃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