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虽然古人寿命普遍都不长,皇帝也不例外,但明朝皇帝短命确实比较出名,16位皇帝里,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和自缢的朱由检,剩下14人里,活到60以上的只有三人,有八人连40岁都没活到。明朝皇帝短命,别说与清朝比,就算与之前的唐宋相比,也很短。

唐朝21位皇帝中,有四人活到60岁以上,包括被蓄意害死的在内,没活到40岁的皇帝也只有7人,比明朝还少一人。

宋朝18位皇帝里,虽然活到60岁以上只有两人,可50岁以上的有九人,太祖赵匡胤49岁,即便算上宋末那两个小皇帝,也只有六人没活到40岁。

明朝三位长寿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其中朱厚熜算是后期的明朝皇帝里的一朵奇葩,而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建立初期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创业艰辛,可以说也没过几天好日子,反而是活得最久的皇帝。

尤其是太祖朱元璋,其膝下子嗣之盛,也是明朝之最,而且存活率极高,世所罕见。

如此看来,明朝皇帝的寿命,倒真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如野外的茁壮”。

可以看看明朝皇帝的死因:

  • 太祖朱元璋:寿终正寝;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 成祖朱棣:旧疾复发,年事已高;
  • 仁宗朱高炽:因病离世;
  • 宣宗朱瞻基:因病离世;
  • 英宗朱祁镇:因病离世;
  • 代宗朱祁钰:因病离世;
  • 宪宗朱见深:因病离世;
  • 孝宗朱佑樘:吃错药离世;
  • 武宗朱厚照:因病离世;
  • 世宗朱厚熜:乱吃药离世;
  • 穆宗朱载坖:声色过度;
  • 神宗朱翊钧:因病离世;
  • 光宗朱常洛:乱吃药离世;
  • 熹宗朱由校:吃错药离世;
  • 思宗朱由检:自缢而终。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明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因为疾病而早早离开了人世,尤其是明仁宗之后的皇帝,几乎都与疾病有关,并且大多数生的病也都不是什么大病,而且他们驾崩的时候正值盛年,却依旧无法抵御疾病

那么,明朝皇帝为何普遍无法抵御疾病而纷纷早崩呢?

医疗水准太低之说

作为君王,皇家享有最好的医疗资源,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明朝的太医院承袭元代的相关制度而建设,在民间选择大量的医生大夫供职于宫廷。

有人认为,明朝皇帝无法抵御疾病,是因为中医水平有限,然而,明朝的医疗水平再低,也要优于以往的朝代,毕竟中医是经验积累型的医学,后世的医术往往都要胜过之前,可在明朝之前的唐朝与宋朝,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比明朝要高。

再者,皇家拥有最好的医疗资源,其他人的医疗资源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可明朝奇葩的地方在于,皇帝往往都比较短命,可旁支的宗亲诸王们,长寿者层出不穷,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其兄弟朱瞻墡却活了七十多岁。

所以,明朝皇帝短命,与医疗有关,但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

皇帝积劳成疾之说

明太祖时,为强化皇权而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由皇帝直辖,虽然这样的确使得皇帝手里的权柄高度强化,但同时也让明朝皇帝的工作量,陡然增加。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觉得实在忙不过来的皇帝,最终弄出了殿阁大学士与内阁制度。

话虽如此,明朝皇帝正常情况下需要处理的朝堂事务还是非常众多,英宗之后,虽然明朝内阁制度愈发完善成熟,但这并不代表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就会变少,也因此,皇帝忧心过甚导致积劳成疾,致使早崩也成了一个说法。

不过这里也存在问题,因为明朝勤勉的皇帝,以太祖、成祖、宣宗、孝宗、世宗、思宗尤甚,其他的皇帝往往没那么明显,有人认为明朝那些“惰怠”帝王,其实都是暗地里忙于朝政,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才累趴下。

这种说法实在无稽,以世宗为例,其在位前期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后期散漫懈怠沉溺于炼丹修道,可其最终活了60岁,整体来说,真正积劳而终的是孝宗皇帝,不过其情况也算特殊,孝宗年幼艰苦,经历坎坷,身子本来就不好,登基后忙于政务,结果最终因为误诊吃错了药而导致早早驾崩,其他的皇帝,太祖与成祖忙于朝堂,还忙着征伐,却活得最久。

皇宫过度装潢之说

明清两代的皇宫都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后来的满清入关后,将损毁过度的皇宫按照满洲风格重新装修建设,但基本修造的方法还是承袭了明朝。同居紫禁城,清朝的皇帝明显就要比明朝的皇帝活得久一些,而有个猜想就是,清朝皇帝大多不喜欢住在皇宫里。

紫禁城华美异常,建造之时耗费巨大,使用了大量的金银之类,其中有个关键的技术叫做鎏金技艺,在紫禁城几乎到处都能看到,不过鎏金美是美,却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毒。

北方夏季干燥高温,鎏金受热之后挥发出汞蒸气,而紫禁城中为了显示皇家威仪,宫墙通常都非常高大,空气流通不畅,加上北方夏季本来就少雨,使得汞蒸气里的毒性越来越多,最终损害到了人体的健康。

太祖一直住在南京,而且太祖与成祖大多数时间都在征战,安居皇宫的时间其实不多,而其他皇帝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清朝时的皇帝,因为嫌紫禁城太闷太热,所以通常都喜欢园居,常住圆明园,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所以躲过了紫禁城里的毒。

仁宗宣宗遗传病之说

除去情况特殊的朱允炆,明朝长寿的皇帝主要都集中在初期,从仁宗宣宗这里就出现了问题,仁宗47岁驾崩,宣宗更甚,直接36岁就没了,宣宗的两个儿子,英宗朱祁镇与代宗朱祁钰也都不是长寿的主儿,早早因病离世,所以有个说法就是,仁宗宣宗一脉,有某种遗传疾病。

宣宗乃仁宗嫡出,还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其中越王朱瞻墉死得很早,而襄王朱瞻墡却活了七十多岁,直到宪宗继位后才薨逝,兄弟俩情况完全不同。

明朝中期,内阁之臣普遍都在五十岁以上,而活到70岁的也不在少数,其他,明朝宗室之中的藩王,长寿之人屡见不鲜,朱元璋的子孙之中,除了朱棣这一脉的子嗣不是很兴旺,甚至屡屡出现绝嗣,可其他支系却繁衍极多,所以也有人怀疑,明朝皇帝大多不长寿,就是因为朱棣、朱高炽与朱瞻基这一脉,出现了遗传病所导致。

明朝皇帝奇葩多,死因也多古怪

明朝的皇帝,多多少少都有些稀奇古怪的爱好,比如宣宗喜欢斗蛐蛐,熹宗爱做木工活,世宗沉迷于炼丹,武宗爱胡闹等等,而跟他们的爱好一样雷人的,还有就是明朝皇帝的死因,很多也都是充满巧合与离奇。

明孝宗原本体弱,偶感风寒后次日,觉得身子好了很多,结果没过两天突然病重最终崩逝,而后调查发现,当时的太监张瑜只是给太医院的人形容了一下,太医院竟然没有问诊就开了方子,最终让孝宗吃错了药而崩逝。

明武宗不慎落水,结果也是染上风寒,因为没有及时救治而变成了肺炎,最终英年早逝。

明光宗朱常洛,历经国本之争好不容易登基,他却有个与汉成帝一样的爱好,结果纵欲太甚一病不起,又出了著名的红丸案,最终驾崩。

明世宗沉迷于丹药,结果造成了中毒,其晚年性情愈发古怪而且身体越来越差,不过世宗也算是长寿,而巧合的是,汉世宗、明世宗、清世宗,都有同样的喜好。

明朝开始,皇权开始走向登峰造极,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得明朝皇帝喜欢乱来的一个接一个,而皇权强化的同时,太监等宦官群体不断做大,他们不断怂恿皇帝,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明朝皇帝早崩,多多少少也与此有些关系。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我的答案是:古代没有抗生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炎药,如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各类感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很多人死去。

帝王工作劳累,身心长期处于疲劳和紧张状态。到了晚上还要照顾三宫六院做到雨露均沾,时间一久就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抗生素的发展

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自从该药被发现后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人类因为各类感染造成的死亡大大减少。

自从青霉素被发现以来,人类陆续开发了各类抗生素,使人类对抗各类感染的能力大大提升。有效的提高了人类寿命。

帝王多数身心俱累

历代帝王,大清早就要起来上朝。每天都要批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奏章并给予他们回复。

举个例子,皇帝要处理的事包含军事、民生、财政、外交、文化发展、各类重大诉讼、官员任免管理、规划发展、各类事项实施进度等另外祭祀、狩猎、巡游等提现皇家权威的事还要时不时来几次。

到了晚上还要雨露均沾三宫六院,为皇家留下足够多的后裔。

每天的政务除了劳力最主要的是劳心,心神俱疲的情况下,很多帝王快速的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老无历史观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历任皇帝寿命

1.明太祖(洪武)朱元璋,71岁。

2.明惠宗(建文)朱允炆,26岁。

3.明成祖(永乐)朱棣,65岁。

4.明仁宗(洪熙)朱高炽,48岁。

5.明宣宗(宣德)朱瞻基,38岁。

6.明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38岁。

7.明代宗(景泰)朱祁钰,30岁。

8.明宪宗(成化)朱见深,41岁。

9.明孝宗(弘治)朱祐樘,36岁。

10.明武宗(正德)朱厚照,31岁。

11.明世宗(嘉靖)朱厚熜,60岁。

12.明穆宗(隆庆)朱载垕,36岁。

13.明神宗(万历)朱翊钧,58岁。

14.明光宗(泰昌)朱常洛,39岁。

15.明熹宗(天启)朱由校,23岁。

16.明思宗(崇祯)朱由检,35岁。

除了第二任朱允炆(失踪)和最后一任朱由检(自杀),明朝其他的皇帝朱元璋最长寿71岁,其次是他儿子朱棣65岁。而此后皇帝的普遍寿命都不高,从第四任到第十五任皇帝,平均寿命为40岁。如果再除去嘉靖帝和万历帝,后面十任皇帝平均寿命只有36岁。

虽说皇帝是个高危职业,既要担心大臣夺权,内监暗害,又要操心国政,还要努力造人。因此皇上劳心劳力,到头来却大多不长寿。

可是如明朝皇帝这般的寿命,放到现在也就是刚从青年向中年迈进,在历朝历代中的确算短命的了。

原因无外乎三点:

遗传原因

朱元璋在明朝皇帝中最长寿的,活了71岁。

而他的儿子也遗传了他的长寿基因,26个儿子中只有2个早夭,其他24个皇子的平均寿命为46岁,活到60岁的有6个。

朱棣有3个儿子,其中一个被明宣宗处死,但即使如此,也都活过了45岁。

然而情况到明仁宗朱高炽出现了不一样,朱高炽从小身体就不好,一度因为身体原因几乎被废掉太子之位。

或许是他的不好的身体基因遗传给了后代,他的10个儿子只有两个活过50岁,儿子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其中有五个儿子都因为没有子嗣而废除封国。

再到明宣宗朱瞻基,他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死时37岁,另一个死时不到30岁。

再到后面的皇帝,长居深宫,本身就缺乏祖先朱元璋、朱棣等战场、弓马的锻炼,又遗传了不好的身体素质,因而其寿命就比较短。

服食丹药

明朝皇帝,多数都服食丹药。这里的丹药包括希望延年益寿的延长寿命丹药,也包括为了提高为爱鼓掌能力的各种“丸”。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时38岁,有种说法是其服食丹药过多致死。

明世宗一生崇信道教,晚年也是因服食丹药而亡。

明光宗更是为了能日御数女,而服用“红丸”导致暴毙。

那时候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所谓的丹药里,多数有汞、铅、铜等金属元素,对人身体非常有害,但皇帝们却当作养生保健品服用,因此死的普遍较早,甚至皇帝寿命比藩王还短。

缺乏严格的皇家教育

明朝的皇帝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远不如清朝皇帝做得好。

清朝皇帝对待皇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几岁就开始学习,从早上五点直到晚上,四书五经、骑马射箭、满汉书法等等。一年只有过年等有限的几天休息时间。

因此清朝的皇子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颜普遍较高。

但明朝却对皇子的教育不太上心,致使皇帝们都染上了酒色、贪玩等不良嗜好。

最典型的是明武宗,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将军称号,没事就带兵出关打仗玩。还建立了一个豹房,珍奇猛兽、绝色美女都安排在里面,以豹房为家,皇宫都不回了。

明穆宗、明神宗、明熹宗等都是不理朝政,把国家政务给了内阁或者身边宦官,自己一心发展自己的爱好去了。

长期的酒色、无规律的生活,很快就会掏空这些本不强健的皇帝的身体。

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有明一朝,皇帝的普遍寿命比较短。

我是老无历史观,你的关注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明朝皇帝普遍短命,是个不争的事实。

抛开遗传因素,影响人寿命的,最主要还是营养、生活习惯与医疗条件。

对于大明皇帝而言,营养不是问题,医疗条件也不是问题,那就只剩下生活习惯这个变量了。

明朝中后期皇帝有哪些生活习惯呢?

主要就是待在后宫。

待在后宫,往往会大量饮酒。

明朝时,中国酿酒术进步了,酒精度已经不是以前的几度、十几度了,而是能做到类似今天这样的高度酒了。以前低度酒可以当饮料喝,现在依然这么喝,身体能受得了吗?高度酒对人体的伤害还是挺大的,尤其是酗酒。

这样把身体搞垮之后,皇帝就要想办法补。

怎么补啊?炼丹吧。

那时的大补丸就是各种丹药,主要成分是砷和汞的化合物,有毒,甚至剧毒。

最终,高度酒+毒药丸,哇!看你有几条命。

最后统计结果:

除了明太祖、明成祖这样经过战争历练,也知道节制的,所以寿命正常;再把身不由己的崇祯帝除外,明朝中间的12帝:60岁以上的,仅1人,嘉靖帝,60。50-60之间的,1人,神宗万历帝,58。40-50之间的,2人,仁宗朱高炽,48;成化帝朱见深,41;30-40之间的,7人;20-30之间的,1人,天启帝朱由校,23。40岁以下的竟然占了66.7%!形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把皇帝管的太死,以至于自我约束力差的皇帝就自我失控。

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明朝皇帝被架在权力最高层,理论上大明的什么事都需要皇帝来决策。国家那么大,事情那么多,工作狂似的皇帝也没几个,所以皇帝就常把权力委任给私人助理---大学士和太监,皇帝自己则主忙后宫、以玩为主。之后就是高度酒加上毒丹药的流程了。可惜的是,皇帝亲身检验化学工艺(炼丹),明朝也没能借这个趋势发展出化学工业来。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我说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解读,有说明朝喜欢红色,然后红色是朱砂做的,有毒,然后明朝皇帝普通短命,这很像古罗马人喜欢用铅锅然后铅有毒,罗马人活得短

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并不是明朝的皇帝寿命短,任何一个朝代皇帝寿命都不高,高不高的原因一个是遗传基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自己,你试想天下女子你都唾手可得,男人好色属于本色,如果你换做皇帝夜夜笙歌,你也受不了,就连朱厚照的老爹,回光返照期间第一件事就是找女人,你说身体哪吃的消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