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古语“苏湖熟、天下足”,或者“湖广熟,天下足”,但这句话放在如今,要换成“东北熟,天下足”了。
东北之地,仅是粮食一年一熟的黑龙江,就已蝉联多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的宝座,比第二名的河南要多出170多亿斤。长久以来,东北三省出产着全国五分之一以上的粮食,是维护国内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压舱石,说东北能够左右咱们的粮食安全这种说法并没有错。
肥沃而且辽阔的东北耕地说起东北的农业,首先想起的就是当地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平原所拥有的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其地力之肥沃令人瞠目,过去在北大荒有句话叫做“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虽然是夸张了点,但东北土地的肥沃的确是真的。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东北由于环境苦寒,加上当时的生产力条件相当有限,所以东北土地的开发程度都比较低,尤其是清朝入关之后,将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加以封禁,虽说妨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但也意外使得东北优渥的自然条件被保留了下来。
晚清之后,由于移民实边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口涌入山海关外的东北,原本沃野千里却又荒无人烟的东北大地,逐渐得到了开发,上世纪中后期,随着建设东北的全面进行,本来的北大荒也渐渐被改造成为了“北大仓”,很多的曾经沼泽密布的地方,被改造成为了极其肥沃的优质耕地。
不仅仅是土地质量高,而且东北的耕地规模也相当大,全国目前在耕地大约20.4亿亩,其中仅是东北三省就占了其中18.3%,而且按照耕地评级区分一等到十等,东北有一半的土地在三等以上,东北最差的土地也在六等以上,这样的质量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方。
东北粮食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很好虽然东北维度相对较高,大多数地方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农作物的生长期相当久,按理来说并不太适合农业高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投入,再加上东北的耕地规模本身就非常大,使得东北的粮食产量也相当之高。
目前,仅仅是一个黑龙江省,其粮食产量就占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九分之一,若是再加上吉林与辽宁两省,那么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占了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之高,尤其是大豆和玉米这两种主产农作物,而东北的水稻产量也位列全国前茅,尤其是粳稻稳居第一。
东北农作物一年一熟,表面上对产能来说好像不是什么好事,但祸兮福所倚,正因为东北的粮食生长周期非常长,也使得东北粮食的质量非常好,肥沃的耕地、巨大的昼夜温差,还有漫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东北粮食的优越品质。
在市场上,来自东北的大米和玉米,在味道口感上的确要好于很多亚热带与热带地区,这并不是什么心理作用,而是真实存在的。也因为东北粮食的产量巨大而且品质非常好,在市场上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对于粮食供应是非常重要的。
东北粮食惊人的机械化率与商品化率东北开发比较迟,而当地平原广布耕地平坦开阔,所以这也使得东北地区的耕地机械化程度相当高,要高于国内其他绝大多数的粮食主产区。东北很多地方进行的粮食种植,从播种到收获等,几乎全程采用机械化,因此东北的粮食生产效率也极高。
东北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九分之一,然而商品粮方面,东北的商品粮输出量则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黑龙江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地,而吉林是国内粮食商品化率最高的地方,全国五大商品粮输出县,有四个在吉林,而吉林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年人均商品粮产量超过1吨的地方。
其他地方的粮食生产收缩,使得东北粮食地位更加突显长久以来,中原的华北平原与长江流域都是国内最重要的连片粮食生产地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传统的粮食生产地区的粮食生产,开始不断呈现没落之势。
以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这些地方都有很多共同的缺陷,比如水网密布耕地破碎,耕地规模无法连片,规模很小,而且机械化推进相当困难,粮食的生产效率与商品化率都很低。
而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虽然小面积机械化开始推进,但受到城市化扩张的影响,很多发达地区的耕地不断被抛荒弃耕,粮食产量不断降低。
“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从唐宋开始流传的古谚,说的是肥沃的太湖流域,其出产的粮食几乎能够让全天下都吃饱,当然这句话是夸张了,但以往的太湖流域粮食产能确实很高,可这句话放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苏锡常地区,城镇遍地开花,耕地却日益减少,当年富足天下的太湖周围地带,如今早就不是大型粮食输出地。
而与太湖流域命运类似的,还有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三角等地,这些传统的粮食出产地虽然如今依旧还在出产粮食,但地位已大不如从前。所谓此消彼长,传统粮食生产地区的不断没落,使得东北这个粮食出产大户的地位越来越突显出来。
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东北的粮食生产都是国内粮食产区之中的佼佼者,在稳定国内粮食供应领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江浙与两湖的粮食产量总和,如此高的占比,东北粮食产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转变,对于乳肉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用于畜牧业的大豆、玉米等,国内的产能也大多集中于东北。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流传几千年自然是有其深刻意义,自古以来就有“左宗庙,右社稷”之说,粮食就是社稷,粮食的安全是极其重要的,东北三省影响着国内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这的确是事实。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发挥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的确如此。如果东北的耕地不打粮了,那么国内的粮食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自古以来,东北就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从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发展到现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中国米都,很不容易的。东北凭借每年一季的单产扛起国内粮食安全的大旗,这是谁都不能忽视的。
目前,东三省保守耕地面积3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其中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耕地比例较大,辽宁省最小,主要得益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优势,作为两大冲积平原对东三省的粮豆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幸,我在地处三江平原的黑龙江农垦下属某国营农场工作,对三江平原的大农业、大现代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难以想象,在国内还能有农业机械化这么发达的地区;也很难想象在国内真的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耕地;也真的很难想象在祖国的最东极,农业发展的能如此的现代化。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建三江管理局的某个农场,每年的水稻产量在13亿斤以上,平均每个中国人都能分到一斤水稻。这还只是黑龙江农垦中的大型国有农场中的其中之一,而北大荒集团耕地面积总计3650万亩以上。
对于松嫩平原来说,对东三省的粮豆产量影响比较重要。而且,松嫩平原的粮食结构更加的合理,玉米、水稻、大豆还有其他的粮食作物相互搭配,并且松嫩平原的积温更有优势,在粮食单产方面要比三江平原更有优势。
所以,东三省的粮食产量至今仍发挥着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一点不夸张,要不怎么能对得起“东北大粮仓”的美誉。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没错!东北保障国家各省粮食安全从建国开始至今,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5个人有1个人吃东北粮食生存,共和国长子养活多少兄弟省份,到头来还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怎么想的出来!东北是全球粮食不多的几处优质地块、规模地块之一。如果东北自己做出口、深加工等相关产业GDP 会直线上升,超越澳大利亚级别的国家很简单!必将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确实是可以这么说的,东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管是东三省的商品率,还是数量,以及人均占有量都是全国第一,其他的省份几乎能几个能和他并肩的,这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否则每年的大量补贴为什么在那里先试点?
我们从数据来说话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仅仅2017年玉米的产量基本上就是在1000亿斤(仅仅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5000公顷,玉米为6352公顷。吉林粮食播种面积有7534.95万亩,辽宁省是3532.13千公顷。上面的有些数据还是不完全统计。我们用小面的一个表来说话。
从上面的这个图来分析,东三省他们粮食作物的面积是19932.26千公顷,而其他的省份加起来也就是78000千公顷左右而已,是东三省面积的3.9倍左右。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肥力是不能相比的。黑土地的肥力是其他的省份可以比拟的吗?亩产量也不用,东三省肥力好,种植产量高。
从种植产量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图当中就可以看出关键了,下图是全国各省的粮食生产总量,我们简简单单的计算一下就好了。
黑龙江6018万吨,吉林省3720万吨,辽宁省2136万吨,其中是算下来之后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虽然没有占但一半的数据,但是你不要忘记了,他们是多少人口生产出来的粮食,请看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完全根本吃不完基本一半以上都要运往其他的省份。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发挥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这一个观点,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地区在我国粮食产量以及供给量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其他省份“望尘莫及”的,称其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一点都不为过!
大家如果去沿海地区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看一看,这些地区每年的粮食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东北运来的,东北的粮食不仅养活这东北人,还养活着全国各地的国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地区去年一共产了多少粮食!
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黑龙江以粮食总产量6058万吨摘得了当年度的全国粮食第一的桂冠,河南省只能以微弱的劣势屈居第二,总产量为5946万吨。
不仅如此,同期东北其他三个省份的粮食产量数据也同样表现亮眼:
其中,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700万吨以上,
内蒙古地区粮食产量达到了2780万吨,
而辽宁省粮食产量也达到了2100万吨,
都是响当当的粮食产量大省。
笔者粗略统计一下,以上四个地区去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45亿吨以上,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
东北:中国人的粮仓!要不然不久前的秋收时节,一号人物也不会只去一个地方视察农业生产状况!
这个地方不是河南,也不是山东,而是我国最北方的一个省份,也是驰名中外的“北大荒、北大仓”——黑龙江省!
钟情三农虽然是河南人,我们当地也是粮食大省,说道粮食产量的话,我们还真的不服气谁,毕竟河南省的粮食产量曾经常年霸占全国第一的宝座。
但是,如果真的说服气一个地方的话,那么只能是黑龙江莫属了。从几年前,黑龙江已经从河南手中夺走了“中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的荣誉称号,而且一直保持多年。
现在我不得不由衷的说一句:
中国农业还是得看东北,
东北农业还是得看黑龙江。
有人说东北三省的粮食基地至今仍是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你怎么看?
先上一组数据:
东北三省一区,人口1.3亿,粮食产量1.7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310公斤。
美国,人口3.3亿,粮食产量4.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1350公斤
中国其他地区,人口12.7亿,粮食产量4.8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80公斤。
也许你会有疑问,东北的粮食都是一年一熟的,怎么就撑起了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了?
这个思路没问题,问题是你可能不知道,即便只是一年一熟,产量却不输一年两三熟的地方。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自给率:
黑龙江粮食产量第一,自给率235%;
吉林粮食产量第四,236%;
辽宁粮食产量第十二,113%。
先说说东北农业的基本特点:
1、黑土地平坦、辽阔、肥沃。
2.、农业人的钻研、奋斗。育良种,教栽培,还有药剂肥料的研发,复合生态的建设。
3、虽然因为冰雪大部分作物只能一年一收,但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病虫害。兼且让土地可以“休个假”,松口气。
4、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收割。
知道什么叫北大仓吗?
你能想象这在60年前,还是一片森林,荒野,灌木丛生,沼泽遍地的北大荒吗?
北大荒,在60~9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养活了大半个中国的老百姓。
而作为大部分中国人,谁敢说自己或者自己的父辈没有吃过东北出的粮食?或者说没有吃过东北玉米做饲料喂出来的猪?
中国有3大平原,东北平原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华北平原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而地跨7省市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总共只有约20万平方千米,其中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只有4万平方千米。
粮食种植主要还是在平原地区,特别是现代化农业大规模使用机械可以极大地增加生产效率和产量。
唐宋时期,有谚语称“苏常熟、天下足”,如今这谚语似乎要改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