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古代,文帝刘恒是薄姬所生的庶出,也并非长子,刘邦在世的时候对这个儿子也并不算宠爱,刘恒能够成为皇帝,实在也是 机缘巧合。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文帝登基也没问题

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到底谁来做新君成为了朝臣们争论的问题,本来汉惠帝膝下名义上也有皇子,但是臣子们认为这些子嗣都并不是惠帝的亲生孩子,甚至都是吕家的人,绝对不能继位,如果要选择新皇帝,那么就要从惠帝刘盈的同辈之中选择。

刘邦膝下诸子,长子刘肥乃是庶出,而且当时已经离世,次子就是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即惠帝刘盈,三子是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如意,当年被吕后所除掉,四皇子就是刘恒。

在刘邦驾崩之后,刘恒受封为代王,与薄姬一起前往了贫瘠荒远的代国,默默无闻,还要时常遭受匈奴的侵扰,但是刘恒与其母亲一直都安分守己从来不惹是非,在吕雉掌权的岁月之中,母子俩在代国安享生活。

刘邦的前三个孩子都已不在人世,按照皇家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相关礼制,刘恒以当时在世的刘邦子嗣之中最年长者身份继位,并没有宗法上的任何问题。

刘恒有机会成皇帝,亏有一位好母亲

刘邦驾崩之后,其膝下皇子有不少都被吕后所除,比如赵王如意。当年刘邦极其宠爱如意,也曾有意改立太子,而不知进退的如意生母戚夫人,仗着恩宠在刘邦面前日夜啼哭,要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储君。最终如意并没有成为新的储君,但是这件事也注定了戚夫人如意母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果不其然,刘邦驾崩没多久,戚夫人就被吕后做成了人彘,而赵王如意也被吕后所鸩杀。

与戚夫人母子截然相反,薄姬与刘恒母子并不受宠。其实当年的薄姬,若是想争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在汉室之中,刘邦的子嗣并不算多,皇子金贵的很,然而薄姬并没有,她带着刘恒住在长乐宫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绝不去争宠。也正因如此,吕后最终放过了薄姬母子,还让他们母子去代国享聚天伦。

而在代国的岁月,薄姬母子依旧安安分分,从不惹眼,正是因为如此,在刘氏子孙被吕后大规模铲除的情况下,刘恒依旧得以保全,成为为数不多的刘邦嫡脉

朝臣迎立刘恒,就是看中其人品

本来平定诸吕之乱,并非只有刘恒参与,当时参与此事的几乎是所有的刘姓诸侯王,然而谈论其到底迎立谁为新帝,朝臣们起了争执。

当时功劳很大的,是朱虚侯刘章,他是齐王刘肥的后嗣,而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这样的出身也算很高贵了,然而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凶恶残暴,若是刘襄成为了新帝,恐怕当年吕氏外戚的祸端又要重新上演一回,这件事让朝臣们都非常害怕,所以都放弃了迎立刘襄的想法

想来想去,最终朝臣们一直认为代王刘恒是最好的人选。且不说,刘恒是当时最年长的刘邦子嗣,就人品方面来说,刘恒与其母亲薄姬生性敦厚,母慈子孝,而且也很有才能,将荒蛮之地的代国治理的仅仅有条。

何况,薄太后的娘家薄氏一族早已没落,刘恒的宠妾窦氏也是孤女出身,根本不会形成多么厉害的外戚,将来刘恒成为了皇帝之后,大臣们用不着害怕诸吕之乱的事情再来一回

事实证明,刘恒登基是长安臣子的正确选择

最初,刘恒收到了长安的邀请,请求其入京继位,刘恒表现得也相当谨慎甚至是有些“怯懦”,他先是与下属商议,又跟其母亲商议,甚至连占卜都用上了,最终即便拿下主意,他也没有直接进入长安,而是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去先行打探虚实。最终刘恒与拥立新帝的主要人物周勃亲自商谈,这才接受了天子之位。

刘恒从代王成为了皇帝之后,继续汉朝建立以来的休养生息之策,而其本人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贤明君王,汉朝继续积累实力,原本因诸吕之乱受到的破坏损失,迅速被修复。

刘恒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生性勤俭节约,他成为皇帝之后,宫殿之中的金银器全部被换成了铜器,其宠爱的慎夫人等,也不准穿着华丽曳地的长裙,其以身作则,带着汉朝向发展的高峰时代不断前进,刘恒与其子刘启所建立的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帝文治武功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汉文帝能被立为皇帝,全靠他母亲薄姬的一次算命,一个幼时约定,以及读了一本书

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薄姬便没有机会生下刘邦儿子刘恒,平安养大,才有后面为帝的可能。

一次算命,薄姬从魏豹姬妾变成刘邦后宫女人

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魏国宗室之女,父亲死于战乱之中。魏媪投靠了魏王魏豹并将薄姬嫁给他当妾。

魏媪一次偶然找了名相师许负给薄姬算命,许负说薄姬儿子会当皇帝。许负曾给很多达官贵人算命都非常准。魏豹听到这句话高兴坏了 ,心想,薄姬儿子也是我儿子,我儿子能当皇帝,那我魏豹不也有皇帝命吗?那我得先打下江山给儿子坐。魏豹此时投靠于刘邦手上,每天被刘邦骂骂喝喝的,正窝着一肚子火,于是果断反叛刘邦,保持中立,之后准备和项羽联合。

刘邦知道以后大怒,派出曹参带军攻打魏豹,之后魏豹战死。被俘的薄姬等魏豹姬妾被送进刘邦宫中,薄姬被送到织纺做织布奴婢。薄姬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流泪,她只默默地织着布。

刘邦有一次到偶然到织纺看见薄姬有些姿色,诏令纳入后宫。

少时约定,幸运得到刘邦宠幸

薄姬年少时,与刘邦的宠妃管夫人、赵子儿关系很好,那时三个姑娘便约定将来互相提携。但薄姬入宫一年多也没得到刘邦御幸,而管夫人、赵子儿则先后受到刘邦宠幸。

但管夫人、赵子儿非但没遵守当初约定,相反还经常以此事为笑料讥讽薄姬。但薄姬从不与她们理论,总是默默地织着布。时间久了,她们讥笑便薄姬被刘邦听到了。

刘邦为人最重义气,内心怜悯薄姬,当晚将她宠幸。不久后薄姬就有了身孕并生下儿子,刘邦取名为刘恒,但此后薄姬少有机会见到刘邦。

薄姬潜心读《道德经》,潜心寡欲,儿子淡泊名利

薄姬是魏宗室后代,知道宫廷斗争残酷,她喜欢读老子《道德经》,潜心寡欲,清静无为。在后宫众多花枝招展的女子中,她姿色不出众,也不善于争宠夺利,非常不起眼。受母亲影响,儿子刘恒也淡泊名利。

薄姬不得宠,儿子刘恒自然也不得宠。刘恒8岁被封到又远又穷代国做代王,但他同样不争不吵,默默地到毗邻匈奴,荒漠贫瘠的代国做代王。

”不受宠“成了母子俩“保命符”

薄姬在后宫就像一颗沙子,平凡不起眼,受尽白眼,让早已失宠的吕后同命相怜。

吕后在刘邦死后,立即对刘邦宠爱的妃子们展开了报复。把这些女人囚禁不得出宫,整得很惨,特别是戚夫人母子惨死。然而不受宠的薄姬却是唯的一个例外。

吕后安排薄姬出宫,让她跟随儿子刘恒到代国,作了代王太后。代国国小而贫穷,偏远紧靠匈奴,是个鸟不拉糞的地方,刘恒成家生子,一家人平安而幸福。与京城长安几乎失去联系。

势单力薄,根基为零的代王刘恒更易操控,是理想帝位接班人

刘邦死后16岁太子刘盈即位,母亲吕皇太后独掌大权,她迫害刘邦众多儿子们,将他们的诸侯王转封给吕氏子弟,引发刘氏皇亲极度不满。吕后死后汉室发生政变,吕氏外戚被诛杀干净。怕被刘盈儿子们长大后秋后算帐,功臣们以不是汉惠帝儿子为由将他们全部杀害。

此时刘邦尚在世的儿子仅有吕后抚养长大的淮南王刘长,以及代王刘恒两人。刘长毫无疑问会被排除。

刘邦的孙子辈齐王刘襄起兵,弟弟朱虚侯内应,平定吕氏叛乱立了大功。但如果立刘襄为皇帝,他们兄弟共9人在齐国势力强大,不但难于控制,且势必摊薄陈平、周勃等朝廷功臣们的平叛功劳。

而刘恒在朝中势力、政绩为零,人好易相处,没有兄弟,封国小而穷,功臣们当然要挑软柿子拿捏。而代王刘恒是刘邦儿子辈,当然比孙子辈刘襄更有资格。

刘恒因此毫无疑问成为功臣们心目中理想帝位接班人,他便被请到长安继位成为皇帝。

结束语:薄姬的一次算命给儿子换了个爹刘邦,一个幼时约定得到仅有的一次宠幸生了儿子刘恒,读了一本书《道德经》清心寡欲并影响儿子淡泊名利、宽厚仁慈,躲过了吕后逼害,成为功臣眼中好拿捏的“软柿子”,因此选定他为帝,让汉文帝开创了一个繁荣的帝国。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能够“捡”个皇位,纯粹是因为一帮“狠人”下狠手,表面温顺恭和的刘恒经过一通“操作”才得以让长安的开国功勋集团认可,被拥立为皇帝。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但是他却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亲儿子。父子之间隔了三代皇帝,这中间的故事波澜诡谲,也正因有中间三任皇帝的故事,最后刘恒才捡了个皇位。

刘邦继位后,太子刘盈继位,嫡子刘盈就是汉惠帝,汉惠帝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他的母亲吕后才是真正的大汉掌权者。吕后一向很强势,在刘邦生前都能左右朝局,刘邦一死,吕后就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政治野心。

汉惠帝刘盈基本上是个傀儡,很多朝中大事要么是开国功勋集团曹参、陈平、周勃等人说了算,就是太后吕氏说了算,皇帝刘盈也就是个盖章的。

刘盈没活多久,23岁就驾崩了。太后吕氏彻底的放飞了自我,直接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临朝称制”标志着吕后彻底的变成了西汉王朝的决策者,虽然龙椅上坐着一个年幼的天子刘恭。

刘恭是刘盈的儿子,虽然是庶出,却是长子,母亲是刘盈的一个嫔妃,由于皇后无子,太后吕后就将刘恭过继给皇后继太子位,为了杜绝刘恭的生母未来争夺皇后位,就将刘恭的生母毒死了。

刘恭登基后,史称“前少帝”,他在听闻了自己母亲被吕后害死,并且此时西汉朝廷完全被吕后及其吕氏家族把持,刘氏宗亲屡被打压、迫害。刘恭很不满,曾对左右说,等他亲政后,一定要对吕氏集团进行清算,关键是还要为母亲报仇。

这个话传到了吕后耳朵里,这下完了,孙子立誓要清算奶奶。这还得了,吕后找个借口就把刘恭给废了,囚禁深宫,没多久就派人把他给杀了。

奶奶杀了孙子,这仅仅是开始。

吕后临朝称制后,不但引起了刘氏宗亲的强烈不满,更重要的是让西汉开国功勋集团深感不安。原因很简单,功勋集团可以不在乎皇帝是不是姓刘,却很在乎开国功勋集团在朝中的权力是否巩固,利益是否被分割。

而吕后所做的一切对开国功勋集团来说,就是对他们权力和利益的分割。吕后重用吕氏宗族,吕产、吕禄、吕台、吕通等吕后的兄弟,侄子等人被封为王,而且把持了朝中重要的权柄,这对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勋来说是极大的威胁,不但要分他们的权,还随时有可能被清理出权力核心圈。

开国功勋集团很不满吕后的做法,但是这群老狐狸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吕后的不满,陈平、周勃等人依然保持着对吕后的极大尊重和顺从。

吕后杀死了自己的孙子刘恭后,又立了刘盈另外一个儿子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吕后完全不需要考虑孙子的想法,刘盈生了六个儿子,杀了一个,还有五个,完全可以慢慢来。

刘弘登基没有多久,吕后驾崩了。这个时候,朝中的刘氏宗亲联合开国功勋集团发动了倒吕的政变,大家等这个时机等得太久了。

吕后死后,吕氏那些被封的王、候外戚完全不是那帮开国功臣的对手。陈平、周勃等人追随刘邦南征北战打天下的时候,吕氏那帮外戚还在乡下种田呢。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三下两下就收拾了吕氏外戚,朝中的吕氏势力一扫而空。这个时候,他们遇到了两个难题:

1、后少帝刘弘能不能继续当皇帝;

2、如果另立新君,谁又能继承正统?

陈平、周勃等人收拾了吕氏外戚,却发现有个最大的吕后后裔无法处理,那就是吕后的孙子——后少帝刘弘。他长大亲政后,会不会清算功勋集团?毕竟是这帮人将他的外戚全部铲除,刘弘会不会为吕氏翻案。

刘弘绝对不能继续当皇帝,陈平和周勃一致这么认为,既然刘弘不能当皇帝,刘盈的其他儿子们也不能当皇帝,那就只能重新选一支刘邦的旁支来继承大统。

陈平、周勃选来选去,只有代王刘恒最适合,此人已经成年,并且在所有刘氏子孙中口碑很好,温良恭亲,治理代国颇有建树。陈平和周勃决定立刘恒为帝,并派出了使者前往告知刘恒,让其即日启程前往长安继承皇帝位。

既然要刘恒继承皇帝位,那么未央宫里的那位刘弘怎么办,废了?废了不如杀了,杀一个刘弘不如杀了刘盈所有的儿子。

陈平和周勃的这个决定现在想来就不寒而栗,曾经对刘邦是如此的忠诚,与刘氏皇族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到了权力的争夺面前,一切都是那么血淋淋。

陈平和周勃派出使者后,太尉周勃就率禁军杀入皇宫,将后少帝刘弘和他的另外四个兄弟全部杀死,并对外宣称刘弘等人并非刘盈亲生,这个理由估计天下没人信,功勋集团也知道没人信。这重要吗?

代王刘恒得到了陈平和周勃发出的迎帝邀请后,经过几次试探,他才出发前往长安。最后被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拥立为皇帝,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怎么就那么顺利的得到了陈平和周勃的拥护呢?这其中有一个比较诡异的事情让后人生疑。刘恒的正妻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与正妻生有四个孩子,在同一年夭折,后世通过考证各种资料发现,吕后之所以能够放刘恒到代国就藩,并且还带走了刘恒的母亲薄姬前往。

这很不一般,吕后对待刘氏子孙是非常残酷的,至少不可能让其母跟随藩地。吕后能够让刘恒带着薄姬去了代国,那是因为吕后将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恒做正妻。这下就全明白了,为何刘恒在继皇帝前的正妻莫名死亡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她的四个孩子更是同年夭折。

刘恒向功勋集团递交了“投名状”,这也是他能够得到皇位的最关键原因,他向陈平、周勃等功勋集团表达一个信号:与吕氏外戚做彻底的切割,绝对不会清算功勋集团。

大家看到这里,心里有没有一股寒意?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吕后执政掌权时期,即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在位的16年间,吕后屠杀了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四个(赵王刘如意、赵王刘恢、赵王刘友、燕王刘建)。吕后去世时,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作为太尉的周勃和丞相陈平刚刚联手朱虚侯诛杀吕后族人,肯定不会让亲吕的后少帝继续做皇帝(他们也担心后少帝长大后清算他们)。此时,具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第二,淮南王刘长是在吕后身边长大的,和吕后关系比较亲近(对于陈平和周勃来说跟后少帝继续在位没有什么区别)。齐王一脉手里本来就掌握着大量军队而且齐王母亲一系力量比较强大,如果齐王一脉登基称帝陈平周勃只能在帝王和外戚的夹缝中求生存,无法有效掌握权利。代王一系薄氏家族没什么根基,代王刘恒也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有利于周勃和陈平掌控权利)。第三,刘恒政治宣传做的比较好(薄姬被刘邦宠幸前,梦到有青龙盘于其身)。同时,刘恒把代国治理的比较好,贤名远播。第四,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刘恒比较有眼色,识时务,懂大局。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和周勃联手朱虚侯刘章诛吕时,及时处理掉在吕后安排下嫁给他的吕氏代王后和他和代王后的四个儿子(间接对陈平和周勃表明了决心和态度)。同时,在大家争着继承的时候不急于表现自己(间接告诉陈平和周勃,只有你们拥立我做皇帝,才能有效的长久的保证你们的权利)。综上所述,就是汉文帝能继承皇位的最关键因素。

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汉文帝,即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前任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在那个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汉朝,刘恒能成为汉太宗,而他的大哥汉惠帝刘盈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足以证明他肯定是个优秀得皇帝。

刘恒的继伟,看似是汉宫宫廷斗争的一个偶然结果,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当时的情况是,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和以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为主的刘氏宗亲派形成了一种政治平衡,如果刘襄入主汉宫,则失去了平衡,所以,两派之间,需要寻求一个第三人来达到平衡的关系,而且当时,天下思定,汉初的休养生息已经深入人心,大汉朝已经从当初秦末的百废待兴上走向了强大,如果此时刘襄要贸然和功臣派开战,也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刘恒这位由不受宠的薄姬生下的代王,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当时功臣派觉得刘恒是一个比较懦弱的君王,理由很简单,但凡是不懦弱的都让吕后弄死了,而刘襄的刘氏宗亲派则觉得刘恒也是个不怎么会来事的人,反正也是刘家的人,至少在表面上不会反对,然后在静观时局之变,但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神奇,刘恒不仅仅不是一个懦弱的君主,他其实是个曾经卧薪尝胆的勾践,当他入主汉宫以后,他第一时间就开始控制了兵权,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坐稳了自己的皇位,在随后的几年里还平定了刘兴居的造反。

刘恒,他的文治武功其实并不会比所谓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康熙皇帝差多少,只不过他登基的时间,东方雄狮还在苏醒的过程中,此时的汉王朝,不能去寻求过多的武力,国家还需要时间来发展,就像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那样,刘启其实也是个喜欢战争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也就想北上征讨匈奴,但是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知道此时汉王朝需要和平,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积累,如若不是两位皇帝,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积累财富,汉武帝又用什么去打击匈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