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科尔沁算是古代蒙古诸部之中名气最大,也最尊贵富有的大部,尤其是在清朝时期,满蒙联姻大多都是满洲与科尔沁之间进行的联姻,与其他蒙古部族并没有与科尔沁之间这么亲厚。
清朝时期的科尔沁属于漠南蒙古,大致上就是如今的内蒙,处于扎鲁特部、扎赉特部、盛京将军辖地与黑龙江将军辖地之间,大致就是如今内蒙东部,即兴安盟与通辽两地。
最初,科尔沁地区本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的领地,“科尔沁”在当时成为哈撒儿后裔所属各个蒙古部族的泛称。像是比较著名的嫩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部、乌拉特部,甚至是青海和硕特部都属于科尔沁的部族分支,他们都是哈撒儿后裔的属部。
蒙元时代,孛儿只斤氏家族被称为“黄金家族”,元朝被明朝击退回到漠北以后,黄金家族的传承仍旧没有中断,直到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瓦剌太师也先诛大汗脱脱不花自立为汗,黄金家族的传承这才有所中断。但没多久也先就身死,脱脱不花的曾孙达延汗重新一统草原,驻于察哈尔境内,而这也使得蒙古的中心转移到了漠南地区。
明末清初,察哈尔是蒙古的中心,然而这个时候的蒙古实际上已破碎化,林丹汗名义管制之下的科尔沁、内喀尔喀、鄂尔多斯等部族实际上都各自为政。之后科尔沁带头与后金联合,而林丹汗选择与明朝结盟。
虽然按道理来说,察哈尔部属于最后的蒙古大汗的传承之地 ,但黄金家族却并非只有察哈尔蒙古这一支,科尔沁部也属于黄金家族的嫡脉后裔。后金崛起林丹汗深死以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被奉献给了皇太极,而林丹汗的妻妾大多也都改嫁后金皇室,成为满洲的妃嫔。而比察哈尔更早与后金结盟的黄金家族后裔科尔沁,自然获得了比察哈尔蒙古更尊贵的待遇。
所以从后金开始,到清朝中期,清朝后宫身份尊贵的蒙古后妃几乎都来自科尔沁,很少来自其他部族,而比较尊贵的清朝公主,也都是嫁到科尔沁部。
清朝时期的蒙古分成好几个部分:
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分成24部,有6盟49旗;
漠北蒙古又称外蒙古、喀尔喀蒙古,分成4部附2部,有4盟86旗;
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分8部8盟32旗;
此外还有青海蒙古5部30旗,西套蒙古2部2旗。
而蒙古各部的直属机构也不同,比如西套蒙古由理藩院与陕甘总督辖制,漠西蒙古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等分属管理。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你好!谢谢邀请。
我的回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科尔沁草原的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的形成,清朝蒙古地区的行政设置划分。
第一:科尔沁的地理位置
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领地,,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科尔沁区耸立在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位于日新月异的环渤海经济圈,处于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地带,扼华北、东北之咽喉,联京津冀、黑吉辽之枢纽。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
科尔沁草原现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称科尔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通辽市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双辽市、洮南市、白城市等地!
第二:蒙古部落是如何形成的?
蒙古族形成以前,地处北亚的蒙古高原、大漠南北地区先后出现过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一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历史上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西拉木伦河、大凌河、老哈河等诸河流域的大小部落的总称。公元前209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各部受匈奴人统治达3个世纪之久。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汉朝击败匈奴,匈奴举部西迁,这个时候,东胡人的一支鲜卑人逐渐占据了匈奴人的土地,鲜卑至此便强盛起来。其中起源于大兴安岭北部的鲜卑人的一支,拓跋鲜卑走出草原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148年,鲜卑也是第一个从草原走出来入主中原的民族。专家确认,拓跋鲜卑人所使用的是一种古代的蒙古语方言,他们是蒙古民族的先民。
公元3世纪后半叶,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从鲜卑联盟中分离出来,单独游牧于湟水与土河(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一带,自号契丹。500年后,契丹新贵族耶律阿保机崛起,建立了大辽王朝,统治中国北方209年,契丹也是第二个从草原走出来的民族。
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东西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室韦"。蒙古,是室韦人的一支,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属蒙古部的直系祖先。这些蒙兀室韦部落被当时的突厥人称呼为"塔塔尔"(汉籍为达怛,鞑靼)人。所以,可以称他们为室韦一鞑靼人。他们是原蒙古人,他们的语言保持着东胡后裔语言和方言的特点,这种语言和方言,应当叫做原蒙古语。这种原蒙古语与后来经过突厥化的古蒙古语有很大差别。据波斯人所著《史集》,"蒙古"是"质朴无力"的意思。"蒙古"刚开始形成氏族部落时,大概是个弱小的部落,后来随着他的强大,逐渐成为闻名于世的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才有后来称霸一时的蒙古帝国。
第三:清朝蒙古地区的行政设置划分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众多部落(蒙古语称为"艾马克"),部落首领为"部长"(鄂拓克)或"汗"。清太宗时,依照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将原属于明朝的部分蒙古军收编为旗,是为蒙古的基本行政单位,其长官为札萨克或总管。旗下设"佐"(苏木),相当于乡。自此蒙古各部落被纳入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在地域上,蒙古地区大致分为察哈尔、内蒙古、西套蒙古、外蒙古(包括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六部分。
清代蒙古又分为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内属蒙古包括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等部,各旗由朝廷派遣官员(一般为总管)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对各旗长官(札萨克)进行监管。清代的盟是监察机构,并不能视为一级政区。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又被称为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乾隆以后定为二十四部,共四十九旗,设六盟。内札萨克各旗不但政治地位很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归附清朝的各部落称为外札萨克蒙古,包括漠北的喀尔喀四部、西套蒙古二旗、青海蒙古各部、科布多各札萨克旗、新疆旧土尔扈特部及中路和硕特部。外札萨克各旗无兵权,隶属于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其中喀尔喀四部后来演变为外蒙古。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欢迎指导。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历史正剧,《康熙王朝》曾创造了多个收视记录。
不过,经典度和热度从来和真实度不成正比,作为讲述康熙皇帝一生功过的影视剧,虽然影视剧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但其依托的二月河小说《康熙帝国》本身就与历史存在着较大出入,这导致本身和历史事实比如大相径庭。
而除了康熙,作为另一主角的孝庄太皇太后自然也是争议颇多,比如那句经典“我孝庄”,虽然这不是扮演者斯琴高娃的错,但作为历史人物还原者却对基本的历史事实视若无睹实在不该。
而除了口误,在影视剧46集版本第24集中,周培公临终前将被贬盛京后苦心孤诣绘制的《大清皇舆全图》献给康熙,而当康熙将底图展示给孝庄太皇太后时,激动的孝庄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即科尔沁草原。当时的她指向的是漠北蒙古的乌里雅苏台,而实际位置应该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作为活跃在北方数百年的游牧民族,蒙古在13世纪崛起后并建立了空前广阔的草原帝国后,很快盛极而衰,并彻底走向衰落分化。
14世纪,在明朝的打击下,北元在1402年灭亡后,蒙古各部恢复了鞑靼和瓦剌的古称。其后200多年,瓦剌和鞑靼相继崛起,始终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明朝前期,瓦剌强盛一时,1449年土木堡之变就是瓦剌的顶峰,不过其后迅速衰落,鞑靼崛起,并开始威胁明朝北方。
1480年,鞑靼中兴之主达延汗继位,并统一鞑靼,强盛一时。不过达延汗死后,鞑靼再度分裂,其早先分封给儿子的各部也纷纷自立。
1547年,土默特首领俺答汗继位,土默特部遂称雄漠南,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察哈尔部被迫东迁。随后1571年俺答汗与明朝封贡互市,土默特各部遂南迁到长城附近。
俺答汗死后,明朝虽与土默特部继续友好,但对察哈尔,科尔沁等部相当敌视,这给了后金可趁之机。
科尔沁部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周边,是蒙元帝国东道诸王,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后裔,因最靠近后金且历史上不属于达延汗部后裔,科尔沁部最先被后金征服并成为后金对抗察哈尔等漠南蒙古各部的有力盟友,察哈尔部林丹汗1634年被后金击败身死青海,1635年后金统一漠南蒙古。
因为最早归附后金,科尔沁部和后金关系最紧密,双方联姻频繁,孝庄就是嫁给了皇太极。
而漠南蒙古除了察哈尔和科尔沁,还包括土默特部。
漠北蒙古是达延汗统一鞑靼后,分封其子纳力不剌和格列山只分掌喀尔喀万户,后博迪汗将喀尔喀万户一分为二,纳力不剌一支向南迁徙漠南形成喀尔喀五部,格列山只一支则迁到了蒙古中部成为外喀尔喀部。
喀尔喀蒙古占据今天的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等地,清朝初年形成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赛音诺颜汗部,统称喀尔喀四部。
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相比之下,漠西蒙古比较特殊,是蒙古化的突厥人,瓦剌衰落后被迫西迁,占据着西域广大地区。
瓦剌西迁后,分裂为杜尔伯特、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以及辉特等小部。明末,准噶尔崛起,土尔扈特不堪忍受压迫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后来不堪沙俄压迫在1771年即乾隆年间万里归国;和硕特部早先占据南疆,后被准噶尔排挤迁移到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和硕特汗国,1716年被准噶尔消灭;杜尔伯特部在乾隆时期遭到准噶尔攻击被迫内附清朝。
因为准噶尔汗国强盛一时,因此成为清朝和沙俄的劲敌。清朝从康熙时期1690年的乌兰木通之战开始,经历了1696年昭莫多之战,1717、1722年驱准入藏之战、1723年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1731年和通泊之战等激烈拉锯战,到1759年统一天山南北,前后耗时70年最终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完成了疆域的大一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科尔沁蒙古的概况科尔沁蒙古地处漠南蒙古的东部,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辽宁省昌图、法库、彰武以北,吉林省四平、怀德、长岭、白城以西,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通辽、科左中旗、科右中旗及乌兰浩特市以北一带。清朝时,其四至为:东界扎贲特蒙古、西界扎鲁特蒙古、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索伦。该部共6旗,与其东部的扎资特旗、郭尔罗斯两旗、杜尔伯特旗共10旗组成哲里木盟。
科尔沁蒙古领主的始祖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博尔济吉特氏。清代,诸如科尔沁、扎赉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西套阿拉善、青海和硕特等部蒙古的领主,都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
明朝洪熙年间,科尔沁蒙古的领主为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该部为瓦喇(即额鲁特,又称卫拉特)蒙古所破,避居嫩江,因同族有阿鲁科尔沁,乃号嫩科尔沁以相区别。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人,长名博第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次子名诺扪达喇,号噶勒济皋诺颜。博第达喇的9个儿子中,有5个儿子的后裔成为哲里木盟下科尔沁、扎赉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几部蒙古各旗的领旗扎萨克。其中长子齐齐克,其子孙分领科尔沁右翼中旗、右翼前旗;次子纳穆赛,其子孙分领科尔沁左翼中旗、左翼前旗、左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则是由诺扪达喇的子孙承领。
以上便是科尔沁蒙古两翼六旗领主的血缘关系,并见下表所示。
二、蒙古诸部的划分1、元朝时期蒙古诸部
在元朝境内,蒙古族人分布得相当广泛。大体上可划分为三大分布区:
一是漠北地区。
元代漠北仍是蒙古人的主要聚居地区。忽必烈迁都燕京后,统治中心南移,以哈刺和林为中心的蒙古地区遂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最初是在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执掌当地军政事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置和林总管府。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名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为行省治所。
《元史》称:“岭北行省,控制一方,广轮万里”,可见其辖境之广大。该行省范围,东至哈刺温山,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甘肃行省接界。行省北面辖境更为广远。清人何秋涛在其《朔方备乘》中考订元岭北行省“盖自金山、杭海、兴安岭以北,直抵北海之地皆隶之”。实际不止限于北海(元代又称大泽,今贝加尔湖)之地。元人耶律铸在其《双溪醉隐集》内“丁零”诗注中说,太宗窝阔台曾“诏和瑞等入北海,往复数年,得日不落之山”。该地应在北极圈内,即今叶尼塞河下游之东的普托腊纳山脉。由此可知岭北行省北界已达叶尼塞河河口一带。
在元代,以和林为中心的岭北地区,被视为蒙古族“祖宗根本之地”。元世祖忽必烈时虽然统治中心南移,但诸王封地仍是岭北行省境内的一类特殊地区, 诸王分领本爱马( 又称投下、位下),形成大小不等的藩领。岭北行省东部自翰难河、怯绿连河中游以东,为成吉思汗诸弟棚只合撒儿(其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封地在今呼伦贝尔地区一带)、合赤温(其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封地在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其以北)、别勒古台(其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封地在今鄂嫩河与克鲁伦河中游一带)等“东道诸王”封地。
大泽(今贝加尔湖)周围为火里秃麻道牧地,居住着火里、八刺忽、秃麻、不里牙惕等部。薛良格河(今色愣格河)原儿乞部地划为逊都思千户领地。八河流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为幹亦刺驸马(封延安王)驻地。唐麓岭(今萨唐努山)北为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辖地,分布着乞儿吉思、撼合纳、谦州、益兰州、乌斯等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为八邻万户豁儿赤的世袭领地。八邻部领地以南,按台山(今阿尔泰山)以西至也儿的石河为窝阔台后王秃满(封阳翟王)的封地。
二是漠南及东北、西北等地区。
大漠以南、阴山以北主要是汪古人的居地。汪古部原住金边墙以外,其中心为黑水(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附近的按打堡子。蒙古灭金后,汪古又据有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村)和集宁(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巴彦塔拉土城子)等地。打堡子后来改名德宁(今内蒙古达茂旗鄂伦苏木)。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元代都升为路,各领一县,是汪古领主赵王的直属领地。
1214年,成吉思汗将新占领的漠南东部金朝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与功臣。灭掉西夏以后,原属西夏领土的今鄂尔多斯、贺兰山、额济纳河、河西走廊等地相继被分封与诸王驸马。例如以特薛禅后代为首的弘吉刺部,1214年的受封地在今内蒙古锡林格勒盟东北部和昭乌达盟西北部一带,元代属全宁路(路治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城)和应昌路(路治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
宁昌路(路治在今辽宁省法库县西)为亦乞列思部封地。上都路在元初为札刺儿部、兀鲁郡王营地。永昌路(路治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属宗王阔端封地。沙州路(路治在今甘肃省敦煌)隶属于八都大王。山丹州(今甘肃山丹县)为阿只吉大王封地。今河套部分地方为忽必烈之子忙哥刺的领地。大批蒙古部民随着所属贵族封建主南迁,逐渐形成了漠南蒙古族聚居地区。
三是驻牧于辽阳行省内的蒙古人。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跟随封地在这里的诸王勋臣一起迁徙来的蒙古部众。例如帖木格·斡赤斤,封地在今黑龙江省肇东、伊春一带。另有木华黎国王、兀鲁忙兀等部的部众,以及从云南调到东北的营王所部,他们主要分布在辽阳行省西南的草原地带。
另一个来源是先后被遣往该地区担任镇戍的蒙古军,他们分布面更广,但其戍守重点,仍是以辽河为中心的行省南部。元朝时,一些蒙古贵族被分封到今青海地区。例如弘吉刺部的昌吉驸马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封宁濮郡王,出镇西宁州。其弟脱脱木儿于延祐四年(1317年)进封为岐王,镇守在涅水下游与逆水(今庄浪河)一带。
此外,在青海的蒙古宗王还有:西宁王忽答里迷失与速来蛮、威武西宁王出伯、宁王卜烟帖木儿等,他们镇守在今柴达木一带地方。以上诸王都拥有部属,估计当时蒙古族在青海的人数,当以万计。
2、明朝时期的蒙古诸部
鞑靼部
明代蒙古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称呼一个民族,习惯上按其大小,以一个概数称之,如“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三万女真”、“三万高丽”等。自称全蒙古为“都沁·都尔本”,意为“四十四万蒙古”。又将自身分为两大部分:蒙古本部,即东部蒙古称为“都沁”,意为“四十万蒙古”;西部蒙古称为称“都尔本”,意为“四万卫拉特”。
自元末惠宗妥欢贴睦尔至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均称蒙古本部为“四十万蒙古”,包括明朝后期的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后金太祖努尔哈赤等也如此称之。明朝人则称之为“鞑靼”,称其大汗为鞑靼可汗”。
其部落众多,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和东部蒙古所有名义上的属部,但不包括西部蒙古的卫拉特(瓦剌)。这些部落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地区。
明初蒙古本部(即所谓四十万蒙古)中,有从大都及各地北徙的蒙古皇室、宗王、大臣、将领的部众。但更多的应该是原游牧于这些地区的蒙古部落,如守护成吉思汗禁地的兀良哈部、纳哈出的札剌亦儿部,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还有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等后裔的部落等。
明代蒙古人同样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一是他们认为成吉思汗的家族(即黄金氏族)是蒙古的正统,其他被成吉思汗收服的部落如克烈部、汪古部、札刺亦儿部、阿速部(即阿苏特)、兀良哈、斡亦剌(即卫拉特、瓦剌)等虽然也被视为蒙古的一部分,但它们是蒙古的属部;二是他们认为元室是蒙古本部的正统,元室后裔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明蒙洪武战争后大汗权威衰落,但元裔大汗仍然是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共主;
三是大汗的长子是蒙古的正统,只有长子绝嗣、被废杀或一时找不到合法继承人时,才立其他诸子为大汗。在这些正统思想支配下,非黄金家族的蒙古领主、非元裔的诸王、非长子继位人要想夺取汗位是很困难的,虽然也有得逞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回到正统继承人手中。
瓦剌部
卫拉特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群,蒙元时期汉译为斡亦剌、外刺等;明代汉译为瓦剌,东部蒙古人称之为“都尔本卫拉特”(四万卫拉特);清代译称为额鲁特(厄鲁特)、卫拉特等,今通称卫拉特。初居于谦河流域(今叶尼塞河上游)及以东的浩瀚森林之中从事狩猎、捕鱼和游牧,为“林木中百姓”的一部分,“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支各有某个名称”,当时“他们的外貌和语言与蒙古人相似”。
元太祖二年(1207年),成吉思汗命其长子术赤领右手军去征服林木中百姓,斡亦刺的首领之一忽都合别乞率先归降,并导引术赤军收服斡亦剌诸部和其他林木中百姓,其后,忽都合别乞又助成吉思汗镇压秃马惕部落的反抗。
为此,成吉思汗将收服的斡亦刺诸部编为四千户,令忽都合别乞管辖,“并由他指定千夫长”,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管辖。成吉思汗又与忽都合别乞等斡亦刺贵族世代结为姻亲。据史籍记载,蒙元时期,懒亦刺贵族之女被选入成吉思汗家族的皇后和王妃达12人,而成吉思汗家族的公主、宗室女下嫁斡亦剌贵族者亦达16人。
由于与成吉思汗家族世代联姻,使它在蒙古处于显赫的地位,他们一直以皇帝的贵戚、皇后的后裔自居。
元末明初,卫拉特人的居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巴图特、厄鲁特(主要为吉利吉思人)等部从谦河流域向西南迁入控奎河、札卜罕河和科布多河流域;土尔扈特等部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东南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北部;绰罗斯部进入哈密北山一带。未迁徙的卫拉特人仍居于谦河流域。
明初,四卫拉特的西南方为别失八里(后改称亦力把里,即东察哈台汗国),东接蒙古本部,北邻乞儿吉思(元代译称言利吉思)和失必儿等部。明前期,由于蒙古本部的战乱,卫拉特趁势崛起,向东扩张,一些蒙古本部的属众西投卫拉特,或被卫拉特兼并,以乌济叶特人为主的和硕特部也加入卫拉特。
宣德年间(1426一1435年),元裔脱脱不花兄弟西投卫拉特,与绰罗斯部领主脱欢结合,兼并了阿鲁台、阿台(阿岱汗)等人一些部众。这时卫拉特已占据了蒙古本部的大片领地,绰罗斯等部还深入到亦力把里境的天山南北一带。
从蒙元时期的斡亦剌四千户到明初的四万卫拉特(瓦剌),再到明末的四卫拉特,其部落组成不断发生变化,有一个分化组合的过程。
北元初期,蒙古文献中所指的“四万卫拉特”,也是按卫拉特的势力大小表示出的一个概数,它与东部蒙古人习惯称之为“四千户”、“四万户”有关。其部落数目及支系是很多的,但据图巴的《蒙古黄史·四卫拉特之世系》、张穆的《蒙古游牧记·额鲁特蒙古总叙》以及托忒文文献《和鄂尔勒克史》、《蒙古溯源史》等所载,明代卫拉特诸部中最为著名和强大且较稳定的部是辉特、土尔扈特、绰罗斯(后分为杜尔伯特和准噶尔)、和硕特。这些部在不同时期,随着其势力的消长,先后起着盟主的作用。
兀良哈三卫及科尔沁等部
明前期,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以东直至女真地区,驻牧着许多蒙古部落,其中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济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人数众多,势力较强。另外还有弘吉刺、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部。这一时期的内外战乱,使这些部发生了许多变化.札剌亦儿部纳哈出所领的20万部众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部被明军收降,部分溃散的部众多并入其他部,达延汗时,左翼喀尔喀万户中,尚有其属众。
所谓“兀良哈三卫”,亦称“朵颜三卫”。指的是明朝在东北所设的朵颜、泰宁、福余三个蒙古卫其部众分别是由兀良哈、翁牛特、乌济叶特为主组成的,明人以“兀良哈三卫”统称之。
兀良哈为一个古老的部落,初分布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肯特山)至巴尔忽真隘(今巴尔古洋河流域)一带,后归属蒙古,参加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战争,其著名战将者勒篾、速不台、察兀儿孩等,在成吉思汗建国时被封为千户长。
速不台子兀良哈台曾西征至东欧,与忽必烈南灭大理、南宋。蒙元时期,该部即发生分化,部分“森林兀良哈人”西迁加入卫拉特;大部分人留在肯特山一带,担负着守护成吉思汗禁地(葬地)的神圣职责,明中期成为著名的左翼兀良哈万户;另一支元中叶以后在者勒篾后人率领下,跟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子额勒只带,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元朝设“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治之,其中混合有东迁至肇州的兀速憨合纳思、吉利吉思的部众。明代,成为朵颜卫的主要部众,并以朵颜山为卫名,但自称仍为兀良哈。
翁牛特,明代汉籍又作往流、罔留、翁流、翁牛等,均为蒙古语“翁里郭特”之简译,意为“有王的人们”。明代分别出现于明初故元辽王阿札失里(成吉思汗末弟斡赤斤后裔)的属部和明中期毛里孩王(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后裔)的属部。蒙元时斡赤斤的封地在大兴安岭以东的语剌沐涟(今松花江)和纳语沐涟(今嫩江)流域,并节度辽东等地军国重事,其后人被元朝封为辽王,子孙嗣封。
至辽王阿扎失里,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率部投明朝,翌年,明设泰宁卫以居之。因其驻牧地包括元代的泰宁路,故以泰宁卫名之。其主要部众为翁牛特部,自称为“往流”。别勒古台的封地本在大兴安岭以西,斡难河(今鄂嫩河)流域和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流域之间。其子孙被封为广宁王,与辽王并辖兵马。
其孙子爪都,曾被忽必烈派驻辽阳行省的陈河(今黑龙江省的汤旺河)任探马赤,故别勒古台的后裔有一支驻牧于大兴安岭以东,其部落亦名翁牛特。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在《明实录》中所记载的毛里孩王,是别勒古台的后裔,部众亦称翁牛特,与泰宁卫的往流(翁牛特)各自独立成部。毛里孩王率部活动于大兴安岭东西,西至河套,攻杀喀喇沁部领主孛来,立摩伦(脱脱不花长子)为可汗,向东征服兀良哈三卫,一度称雄于蒙古。毛里孩死后,该部衰落。
明初居于瑚裕尔河至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的乌济叶特、兀良哈、翁牛特诸部落,处于明朝和北元之间,其居地成为明军北上或北元南下的战略要地,其得失向背都会对南北的形势产生重大影响,故有明一代,北元和明朝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明末,后金也加入了角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科尔沁草原
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内蒙古地区部族
1、察哈尔部:
2、察哈尔八部(鄂托克)
(1)克什克腾部
(2)浩齐特部
(3)敖汉部
(4)奈曼(乃蛮)部
(5)苏尼特部
(6)乌珠穆沁部
(7)察哈尔万户的阿喇克卓特部、主亦惕部
(8)多罗特部
3、内扎萨克八部:
(1)科尔沁部—嫩科尔沁部
(2)阿鲁科尔沁
(3)杜尔伯特
(4)郭尔罗斯
(5)扎赉特
(6)四子部落
(7)茂明安
(8)乌拉特
4、内五部喀尔喀
5、巴林部
6、弘吉刺惕部
7、翁牛特部
8、阿巴噶部
9、阿巴哈纳尔部
10、鄂尔多斯部
(附)达尔扈特(达尔哈特)人
11、土默特部、蒙古勒津(蒙郭勒津、蒙古贞)部
12、永谢布、阿苏特、喀喇沁部
13、巴尔虎部
14、兀良哈—乌梁海蒙古
15、依克明安
16、布里亚特
二、漠北蒙古外喀尔喀诸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赛音诺颜汗
三、漠西蒙古
1、和硕特部
附:西藏的达木蒙古
2、阿拉善和硕特
3、辉特部
4、准噶尔部
5、杜尔伯特部
6、土尔扈特部
7、乌梁海人(兀良哈)
附:图瓦人
8、扎哈沁人
9、明阿特人
附:科布多大臣辖区
附:喀尔喀人
四、蒙古地域之外的蒙古人
1、卡尔梅克人
2、布里亚特人
3、图瓦人
4、阿尔泰人
5、哈扎拉人
五、与蒙古有关联的其他民族
1、钦察人
2、鞑靼(Tatar或Tartar)人、塔塔尔族
3、诺盖人
附:诺盖分支部落简介
4、乌兹别克人
5、哈萨克人
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是现在内蒙古的什么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样划分的?
现在的科尔沁草原
现在的科尔沁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通辽市部分地区,西接锡林郭勒草原,北邻呼伦贝尔草原,总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是清初科尔沁草原的十分之一。科尔沁草原境内有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霍林河纵横交错,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境内有大青沟、特金罕山、蒙格罕山、科尔沁湿地、五角枫保护区等自然景观和辽代古城、金界壕、科尔沁十旗会盟地旧址、达尔罕王府、图什业图王府等人文景观。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部的历史科尔沁部的始祖是元太祖铁木真胞弟哈布图哈撒尔。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帝国。在铁木真及其诸子弟看来,大蒙古帝国是他们家族的共同财产,而这份财产继承自铁木真之父也速该。尽管也速该死后蒙古部落四分五裂,但是铁木真成年后最早收复的也是也速该的原属子民。所以,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铁木真必须将诸子弟应得的份子分给他们,于是,就形成了大蒙古帝国的左右翼各兀鲁思(封地)。右翼(西道)各兀鲁思由铁木真的三个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及其后裔组成,他们成为了蒙古四大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翼(东道)各兀鲁思由铁木真的四个弟弟及其后裔组成;居中的是大蒙古国的汗廷,即中央兀鲁思,由成吉思汗及其幼子托雷统领。
哈撒尔雕像
哈布图哈撒尔又称拙赤哈撒尔,“拙赤”是名字,“哈撒尔”是“猛兽”的意思,说明他是一个十分勇猛的人,而“哈布图”是“神箭手”的意思。哈撒尔在辅佐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帝国时,立下了丰功伟绩。铁木真曾说:“有别里古台之力,哈撒尔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所以,在铁木真分封诸弟的时候,特别看重与他患难与共的胞弟哈撒尔,就把额尔古纳河以西,包括南边的海拉尔下游,呼伦湖、贝尔湖一带封给了哈撒尔。1818年,人们曾经在额尔古纳河的支流乌卢龙贵河的上游乌儿墨儿河附近发现一块移相哥石,因此,此处可能是哈撒尔家族的统治中心。
铁木真时期,哈撒尔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因为善射,其后裔部众遂有了“好儿趁”之称。好儿趁亦译作“科尔沁”,词义为“箭筒士”,于是,“科尔沁”便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了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哈撒尔古城遗址
1368年秋,徐达率领的明朝北伐军攻陷了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退居漠北,从此,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了北元流亡政权和明朝对峙的“新的南北朝时代”。元朝政权的统治者由于汗位之争,长期以来,就与西北窝阔台、蒙哥、阿里不哥系诸王隔阂很深。特别是元朝末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元顺帝曾经调西北诸王前来支援,想不到的是,奉诏前来的窝阔台系诸王却趁机在上都发动了叛乱,要元顺帝让出帝位。虽然他们的叛乱最终被平息,但是元顺帝在放弃元大都北上的时候,拒绝了一些大臣提出的与西北诸王共图复国的大计,而是冒险选择退回到了蒙古人的祖源之地,即东道诸王(包括哈撒尔后裔的科尔沁部)的封地。
北元流亡政权迁到东道诸王的封地以后,北元与东道诸王后裔兀鲁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面对共同的敌人明朝,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搁置了争议,成为了最忠实的盟友。其结果就是北元流亡政权成功的将明朝北伐大军的目光吸引到了这里,东道诸王的领地也就成为了北元政权和明朝决战的主要舞台,特别是1388年,明朝大军在捕鱼儿海突袭了北元政权,北元汗廷遭受了毁灭性打击,蒙古大汗脱古思贴木儿被迫西迁,结果还是被西北诸王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害。
哈撒尔古城遗址
脱古思贴木儿被杀以后,北元政权彻底进入了四分五裂的时代,游牧于东北地区的东道诸王后裔失去了屏障而直接面临明军的威胁,他们甚至为了自保而归附了明朝。比如,游牧于兴安岭以南嫩江以及洮儿河、绰儿河流域的铁木真幼弟斡赤斤的后裔阿扎失里就请求归附明朝。明朝于是就在此地设立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并任命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
根据蒙古帝国的祖训,诸王的兀鲁思神圣不可侵犯,身为铁木真子孙的帝国大汗也不得侵夺,因此,即使斡赤斤及其后裔一再叛乱,甚至被处死,但作为家族财产的兀鲁思一直得以保留,而斡赤斤的后裔归附明朝后,就给了蒙古大汗侵夺其封地的理由。1546年,蒙古大汗库登汗为了避其族叔俺达汗之锋芒,与哈萨尔第十四世孙科尔沁部左翼首领奎猛克塔斯哈喇、喀尔喀左翼首领虎喇哈赤越过大兴安岭南下游牧,瓜分了斡赤斤的后裔统领的泰宁、福余、朵颜三卫。
科尔沁部左翼首领奎猛克塔斯哈喇南下之时,其弟弟巴衮、布尔海及其部属则没有跟随一同南下,仍居呼伦贝尔。从此,科尔沁部分为岭南和岭北两大部分。奎猛克塔斯哈喇统领的岭南部分因为游牧于嫩江流域,故称为“嫩科尔沁”;岭北部分则称为“阿鲁科尔沁”。阿鲁就是“山阴”或者“岭北”的意思。后世所说的“科尔沁”主要是指嫩科尔沁,其实,阿鲁科尔沁、四子王、茂明安、乌拉特都是科尔沁部始祖哈撒尔的后裔。
科尔沁部与女真人的关系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其首领努尔哈赤的多年经营下迅速崛起,他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又把目光盯上了嫩科尔沁部控制的东海女真的扈伦四部。这不仅威胁了扈伦四部的安全,也损害了嫩科尔沁的切身利益。1593年,以叶赫部为首的扈伦四部就与嫩科尔沁部组成了“九部联军”共同向努尔哈赤发起了攻击,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古勒山战役”。
沈阳故宫
古勒山战役最终以九部联军惨败而告终,奎猛克塔斯哈喇的曾孙翁果岱、明安、莽古斯逃亡。努尔哈赤为了笼络嫩科尔沁部,一方面采取政治联姻手段,娶了明安的女儿及明安弟洪果尔的女儿为妻;一方面努力教唆翁果岱的儿子奥巴开始称汗,挑拨嫩科尔沁部与林丹汗的矛盾。
努尔哈赤之所以积极与嫩科尔沁部联姻,其目的是为了将铁木真黄金家族的血统输入到自己的家族中,提高家族在女真各部中的地位,强化其政权的传统权威;努尔哈赤之所以教唆奥巴称汗,这是因为,按照以右为上的蒙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哈撒尔后裔的科尔沁家族,只有哈撒尔嫡系后裔的茂明安部的首领才是科尔沁万户的宗长,也才能拥有汗号。所以,作为哈撒尔的非嫡长系后裔的奎猛克塔斯哈喇家族,他们只能称“巴图鲁”,而不能称为“巴图鲁汗”。
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王府
称汗之后的奥巴深知林丹汗不可能漠视他的行径,为求自保,就有意加强与努尔哈赤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奥巴不久以后又接纳了叛离林丹汗的叔祖歹青,引发了林丹汗率部围攻奥巴居住的格勒珠尔根城(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吉日格古城遗址)。自知不敌的奥巴一方面与林丹汗求和,一方面向努尔哈赤求援。努尔哈赤于是派他的儿子莽古尔泰、扈尔汉率领5000精骑兵前来援救。当努尔哈赤进兵到农安塔(今吉林农安县)时,林丹汗见腹背受敌,便撤兵了。格勒珠尔根城解围之后,奥巴亲自前往女真谢恩,并与努尔哈赤斩白马乌牛盟誓,正式结成反林丹汗的军事联盟。
林丹汗病逝以后,努尔哈赤征服了蒙古各部。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领主齐聚沈阳,共同推举皇太极为蒙古大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于是,清政府正式肢解了科尔沁部,划为左右两翼四部十旗,并定期会盟于哲里木(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境内),故称之为“哲里木盟”。
科尔沁左翼后旗僧格林沁王府
其中:右翼五旗分别是:
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
左翼五旗分别是:
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
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是哈撒尔二十一世孙,莽古斯的亲孙女,她的哥哥就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
近现代的科尔沁诸旗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建立后,根据行政区划的需要,部分科尔沁旗被撤销:
- 位于科尔沁东南部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被撤销,先后析出了今辽宁省法库县、康平县,部分划归辽宁省彰武县后,其余全部划归科尔沁左翼后旗;
- 位于科尔沁北部的科尔沁右翼后旗被撤销,析出了今吉林省镇来县、德惠县,部分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
- 位于科尔沁东北部的郭尔罗斯被撤销,析出了今黑龙江江肇州、肇东、肇源三县。
没有被撤销的科尔沁旗也被进一步分解:
- 郭尔罗斯前旗境内析出长春厅、农安县、长岭县,长春厅后改为长春县,后并入长春市;
- 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析出奉化县、怀德县,奉化县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怀德县就是今天的吉林省的公主岭市;
- 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析出了昌图厅,后改为昌图县,隶属于辽宁省铁岭市;
- 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析出了洮南府、洮安县、开通县,洮南府与洮安县合并,就是今天的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县;开通县就是今天吉林省白城市的通榆县;
- 扎赉特旗境内析出了大赉县,现在成为了大安县的一部分;
- 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析出了澧泉县,就是今天兴安盟的突泉县;
- 杜尔伯特旗境内析出了安达直隶厅,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安达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