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古代后妃依附于皇帝而存,一旦皇帝驾崩,皇后自然不必说,但大多数寻常妃嫔的命运就五花八门了。对于先帝留下的遗孀,历朝历代的处置方法也不尽相同。

第一,成为皇太后或者王太后

古人礼法制度森严,先帝驾崩新帝登基,若是新帝为中宫所生,那么先帝皇后自然就是皇太后,而若新帝是妃嫔所生,那么他的生母也可能得以晋封为皇太后。最出名的就是同治帝载淳登基后,咸丰帝正宫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而载淳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则为圣母皇太后,两宫同尊。

当然,在唐朝以前,若是庶出皇子成为皇帝,而其母亲身份又太低,那么只能晋封为太妃而非皇太后。

汉朝时期仍旧保留分封制,先帝驾崩后,若是生育了皇子并且分封的后宫妃嫔,可以前往自己儿子的封地成为王太后。比如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姬,当年在刘邦驾崩后就与受封代王的刘恒一起前去了代国。

第二,为先帝殉葬

其实妃嫔为先君殉葬的做法,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而进入封建王朝以后,除了辽、金等非汉人王朝之外,施行殉葬制度的朝代并不是没有,但也并不多见,而最出名的就是明朝。

明朝建立以后,不知何故突然恢复了被中原摒弃千年的妃嫔殉葬制度,一旦皇帝驾崩,后宫之中被选定的妃嫔就可能被迫殉葬,去地下继续侍奉先帝。直到明英宗时期,英宗朱祁镇留下遗诏废除了殉葬制度。

第三,守陵或者出家

隋唐时期,皇帝驾崩以后,妃嫔们普遍还有两个去处,一个是皇陵,另一个就是寺庙道观。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古代妃嫔只要入宫就终生都是皇家之人,即便皇帝不在了,妃嫔们仍旧要为先帝守贞,最出名的就是女皇帝武则天,当年在太宗驾崩后曾在感业寺出家。

这种情况之下,要么将妃嫔发配皇陵去陪伴先帝,要么就剃度出家,成为道姑尼姑之类,常伴青灯。不过无论皇陵还是寺庙道观,都是孤苦凄清无尽头,很多妃嫔最终难以忍受选择自己了断,而通常皇家的解释就是“殉节”。

第四,集中养老

有些朝代对待先帝遗孀的方式稍微温和,就是将所有的先帝妃嫔集中起来养老。而历代皇宫之中,也有不少都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院”。先帝的皇后与妃嫔们,通通都住在一起,领取一定的供养生活。

清朝时,后宫有慈宁宫与寿康宫,不过大多数太后太妃都住在寿康宫中,慈宁宫除了孝庄太后之外并没住过几个太后。太后太妃们有固定的宫例银,平常里也是终日无聊无所事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聊天、打叶子牌之类度日。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先帝遗孀去向,在宫中养老也算是个折中的结局。

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对于后宫嫔妃处理方式历代不一。

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人殉指的是用活人为死人殉葬,被殉葬者就包括先王遗留下来的女人。这一制度汉以后几乎绝迹,到了元明清又有不同程度的复燃,朱元璋死时陪葬妃子就多达几十个,直到明英宗时才绝止。

《史记》中记载,“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新皇帝处理

没有人殉制度的朝代,一些先帝遗留的嫔妃命运还是不错的,如果遇上贤明的新皇帝,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 一般生育过子嗣的都会回到自己家中,不再留到后宫,这类多出自名门望族;

  2. 后代比较有权势的嫔妃则会升位;

  3. 部分妃子也愿意为先帝终生守陵墓;

  4. 嫔妃去出家做尼姑;

  5. 没有生育过的嫔妃足够幸运的话,会被新帝宠信继续留在后宫;

  6. 冷宫的妃子没有特赦则会终生留在冷宫;

  7. 迁入新建的宫殿群,实际上也是“冷宫”

这些都是没有丢掉性命比较幸运的。一入宫门深似海,纵观中国历史上,嫔妃们的下场还是比较不幸,她们地位低下,不能决定自身命运,全由他人掌控。

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说起古代帝王的生活让我们后世无不羡慕,古代帝王不但坐拥天下财富,还拥有天下第一的权利,不但如此让广大男士羡慕的莫过于古代帝王可以拥有无数美女,毕竟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被我们常常来形容古代帝王的众多妃子。可是我们通过历史可以知道古代帝王的平均年龄并不是很高,长寿皇帝屈数可指,古代帝王那怕到了老年依然把很多年轻女子纳入后宫,如此大的年龄差距必然会形成一个结果,古代皇帝驾崩之时这些妃子年纪并不大,甚至有些妃子依然是迷倒众生的美女。

当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妃子众多,让我们不仅产生一个疑惑,古代皇帝驾崩之后,这些年轻漂亮的妃子何去何从呢?

古代帝王驾崩之后所遗留下来的妃嫔可以说有的及其悲惨,有的可能昏昏碌碌的了此残生,当然也有幸福美满的妃嫔。他们在老皇帝驾崩之后无非几种结果,要么成为皇权的牺牲品殉葬,要么可以独居一处了此残生,要么凭借母凭子贵去子嗣封地和府邸幸福生活,当然也有成为新皇帝的妃嫔。

历史之中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邦驾崩之后的妃嫔,李世民驾崩之后所遗留下来的妃嫔,朱元璋驾崩之后的妃子,乾隆皇帝驾崩之后的妃嫔。

刘邦我们都知道第一位夫人是在其三十多岁才迎娶到的吕雉,后来刘邦几经辗转又迎娶了几位夫人,在刘邦驾崩之后他的妃子都尚在人世,吕雉掌权之后以残忍的方式处死了刘邦爱妾戚夫人。刘邦另一位夫人则回到其子嗣封地平安度日,虽然刘邦没有让几位夫人为其殉葬,可在刘邦死后这些妃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惨遭迫害,一个平安度日,可以说古代帝王驾崩之后,这些年轻漂亮的妃子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世民同样如此,其妃子众多,在李世民驾崩之后很多年轻漂亮的妃子尚在,其中比较著名的莫过于武则天,李世民不忍下令让这些妃子为其殉葬,只是让她们出家为尼。武则天在皇宫之时就深受后世之君李治的喜爱,在李世民去世之后与李治变成了另一种关系,通过两人的努力最终武则天成为了李治的妃子。李世民驾崩之后妃子的何去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妃子同样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有武则天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朱元璋驾崩的时候同样有很多妃子尚在人间,朱元璋吸取之前王朝的教训,在其驾崩之时留下遗诏,让那些没有生育的妃子为其殉葬。虽然朱元璋又重新开启了历史上的一大陋习,其实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举,毕竟之前王朝有太多先皇妃子祸乱朝纲和外戚专权致使天下大乱,朱元璋这么做也是为了明朝的基业。

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其妃子应该说是比较幸运了,乾隆没有让其遗妃为其殉葬,后世之嘉庆也并非没有仁孝的皇帝,其建造宫殿让这些妃子居住,让这些妃子相互照应了此残生,有子嗣的基本上让其回到子嗣府邸封地平安度日。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帝王驾崩之后他们的妃子并没有什么何去何从之说,毕竟古代女子地位并不高,她们需要仰仗男子生存。往往帝王驾崩之前的决定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妃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处境,真应了那句一入豪门深似海之说,古代皇室也是如此。

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古代皇权制度下,六宫妃嫔往往是制度的牺牲品。除非遇到皇帝生病或是皇帝本人不爱管理政事,自己恰好又擅长御下朝臣,处理政务,如果配合外朝的娘家兄弟,甚至逐步侵吞皇权,成功实现“阴阳反转”,君临天下,比如唐太宗身边,连“妃”一级都不算的武才人武曌。

 

不过,更多的六宫粉黛可没有武媚娘的运气,据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统计,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帝妻妾一共有821个。这里面除了新皇帝的生母以外,其他大多数的妃嫔都是在老皇帝死后,被新皇帝圈养宫中,吃斋念佛,等着油枯灯尽。当然,这还不算最惨,更惨的是生活在“人殉盛行”的倒霉朝代,比如明朝。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嫔妃会在皇帝过世以后被灌水银制成木乃伊,之后包括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景帝朱祁钰,都跟着祖宗有样学样,要求妃嫔在自己过世以后大规模殉葬。这种匪夷所思的逆行,直到明英宗在南宫复辟以后,才得到了制止。说来唏嘘,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取消殉葬的原因,可能是被钱皇后为自己被俘瓦剌哭瞎的眼睛而感动。

 

除明朝中前期以外,辽国的人殉也极为盛行,当时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未避免被殉葬,主动砍断自己的一只手腕作为代价,顺带还搭上一百多名大臣下地陪伴先皇。秦国作为皇权先行者,终秦一世,妃嫔殉葬更为恐怖,秦穆公死,177人殉葬,秦始皇去,妃嫔全部殉葬。西汉建立以后,因开国的首任皇后吕雉掌握实权,终汉一代,人殉渐渐废弛。

 

但历史总有异样,一旦嫔妃的亲生儿子继位大统,在以儒治国,以孝为先的文化土壤中,皇后或贵妃就能“母凭子贵”,升格成为皇太后,以后的生活就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娘家的兄弟子侄给力,太后情商又高的话,那就有可能纵横权力场几十年,比如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历经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康熙四朝,始终屹立不倒。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生杀予夺,权倾朝野,吓得张良隐退,老刘家都差点绝后。还有那个大家很熟悉的咸丰帝懿贵妃——慈禧,凭着小皇帝生母的身份,先是靠着小叔子奕䜣,卷帘听政,之后又靠着满、蒙、汉的利益权衡开始“和稀泥”,控制了大清江山长达半个世纪。

 

也有些妃嫔,没为皇帝生得一儿半女,但照样混的风生水起。皇帝在世时,独享宠爱,老皇帝过世后,又会被新的皇帝接纳或者被后人铭记。南唐后主李煜的娥皇与小周后,才艺卓绝,连雄主赵匡胤都不免动了心思。还有那个开创了中国“三寸金莲”女人小脚的南齐帝妃潘玉奴,以及陈后主妃张丽华的“玉树流光照后庭”,在中国音乐史上的留下了深刻烙印。

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我们常常会在宫斗剧中看到皇帝的妃嫔们斗得你死我活。其实也可以理解,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命运而战,特别是在皇帝死后他们会因为自己的身份不同而走向不同的命运。

皇帝驾崩后妃嫔们的去留,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宜。

不同的妃嫔有不同的命运

皇后。先帝的皇后一般都会成为皇太后。皇后的儿子贵为新皇,她也就可以继续保持她崇高无上的地位。

生有龙子的妃嫔。生有龙子的妃嫔们,他们的儿子一般都会被封为王爷,也有着自己的封地。这些妃嫔们在皇帝死后一般可以到儿子的封地去做太妃,颐养天年。

没有儿子的妃嫔。没有儿子的嫔妃命运就比较糟糕了,他们或是在冷宫孤独终老,或是被安排去给先帝守墓,最残酷的还有可能给先帝殉葬。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安排

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秦二世胡亥认为,让先帝后宫没有生儿子的妃嫔出居别处不太合适,于是下令集体赐死。

汉朝。汉朝或是遵从黄老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或是实行儒道治国。汉朝对先帝的妃嫔们处置就较为人性化,有儿子的可以跟随王子到藩国,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就是去了刘恒的封地代国;没有儿子的妃嫔要求去给先帝守陵,由朝廷供应衣食,如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就是在成帝陵园终了余生。

唐朝。唐朝时期,有子的妃嫔跟随儿子到封地当太妃,而无子的嫔妃则要出嫁为尼。例如,武则天在唐太宗去世后就曾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宋朝、清朝。宋朝和清朝的皇子都只有封号没有封地,所以妃嫔们在皇帝去世后都安置在宫里,直到老去。

明朝。明朝时期对妃嫔的处置最为残酷。朱元璋就有“责殉诸妃”遗诏,《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随后,“历成祖,仁、宣,亦皆用殉”,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不忍,开了新法度:“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殉葬制度才在明朝被叫停。

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度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就存在收继婚制,即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个别亦有子收庶母(父妾)为妻者。

汉元帝时,王昭君奉命和亲匈奴,被呼韩邪单于封为阏氏。呼韩邪单于去世后,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其他个例情况

东汉邓绥太后治理天下时期提倡节俭,对宫中规矩做了多项裁减,其中就包括对守陵妃嫔们的去留问题。

邓太后下令,如果为列位先帝守陵园的妃嫔家里有年老体弱、不能劳作了的老人,就让园监查证核实上报,邓太后再亲自面见和核对一遍她们家庭关系后,就可以随她们自己的意愿决定去留。邓太后这一次施恩,就有五六百孤独了大半辈子的女人重获了自由。

三国的曹魏时期,文帝曹丕死前下了一道遗诏,三夫人以下的低级妃嫔,在他死后都可以遣返回家。《资治通鉴》:“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

从历代妃子在先帝驾崩后的命运可以看出,有子与无子的差别很大。现在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宫廷里妃嫔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去争宠,那可是关乎他们后半辈子的命运啊。

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那皇帝驾崩了以后,妃子们该何去何从?

这个要分朝代了,一般来说,皇帝驾崩后,他的嫔妃要么是“升级”,要么是“殉葬”,当然还有出家的,或者搬去“寡妇院”。首先说下“升级”:“升级”就要看位分了,比如说新皇帝的生母就会“升级”为太后,凡是有地位的嫔妃,一概“升级”为“太”级,除了太后之外,还有太嫔、太妃等。

再者就是“殉葬”:殉葬在明朝十分的常见,也是最惨的下场。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皇帝驾崩后妃子要殉葬的资料,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有46名妃子殉葬,据明末人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写着:“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后来明惠宗朱允炆登基后就封赏了这些殉葬嫔妃和宫女的家属们,还会加官加爵。还有朱棣驾崩后有30多名宫女殉葬等例子。

然后还有出家的,过了几年之后还能嫁给新皇帝。比如历史上的武才人武媚娘就是如此。但是这种出了家还能再回宫的人少之甚少,一般皇帝不会记挂宫外已经出了家的上一任嫔妃的,武才人就另当别论了。

也有皇帝开恩,可以发还原籍,回自己老家。但是那些偶然被先帝临幸过的宫女,又没什么名分的,一般也会留在宫里,所谓“白头宫女在”,相当于在宫里等死。

还有“寡妇院”这一说,比如清朝,皇帝驾崩后嫔妃会搬去慈宁宫居住,所以不少人把慈宁宫叫做寡妇院。

最后说下“后宫佳丽三千”,皇帝真有那么多嫔妃吗?在白居易的《长歌行》中就有这样一句诗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这三千人指的并不止是嫔妃,还有宫女。实则大多数皇帝是没有那么多妃子的。

总体来说,皇帝驾崩后,原后宫们的日子过得也不会舒适,她们有的不能改嫁,有的不能出宫,有的要陪葬,有的还要被新皇帝的嫔妃们排挤,没有权力的就更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