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另外举个例子,当年曹丕废汉以后,降汉献帝刘协为山阳郡公,保留天子仪仗与汉室宗庙祭祀,然而即便如此,汉朝正式灭亡由曹魏取代也是不容否定的。当年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合建立秦王朝之时,卫国的确尚存,因为卫国君主的爵位仍旧还在,然而卫国也只是名义上还存在着,根本就不能再算是个单独的诸侯国了,

秦王朝建立之时的所谓仍旧存在的卫国,跟后来守着宗庙保留着天子仪仗的刘协其实也差不多,除了有一具有名无实的空壳之外,对于秦王朝的大一统根本就没有任何妨碍。只不过是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博眼球,开始咬文嚼字故意进行曲解,认为当时卫国仍旧存在,所以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并没有完全一统天下。

卫国也算是春秋战国时代非常古老的诸侯国之一了,而且血统上着实高贵。卫国的初代君王康叔封是周文王的嫡出子嗣,当年周朝平定“三监之乱”以后封其为卫国之君。作为周王室的同宗诸侯,卫国也曾经强盛一时,然而东周时期卫国不断衰落,甚至被狄人灭国。公元前659年在齐桓公的帮忙下,卫国迁至楚丘重建,但也从此沦为不起眼的弱质小国。

战国时期的卫国早就已经是衰败不堪,被夹在魏国、齐国、楚国等实力强悍的诸侯之间苟延残喘,尤其是公元前254年,卫国被迫向魏称臣,由原本血统高贵的周室同宗诸侯,变成了其他诸侯的附庸。战国时期诸侯国内拥有爵位与封地者被称为封君,而当时的卫君就是魏国的封君,所以当时的卫国,实际上已经沦为魏国的封臣,不能再被称为诸侯国

魏国被秦国所灭之后,秦国将卫君的封地全部归入了东郡,册立姬姓的后裔卫君角为新的卫君,将其迁到秦国所拥有的野王县一带做他的卫君。要知道当时的野王县也是秦的地盘,换句话说秦国保留了卫君的爵位名号,但卫君的住处都是秦国的家业。卫君的旧主子魏国被秦国给灭了之后,秦国就是卫君的新主,而卫君由魏国的封臣变成了秦国的封臣

卫国的实力过于脆弱,根本就不足为患,秦国压根就瞧不上,而秦国保留卫君的名号,将野王县的角落赏给卫君继续祭祀先祖宗庙,也只是名义与规制上对卫国进行保留。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年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原本就是卫国人,在其被秦惠文王灭族之后没有留下后嗣,秦始皇觉得卫国没有威胁,而且感念商鞅之功所以保留了卫国的宗庙与名号

一方面,魏国被秦所灭以后,卫君被迁到野王,卫国在实际上就已经是不复存在了,当时天下没有哪寸土地能够叫做“卫国”;另一方面,秦始皇始终没有像对待其他诸侯国那样处置卫君,虽然卫国的土地悉数纳入秦朝郡县,可嬴政又保留了卫的名号、祭祀与宗庙。秦始皇的做法使得卫国得以“形死而魂不灭”,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又继续“阴魂不散”了不短的时间

曹丕让刘协立都于浊鹿,不称臣且受诏不拜,保留天子仪仗宗庙,行汉朝正朔,能代表汉朝依旧没有灭亡,与曹魏同时存在么?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横扫诸侯建立大一统的秦帝国是的的确确的,保留了卫国的名号也是事实,但当时天底下没有哪个地方叫做“卫国”。当年卫国成为魏国封臣的时候,作为诸侯国的岁月实际上就已经结束,就更别说秦始皇时期了。

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典故大家都听说过,但实际上在当时秦国的领土包围之下还有一个国家并未被灭亡,它就是卫国,那么为什么不灭卫国呢?而没有灭亡卫国的秦又为什么说是统一了天下呢?

卫国名存实亡,有国无权

在春秋战国八百年的历史里,卫国作为一个小国成功熬过了这段血雨腥风,而这数百年都没人能灭亡卫国其实不外乎卫国人才辈出以及不重要,人才辈出这个容易理解,那不重要是什么意思呢?在战国时期,有我们熟知的“战国七雄”,但有很多小国则被我们遗忘,卫国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强大的小国,它依附大国,夹缝求生,大国们都有能力灭亡它,但都会在其中损伤自己的实力,这样也就导致各国都少有主动出手,而卫国的存在也可以成为大国间的缓冲带。

至秦朝时,虽然卫国得以存活,但它四周皆为秦国包围,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为什么“名存实亡”还可以保留?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商鞅、吕不韦,这两个人都是对秦朝走向统一路上十分重要的人物,而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共同点,卫国人。在秦统一后,考虑到对秦统一立下大功之人为卫人的缘故,决定将其保留,而实际上在秦国这样的军事压迫下,这样的卫国也弄不出什么水花。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看历史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韩、赵、魏这些东方六国才是秦国统一的劲敌,而当时卫国已经名存实亡,对秦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更阻碍不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影响不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卫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老牌的姬姓诸侯之一,其始祖是周文王的嫡出第九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胞弟康叔封。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以侄儿周成王的名义将自己这位胞弟封在了卫地,卫国正式成为姬姓诸侯国。

众所周知,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直到秦始皇去世,卫君依然存在,一直撑到了秦二世即位之后。秦二世元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卫庶人,卫亡。于是便有人以此为据,说秦始皇并没有真正一统天下,又说什么卫国才是撑到最后的姬姓诸侯,甚至有人称之为“战国八雄”!小编在这里只能呵呵了……

卫君为何被秦国、秦王朝保留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没有确切的说法,也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比较大众的说法是,改变秦国命运的商君出身卫国,秦国作为对商君的尊敬,所以刻意保留了他的故国。可问题是,商鞅自己都被秦惠文王分尸了!秦国都这样对商鞅本人了,还用得着对他的故国如何吗?

还有一种相对大众的说法是因为权相吕不韦出身卫国,所以秦灭六国时刻意保留了卫国。这就更加说不通了,秦始皇灭六国是在吕不韦饮鸩自尽之后。试问,吕不韦人都被秦始皇逼得自杀了,秦始皇又怎么可能因为他留下卫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卫国早已不复存在。秦国乃至秦王朝存在的只是卫君而不是卫公!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卫君只是和“战争屠夫”白起的武安君“平级”的封君而已,早已不是当初卫国的的卫公了!对于秦始皇而言,卫君只是秦国众多的封君之一,根本不属于一统天下的范畴,他本就是秦国的臣!根本不屑去灭卫……

卫君的前世今生

卫国在春秋早期也曾经一度强盛过,只可惜黄鼠狼生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到春秋晚期时,卫国已经衰弱不来而且内乱不断,先是孙氏、宁氏专权,继而是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卫国国力进一步衰弱,几乎沦为了“渣渣”一般的存在。

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之后,奄奄一息的卫国夹在魏、齐、楚几个大国之间艰难地求生存。魏安釐王二十三年,魏灭卫,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由诸侯沦为了魏国的封君。自此,作为姬姓诸侯的卫国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卫公已经被降级为了魏国的封君——卫君,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这时起,除了封号还叫卫,卫君还是姬姓,卫已经与原来的卫国没有什么关系了……后来,魏国又废掉了原卫国的大宗,改立卫灵公的庶出支脉子南氏后裔为卫君,卫君与原卫国、卫公的联系彻底被割裂,除了同宗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秦王政六年,秦攻魏,将卫国原有的濮阳一代归入东郡,改立原卫国宗室之后卫君角为卫君并将他移驻野王。自此,卫君成了秦国的附庸,连原来最后的一点地盘也没了,彻底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说起来是封君,实际上卫君的势力范围只局限于野王城内。就这,还不是绝对权力!直到秦二世元年,秦二世不知道怎么就心血来潮想起了卫君,于是废卫君角为庶人。自此,卫君也成为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

综上所述,早在魏安釐王二十三年,作为姬姓诸侯的卫国便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后,卫君只是作为魏国、秦国的封君存在,早已不是与魏、秦平起平坐的诸侯,而是魏、秦之臣。在附庸魏国之时,卫君勉强还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地盘,还可以当当“土皇帝”。等到秦国立卫君角之后,卫君连最后的地盘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卫君的名分和寄人篱下、借居的野王城,其实际权力不出小小的野王城,即便在野王城内,卫君也做不到说一不二。

就这样一个寄人篱下的角色,也配称“战国八雄”?秦始皇灭六国之时,根本没有将卫君视为诸侯,何须灭卫?卫君早已是秦国的封君、秦国之臣!所以史籍中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并没有错,卫国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魏国给灭了……秦二世后来废黜的只是秦王朝的封君——卫君、是君废臣,根本不是灭了卫国,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首先,卫国此时早已名存实亡,卫国早已被灭国,在列国诸侯的干预下,卫国只是在地名上存在,卫王也只是高级傀儡而已。

秦国其实是继承了六国对卫国的态度,灭一个傀儡,又没实际利益,又要担一系列舆论风险,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最后就是卫国比较识时务,直接给了秦国台阶,投降了。基本上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总会有分裂的列国时代,又一定是逐个击破,如果都是硬骨头,那一定彻底统一,有识相的,就难免会遗留问题。

公元前221年卫国未灭,史书却说秦统一了中国,有何必然性吗?

当年亚父,吕不为,的三干门客,那可是当是的智库

看到了秦皇的天下唯我独遵的志向,和用人之道,一统天下之始皇。

被二世毁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