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不让皇室子弟带兵?
宋朝不准宗室子弟领兵,一来,是防止手足相残;二来,更是为了防止宗室势大造成威胁。重文抑武、弱支强干的主流始终贯穿两宋,无论是外臣还是宗室群体,都是如此。宋朝分宰相的兵权于枢密院,却严禁武官成为枢密院正使,对于领兵行军之事,宋朝对宗室等群体的防范,可以说非常彻底甚至说有点过了。
一般来说,所谓的皇家宗室,指的是五服之内的皇家后裔,出了五服就不能算是宗室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朝时代,刘邦、刘秀虽然也是帝裔,经历多世却也已经没落穷困。不过宋朝不一样,即便是出了五服,其皇族宗亲的地位仍旧得到承认。像是宋高宗指定的入嗣之人——宋孝宗赵眘,他是宋太祖的七世孙,早就已经出了五服,不过仍旧拥有宗室地位。
与汉朝、晋朝授予宗室王爵之尊,给予实权,以及后世明朝严格约束宗室不同,宋朝对于宗室比较特殊。
宋朝的王爵是终身制的,身死而爵除,无论嫡庶其子孙之中,只有长子能封公爵,其他子孙承荫入仕。所以北宋中期就出现了“宗室几无一人为王”的局面。对于宗亲们来说,大部分时候“宗室”只是个身份,真正能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有限的。也能够看出宋朝宗室的实际地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高。
众所周知,明朝圈养宗室,所有宗室后代都只能够居住活动在封地之中,不能从事“四民之业”。然而宋朝宗室还是比较自由的,士农工商任君选择,宋朝宗室同样可以考科举、经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有一点,那就是宋朝宗室不得领兵,即便入仕也不得身居要职。两宋时代,除了赵汝愚这个宗室远支之外,并没有其他宗室子弟能够拜相。
从周朝遍封宗室开始,历朝都比较重视宗室,毕竟都是亲戚自然不能亏待。然而也是从周朝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同族情分越来越疏远,彼此攻伐甚至灭之的例子比比皆是。
汉朝发生“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唐朝也有“玄武门之变”,宗室子弟手中拥有兵权实在是个非常大的隐患。无论是手足相残的悲剧还是对于帝禁京畿的威胁,都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禁止宗室领兵也是防患于未然。
宋太祖“陈桥兵变”夺了后周的江山,而后也有太宗“烛影斧声”的传闻,两宋时代都奉行重文抑武、弱枝强干的主策以强化集权。外人好防范,自家人也要小心,更何况宗室大多都只是有血缘关系而已。所以两宋时代,连枢密正使都不让武官担任,更何况是禁止宗亲领兵呢。
为什么宋朝不让皇室子弟带兵?
让皇室子弟领兵,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导致兄弟阋墙,手足相残。
汉朝初期的时候,还有一些项羽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存在,刘邦为了掺沙子,在这些诸侯王周围分封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进行控制。还有一些朝廷当时无法直接有效控制的地区,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
刘邦的本意当然是认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时候,自己的兄弟子侄有血缘关系,是最值得信任的,要比那些还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更可靠,有利于朝廷控制这些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中央集权管不到的地方,用血缘关系来提高忠诚度,增强控制力。
第一代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过两三代人,问题就开始出来了。分封的第一代宗室子弟除了血缘上比较近,还曾经有过一起生活的经历,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和信任,所以还不太容易出现叛乱。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情况就变了。首先是血缘上就远了,以前一奶同胞的兄弟,现在只是堂兄弟了。其次是各自都是在各自的封地长大的,没有一起生活朝夕相处形成的感情基础,相互之间也不信任,对继位的皇帝和诸侯王来说,那些遥远的堂兄弟还不如自己身边的大臣可靠。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经过之前的积累,朝廷已经有能力对这些地方直接进行控制,不需要通过诸侯王来控制了。而诸侯王经过之前第一代人的积累,在自己的封地上也形成了固定的既得利益,谁都不愿意轻而易举的放弃,这就是直接的利益冲突了。
所以,汉高祖时期,这些宗室诸侯王对朝廷来说,是需要依赖的力量。到了汉文帝时期,一开始汉文帝入朝继位时还很怕功臣集团,就是因为有宗室诸侯在外面夹辅王室,他才能安心的在长安当皇帝。这时候的总是诸侯也还是在发挥正面作用。
但等到汉文帝逐步把功臣集团打压下去之后,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的局面,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安全问题了,而是能否把诸侯王控制的地盘也纳入朝廷的直接控制范围。但这时候朝廷的实力还达不到,所以刘濞颉抗朝廷,汉文帝也还是忍让。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朝廷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就开始考虑逐步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的问题。晁错被杀之前之所以受到汉景帝的很大信任,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为景帝削藩出主意,这是景帝最想做的事。从这个角度说,七国之乱也可以说是景帝削藩逼出来的。
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宗室诸侯王在地方上是完全自主的,朝廷除了进行一些政治上的监视和控制之外,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完全是自己说了算,政治、经济都是自己控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军队,战时还可以征发自己国内的老百姓充军。
西晋是第二个让总是诸侯王领兵的失败例子。
在曹操时期,独挡方面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他的宗族子弟,比如夏侯渊、曹仁,到曹丕时期主要也还是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操临死前甚至有意让他的儿子曹彰镇守关中。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时候对其他人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对自己的宗族子弟更加信任,让他们独立领兵镇守一方。
曹操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世家大族已经完全不把自己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了,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经常把家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所以,曹操任用宗族子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到了曹丕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子侄严密控制,司马懿逐步崛起,最后果然是司马懿篡夺了曹魏的皇权。
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吸取曹魏防范宗室过严导致皇权旁落的教训,就开始用他的兄弟子侄掌握兵权,他的几个儿子也都镇守地方,握有兵权。除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掌权之外,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分别掌握兵权,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他的侄儿司马望,在西晋建国之前,就已经在地方上掌握兵权了。
司马炎篡位之后,分封宗室,而且很多宗室都带有将军军号,征镇安平都有,不一而足。这是为了防范当时的世家大族像司马懿一样篡夺皇权,夹辅王室,但结果是在中央出了问题,朝廷的权力斗争最后发展到征召外地的宗王率兵进京解决,从而演变成了八王之乱,一直到西晋在永嘉之乱中走向灭亡。
南朝时期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威胁皇权,各朝都分封宗室为诸侯王,领兵镇守地方,作为朝廷的声援。但在皇权继承交替之际,就容易出现宗王直接率兵进攻都城,取代皇帝的情况。当然,在南朝也出现了一些朝廷混乱的时候,宗王率兵平叛,延续国祚的情况,比如侯景之乱后,梁武帝萧衍死去,梁元帝就率兵平定了叛乱,继位为梁元帝。
唐朝初期也大量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些宗室王侯在地方上拥有兵权,但结果同样是出现了骨肉相残的情况,唐太宗时期,就出现了自己的亲儿子率兵叛乱的事情。但在武则天篡夺皇权的时候,一些宗室诸侯王也能起兵反抗。一直到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还曾试图让他的兄弟子侄率兵镇守地方,平定叛乱,但很快都被肃宗压下去了。
五代时期的情况更加糟糕,因为五代时期政治混乱,传统的伦理纲常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义子,但最后却出现了亲儿子继位后,被干儿子起兵夺权的情况。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是李克用的亲儿子,但最后起兵反对他的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李嗣源,也就是后唐明宗。
宋朝建立之初,人心还没稳定下来,赵匡胤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委以重任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死后,被亲弟弟夺取了帝位,他的两个儿子反倒没什么好结果。宋太宗登基后,才开始改变之前厚待宗室的政策,对宗室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防范,宗室不仅不能掌兵,而且不能担任实际职务,也没有封地,即便是以宗王的名义之藩,实际上也是流放,并没有什么实权。
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大量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镇守地方,并以护卫的名义给以一定数量的兵权,并且沿边的秦王、晋王、燕王和宁王都有带兵出征的经验。结果又把之前各朝代的历史又重演了一遍。建文帝继位以后,试图削藩,却被燕王朱棣打败。而朱棣当皇帝后,逐步废除了宗王的兵权,把在各地的宗王变成了圈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