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有人认为,丰臣秀吉是因为在内战中顺风顺水,盲目乐观,才想到征服朝鲜、侵略明朝,事实真的如此吗?

应该是两者都有吧。相对于中原,日本列岛似乎的确不值一哂,然而事实当真如此么?不,古代的日本在世界范围内也算得上是个相当强大的国家。丰臣秀吉之所以胆敢进攻明朝,甚至梦想“坐镇宁波府,君临印度”,也是有一定实力基础的。

日本列岛面积的确不算太大,尤其在近代以前,如今的北海道并不在当时日本的实际管理范围之内。不过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15世纪中后期,日本人口膨胀到了1400万以上,相当于中亚强国帖木儿帝国的一半,大约是明朝的四分之一。虽然不能与明朝等相比,可纵观当时全世界,像明朝、帖木儿帝国这样的国度屈指可数,日本在当时,有充足的理由成为“大国”。

农耕文明与冷兵器时代,充足的人口就意味着粮食生产与足够的兵源,这也极大刺激了日本的经济与军力发展。虽然今天说到日本都会带上一句“资源匮乏”,然而古代的日本被称作“金银岛”。美洲大陆发现之前,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与白银的产地,甚至中原王朝也会从日本购入大量的铜矿用以铸币。

很多人嘲讽日本的“战国时代”其实就是村长打架,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尤其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当时日本所拥有的军队超过40万,而且大多都是经历多年征战的人。更何况,日本人向来崇尚武力,战斗力还是相当惊人的。

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以后,其内部庞大的武士阶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日本将目光投向了大陆地区。

在动手之前,日本也是做出了各种了解,不过很显然日本人的脑洞实在是太大了。在日本人当时的世界观中,朝鲜王朝大小大概是日本的一半,日本人也知道明朝是个很大的国度,却没想到明朝会那么大。明朝时代,日本地图中的明朝疆域其实也没有与日本列岛有那么可怕的悬殊对比——不知道日本是自欺欺人还是真的夜郎自大。

进攻李朝以后,日本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了汉阳。毕竟被明朝宠坏了的李朝多年不闻兵戎之声,早就已经不堪一击。后来虽然明朝支援朝鲜击退了日本,但客观来说万历朝鲜战争僵持许久,而且几乎耗尽了明朝国力,当时的日本也的确不是省油的灯。

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完全是因为野心膨胀。第一,丰臣秀吉的实力很强大。

经过数百年的战国时代,到丰臣秀吉的时代,终于实战暂时的统一。此时的日寇,并不是大家想象当中的村斗刁民。而是一支百战精兵!

从数量上看。

侵朝日军总兵力在15万到20万人。这还不包括最大的大名,德川家康的军队。德川家康实力最为强大,兵力在10万人以上。他与丰臣秀吉貌合神离,志在统治日本,所以没有参加侵朝战争。

从武器装备看。

日寇装备精良,远远超过朝军。日军的火绳枪-铁炮,精准无比,打得朝军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比明军的火器还要先进。好在日军大炮和骑兵很少,在骑兵和火炮上不如明军。

从战斗意志看。

日寇极为凶狠。明军大将麻贵在与日寇对阵之后,颇为感慨的说。自己打了几十年的仗,曾经与蒙古大小七十余战,从来没有见过像倭寇这样凶狠好斗的。这并不是夸张。

第二,日本是一个大国。

小日本、小日本。很多人的印象中,日本,就是一个小小的岛国。

其实日本面积很大,大概38万多平方公里。比我国山东与河南两个省的面积还要大一点!

比德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奥地利、芬兰等等等等绝大部分欧洲国家都要大!

从世界范围内说,日本是一个大国。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实力就强。

所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觉得自己建立了了不起的成就,不可避免的膨胀了。只不过这一次,他踢到了铁板上!大明的实力,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无知”是个很有趣的说法。显然,丰臣秀吉并不理解朝鲜在大明战略体系中的位置,也高估了自身的军力。

这里我们来说个冷知识:丰臣秀吉甚至都不知道朝鲜多大。在他时代的地理书中,朝鲜比实际大出一倍多!换句话说,丰臣秀吉到彻底兵败都以为自己在攻略一个特别大的半岛……

1461《大明一统志》载:(朝鲜)东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自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就今天来讲,从北京到中朝边境900公里左右;朝鲜半岛的长度1100公里左右。这个时候,对朝鲜长度的理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但《大明一统志》觉得半岛很宽,达到了长度的一半,按照今天的话就有550公里。其实,朝鲜半岛最窄处170公里,最大不过360公里。

耶稣会带来了新的地理知识。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时,部分意识到了朝鲜没有那么宽,不过还是显得很大。该图中我国河北省加上北京天津的面积,和朝鲜半岛相仿(2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从图上看,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加上山东(15万平方公里)才比半岛大一些。也就是说,即使用西洋地图,朝鲜还是被严重高估了。《山海舆地全图》(1607)同样注重以经纬界呈现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其中的朝鲜半岛继续很大,而且比日本大很多:

日本人如果用的这样的地图,显然觉得朝鲜这个地方大大得好——土地辽阔,军队又弱,我们去打吧!

十七世纪的日本人还没有自己海岸线的地图,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实际多大。同时,他们所理解的朝鲜地理,确实与大明相仿。1712年编成的《倭汉三才图会》中,就用了大明的知识,朝鲜南北4000里,东西2000里——长宽比2:1,比实际辽阔很多。也许是参考了兵部职方司主事陳组綬的《皇明职方地图》(1635),《倭汉三才图会》中的朝鲜国是这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丰臣秀吉是非常无知的,他连朝鲜实际多大都不知道……

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首先说明一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的胃口,可不止是“侵略明朝”。以他的原话说,“尽量把大明纳入版图之内”只是其中一步,等着朝鲜明朝全被日本吞了后,他还要坐镇宁波府,然后“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也就是要把印度也吞了。

为什么偏偏盯上这几个国家?因为当时日本人的世界观,是“三国世界说”,即世界是由中国日本印度三个大国组成,其他国家都是这三个大国的附属国。所以,征服明朝?那只是丰臣秀吉先定一个小目标,他的终极追求,就是征服世界。

那为何会有如此狂妄念头,如果看看当时日本国情,必须承认,丰臣秀吉的这般狂想,确是有滋生土壤。

首先是丰臣秀吉的个人问题,他虽然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但其麾下,有实力的诸侯也是极多。而他个人更只是个农民出身,放在讲门第的日本,这身份简直上不了台面。所以自从掌握大权后,丰臣秀吉就一直玩命包装自己,大肆渲染日本是神国,自己是太阳化身,所以“日光所及,无不照”,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就必须是“大日本”的地盘。既然说到了就要做到,当然要厉兵秣马,朝着“日不落帝国梦”撒腿狂奔。

这疯狂念头,也不止是丰臣秀吉一个人的痴想,更是当时刚结束战乱的日本,举国的狂想。别看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了,可日本这么大的地方,好处实在不够分,当然要瞪圆了眼睛去抢。所以丰臣秀吉这“日不落”口号一喊出来,日本国内的诸侯军将们,各个都狂热响应,加藤清正当场就狂呼,至少要给他明朝二十个县做领地,龟井兹矩倒“实诚”,表示到时候自己不要别的地方,就看中中国浙江台州府了……

也就是说,仗还没有打,这帮军将们就开始流着口水分中国的地盘了。

但对照日本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必须承认:他们生出这狂妄念头,也是有本钱的。

首先一个出名的本钱,就是日本此时突飞猛进的火器制造技术。自从葡萄牙火绳枪传入后,日本火枪的技术水准就青出于蓝。到了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造出了长145厘米发射12钱重弹丸的重型火枪,以及长185厘米发射6钱弹丸的常规火枪。明军出征朝鲜前也做过测试:日本火枪可以在八十步外的距离上,一枪击穿双层湿毯被子,五十步的射程里更可击穿四层。如此杀伤力,堪称当时世界顶级。

而且,这般强悍的火枪,在当时的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日军不但有成建制的火枪部队,而且有成熟的三叠阵射击战术。以明朝军工强人赵士祯的形容说,日本火枪兵不但战术十分先进,而且执行力异常坚决,作战时“飙弛电击而前,从容振旅而退”,战术素质相当高,堪称无比凶悍的对手。

与这火枪作战能力一样凶悍的,还有当时日本蒸蒸日上的造船业。在之前持续上百年的倭寇之乱里,那些勾结倭寇的中国沿海士绅豪族们,非常“大方”的把明朝造船技术出卖给日本。充分吸取明朝福船广船技术优势的日本战船,实力也陡然升级。这些日本“山寨中国船”,既拥有明朝战船的强大航运能力,更在船体上修筑楼阁式堡垒,发射汹涌火力,因此也被称为“安宅船”。拥有这种战船的日本海军,俨然已是东亚海洋猛兽。

更必须承认的是,想法狂妄的丰臣秀吉,做事却相当接地气,为了这场征服世界的战争,他自掌握日本大权起,就做着精心准备。著名的“太阁检地”运动,丰臣秀吉以强力手段掌控国家土地,铁腕的货币改革,让日本丰厚的白银储量,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财富。甚至在十六世纪东亚海洋上,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丰臣秀吉,也把日本变成东亚贸易的重要一环,日本官方操控的海外贸易红红火火,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在战争爆发以前,丰臣秀吉其实已经积攒了雄厚的战争储备。比如他们的海军,就已有了七百艘战舰的规模,外加两千多条辅助预备战船,另有十五万人规模的一线陆军,十三万人之多的预备队。“征服世界”计划的第一步,即侵略朝鲜的战争,作战计划也十分明确: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

如此精细到家的准备,自然叫丰臣秀吉上下信心爆棚,所以也有了他那几句当时燃爆日本全国,却叫后人哭笑不得的呼号:“日光照射到的地方,都是我的统辖”,“以我军之战力,对付明君(明朝),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

但是自以为思虑充分准备精细的他,却并没有意识到,他即将要招惹的大明朝,是个怎样的对手。激怒看似“沉睡”的明王朝,会是怎样的后果。他心气极高,准备极精细,但是眼光,却堪称无知。接下来那场持续七年,实际与明朝作战不过两年的战斗里,精心准备的日军,面对只动用了部分战力的明军,那如同“大水崩沙,利刀破竹”般的溃败,还有凶残日本舰队埋尸露梁海的结局,说到底,都是无知惹的祸。

但是,如果细看前后历史,细看唐代的白江口烽火,或细看甲午战云,二战的炮火连天,就知道这样的野心与精心准备,乃至这样“无知”的眼光,放在日本历史上,却是经常出现的套路。以和平的名义,这样的“套路”,才永远值得警惕。

参考资料:《日本图鉴》《日本战史》《世界火器史》《世界造船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简单的说就是缺乏了解,无论是日本对明朝,还是明朝对日本,都对彼此的状况非常无知。

而且丰臣秀吉当时也的确有动手的实力,但是人家也没打算直接攻打明朝,只是打算先拿朝鲜练练手而已。

明朝和日本,对彼此的状况都是抓瞎

日本侵朝战争,开始于1592年,十六世纪末的信息交流,可远不是后来能比的。在当时,中国和日本对彼此的了解都少到了一个荒唐的程度。

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完全不知道丰臣秀吉的存在,对于日本国内的情况也是基本无知。在倭寇灭绝之后,明朝官方与日本的联系就基本断绝了。后来从朝鲜人嘴里,明朝知道了“倭酋”的名字,在当时写作“平秀吉”。但是对于日本国内的战国时代情况如何,丰臣秀吉有多少兵力,则是完全的无知。毕竟上一次中国和日本的官方友好通信,已经是宋朝的事情了。

后来日本侵略朝鲜,都已经攻占平壤,朝鲜国王都跑到鸭绿江了,明朝还在怀疑朝鲜求救的真实性。因为当时有福建的海商跟朝廷汇报说朝鲜已经跟日本勾结,要一起进攻明朝(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依据),明朝官方对于朝鲜的求救将信将疑。后来辽东的间谍传回消息说日本的确攻占了平壤,明朝才决定出兵。

由于朝鲜怕明朝觉得难打拒绝援助,所以故意少说了日军人数,他们说攻占平壤的日军只有一千人,结果明朝听信了朝鲜的话,一开始派了副总兵祖承训带了三千人前往平壤——结结实实的扎进了两万日军的怀里。

后来明朝和日本谈判,明朝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情况依然是完全无知,他们居然按照周边蛮夷的规矩,给丰臣秀吉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日本王”,气的丰臣秀吉大骂。可见当时明朝对于日本有多么不了解。

而日本对于明朝,也是完全的懵逼。

在当时的日本,依然在口语中称中国为“大唐”,丰臣秀吉也知道明朝很大,但是他没有想过明朝究竟有多大。

他觉得,明朝再大,比日本大个四五倍也就差不多了吧?

不仅丰臣秀吉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他手下的将领也不知道。在征讨朝鲜之前,丰臣秀吉手下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划分明朝的土地了。其中一个将领“胆大包天”的说:“等咱们打下了大唐,我也不要别的地盘,就把浙江台州府封给我就行了!”

另一个将领对比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个将领胃口太小。他对丰臣秀吉说:“等打下了中国,希望您至少封给我二十个县的地盘!”

二十个县(而且当时的县很小),已经是当时日本诸侯想象力的极限了。

不仅诸侯普遍没什么见识,丰臣秀吉自己也很没见识。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是,他想的是他将来攻占明朝以后,居然要把首都设置在宁波!

对于北京、南京、长安、成都这些当时的大城市,丰臣秀吉毫无概念,宁波已经是他认为最适合定都的城市了。

而对于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丰臣秀吉也没有可靠的信息源,他唯一能找到的跟明朝交过手的人,就是嘉靖帝时期跟着大海盗汪直混的老倭寇。

这个没留下名字的老倭寇对丰臣秀吉说:

“大唐(当时对中国的称呼)抓五峰船主时,我们三百人,从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过了一年后全甲而归,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可以肯定的是,这肯定不是他真正的战绩,因为他说的细节全都不对。但是他说的这件事的确是有原型的。

在嘉靖朝,曾经有七十个倭寇从浙江沿海登陆,一路打打杀杀,各地的官军都没有把他们剿灭掉,他们居然一路撞到了南京城下!最终在南京兵部的指挥下才消灭他们,此时他们已经杀戮了上千人,这件事被认为是明朝的奇耻大辱之一。

不过像这种奇葩的事件,历史上也就只发生过一会。后来戚继光出现,倭寇就慢慢绝迹了。丰臣秀吉也不想想,如果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有这么不堪,倭寇怎么就干不下去了呢?

关于战争

丰臣秀吉在当时的确有很强的物质基础。

经历过战国时期的日本,虽然百废待兴,但各个诸侯手下都拥有着各自的强兵劲旅。而且日本诸侯引进了很多当时的先进武器,就火枪而言,他们的武器甚至比明朝还要先进。

而且在战争之前,丰臣秀吉在国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清理田亩的工作,让财政力量大为加强。此时日本境内也开出了很多金银矿山,跟欧洲殖民者的贸易做的很频繁,让日本获得了强力的财政支持。

丰臣秀吉征讨朝鲜的时候,足足动员了十五六万人,这是非常惊人的力量。此时的日本国内人口超过了一千五百万,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口上,都远远超过了欧洲国家(除了俄罗斯)。虽然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是个小国,可那是和中国比,跟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比,日本算是很强的了。早知道,此时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军队,也就不过几万人。强大如奥斯曼,也只有二十万军队。

如果日本没有惹上明朝的话,丰臣秀吉是很无敌的,别说灭了朝鲜,就是跟奥斯曼和西班牙拼一拼实力,都是可以看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整体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局部优势。明朝虽然大,但是明朝没法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辽东战场,此时的明朝在长城、宁夏、云南等多地皆有战事,小国能够在局部对大国取得优势,这在历史上无数次的证明过。

事实上,明朝虽然整体实力远强于日本,可是明朝在朝鲜战场上居然始终是以少打多,兵力最多不过七万人,就这七万明军,最终击败了日本十五万军队。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日本缺乏大规模战争的经验,日本内战的那套经验模式与中国大兵团相碰撞,还是有很大差异。日本军队当时的战术更像是一个个的土匪集合,比起打仗更像是打架。这种亏日本人之前也吃过,元朝虽然几次征讨日本都以失败告终,可是具体到陆战,蒙古铁骑可是把日本武士给砍的不要不要的。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基本等于一个日本的朱元璋。他之所以拼了命的想打中国,是因为日本等级制度深入人心,这样一个出身底层的人占据了最高位置,丰臣秀吉难以服众,所以他想做点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帮自己争取执政合法性。

可是没等战争结束,丰臣秀吉就死了。他的家族力量本来就在朝鲜遭受重创,在他死后更加没有了主心骨,很快被德川家康击败,日本从此进入了德川幕府的时代。所以丰臣秀吉这个人,跟曹操是有点相似的——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丰臣秀吉敢于侵略明朝,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具备客观物质基础?

从日本方面的史料来看,丰臣秀吉之所以有那么大野心,和当时倭寇在日本的怂恿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在我们中国史料里是看不到的。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的时候,曾经找寻曾经在横行东亚海域的大倭寇汪直属下的倭寇,了解有关明朝的情报。

这些倭寇遗党虽然已经退休,但提起当年的”寇掠壮举“时,却不无自豪的说”

大唐(当时对中国的称呼)抓五峰船主时,我们三百人,从南京地方一直劫掠到福建,过了一年后全甲而归,唐人畏日本如虎,欲(得)大唐如反掌。“

(这与中国史料记载的情况不同,中国史料记载了在1555年70余名倭寇横行南京等地,但汪直被抓是1558年,时间和人数,以及倭寇的结局都对不上)

于是丰臣秀吉自傲的说”以我的智力和武力,如大水崩沙,利刀破竹,可以在中土称帝!“(结果碰了个硬钉子)

之后选择在朝鲜登陆而非直接登陆江浙,那是因为日本当时海军还比较弱,从朝鲜着手,可以利用朝鲜的人力物力”滚雪球”的来侵略中国。

除了这些倭寇提供的消息外,当时在日的中国人提供的一些信息,也对丰臣秀吉有触动。据万历十九年福建海商提供的信息说,当时日本九州一带有大量明朝人,他们多是被倭寇抓到日本的明人以及后裔,参加日军的有2000多人,这些人对明朝万历年间内地卫所的凋敝状况有所反映,所以让丰臣秀吉产生了错误的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