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历史上,俄国对哈萨克斯坦影响深远。为了建立单一民族主体的哈萨克民族国家,哈萨克人又是如何努力“去俄化”的呢?

哈萨克斯坦脱苏后,大规模强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哈萨克人的主体地位,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哈萨克人回归,甚至将首都迁移到北方的阿斯塔纳。

建立初期,哈萨克斯坦全国超过60%的人口只会说俄语,主要大城市居民中精通哈萨克语者竟然不到1%,仅有30%的哈萨克人通晓母语。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哈萨克斯坦大规模推进哈萨克语的教育,将哈萨克语正式规定为国语,所有官方场合必须使用哈萨克语。

传统哈萨克语是用阿拉伯字母书写,苏联时代变成了西里尔字母,2007年在南部诸州推动去俄语化,2017年哈萨克斯坦将哈萨克语拉丁字母化。

虽然叫做哈萨克斯坦,但90年代,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比例竟然不到40%,大量俄人(比例超过40%)与其他族群在哈萨克斯坦数量非常高。

为了强化哈萨克人的主体地位,哈萨克斯坦出台《移民法》号召散居世界各地的哈萨克人回到哈萨克斯坦,同时在某些领域刻意排斥俄人,使得大量俄人移居回俄罗斯。

1999年,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比例超过了53%,而俄人比例下降到30%不到。

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广人稀,俄人比重远远高于哈萨克人,且与俄罗斯接壤。1997年,哈萨克斯坦正式迁都北方的阿斯塔纳,大规模进行移民,逆转当地族群的比例,巩固哈萨克化。

尽管如此,俄文化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影响仍旧非常深远,如今哈萨克斯坦的俄族比例还是超过20%,俄占据哈萨克斯坦进出口38%以上。为此,哈萨克斯坦继续推动本国哈萨克化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与周围各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

比如,哈萨克斯坦不断“东望”,大规模出口油气资源,参与一带一路等,借力打力,以削弱俄化的影响。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作为“噬土成性”的国家,俄罗斯在几百年的领土扩张过程中从来都是只进不出,这种贪吃蛇般的扩张模式终于让俄罗斯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但令人称奇的是,有一个国家在俄罗斯的侵略下,不仅没有被俄罗斯化,反而占了俄罗斯领土的大便宜,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这就是哈萨克斯坦。

1924年苏联建立后,为更好地控制中亚地区,斯大林根据民族成分对中亚加盟共和国边界进行了重新划分,除将中亚五国首都设置在边界外,为限制最强大的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斯大林将本属乌兹别克的锡尔河、里海沿岸地区,以及吉尔吉斯人的传统领地塔拉斯河中下游流域划给哈萨克斯坦。而为了控制哈萨克斯坦,苏联又把俄罗斯联邦在中亚地区的五个州划给了哈萨克斯坦,包括科斯塔奈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卡拉干达州和巴甫洛达尔州。经此区划调整,哈萨克斯坦面积高达272.5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其他中亚国家领土面积的总和。

而在苏联“慷慨”赠送五个州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罗斯族比例迅速上升。到1989年,哈萨克斯坦境内哈萨克族比例为39.7%,俄罗斯族为37.8%,几乎不分伯仲,俄罗斯同化哈萨克斯坦的进程即将成功。

但1991年的苏联解体打碎了俄罗斯的美梦,挣脱了苏联的哈萨克斯坦也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并与俄罗斯逐渐渐行渐远。

而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能够占到俄罗斯便宜,尤其是领土便宜的国家,基本都不会过得太舒坦,比如今日分崩离析且贫穷落后的乌克兰,但哈萨克斯坦不但越过越红火,而且还在俄罗斯的眼皮底下完成了“去俄”化,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在是匪夷所思。

那么哈萨克斯坦是如何成功“去俄”的呢?静夜史认为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紧抓机遇

紧抓机遇,是哈萨克斯坦能够成功去俄的关键,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作为现代哈萨克斯坦的奠基者居功至伟。

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除了大,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穷,穷到连噬土成性的俄罗斯都表示没兴趣。作为苏联的葬送者和俄罗斯的缔造者,叶利钦为了俄罗斯的脱胎换骨,急于甩掉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五国的沉重包袱。尽管哈萨克斯坦一再表示不嫌弃俄罗斯穷,愿意跟着俄罗斯共同打拼,但还是被叶利钦一脚踹开。

事实证明,不管纳扎尔巴耶夫当时的“依依不舍”是虚情假意还是发自肺腑,哈萨克斯坦都站在了“去俄”的道义制高点上,因为是俄罗斯甩了哈萨克斯坦而不是哈萨克斯坦“出轨”,所以在面临哈萨克“去俄”时,俄罗斯无话可说。

再加上叶利钦执政10年,俄罗斯在“休克疗法”中差点当场去世,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俄罗斯恬不知耻地出尔反尔也没有能力干涉哈萨克斯坦内政了。

所以抓住了苏联解体后10年的“黄金时期”,哈萨克斯坦终于摆脱了俄罗斯的影子,开始想着正常国家大步迈进。

2、迁都换血

哈萨克斯坦“去俄”的最大障碍是苏联时期俄罗斯划给哈萨克斯坦的五个州,这些州不仅俄罗斯族比例远远高于哈萨克族,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俄罗斯,和俄罗斯关系密切。如果哈萨克斯坦政府稍有不慎,这些州极有可能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关系恶化时像克里米亚一样重新“回归”俄罗斯的怀抱。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哈萨克斯坦趁着俄罗斯一蹶不振时于1992年出台了《移民法》,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俄罗斯境内的哈萨克人回到祖国,提高国内哈萨克族的比例。虽然当时的哈萨克很穷,但俄罗斯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台了扶持哈萨克族的政策,比如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高的生育补贴,这使得各地的哈萨克族纷纷回归祖国。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也鼓励俄罗斯族“回家找妈妈”,并贴心地提供各种帮助,比如路费,这又使得俄罗斯族纷纷外流,哈萨克斯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民族换血。

虽然哈萨克斯坦从未煽动“哈萨克民族主义”以及推行排斥俄罗斯族的“民粹主义”来刺激俄罗斯,但哈萨克斯坦“少说多做”的搞法确实成效显著。

为维护国家统一,1997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东南部的阿拉木图迁到北部五州中间的阿斯塔纳,同时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9州增加到14州。

实践证明,正是这一“天子守国门”般的惊人之举,彻底震慑了境内蠢蠢欲动的俄罗斯族,有力维护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统一。

3、发展经济

相比于同样曾作为苏联加盟国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成功“去俄”,并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苏联解体时,由于哈萨克斯坦实在太穷,所以内心更希望和俄罗斯合并,这样便可以继续被俄罗斯输血,但这种设想被叶利钦拒绝了,于是哈萨克斯坦不得不自力更生。

好在哈萨克斯坦人口只有1800多万,且境内尤其是里海周边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这使得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哈萨克综合国力迅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到2017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达到8838美元,越来越接近俄罗斯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由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人民生活水平相差不多,哈萨克境内的俄罗斯族也就没有必要掀起所谓的“弃暗投明”的独立运动了。

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区域联动机制,由于“一带一路”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刚好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的哈萨克斯坦深受其利,经济发展再度提速。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哈萨克斯坦的民族优越性就越来越凸显,俄罗斯的影响力被不断压缩,“去俄”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完成。

4、灵活外交

由于中亚地处“世界岛”核心地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主要国家,因此自然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场,这种局面在苏联解体后开始达到高潮。

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势力暂时退出中亚,哈萨克出现了权力真空,西方国家等势力纷纷涌入,连土耳其和印度这样的不入流角色也争先恐后地涌入中亚,哈萨克斯坦面临的局面一度非常复杂。

不过,纳扎尔巴耶夫表现出了极为高超的外交智慧,那就是“来者不拒”,因为只有进来的势力越多,才越能冲淡俄罗斯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1940年以后斯大林强制用西里尔字母取代拉丁字母,试图割裂哈萨克斯坦和突厥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联系。但1991年后土耳其势力的到来,让哈萨克斯坦找到了趁机恢复哈萨克语的宝贵契机。

2007年开始,哈萨克斯坦在南部和西部诸州推动去俄语化,并逐渐向全国推广。2017年,哈萨克斯坦重新将哈萨克语拉丁字母化,这意味着“去俄”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今日的俄罗斯,虽然在恢复元气后不断试图重返中亚,但此时的哈萨克斯坦早已今非昔比,昔日对俄罗斯的顶礼膜拜被代之以嗤之以鼻,努力搞好多边关系,尤其是借助上合组织和我国搞好关系的哈萨克斯坦,再也不是那个被俄罗斯瞧不上的穷小子了。可以说,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高攀不起。

而“去俄”的巨大成功,也为哈萨克斯坦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相比于乌克兰,拥有纳扎尔巴耶夫的哈萨克斯坦是幸运的,哈萨克斯坦也会在这位政治强人打下的基础上飞得更高更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从总统的言论是来讲,哈萨克斯坦从未“去俄化”。在苏联解体的投票上,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国的总统)是唯一投反对票的,是坚决反对苏联解体的。虽然投票输了,但是纳扎尔巴耶夫对俄罗斯还是念念不忘,多次前往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会面,其目的就是加深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并且表明忠心。

但是从实际行动、相关政策上讲,哈萨克斯坦贯彻了“去俄化”方针,与俄罗斯已经渐行渐远了。至于为什么哈萨克斯坦能稳定、和平的“去俄化”,和时代、总统是密不可分的。不得不说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位非常合格的总统,在他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和平去俄,并且开始进入独立自主的时代。

一:时代大潮的冲击,哈萨克斯坦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哈国(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的一个国家,因为民族、宗教的影响,哈国与俄罗斯格格不入。为了更好的控制、渗透中亚地区,俄罗斯渗透哈国,尤其是苏联建立之后,斯大林非常热情的赠送哈国五块土地。

国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噬土成性”的国家主动赠送五块大面积土地,这就是典型的黄鼠狼给鸡拜年啊。而斯大林赠送五块土地的原因很简单,他看上了哈国的所有土地,这五块土地不过是他用来钓鱼的鱼饵罢了。

五块土地被划入哈国之后,苏联就开始大量派遣俄罗斯族迁入哈国,哈国的民族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1939年,哈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人高达24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40%;哈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人为233万,占比37.8%。如果放任下去,那么必将完成“腾笼换鸟”,俄罗斯族彻底控制哈国。

但是苏联解体,伴随着时代大潮的冲击,哈国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因为经过叶利钦的折腾,俄罗斯开始全面收缩,无心再渗透哈国。纳扎尔巴耶夫为了降低俄罗斯对哈国的提防,他坚定不移的追随苏联的脚步,反对苏联解体,并且多次与戈尔巴乔夫会面。

不得不说,纳扎尔巴耶夫的讨好使俄罗斯放松了警惕,为哈国独立争取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外部空间,纳扎尔巴耶夫开始大刀阔斧的“去俄化”。

二:纳扎尔巴耶夫的英明决策,使哈萨克斯坦独立自主

1:迁都

哈国原本的首都是阿拉木图,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北方的俄罗斯族人号召回归俄罗斯,局势一下子就开始紧张起来了。要知道北方俄罗斯族人并不少(占人口总比例70%),一旦俄罗斯族人要搞独立,那么哈国还真不一定能镇压,毕竟人家的老家(俄罗斯)可是一个巨无霸。

为了避免哈国出现“车臣战争”,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总统令,宣布迁都到阿克莫拉。这个地方是北方的一个城市,哈国的迁都可以有效的震慑那些分离主义,稳定俄罗斯族人的人心。天子守国门总归不是错的,定都阿克莫拉可以有效的防备来自北方(俄罗斯)的威胁,同时还能遏制境内俄罗斯族人独立情绪。

2:移民法

1992年,哈国正式出台了《移民法》。这个移民法的核心就是:号召流亡在外的哈萨克族人回归哈国,鼓励境内俄罗斯族人回归俄罗斯。其目的就是改变民族结构,使哈哈萨克族人成为国内第一大族。1992年出台法律,大量的哈萨克族人流入、大量的俄罗斯族人流出,到1999年哈萨克族人占人口总比例的53%,俄罗斯族占人口总比例的30%,鼓励移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鼓励生育

哈国一直鼓励哈萨克族人生育,而且现阶段已经到达了巅峰时期。根据目前哈国的法律,多子女的家庭会免收土地税、财产税、车辆税。而且生育、扶养10个子女以上的母亲会被授予“英雄母亲”的称号,生育、扶养7个子女以上的母亲会被授予“金质奖章”,生育、扶养6个以上的母亲会被授予“银质奖章”。

截止到2019年1月,哈萨克斯坦的总人口达到了1839.57万人,其中大约有140多个民族。而哈萨克族人占人口总比例的65.5%,俄罗斯族人占人口总比例的21.4%,可以看出哈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哈萨克族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4:语言

哈国在语言上开始“去俄”,确定了哈萨克语为国语,所有的国有机关全部实现国语化。而且在目前,哈国在西部、南部等地区推行去俄语运动,大力推广国语。北部地区由于俄罗斯族人较多,所以俄语仍旧是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未来,哈国一定会坚定支持国语化运动,随着哈萨克族人占人口总比越来越高,话语权也就越来越大,哈国境内的俄语注定会没落。

5:灵活的外交

在纳扎尔巴耶夫的领导下,哈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了明确的分级,第一梯队就是俄罗斯、中亚国家;第二梯队就是中国;第三梯队就是欧盟、美国。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哈国并没有完全的去俄化,在军事、经济上和俄罗斯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这一点主要源于地缘政治,毕竟距离这么近,一下子就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很容易挨打。

但是哈国灵活的外交政策,使纳扎尔巴耶夫游走在中、俄、欧美之间。对外左右逢源,对内严防死守,遏制颜色革命的渗透。在他的领导下,哈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哈萨克斯坦在前苏联几个加盟国当中,应该是最亲俄的,说“去俄化”有点不妥。当苏联解体的时候,哈萨克斯坦是唯一一个没有在解体文件上签字的国家,即便是独立以后,哈萨克斯坦的外交也将俄罗斯放在优先地位。不过从,从哈萨克斯坦迁都这件事来看,哈萨克斯坦的确在降低俄罗斯人在该国的影响力。

哈萨克斯坦的人口有1800多万,俄罗斯族占了20%左右,也就是200多万俄罗斯人。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俄罗斯人主要集中在北方,比如哈萨克斯坦新都城所在的努尔苏丹,曾经都是俄罗斯人的聚居区。哈萨克斯坦为了将这一地区哈萨克化,所以进行迁都,以此同化俄罗斯人。

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占有的人口比例不算大,但是也不小。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其实都是一样的,毕竟是独立国家,本国人民优先。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国语为哈萨克语,官方语言为哈语和俄语,要说全面的去俄化是不可能的。哈萨克斯坦不排斥俄罗斯文化,都是实行平衡外交。换句话说,如果欧美国家想拉拢这几个国家对抗俄罗斯,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哈萨克斯坦属于内陆国家,跟欧美国家不相连,且夹在在大国之间。他们不想得罪俄罗斯,更不可能像乌克兰那样,拉外人对抗俄罗斯,这对哈萨克斯坦没有任何好处。

哈萨克斯坦想全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因为哈萨克斯坦的文化本来和俄罗斯相同,两者相互影响。当然,为了彰显本民族的独立性,哈萨克斯坦在行动上的确做了一些去俄化措施。比如,北方的俄罗斯人在北部地区影响力太大,哈萨克斯坦将都城迁往努尔苏丹,哈萨克人在这一地区就拥有更多发言权,进一步降低俄罗斯在北部地区的影响力。

由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组成了关税同盟,三国的经济捆绑在一起的。哈萨克斯坦要全面的去俄化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从迁都这件事来看,哈萨克斯坦还是遥望世界,经济与世界接轨。他也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所以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降低俄罗斯人在其境内的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哈萨克斯坦一直主动或被动的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关系。这对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哈萨克斯坦一直在暗暗推动“去俄化”。

首先是语言方面。苏联解体时,哈萨克斯坦国内讲俄语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二,而会本民族语言的却不占多数。语言是民族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哈萨克斯坦政府便开始大力推进语言教育,让本国民众有身份上的认同。

其次是迁都。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不是极为特别的理由,一般不会变动首都。而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阿斯塔纳(现称努尔苏丹,为纪念纳扎尔巴耶夫),就是为了安定与俄罗斯接壤的北方地区。阿拉木图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斯塔纳位于该国北部,此前哈萨克斯坦北部的离心倾向严重,所以哈萨克斯坦政府决定用迁都的方式来镇住北方,保持稳定。

此外,哈萨克斯坦在外交方面秉持独立自主、多方结缘的原则,既与相邻的中俄搞好关系,又同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络,而这对于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尽管哈萨克斯坦在“去俄化”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俄罗斯依旧将中亚地区视为自身战略安全区,不会让随意让其他国家势力介入,定会努力将哈萨克斯坦牢牢攥在手里。

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如何“去俄化”的?

文/王凯迪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内陆国家,也是曾经苏联重要的加盟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虽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俄国长达二百余年的统治留下的“俄化”印记依旧十分显著。为了建立单一民族主体的哈萨克民族国家,哈萨克人开始了“去俄化”的历程。

图/哈萨克斯坦驯雕人

哈萨克人的哈萨克

据1979年统计,哈萨克共和国内各民族的人口数和所占比例如下:哈萨克人528.9万,占总人口的36%;俄罗斯人599.1万,占40.8%;乌克兰人89.8万,占6.1%。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合起来则大大超过了哈萨克人所占的比例。这种主体民族仅为国家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怪异现象立马造成了哈萨克国内的极度恐慌。

图/执政二十七年的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在盲目排外思想的指导下,哈政府在独立后,就提出建立“哈萨克的”“单一民族国家”的建设方针,全国政策开始全面向本族倾斜,哈萨克斯坦各国家机关、立法与司法部门、银行、海关及地方自治机构等的领导职务中,哈萨克族干部比例由原来不足一半快速提升到80—90%,而一些总统直属的要害部门的重要职务基本上全由哈萨克族干部担任。

文化战略

民族语言政治化则是哈萨克政府在政治文化层面的强力战略。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哈萨克族成为主体民族,新领导集团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有意将哈萨克民族主义推向高潮。在1995年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哈萨克语的国语地位。

同时,哈萨克斯坦政府还人为地在共和国政治生活中有意抬高哈萨克语的地位,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和配备上以会讲哈萨克语为条件,所有国家公务人员必须会熟练使用哈萨克语,而1996年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懂哈萨克语的只有不到8%,这实际上等于排除了俄罗斯等非主体民族干部从事国家管理的可能性。

图/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

国家政策的歧视导致大量的俄罗斯人从上层岗位上大量撤退返回俄罗斯,而哈政府又同时以“回归故里”为口号号召留居前苏联加盟国各地的三百万哈萨克人返回哈萨克。这样大量的人口迁出与迁入彻底最终改变了哈萨克的民族结构与政治面貌,使得哈萨克斯坦逐渐成为了哈萨克人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1. 熊坤新主编,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