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当然是有的,不仅仅有而且关系还大得很,当初的奥匈帝国诞生,以及最终瓦解灭亡,都是因为奥匈帝国内部的剧烈矛盾,族群矛盾也是奥匈帝国最终瓦解灭亡最重要的原因。

奥匈帝国是一个双元制帝国,由最初的奥地利帝国演变而来。原本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在19世纪国力不断衰弱,德意志统一战争后被排挤出德意志的范围,又在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丧失了在亚平宁半岛所有领地,其国内局势风起云涌。最终奥地利帝国采取了折中方案——将匈牙利从王国提升为帝国,与奥地利联合建立奥匈帝国。

不过,正如当年铁血宰相俾斯麦所认为的那样:奥地利境内所管理的族群太多太乱,是庞大的累赘。奥匈帝国面积超过67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100万,都位居当时的欧洲第三。然而奥匈帝国两大部分——奥地利与匈牙利,都存在很严重的族群问题。

在奥地利,日耳曼奥地利人只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在匈牙利,匈牙利人的比例也不到40%。在整个奥匈帝国,奥地利人的比例只有23%,匈牙利人更是只有20%。

而除了两大主要族群,其他还有大量的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波兰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等,所有族群都希望获得更多发言权,与更加平等的地位,所以屡屡发生冲突。相对于奥地利尚且还愿意谈判,匈牙利更加不愿意将权力分享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匈帝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维持庞大复杂的统治,境内开始出现了无法逆转的破碎瓦解,大量民族地区脱离奥匈帝国。后来的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都是由奥匈帝国分解而来。而奥匈帝国遗留的问题,也影响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等。

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有民族矛盾,而且很复杂,对于帝国的分裂可说是根本原因。

这个国家由1867年的《奥匈协议》确立,于1918年一战之后解体,活跃的时间大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匈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帝国,但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一种折衷方案。

19世纪,奥地利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对奥地利的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匈牙利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但匈牙利贵族只肯接受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结果成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在其中占多数,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基本无权。图中粉红色即匈牙利王国控制范围,可见匈牙利人在奥地利帝国内部的强势地位。

奥匈帝国一战前民族占比:日耳曼人23%,匈牙利人21%,捷克人12%,波兰人11%,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5%,克罗地亚人7%,斯洛伐克人3%,塞尔维亚人6%,斯洛文尼亚人3%,意大利人3%。

可以看出奥地利人,也就是日耳曼人并不占优,而一战前捷克人也在不断争取加入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体制,若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帝国极有可能变为奥—匈—捷三元帝国。如此复杂的民族结构,导致在一战期间即使同一支部队的战友之间也是语言不通,交流极为困难。加上奥匈帝国扩张太快,新纳入版图的巴尔干地区等地经济发展本就与传统奥地利核心区差距大,又没有认同感,战争的惨败很快使得各种民族矛盾集中爆发,奥地利无论人口还是军队根本无力稳定局势,显赫一时的帝国也就随战争失败而烟消云散了。

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奥匈帝国是一战前少见的多民族帝国,内部民族矛盾也很多,但是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在一战前并不想脱离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分解是打输了一战的结果;即使如此,匈牙利王国还曾想让奥匈帝国卡尔皇帝担任匈牙利国王,但是被协约国禁止了。

可见,只要真心平等对待帝国内的各个民族,并不是没有回报的。

一战之前,欧洲主要国家都是“民族国家”,基本上是以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即使是事实上的多民族国家法兰西,它也在建立“文化民族”,也就是法兰西民族。

只有奥匈帝国,不仅仅在体系上还是欧洲中世纪的“君合国”,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都有独立的议会和政府,两国只是因为有共同的君主,要决定两国事务由“共同部”负责。

甚至匈牙利王国还立法规定,凡是在匈牙利王国境内称呼弗朗茨·约瑟夫(奥匈帝国皇帝,茜茜公主丈夫)为皇帝的行为都属于叛国罪。

而且奥匈帝国内部生活着德意志人、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更要命的是这三个民族当时都有属于他们单一的民族国家。

德意志人有德意志第二帝国,斯拉夫人则有沙皇俄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马扎儿人就别说了,就有匈牙利王国。

在奥匈帝国当军官,尤其是基层军官,必须是语言天才,因为帝国境内有20多种语言,军官至少要学会三种语言才能勉强可以指挥军队。

由于奥匈帝国独特的体系,使得奥匈帝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特别无力,也没有办法进行“集权”,更做不了“书同文”。

(19世纪的维也纳)

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生活在维也纳的贵族去奥匈帝国所属的捷克去旅游,他用德语向一位捷克绅士问路,捷克绅士一面用熟练的德语指路,一面抱怨,认为这个维也纳贵族既然到捷克旅游,就应该说捷克语。

奥匈帝国为了维持统治,只能在文化上采取一种宽容的多元主义,但是这种宽容的多元主义却起到了奇效。

因为必须承认,奥匈帝国的德意志人在文化上真的碾压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音乐上奥匈帝国有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文学上有卡夫卡、茨威格,虽然卡夫卡是犹太人。绘画上有汉斯·马卡特。

简言之,奥匈帝国有意识把维也纳打造成了奥匈帝国文化中心,甚至成了中欧的文化中心,在一战前,世界文化中心是巴黎,而仅次于巴黎的就是维也纳。

虽然奥匈帝国在政治和军事上没有办法做到统一,但是在文化上确实靠着维也纳强势地位做到了统一。

比如匈牙利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马洛伊·山多尔,他自我认知可不是匈牙利人,而是奥匈帝国人,要知道他可是从小接受匈牙利民族主义教育长大的。

(世纪末的维也纳)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想说明,在一战前奥匈帝国虽然国内各民族存在很大矛盾,但是奥匈帝国并没有呈现什么必然的分裂迹象,哪怕是分离主义最强烈的匈牙利王国都没有想过脱离奥匈帝国体系;所以,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像吵闹的兄弟一样,骂骂咧咧的一块过日子。

奥匈帝国的解体纯粹是因为打输了一战,仅此而已。

即使输掉了一战,民族主义情绪最高涨的匈牙利还曾经设法让一个德意志人(卡尔一世皇帝)到匈牙利成为匈牙利国王。

可见,善待帝国各民族,最终是有回报的。

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有,奥匈帝国内部如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黑山内部与奥匈帝国统治者和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民族矛盾。

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奥匈帝国就是因为帝国内部民族矛盾,引起一战,导致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帝国内部是否有民族矛盾?对后来帝国分裂是否有影响?

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奥地利人建立的奥匈帝国。都是日尔曼人建立的国家。德意志帝国是纯一民族,奥匈帝国就包括南欧的斯拉夫人,意大利人,马扎尔人。有些民族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