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为什么把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明朝以及清朝初期,皇帝办公都在乾清宫内。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紫禁城内建设了皇帝的寝宫乾清宫,皇后的寝宫坤宁宫。然而雍正帝开始,皇帝移驾养心殿,而皇后也不再居住于坤宁宫。

雍正帝胤禛离开乾清宫而选择移驾养心殿办公起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康熙帝玄烨在乾清宫停灵,胤禛守孝三年,害怕睹物思人不愿在乾清宫;第二,养心殿布局紧凑功能齐全,而且建设有地龙,更加方便办公。

养心殿位于乾清宫的西部,原本只是一处偏殿,甚至明朝时期有太监在这里办事。直到雍正帝时代,当时因为康熙帝玄烨驾崩,停灵乾清宫内。

原本皇帝为先帝守孝七天就可以了,然而胤禛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孝,仍旧坚持守孝三年。乾清宫内设立灵位,于是胤禛就翻新了旁边的养心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

而三年之后,胤禛也就不愿意离开了。养心殿虽然规模没有乾清宫那么大,但也不算小。更何况相对于乾清宫,养心殿布局紧凑,不必要频繁走来走去浪费时间,也利于提升办公效率。雍正帝胤禛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工作狂,养心殿或许也更加适合他。

同时,如今发现养心殿的室内铺设了地龙,也就是所谓的地暖设施。封建社会室内冬天取暖,一般靠的是烧炭,但是很危险而且不利于健康,地暖更加有效果也更加舒适。

雍正帝登基时已经是个中年人,身体已经不太好,养心殿也更加合适。雍正帝夏天常年在圆明园办公,冬天在紫禁城养心殿办公,十余年寒暑,终究收拾了康熙朝的烂摊子,给儿子乾隆帝留下了富裕强大的江山。

雍正帝为什么把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便把寝宫设在紫禁城的乾清宫。自明永乐帝到清康熙帝先后有16位皇帝都住在乾清宫内,康熙帝后,雍正帝将寝宫由乾清宫搬入了养心殿。这样,从雍正帝到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清朝最后的八位皇帝都住在养心殿。

原来康熙帝在位61年,其本上都是居住在乾清宫。公元1722年,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继位,雍正帝感到康熙帝在位61年,功德显赫,不忍心住父亲当年住过的乾清宫。他先以乾清宫东房为守丧的地方,后来又决定到养心殿为其父亲守丧。在守丧期满后,雍正帝就再也没有将寝宫搬回乾清宫了,从此也就把养心殿改为自己的寝宫了。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据说雍正帝为了能够早日登上皇位,将康熙帝秘密谋害,并篡改了康熙帝留下的遗诏。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大可不必相信。

雍正帝为什么把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第一个把养心殿开发为商住两用住房的是雍正皇帝。明朝这里只是调理御膳的厨房,清顺治在这里居住并去世。雍正开始成为皇帝起居办公的生活场所。

雍正皇帝是很有决断并敢于担当的的人。比如,如何安葬孝庄太后,他爸康熙一辈子都没解决,他说葬也就葬了;清西陵说建也就建了;从皇帝专有住房乾清宫搬到养心殿,说搬也就搬了。

康熙帝驾崩后,雍正继位。他先以乾清宫东房为守丧的地方,后来又决定到养心殿为其父亲守丧。雍正表示,不忍心住父亲当年住过的乾清宫。在守丧期满后,就以养心殿为寝宫了。

帝王心术一般人不会懂。但他肯定发现了其中好处。

养心殿与乾清宫比起来格局上有先天的不足,毕竟这里原计划也不是给最高领导用的。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封闭就比较好保安,小就不会太空旷,日子过的就会像过日子的日子。不说别的,就是冬季取暖,想来也比四面冷山的乾清宫要容易。

雍正帝为什么把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紫禁城是明清时期两朝帝王居住的宫殿,自明成祖朱棣时期修建完成,紫禁城修建成功之后,此后自明成祖朱棣至清朝康熙三百来年中紫禁城乾清宫都是帝王的居所,明朝十四帝加清朝顺治和康熙父子两代帝王共计十六位皇帝一直都是居住在乾清宫之中,包括死后停棺也都在乾清宫。

但是康熙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也是他的第四子雍正皇帝却将皇帝居所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自此清朝自雍正之后历代皇帝都居住于养心殿中。为何雍正会选择将寝宫从端正大气的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呢?

关于雍正将寝宫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民间曾传闻,这主要是因为雍正得位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所以雍正心中有愧,不敢居住在父亲康熙曾经居住的寝宫,所以雍正在心虚之下把寝宫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

这当然只是民间传闻,其实这出民间传闻还与康熙晚年时期诸子夺位有关,康熙晚年时期两次废除太子胤礽之位,导致了皇储之位空了出来,康熙诸子都为了争夺皇储之位明争暗斗,最终雍正获得了胜利,他获得了康熙认可而获得皇位。

雍正继位后对曾经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们进行了政治打击,他先后将老三胤祉、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圈禁起来,尤其是对不肯臣服自己的八弟胤禩和九弟胤禟进行了严酷打击,胤禩和胤禟分别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并囚禁折磨致死。

在雍正对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中的胤禟、胤誐以及胤禵动手时,也激起了胤禩倒台前对雍正最后一击,那就是胤禩利用雍正新政触犯到士绅利益之机,他以自己的人望暗中命门人在士绅中散布关于雍正的谣言,就这样雍正篡改遗诏,心虚而搬出乾清宫的事在民间传开了。

人言可畏,人言如虎,胤禩死前的最后一击就是让雍正在民间背上恶名。后来在胤禩散步的关于雍正谣言之下,果然就发生了湖南秀才曾静写信劝岳飞后人时任陕甘总督的岳钟琪举川陕甘三省兵马推翻无道暴君雍正,光复汉人江山。

后来雍正也发现这些流言蜚语已经给了一些有心人可乘之机,于是雍正认识到了人言可畏,他就想改变民间的流言蜚语,因此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对这些流言蜚语进行了一一辩驳。

雍正编写的《大义觉迷录》可以算是皇帝亲自回怼“喷子”的表现,同时雍正下命赦免了曾静,命曾静结合《大义觉迷录》去全国四处巡讲,向老百姓解释雍正并不是谣言中这样的形象。

雍正更是在临终前叮嘱儿子乾隆不可杀曾静,要让他多向世人解释清楚自己的人品,不过乾隆可不是乖宝宝,他继位之后还没来得及改元,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年底就把曾静凌迟处死了。

乾隆杀了曾静同时并禁止刊行《大义觉迷录》,这一来反而更加坐实了民间关于雍正的那些不利谣言,这也使得后世流传出了雍正篡改了康熙遗诏,觉得心虚,所以从康熙生前居住的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的谣言。

当然谣言终归是谣言,历史上不存在雍正篡改遗诏之说,因此雍正不可能对父亲康熙怀有愧疚之情不敢居住在乾清宫,那雍正为何要打破之前的常规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居住呢?

乾清宫一直是代表着皇帝的居所,根据《易经》来说天为乾,天子乃天之子,自然为配得上乾字,因此乾清宫的名字就是说明了这是皇帝的居所。

乾清宫在雍正之前一直作为皇帝居所供皇帝居住,而养心殿本是在乾清宫西侧,当初紫禁城的建造者本意是想把养心殿建造成皇帝午休小憩或者临时休息的场所,因此在明朝养心殿一般斗作为皇帝午休小憩的地方。

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将养心殿改为宫廷造办处的作坊,成为专门用来制造宫廷御用之物的地方。

不过养心殿在康熙时期也已经作为皇帝处理事务的地方,康熙晚年时期偶尔也会在养心殿中处理一些事务,比如曾经罗马教皇派出使臣访华时,康熙就是在养心殿中召见的教皇派来的使臣。所以雍正将养心殿改为皇帝寝宫,并在其中处理日常事务也是有康熙的影响在其中。

在康熙去世后,他的棺椁要停放在乾清宫中,这也是从明朝就流传下来的规矩,皇帝驾崩后棺椁都需要停放在乾清宫内,即便雍正后来把寝宫搬到养心殿,但是雍正之后历代清朝皇帝驾崩棺椁也都是停放在乾清宫之中。

康熙驾崩后棺椁停在乾清宫,雍正为父亲康熙守灵,因此他将临时居所定在了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这也很符合当初建造故宫时设计养心殿的定义。

但是康熙出殡之后,雍正为了向天下张先自己的孝心,雍正就将养心殿定为了自己的寝宫,雍正认为乾清宫是“皇考六十余年所御,心实不忍,意居于养心殿”,这意思就是雍正认为乾清宫是康熙执政六十一年的见证,见证了康熙盛世的统治,自己不忍占据康熙生前的居所,因此想改住在养心殿。

于是雍正说想就干,就下旨命人将养心殿重新修葺改造一番,从此这就做为清朝历代皇帝的寝宫了。

其实雍正选择养心殿也是符合他务实的性格,与乾清宫相比,养心殿的规模都要小了一些,在此批阅奏折,会见朝臣都很方便效率,这对于讲究效率且极为务实的雍正来说正是理想居所。

雍正后来在养心殿南面设立了军机处,就是为了方便随时召见这些军机重臣商议军国大事,而乾清宫建制规模比较大,相比之下就不能这么方便的随时召见大臣,因此说雍正搬到养心殿也是为了提升皇帝的办事效率。

除了雍正为了提升办事效率的务实风格之外,还有就是雍正本人比较勤俭朴素。当时雍正入住养心殿时,养心殿整体布局都非常简朴,而雍正继位后正准备进行新政改革,因此他想居住在布局相对简朴的养心殿起到表率作用,自上而下的传递勤俭之风。

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官场奢靡成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

曹寅本是内务府包衣奴才,后来成为康熙心腹被外派为亦官亦商的江宁织造,这个官职不高,但权力很大,可以向皇帝上密折监督江南百官。有了这等大权,曹寅自然成为江南百官争相贿赂巴结的红人。

曹寅也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敛财,他敛财之后并不是独吞,而是与康熙三七分成,三成归曹寅自己家族所消费,七成上交康熙的私人账户内务府,而当时康熙南巡建造园林都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因此康熙即便明知曹寅的钱来路不正,他也依旧笑纳了。

可以想象连康熙都是如此,当时清朝官场吏治有多么腐败。因此雍正继位之后急需要树立勤俭廉政之风,那当然是他本人做出表率最好,所以雍正搬到了简朴一些的养心殿做为寝宫。

雍正相对比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来说确实相对比较勤俭,雍正在位十三年几乎没去过承德避暑山庄,天生怕热的雍正在暑期也只是去位于海淀的圆明园暂住而已。

而且养心殿的名字也是非常有寓意,养心殿的名字出自于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这意思就是修心养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清心寡欲,因此其名就很合乎雍正所提倡的勤俭廉政之意。所以雍正选择养心殿做寝宫也有着自己想作为天下表率的意思。

为了提升采光度,养心殿更是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雍正更是在朝会群臣的皇帝宝座上面亲自题写了一块“中正仁和”的牌匾,与乾清宫中的“正大光明”牌匾对应。

不过自雍正时期清朝开始实行的秘密立储制度,立储密旨还是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

养心殿自雍正之后开始完善完备,逐渐成为清朝后来历代皇帝的寝宫居所,自雍正到清末帝溥仪,共有八位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和同治两位皇帝更是在养心殿驾崩。而乾清宫也就逐渐成了象征建筑,只有皇帝驾崩后才会归于乾清宫布置灵堂。

因此雍正之所以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居住就是三点原因,其一,雍正为了向天下彰显自己对父亲康熙的孝心;其二,雍正比较务实注重办事效率,而养心殿的建筑规模不及乾清宫,君臣商议国事或者处理一些事情都比乾清宫更加方便;其三雍正比较勤俭,他想搬到相对简朴的养心殿,为天下起到勤俭廉政的表率作用。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