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印象中,几乎所有的“城下之盟”都是弊大于利,都是屈辱的。然而历史上辽宋之间著名的《澶渊之盟》却是个例外,而这个条约签订之后,表面上获益的是辽国,实际上获益的却是宋朝,可辽宋都没想到,最终让北方的女真捡了大便宜。

宋朝与辽朝之间的战争持续了超过20年,双方为了幽云十六州互相杀伐。对于行动迅速攻击力强悍的契丹骑兵,宋朝军队向来没什么优势。虽然《澶渊之盟》的签订经常让后世之人所诟病,认为宋朝丧权辱国,然而当真如此么?

《澶渊之盟》规定,辽宋之间罢兵并且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而辽朝将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归还宋朝,双方设立开放边境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对于《澶渊之盟》,宋朝被骂最多的就是每年给辽朝30万岁币,可是还有一个事实被忽略,那就是当时战争如果持续下去,宋朝每年军事花费保守估计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30万岁币不过区区之数。更何况,宋朝还得到了一部分的幽云十六州,毕竟宋朝打了那么多年,都没能争得寸土。辽朝兵力强盛,然而与宋朝之间当时战况胶着,谁都无法轻易取胜,《澶渊之盟》使得宋朝获得了战争都没能获得的土地,辽朝获得了战争也未能获得的巨额财富。

更何况,因为双方罢兵使得辽宋之间贸易通畅,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对比悬殊,宋朝从中获得了巨大收益。

可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澶渊之盟》后近百年辽宋相安无事,甚至宋朝去赈济辽朝饥荒,辽朝皇帝凭吊宋朝帝丧,双方长年不闻兵戈。最终东北女真崛起,推翻了辽朝,还南下攻宋。“靖难之变”,宋朝上百年积累的巨大财富悉数被女真人所掠。

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历史上把这次和议叫做“澶渊之盟”。四十一年后,辽国要求北宋增加岁币,于是宋辽两国重新商定了岁币,宋每年要给辽国绢三十万匹,银二十万两。这个岁币数字,一直持续到了辽朝灭亡的前夕。

那么《澶渊之盟》,到底谁占了便宜呢?很显然,北宋吃亏了。那些说北宋没吃亏的都是在嘴硬!理由有五:

嘴硬一:北宋很有钱,年岁入过亿,岁币只有区区三十万。对北宋九牛一毛。

关于这一点,已经多次辟谣了。北宋确实岁入过亿,但是北宋并不是白银岁入过亿,也不是铜钱过亿,而是白银、铜钱、铁钱、丝绸、绢布、盐、稻草、粮食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加起来过亿。

宋朝的税收只是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最值钱的三项收入:谷、钱、布绢绸加起来,连四千万都没有,巅峰时期也不到七千万。所谓的岁入一亿,要看这一亿里面都包括了什么东西。

比如说“草”,国库一年收了三千万捆(看下面的图表)。知道草是什么东西吗? 其实就是牲口吃的饲料。这个玩意,城里的孩子没见过,农村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就是乡下堆得老高的草料。那玩意值钱吗???宋朝一年收三千万捆。不懂宋朝税收统计的人,还以为是三千万两银子呢!

然而《澶渊之盟》中,辽国不要北宋不值钱的铜钱、铁钱、纸钱,至于什么破草堆,人家就更不要了。辽国人只要的是最值钱的白银和丝绸!而中原是贫银产区,丝织品的产出也是有限的。事实上,北宋后期,一年的白银岁入只有区区九十万两而已,四分之一都要白送给辽国。这不是负担是什么??

大量的白银外流,最后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白银荒。北宋后期,苏东坡在目睹了一名妇女被逼投水自杀后写下了“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做河伯妇”的诗句,以此来抨击赵宋王朝岁币外交政策。

嘴硬二:缴纳岁币避免了战争,减轻了北宋的军费开支。

这句屁话来源自当时北宋的宰相,王旦自己的估算,他认为一年贡献三十万,简直是“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然而,这绝对是最不要要脸的说法。事实上北宋交了岁币,辽国却仍然占据着北宋的北大门。一方面,这等于北宋在法统上承认了辽国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辽国对北宋的威胁仍然存在!为了加强安全感,北宋还要不停的提高募兵数额,宋太祖时禁军只有20万人,宋仁宗时达到120万人。等于是越挨打越送钱,越送钱越招兵,成了恶性循环。更坑爹的是,这大批宋军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

按欧阳修担任河北转运使的时候报告,河北厢禁军、马义勇、民兵,总计一共四十七万七千人、骑。为此,朝廷每年需要岁支粮草和钱帛越2445万!

好特么厉害啊!岁入一亿,其中四分之一要负担河北的军费开支!

不是说交了岁币,然后就可以缩减军事方面的开支了么?然而呢?还不是一大笔的开支!而且还都养了闲人,根本没有用到军事战争方面去。

那么,这么大的军事开支,北宋是怎么挺过来的?呵呵呵,还能怎么办?向全天下的老百姓们摊派呗。了解一下“免夫钱”,会让你们对北宋有新的认识。

备注:“免夫钱”原本是一种免除修河工的劳役而支付的免役钱,也就是该你出工的时候你不想去,你只要交钱给政府,政府就雇一个人代替你去。在这个名目之下,按口摊派,北宋向全国人民压榨了六千多万贯。

嘴硬三:北宋是中原发达国家,辽国漠北是落后国家。北宋通过贸易,把缴纳的岁币又赚了回来。

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军事不行就拿经济来找补,虽然宋朝的经济水平相对于前朝而言确实是最高的。

但是,经济战是这么玩的吗?

首先,宋、辽的贸易根本就不公平。北宋的产品可以选择不卖,但是辽国卖给北宋的产品却不得不买(主要是马)。辽国说个“不”字,北宋毫无办法。

其次,经济战的前提是军事霸权。现在美国为什么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呼风唤雨?还不是因为军事力量强大!然而北宋的经济战是通过被动给辽国送钱来进行的,貌似可以让辽国对北宋形成依赖。但是纵然是辽国上下都使用北宋的货币,可是北宋敢对辽国釜底抽薪吗?敢关闭边境榷场吗?恐怕到时候不是北宋出手,辽国大兵就会打来吧!

事实上,宋朝通过贸易,并没有把岁币都换回来,而是只换回其中一部分。而且,辽国也对边境贸易收税,从边境贸易中获利。而宋朝仍然要白白长期送岁币给辽国。宋朝只不过用自己有价值的财物,换回了岁币的一部分,并不是赚回。等于是宋朝白白把自己的有价值的财物给了辽、金。

嘴硬四:通过《澶渊之盟》,北宋成功的腐化了契丹人。

说实话,契丹人是不是被北宋腐化的,这一点值得存疑。但是北宋通过送钱,居然还送出了自豪感,这是肯定的。

纵观北宋一朝,167年的历史,仅纳贡居然就长达118年!什么概念?相当于当年满清的庚子赔款,一直赔到今年了。

北宋不仅向辽国纳贡,还向西夏纳贡。如果不是南方宋军打败了越南的入侵,估计还要向越南纳贡。兜里的银子嫌烫手,自己不花在有意义的地方,居然拿去送给敌人。可笑啊!更可笑的是,现在居然还有人对此拍手鼓掌,简直是莫名其妙。

嘴硬五:我不管你们怎么黑,北宋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

关于北宋最富的言论,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吹起来的。最搞笑的是,居然有人说宋朝的GDP占全球的80%!

是谁给你们吹牛逼的勇气?梁静茹吗?

据我所知,唯一对宋朝经济做出过GDP推算的,是在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的统计。根据他的统计,宋朝的GDP占世界的22.7% 。

然后不知道被什么开始篡改,从22.7%就改成了87%。要不要脸啊?!

当然了,宋朝GDP占全球22.7%也不算低了。

但是,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估算,中国历史上其它朝代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也不低:

公元元年——汉朝,占26.2%;

公元1500年——明朝,占25%;

公元1600年——明朝,占29.1%;

公元1820年——清朝,占32.9%;

相比较下,宋朝GDP的比重反而较低,是中国古代史上,GDP占全球GDP比例的一个低谷。

最后,反问两个问题:

如果《澶渊之盟》,辽国吃亏了,辽国为什么不打北宋?把吃的亏补回来?难道说辽国人讲信用?要是讲信用,辽兴宗就不会逼着宋仁宗提高岁币的额度了!

如果《澶渊之盟》,北宋真的占便宜了。那么金灭辽时,北宋为什么不去救辽国?留着一个能让自己占便宜的辽国不是更好?反而还要帮着女真人去打辽国?

说白了,《澶渊之盟》没有让辽国吃亏,所以辽国人一百多年没有攻宋;而宋朝是扎扎实实的吃了亏,只是碍于实力,一直都不敢报复辽国。后来女真兴起,揍的辽国满地找牙,于是北宋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想借着女真人的势力替自己一血前耻。

至于什么恬不知耻的“疲辽之策”、“通过贸易战把钱再赚回来”、“减轻了宋朝军事开支”等等屁话,都是宋朝人自己在意淫罢了。

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澶渊之盟当然是便宜了宋朝,因为宋朝最惧怕战争,同时也最会在和平中获取最大利益。

第一、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宋辽两国都不敢打了,因为他们都认为要是再打下去,自己必败。辽国主将萧挞凛被杀,士气低落,并且辽国孤军深入,背后有十几万宋朝军队,如果后路被切断,辽国皇帝就要被俘了。宋朝则在赵光义的几次折腾之后“谈辽色变”,根本就不敢与之决战。但是正因如此,两国在条约签订前夕都摆着架子瞎比划——辽国要收回被柴荣“掠夺”的关南十县,宋朝要被后晋出卖的燕云十六州。

最终结果当然是谁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但是关南三州十七县却实打实的成了宋朝的领土。要知道如果辽国真的怒了,虽不敢说是可以让北宋提前经历靖康之变,收复关南十县还是没问题的。

第二、两国签订和议,虽然说宋朝每年都要给辽银绢三十万两匹,但是总比养活军队或者继续战争要省得多了,毕竟没有燕云屏障,宋朝必须要屯集大量士兵守卫边防。同时,两国开放榷场,互相贸易,是个双赢的结局。

最重要的还是宋朝真的与辽国耗不起,以当时的形式来说,战争拖的时间越长,宋朝越危险。

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条约从来都是两方妥协的产物,自然也不让哪一方完全满意。老狐狸,都精明着呢。你真的知道《檀渊之盟》吗?

宋史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由于宋帝亲临,宋军奋勇反击,一时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于是宋辽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为使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总结的来说,《檀渊之盟》是双方势均力敌的一个结束战争的方案。

《檀渊之盟》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不得窝藏政治犯,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有军事设施。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表面上看好像辽国占了便宜,因为宋国每年得送给辽国十万白银,二十万匹,要知道辽国不过百万人口,几乎每个辽国人都能得到点汤汤水水。然而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宋朝也有了很好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据宋史记载,咸平三年,宋朝的GDP达到了265.5亿美元,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人口近一亿。而宋朝给辽国的岁贡还不到其岁入的三十分之一,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檀渊之盟》中有个很有趣的地方,不知道各位看官注意到没有,条约内容对于宋朝关心的战马,辽国关心的铁器,盐,茶叶根本没有提及。其实这是宋朝统治者留了一个心眼,北宋对于战马可以从吐蕃,西夏进口,可是铁器和盐只有中原才有,人不可能一天不吃盐,所以辽国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财富从宋朝进口这些生活必备品。于是每年宋给辽的白银,辽国皇帝还没捂热乎呢,就又回到了宋朝商人的手中。

综上,小编认为,《檀渊之盟》对于宋朝更为有利。最后,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

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宋辽之盟看似双赢 实则便宜了女真名族 百年后都后悔不迭

条约从来不平等?宋辽之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便宜了谁?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当然是便宜了辽国,因此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我们来看看这个条约的背景,公元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和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北宋。辽军前锋先期抵达威虏军、顺安军等地,但遭到北宋将领魏能、石普的坚决抗击,辽军最终未能占领二地。辽军初战失利,又东侵保州,再次被宋军击败,之后又转攻定州。懦弱的宋真宗只看到辽军深入宋境,但没有认识到辽军是一路失利,此次围攻定州,乃是无奈之举,立即产生了畏惧心理。副相王钦若主张宋真宗南逃金陵避难,枢密院副长官陈尧叟则主张逃往成都,宋真宗也摆出一副随时逃命的架式。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才打消了逃命的计划,转而同意北上亲征。

十一月,宋真宗北上,刚到达韦城(今天的河南滑县东南)时,随行官员又有人提议南逃金陵,宋真宗再次动摇,寇准和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指出一旦南逃,辽军必将追击,不仅到不了金陵,反而有被俘获的危险,宋真宗这才决定继续北上。

此次辽军南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声势很盛,但由于各地宋军都能坚守城池,拼死抵抗,辽军在军事上并未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十月中旬,辽军东攻瀛州,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擂鼓督战。而宋将李延渥、史普率领城中军民坚决抗击,毫不示弱。经过十多天的激烈战斗,辽军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兵。辽军在瀛州城下吃了大亏,遂决定采取避开城市攻坚城的策略,前锋直抵天雄军城下,给北宋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实际上,辽军无异于孤军深入。

十一月中旬,辽军到达澶州城下,宋真宗命李继隆出城迎敌。辽将萧挞览亲自督战,被宋军张瑰射中前额,辽军大败,宋军乘势掩杀。当晚,萧挞览伤重而亡。

十一月二十五日,宋真宗进入澶州南城,在寇准、高琼等人的坚请下进驻北城,并登上北城门楼,召见宋军将领李继隆等人。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临前线,士气倍受鼓舞,纷纷高呼万岁。

宋辽双方在澶州城相持十余日,辽军身后的宋军坚守各处城镇,面前的宋军严阵以待,士气旺盛。萧太后担心辽军腹背受敌,于是秘密派人前来求和。生性懦弱的宋真宗马上表示同意,当即命曹利用为使与辽国议和。双方规定,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辽国退兵。因为澶州郡名叫澶渊,因此,此次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看完“澶渊之盟”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宋胜辽败;第二,辽国主动求和。北宋在军事态势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城下之盟,并以战胜国的身份每年向战败国输送一大笔财物,辽国当然是占了大便宜。真可谓是北宋不败而败,辽国不胜而胜。

而宋真宗期许的一纸和约并未给北宋带来永久的安宁,辽国并没有履行条约不再南侵,经常出动小股部队劫掠北宋边境是常有的事,政治上的讹诈更是从来没有停过。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正当北宋与西夏激战正酣之时,辽国公然向北宋索要被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十县土地,并以举兵相威胁,其目的是为了要北宋增加每年向辽国输送的岁币。北宋在无可奈何之下答应每年增加绢十万匹、银十万两给辽国。辽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取了更大的利益,北宋畏服于辽的情势更加明显,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也更加深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