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怎样一步步分裂巴基斯坦,让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的?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当年的东巴基斯坦也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本身就矛盾重重,印度只是担任了催化剂的角色。即便是没有印度的掺和,孟加拉也不会留在巴基斯坦。

先天不足,矛盾重重的东西巴基斯坦

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行帝国的元气,英国被迫放弃了在世界上各个殖民地,其中就包括印度。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分成两个部分——巴基斯坦与印度,而剩下各个土邦王国可以自行决定加入哪一方。最终,恒河三角洲地区的东孟加拉(西孟加拉加入了印度)改名“东巴基斯坦省,加入了巴基斯坦。

虽然东西巴基斯坦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东巴始终是个飞地,远离巴基斯坦本土,中间被巨大的印度给隔开。同时,东巴基斯坦与巴基斯坦之间,民族不同、语言不通、文化迥异,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也非常少,但东巴的经济大权还是被巴基斯坦掌握,久而久之引起了东巴的不满。

印度雄心勃勃,从中作梗

与西方的“古希腊”一样,所谓的“印度”在几千年岁月中都只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一个完整国家,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原因诞生之后的印度,却始终都野心勃勃,一直希望称霸整个南亚次大陆乃至整个印度洋地区。

虽然无论是面积、人口、经济等各方面来说,巴基斯坦都不足以与印度相比,然而因为“克什米尔问题”等原因,印度将巴基斯坦视作死敌。

印度为了对付巴基斯坦称霸整个南亚,不断激化东巴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鼓动东巴独立。甚至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攻打东巴,最终以武力方式逼迫巴基斯坦放弃了东巴基斯坦,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孟加拉独立了出来。

印度是怎样一步步分裂巴基斯坦,让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的?

1947年,根据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按宗教立国”的“印巴分治法”,印度被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构成,但东巴基斯坦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总面积约16%,中央政权一直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里,因而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极度不满。印度看到了东西巴基斯坦的这道“裂痕”,于是采取各种方式在东西巴基斯坦之间打入“楔子”,离间两者关系。

1958年之前,巴基斯坦的政体属“议会民主制”,总统权力受到议会掣肘。1958年巴基斯坦军人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元帅夺得政权后,以“总统制”取代了“议会民主制”,集权倾向趋于明显,议会权力被明显削弱。1970年,穆罕默德·叶海亚汗担任总统后,进一步强化集权并实行军管,引起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强烈不满。在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领导和鼓动下,东巴基斯坦国家分裂主义势力急剧抬头并得到印度或明或暗的支持。

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 汗对孟加拉人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进行了压制和取缔,致使大批人民联盟成员逃亡印度,为印度进一步插手东巴基斯坦事务提供了良机。4月,东巴基斯坦反政府人士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 “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 ”。之后,东巴基斯坦各地掀起了反政府浪潮和军队哗变。印度认为,分裂巴基斯坦的有利时机已经来临。

事实上,印度一直在等待这一时机。1971年10月,印军部署在东巴基斯坦一线的兵力从3个旅增加到7个师;另外还部署了有约211架军用飞机的12个空军中队;海军在邻近地区也有26艘舰艇和33架舰载机,总兵力达到16至17万人。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打着“孟加拉人民解放军”的旗号突然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12月3日,印军又越过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向西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进攻,引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占了东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达卡,“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随之从加尔各答迁往达卡。1972年1月,在印度支持下,孟加拉国正式宣告成立,迅速得到印度承认。叶海亚·汗宣布辞职,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继任总统。1974年2月,巴基斯坦宣布承认孟加拉国。

印度是怎样一步步分裂巴基斯坦,让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的?

孟加拉并不等于孟加拉国——事实上广义上的孟加拉地区包含孟加拉国以及印度控制的西孟加拉邦,历史上的孟加拉地区甚至还一度涵盖过印度的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如今的西孟加拉邦是印度的一个邦(相当于我国的省),孟加拉国则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两地生活的人口主要都是说孟加拉语的孟加拉人。

历史上印度次大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英国殖民者到来前印度更多只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古代的印度次大陆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国,而孟加拉正是印度次大陆众多的土邦之一。这里的孟加拉系指古代历史上的孟加拉地区,包括如今印度境内的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等在内。

在我国的诸多古籍中都对孟加拉地区的古代国家有过记载:《后汉书》中记载这里有一个“磐启国”;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这里有一个“鹏茄罗”国;元代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记载这里有一个“朋加剌”国;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这里有一个“榜葛剌“国。公元8~9世纪兴起于孟加拉地区的波罗王朝一度统治过北印度绝大部分地区。12世纪时波罗王朝被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征服者推翻。

古代印度尽管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世界古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曾一度覆盖过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华夏文明以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为依托发源起来相类似的是古印度文明同样是依托于印度河、恒河两大母亲河发源起来的。但古印度的两条母亲河与华夏文明的两条母亲河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是适宜农耕的冲积平原,两条大河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高山大河之类的天然地缘屏障阻隔;印度河与恒河之间却隔着一片塔尔沙漠。虽然古印度文明最早起源于印度河流域,但恒河流域也是印度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尤其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诞生于恒河流域,此后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渐向恒河流域转移,与恒河流域地缘距离相对疏远的印度河流域逐渐成为了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区。

古印度的地缘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东、南、西三面均为海洋环绕,北部则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从海上征服印度是不可能的,而要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征服印度也是不可能的。印度在地缘环境上唯一的缺口就是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外来征服者进入印度的必经之路。生活在波斯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不断跨越兴都库什山脉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

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经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伊斯兰教。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蒙古和突厥混血的莫卧儿王朝取代:具有中亚突厥血统的莫卧儿王朝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地区,随后开始在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兰教。由于本土的印度教徒数量过于庞大,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无法将其完全同化,但通过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人头税等措施使伊斯兰教在印度河流域站稳了脚跟。

至此印度河流域由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占多数逐渐转变为信仰伊斯兰教突厥后裔占多数。莫卧儿王朝虽然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地区,但这种控制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靠武力压制的控制,地方上依然存在许多土邦王公,这些土邦王公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莫卧儿王朝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但为了避免过分刺激地方土邦王国并没采取强制措施。

事实上除了早已伊斯兰化的印度河流域地区外,整个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接受伊斯兰教,然而远离印度河流域的孟加拉地区偏偏就成为了伊斯兰教在次大陆的重要突破口——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的东北边缘地带,仅西部与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相毗邻,至于北、东两面在今天看来也与印度接壤,但已是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带,在历史上今天印度的东北部地区曾长期处于藏缅语族的民族控制之下。

加之德干高原的地缘阻隔作用实际上使孟加拉成为了印度文明辐射的薄弱地带,这自然使伊斯兰文明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阻力大为减小。不过印度文明毕竟在孟加拉长期经略,而孟加拉又远离其他伊斯兰文明地域,因此并没被伊斯兰文明完全同化,而是形成了东部的伊斯兰文明和西部的印度教文明并存的独特格局。

17世纪末一些来到孟加拉地区的英国人要求在当地建立贸易点,当地官员就随便给了英国人一块条件很差的土地。然而当地人眼中的“差地”在英国人眼里却是一块风水宝地:这块地方三面临河、一面临海。在战略层面来说是易守难攻,在经济上来说是建造深水港的优选之地。英国人在当地修建城堡、招募军队。随着人口的增长使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这就是如今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

公元1757年英国人和孟加拉军队为争夺加尔各答的实际控制权在孟加拉地区的普拉西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英国人在普拉西战役中以七十五人死伤的代价大获全胜,从而确定了英国人在孟加拉地区的统治地位。此战后英国以加尔各答为基地向整个孟加拉地区乃至整个印度次大陆扩张,最终加尔各答因此得以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英国为方便自己的统治就对印度土邦王公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

在英国直辖地区之外英国仍认可土邦王公相对独立的权利。在宗教问题上也是对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分而治之。在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崩塌这一大背景下英国人从印度撤离也就成为了必然。1947年英国人从印度次大陆撤走之前按宗教信仰原则将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随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国家。《蒙巴顿方案》把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印巴边界的唯一依据。

划界完全没考虑历史、文化、民族等各方面因素,所以在实际的印巴分治过程中未免遭遇一些尴尬处境:当时的孟加拉地区东部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而西部地区则主要信奉印度教。所以孟加拉地区在以宗教原则为核心的分治方案中被一分为二:信奉印度教的孟加拉西部地区被划入印度,最终演变为今天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信奉伊斯兰教的孟加拉东部地区则被划入巴基斯坦。

然而此举埋下了一个重大隐患:东部孟加拉地区与巴基斯坦本土并不接壤,两者之间隔着印度的庞大国土。巴基斯坦的主体部分位于西部地区,东部的孟加拉地区(当时称东巴基斯坦)实际上成为了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即使在信息资讯已相当发达的今天拥有飞地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在上个世纪的南亚地区以巴基斯坦的国力要控制这样一块飞地可想而知有多难。

印巴分治完全是以宗教信仰作为依据,却忽略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几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东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语为孟加拉语。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远离本土的东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这里强制推行乌尔都语,以试图彻底同化东巴基斯坦地区。

然而这引起了东巴基斯坦人民强烈的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始终偏重于西部本土,而对东部飞地则显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双方的恩怨日积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东部人民认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综合在一起使东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强。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

同年4月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宣布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作为老对手的印度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打击巴基斯坦的大好机会。印度随即出兵当时的东巴基斯坦,之后战争又扩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终酿成第三次印巴战争。当年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从此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如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奥里萨邦等地就是由以前的西孟加拉地区分化出来的,而如今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则是由以前的东孟加拉地区演化而来。孟加拉国的面积约为147570平方公里;印度西孟加拉邦的面积约为88752平方公里。孟加拉国的人口约为1.647亿;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人口约为9677.56万。整个孟加拉地区约有66%的人信奉伊斯兰教、33%左右的人信奉印度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