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所谓“日不落帝国”,就是领土广阔到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太阳照耀其领土。历史上只有两个帝国被称作“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就是大英帝国。而这个名字也来自于西班牙的君主——卡洛斯一世。卡洛斯一世:“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七年战争”结束后的1762年,英国第一次自称“日不落帝国”。然而不久之后随着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独立严重打击了英国的雄心,很长时间内英国都没有再说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英帝国的国力达到鼎盛。1922年,大英帝国的面积超过3300万平方公里,统治4.5亿人口,地球上24个时区都有英国的殖民地。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

不仅仅是领土,英国被称作“日不落帝国”更因为英国在近代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当时的英国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煤炭与一半的钢铁产量,是全球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被称作“日不落帝国”也是名副其实。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围火炉吃西瓜 为您作答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今天却只能龟缩于一角,跟随美国的步伐。

英国曾是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世界各地建立“贸易据点”。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称霸海上的“无敌舰队”,17世纪又打垮了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成为西方第一海上强国。

17至18世纪英国通过殖民战争,从昔日的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手中,夺得了大量的殖民地,并将其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19世纪初,英国伙同欧洲一些封建国家打败了拿破仑,在1815 年维也纳国际分赃会议上,英国又获得大量殖民地,并控制了地中海;还获得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好望角等地,从而控制了通往亚洲的航路。

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成为当时“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到20世纪初,英国拥有的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以及其他属地:

非洲,埃及、苏丹、冈比亚、塞拉勒窝内(及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东非保护(肯尼亚)、乌干达、桑给巴尔(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尼亚萨兰(今马拉维)、毛里求斯、英属索马里、巴苏托兰(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南非联邦。

亚洲占领了中国的香港、九龙,把广东省和长江流域划为“势力范围”,在上海,九江、武汉、天津等城市里占有“租界”。

此外,还占领了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尼泊尔、阿富汗,福兰(今斯里兰卡)、塞浦路斯、也门、亚丁(今也门的一部分)、阿曼、缅甸、马来亚、英属婆罗州(北加里曼丹,今属马来西亚)、新加坡,划分了伊朗南部和泰国湄南河以西为“势力范围”。

大洋洲,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斐济等。

美洲,占领了加拿大、洪都拉斯、英属圭亚那、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地。

欧洲,则控制了马耳他,直布罗陀、爱尔兰等。

英国殖民地版图遍布五大洲,1914年英国殖民地总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是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相当于英国人口(4050万)的9倍。“米”字形英国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上空,不管太阳照在要东半球还是是西半球,都必然照到英国的国旗上。

这就是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由来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众所周知,英国是海洋时代的世界霸主。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大航海时代来临,海洋文明正式取代大陆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范式。而在这个过程,英国脱颖而出,成为海洋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从偏居亚欧大陆西北海上的贫瘠岛国,一跃成为殖民地覆盖五大洲,影响力遍及四大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超级帝国。直到今天,说起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日中天的当下全球霸主美国,而依然是当年那个威风赫赫的大英帝国。

当然,英国得以崛起,是借了欧系文明崛起的东风。由于抢占了人类文明变革的先机,欧系文明在近代全面崛起,彻底压倒农耕时代的其他同类对手——伊斯兰、华夏、印度等传统文明,牢牢占据人类文明的高地。

不过,即便欧洲崛起势在必然,但最后成就全球霸业的是英国,这个还是多少有些诧异的。毕竟,论先机,英国并不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甚至连先行者都算不上。在它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他们的海洋之路,都走在英国前头。论国力的话,作为在英国迈向海洋的过程中,它还面临着西班牙、法国的强势竞争——而这两家的国力当时都远超英国。甚至论商业文明繁荣程度,英国也远不如小小的荷兰。

但是,最后,英国却压过了一众欧洲竞争对手,成功的站到了万山之巅。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既没占到风口中央,本身实力也一般般,甚至看上去颇有些土包子相的英国,会在这场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成为最大的王者?

在云石君看来,这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英国的特殊地缘区位。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大西洋沿岸国家因着近水楼台的地利之便,取代了欧陆或者地中海国家在贸易当中的优势地位。

英伦三岛本身就在大西洋上,所以它当然也是这一波贸易中心变迁的获利者。但如果仅就与此,还远不足以奠定英国的优势。毕竟大西洋区域国家又不是它一个,葡、西、法、荷这些都是在大西洋沿岸。而且这些国家区位上相比英国更加偏南,距离新航线更近,所以按理说反而更具相对优势。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个毗邻大西洋,那英国即便能获利,最多也不过就是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级别,想吃肉,甚至成为头号吃肉玩家,这个是不可能的。

但是,相较于葡、西、法、荷,英国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一个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一道英吉利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给英国带来了天然的安全,也有效的阻断了欧陆纷纷扰扰给英国的羁绊。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欧洲大陆邦国林立,各国间地缘关系紧密,自古就是纷争不断,极易引发冲突。虽然随着大航海时代开启,向海外发展、掠夺殖民地成为主流的发家致富方式。但欧陆本土的各种结构性地缘冲突并不会因此消失,相反,随着各家实力因海外掠夺不断增强,战争资源不断丰富,而越来越有激化趋势。无论是出于保卫国土,还是拓展势力范围,压制对手,大家都有欲望,有动力跟身边的强盗同伙火并。而地缘关系的紧密,也在客观层面,使得这种火并更加容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更大。

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这么被耗死的。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这对伊比利亚兄弟可以说是这波人类文明变革中最先吃到螃蟹的。只不过,欧陆的诸多纷争,极大的消耗了两国的实力,葡萄牙就不用说了,几乎活生生被西班牙给耗死;而西班牙本身,除了在海上跟英国耗;更重要的,欧陆范围内,还跟葡萄牙、法国、尼德兰(荷兰)乃至于意大利等一系列国家交锋——这种博弈,既有其实力膨胀后的天然冲动,也同时也有其作为欧陆国家,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而不得不为之举。但不管是哪一种,西班牙也都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将从海外掠夺的资源逐步消耗殆尽。

但英国就不同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地缘格局决定了,它天然带有一定的孤立主义倾向;而且,就算英国有经营欧洲大陆的欲望,英吉利海峡的存在,在保障它本土安全的同时,也阻碍了其向欧陆的影响力渗透和传播——这一点,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表现已经十分明显。

当然,即便有这诸多困难,也未必完全能够打消英国对欧陆的觊觎。尤其是伴随着海外殖民的成功,英国实力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经略欧陆,也未必不能成为一个新的选项。

但是,英国如果真的要这么做,除了英吉利海峡的阻断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与英伦三岛隔海相望,地缘关系最紧密的,同时也是英国向欧洲渗透最合适的第一站国家,不是别人,正是法国!

法国是什么实力,了解欧洲历史的都知道。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世界老牌大国,在欧洲也算得上是地盘大,人口多,而且自然条件也十分不错。随着近代来临,坐拥地中海、大西洋两条海岸线的法国不仅没有衰落,反而也跟上了新航线的东风,所以实力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同步增强,政治上也逐渐结束了中世纪的封建邦国制度,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增强,在西班牙衰落后,法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欧陆第一强国。

当然,法国也不可避免的深陷欧陆消耗的泥潭。不过,法国毕竟不是西班牙,其本身的地缘资质要比西班牙好的多,所以法国在欧陆的种种作为,虽然也极大的消耗了其之国力,但依然没有衰落,仍保持了极强的实力。

这就给英国的登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英国要想登陆,就必须与法国正面冲突——而这对英国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客观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不利,意味着英国的欧陆野望注定只能是徒劳。与其白白消耗国力而徒劳无功,还不如认清形势,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外,至于欧陆,只需要均势制衡,让欧陆维持分裂格局即可——这种程度的投入,对国力的消耗无疑要小得多。

一道英吉利海峡,在地缘层面大大增强了英国的安全系数;而同样是这道英吉利海峡,以及海峡对岸强大的法兰西,又让英国不得不打消直接登陆的战略欲望。这种情况下,英国一方面得以专注海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欧陆列强之间的消耗。为后来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再次,英国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分权制衡传统,为英国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88——泥腿子出身的英国,为什么能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引领者?》,英国是现代西式政治制度的先驱,分权制衡理念在英国,要比欧陆其他国家贯彻的更彻底。

这套制度下,王权受到了极大遏制。资产阶级革命后就不说了,哪怕是在17世光荣革命之前,英王的权力,比起欧陆绝大部分大国国王而言,也是有所不如的。

这就给贵族和后来的资产阶级崛起带来了空间。比如同为抢掠,其他国家主要是政府主导,夺取来的物资也大多归入政府和王室。而无论是王室还是政府,他们都不是生产主体,拿了这些财富,用处无非就是两个——要么就是奢靡挥霍,要么就是扩军征服。而这两项,都对生产技术提升没有用处。

但英国不同。英国王室和政府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力量,所以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中,非官方势力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早期,英国海上发财主要靠劫掠货船——而主导的则是海盗,伊丽莎白一世则是跟他们合作,给他们政治庇护,发劫掠证,给他们封爵,分享收益。后来的海外殖民,无论是东印度公司,还是北美清教徒,都有着强烈的非官方色彩,王室和政府在其中的分量相对有限。

既然海外扩张中大量依靠非官方势力,那么相应的,在财富分配上,王室和政府当然只能分享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的都被那些暴发户、资产阶级所有。财富到这些人手上后,由于他们并不像王室甚至贵族那样,有天然的政治特权,所以他们虽然也要挥霍,但同样也会想办法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将钱投入到生产行业,这样就带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最终引爆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第一代世界工厂。

这就奠定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基石。仅凭殖民地掠夺和贸易,固然能聚敛起大量的财富,但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国家实力才有稳定的支撑。在所有的近代欧陆国家中,英国的工业化启动最早,规模最大,所以英国的实力基础最为牢固,这又反过来,推动了英国海外殖民事业的进一步扩张。

至于其他国家,西班牙王室将掠夺的资源挥霍一空——要么奢靡浪费,要么一味扩军备战,最终落得个山空海落。荷兰虽然商业文明发达,但国土面积太小,发展工业空间不够,所以也难成大器,在英国崛起后被其击败而没落。

只有法国,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对好点,加上其本土的地缘资质也确实不错,所以依然能维持强国地位。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影响力更大(毕竟是欧陆大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天然要强于英国),但程度上却并不如英国彻底,加上深陷欧陆纷争,所以虽然也能保持强国地位,但比起英国来,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

以上就是英国在大航海时代中笑傲群雄的原因。

而在英国的殖民扩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得到特点——它是所有欧洲列强中,最不重视对殖民地消化吸收的一个。虽然英国的殖民地广袤,但它对当地的殖民,却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只需要在上层建立统治即可,对基层并不过多干预,甚至哪怕是在上层,它也很少追求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毁当地本土政治势力的统治基础,而是只要他们臣服,愿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满足。总而言之,英国的殖民,更注重于攫取现实物质利益,而对土地征服兴趣缺缺。

为什么英式殖民会有这种特点?这其实与英国的国家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89章——英国之第3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在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初期,英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曾经历了多次的辉煌。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国运呈现出清晰的波浪型趋势,它在每一次辉煌之后总会跌入衰落的低谷,沦为二流国家。在大陆国家竭力争夺欧洲霸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的时候,英国正忙于内部的争斗,几乎被其他国家忽略不计,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称,"在世界各国的眼中,英国只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无足轻重"。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路易十四法国的霸权,连续投入两场遏制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战争。即九年战争(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主要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当1740年前后欧洲大陆局势再度出现动荡之时,英国返回欧洲再次抵制复兴的法国称霸大陆的野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与西班牙以及与法国之间的战事都爆发于欧洲战事开始之前,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欧洲,扩展到全世界。英国不仅通过七年战争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稳定,还再度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和印度的几乎所有殖民地。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当时的评论来渲染英国显赫的大国地位:"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也就是在七年战争胜利后的1763年,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不过二十年后因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英国被迫收起自傲心,暂时取消日不落帝国的自称。

1815年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又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工业革命更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因此1815年彻底打赢第二次百年战争后,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了全盛时期,1938年人口达4.58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过一战获得德国殖民地后,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然而对帝国的扩张也有批评的声音。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伯利勋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镑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的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 一家斯里兰卡的新闻报纸引用了科尔文·R·德·西尔瓦所做出的著名回答:"那是因为上帝不信任黑暗中的英国人。

但到了20世纪中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其殖民地纷纷独立,与此同时,新兴霸权国家美国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国逐渐瓦解。如今,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英联邦以取代大英帝国。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因为英国强大的时刻,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殖民地。基本属于英国领土。也就是说英国不同地域,随着地球转动,不是这里有太阳,就是那里有!所以称为“日不落帝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