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哪个惨烈?
战国之所以被称作“战国”,想想也知道了。如果说春秋时代,诸侯尚且还顾及着周王室,所以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战国时代,各国都开始放开手群殴了。
春秋时代春秋是东周的前半部分,以平王东迁为标志开始,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结束,大约有三百年的时间。
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与郑国之间的战争中失败更是让周王室仅存的颜面被扔在了地上。诸侯之间忙着发展经济,聚拢人才,打来打去,先后出现了众多的霸主。然而这一时期的战争虽然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小规模战争。著名的战争也并不多,主要就是城濮之战与长勺之战。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一开始大多都以“维护礼制”为目的,简单来说就是要小诸侯向大诸侯称臣,并不以灭国为目的。所以也没那么惨烈,直到后来,春秋晚期,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大诸侯吞并。
战国时代如果说春秋时代是旷日持久的小规模战争,那么战国就是不打就不打,一打就死伤枕籍的时代。各种政治外交斡旋、变法改革与大规模战役数不胜数。
由于众多的小诸侯被吞并,战国七雄之间的缓冲空间基本消失,资源的集中与战略格局的变化,导致了战国时代的战争非常激烈。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败战国,白起坑杀40万赵国军队。
战国时代的众多战争,军队动辄数万乃至十多万人,相对于春秋时代要惨烈得多。
网络上还有一个讨论,就是同一时期西方的亚历山大帝国如果来到了东方,遇到了战国七雄,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春秋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哪个惨烈?
春秋战国时期的宏大战事不少,我个人觉得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春秋时期爆发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邲之战,理由如下:
1.双方皆排出了最强阵容:楚国方面,一鸣惊人的名君——楚庄王熊侣亲自挂帅,令尹孙叔敖随伺,中军帅沈尹、左军帅子重(公子婴齐)、右军帅子反(公子侧),可谓名臣荟萃。晋国方面,也是名将尽出,中军帅荀林父,中军佐先穀,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上军帅士会,上军佐郤克,上军大夫巩朔、韩穿;下军帅赵朔,下军佐栾书,下军大夫荀首、赵同;司马韩厥。
2.战前各政治势力的谋划堪称精彩:楚国方面战前曾有讨论,结果只有令尹孙叔敖、老将连尹襄老等几人希望避战而退,大多数将领主战。但楚庄王出于对孙叔敖的信任和谨慎的心理,仍下令撤军。入夜,近侍伍参觐见庄王,竭力劝说其进兵一战,强调了楚王在晋将面前后退的屈辱,终于成功地树立了楚庄王的决战信心,改变了撤兵的决议。而晋国方面,战前出现了明显的意见分歧,主帅荀林父、上军正副帅士会、郤克、下军正副帅赵朔、栾书及司马韩厥等,都主张与楚议和退军;而中军副帅先穀、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部将魏锜、赵旃等却坚决主战。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苦于晋楚争霸不能自拔的郑国,趁机派出使臣皇戍两面求援,以达挑拨他们尽快开战的目的。在郑国使臣的挑唆下,正当荀林父派人与楚庄王接触、准备洽谈和议时,发生了先穀、赵同等擅自引本部军队过河、逼近楚营、并羞辱楚国使臣、楚将乐伯、晋将魏锜、赵旃先后挑战等事件,大战遂不可避免。
3.战争过程异常精彩,虽然双方已决定不辞一战,但也都老成持重,不肯轻易出击,最终是一场小冲突成了大战的导火索。因楚将乐伯、摄叔挑战晋营全身而退。晋将魏锜、赵旃为显示勇力,又先后前往楚营挑衅,在遭到楚军追击时,双方均出兵接应,楚国令尹孙叔敖以先发制人的思想,让楚庄王下令三军齐出,直袭晋军大营。晋帅荀林父、先穀等没有思想准备,全军大乱,荀林父慌乱之下,竟然下令各军自行渡河、先过河的有赏,这下晋国各军争相逃命、互相争夺船只、相互厮杀践踏,中军和下军均大败而溃、伤亡惨重。唯有晋国上军统帅士会料定此战不利,预先利用地形,设置了几路伏兵,故而当楚国子重率楚国左军袭来时,上军诸将相互配合、伏兵频出,楚军惊惧不定、只好退却。故整个邲之战中,晋国的上军以及事先偷偷备下船只逃跑的中军大夫赵婴齐部,均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而其余各军被彻底打垮,积尸如山。
当然,有些晋将在败势中还是展现了自己的勇力,例如下军大夫荀首(荀林父的弟弟),听说爱子荀罃(即未来的晋国统帅智罃)被楚国大夫熊负羁所俘虏,为以后换回儿子,荀首悍然带领本家族士兵反攻楚军,在好友魏锜的协助下,这支不要命的小部队竟然出其不意攻入楚军内部,射杀楚军名将连尹襄老,虏其遗体,后又活捉了楚庄王的儿子公子谷臣,自觉已有把握换回儿子后,荀首等方才徐徐而退,竟得安然归国。
晋国败将陆续归国后,大怒若狂的晋景公在士会、韩厥的劝谏下,宽恕了统帅荀林父,但下令族灭先穀满门,显赫一时、几代掌握晋国军队大权的先氏家族就此灭亡。而对于另外几名罪魁赵同、赵括、赵旃等,顾忌于当时赵氏家族势力的庞大,景公不得不暂时忍耐,但也埋下了几年后族灭赵氏的伏笔。
楚国方面,楚庄王为显仁慈之心,在战役后期,阻止了楚军上下对晋国败军的进一步追杀,也拒绝了部下潘党等人要求筑敌军尸体以作京观的要求。在战后论功行赏时,庄王力排众议,将首功归于近侍伍参,令尹孙叔敖为此羞愧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