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能用女人解决的问题,又何须千军万马?历史上采用和亲政策的朝代很多,虽然都是为了“和”,但也分“求和”与“和为贵”两种。汉景帝将女儿远嫁匈奴就是求和,而汉元帝嫁王昭君、唐太宗嫁文成公主就是“和为贵”。
但无论如何,意愿与否,和亲的确带来了和平安宁的局面,民族交流、文化融合都是客观上必然会产生的影响。例如吐蕃与唐朝攻伐多年,最终吐蕃主动示好,唐朝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将唐朝的文化大规模带入了吐蕃内部。汉朝初年,几代皇帝甚至汉武帝都曾经将宗室女儿远嫁匈奴。这是迫于无奈的举动,但并非什么“屈辱”,大丈夫能屈能伸,和亲只是一时之计,以图后报。当年的汉朝若是不自量力,强行与匈奴作战,那长安城破的时候,屈辱的就不止是送个女人这么简单了。之后匈奴衰落,汉朝仍旧有不少皇帝奉行“和亲”,将宗室女人或者宫人送嫁漠北草原。根本用不着战争的暴力手段,汉文化不断深入,就已经无形中将匈奴等同化。
和亲更多只是表面上的,若是匈奴等真想南下,怎么可能是用一个女人就能够止息战争的?必然是双方都对未知冲突的结果充满疑虑,所以才默许了“和亲”这种政策,所以,无谓“屈辱”的问题。
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一种始于西汉、盛于唐代、终于清代的民族政策,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政治联姻。“和亲”的重点在“和”,说的是两个素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为了避免战争的扩大化和长期化,而缔结的一种婚姻关系,同时通过这种婚姻关系达到停止战争、民族亲近的目的。
(和亲的公主)
历史上运用和亲政策来调节民族关系的朝代很多,尤其以汉、唐为最。通过和亲,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也有力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一、和亲的原因西汉的和亲对象基本上是匈奴和乌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以匈奴为主。我们知道匈奴是一个过着游牧生活的民族,他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匈奴人不断的试图南下,取得中原王朝北部的土地作为他们新的牧场。而西汉时期,正是匈奴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控制了漠北草原的强盛时期,匈奴人的势力已延伸到西汉的国土范围之内,双方对领土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客观的说,面对匈奴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西汉虽然多次出兵打击,但并没有消灭匈奴人的把握和本领,如果想要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必须在战争之外,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瓦解匈奴人的攻势。这也是西汉主动提出和亲的政治原因。
相比于西汉迫于无奈的和亲不同,唐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和军事都非常发达的中央王朝。唐朝建立时,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是一种羁靡关系,采取的民族政策也比较温和,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总体来说比较和谐,它的和亲是一种笼络少数民族政权的主动举动,是出于利用和亲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成一种同盟关系的考虑。特别是在唐代的安史之乱中,唐朝就多次利用和亲来借助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因此它的和亲的政治同盟目的更加强烈。
二、汉唐和亲的经过汉朝初年,刘邦并没有特别重视匈奴政权的军事实力。直到公元前200年,刘邦亲征匈奴,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日之后,刘邦才正视到匈奴人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敌人。在西汉刚刚立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刘邦采用和亲政策,“以宗室女为单于阙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粮物多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从刘邦开始,直到汉景帝时,西汉四次以宗室女嫁单于,并同时与匈奴之西的乌孙和亲,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匈奴人的南下。
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加上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以武力平定匈奴人,所以中断了和亲政策,多次向匈奴发动进攻。但是就算有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良将,汉武帝仍然不能消灭掉匈奴政权,反而使双方都不堪重负,国家经济都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从汉宣帝时开始,中断了的和亲又被继续。
唐代的和亲主要集中在吐蕃和回纥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内。唐朝共有七位公主远嫁到回纥,而回纥也有一位公主嫁给了李唐宗室敦煌王。在这期间,唐朝和回纥保持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吐蕃是在唐朝初年发展出来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唐朝西南边疆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吐蕃人提出“尚唐朝公主”的请求之后,唐太宗为了搞好同吐蕃的关系,也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这是两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族史上的一件盛事。
虽然松赞干布之后吐蕃与唐的关系时好时坏,但两国的和亲却并没有因为国家关系的不稳定而中断。文成公主之后,又有金城公主入藏,这都是政治高于一切的婚姻关系。
三、汉唐两朝和亲的区别汉朝和唐朝是封建社会和亲次数最多的两个大一统中央王朝,二者和亲政策有相似也有不同。
西汉的和亲,仅限于能给西汉带来威胁的匈奴和乌孙两个政权。而唐朝的和亲对象十分宽泛,有吐蕃、吐谷浑、契丹、奚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可以说在视野和格局上比汉朝要宽广得多。唐朝的和亲不仅仅是止战,还是一种利用和亲进行文化输出的长远之举,格局也比西汉要高。
第二个区别是,西汉的和亲,是单纯将汉朝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而唐朝虽然也是以出嫁公主为主,但也出现了异族公主嫁到唐朝的例子。不过有一点二者是相近的,汉朝外嫁的女性身份比较复杂,有公主,也有亲王的女儿,还有王昭君这样的宫女冒牌货;而唐朝除了宗室女之外,也出现过将妓女冒充公主嫁给始毕可汗的怪事。
汉朝和亲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连接乌孙,抑制匈奴南下,保证北方边境的安宁。而唐朝和亲的目的性就复杂得多,有出于瓦解、分化少数民族政权目的的,也有为结军事联盟或者借兵平叛的,还有利用公主去左右少数民族对唐政策的。比如唐肃宗就明白的告诉过回纥人,和亲的目的是借兵收复失地,“土地、人众归我,玉帛、子女予回纥”。
当然,汉朝和唐朝身处的环境及年代不同,和亲政策有着差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总体上说,双方都是利用和亲政策来安定边疆、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的。
四、和亲的作用和亲之后,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呢?应该说,还是可以部分实现目的的。
汉朝自刘邦和亲开始,虽然与匈奴之间也有小摩擦,但直到汉武帝之前,双方在六十年中并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几十年的和平,使得汉朝有时间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盛世;而对于匈奴来说,每年能从汉朝得到他们想要的财富和生产资料,也促进了匈奴本身生产力的发展。其实和平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珍贵的,也是必要的,西汉与匈奴的和亲,让双方有时间治疗战争的创伤,也加速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朝和亲公主带去的生产资料和先进的技术更多。以文成公主为例,她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的工匠、种子和生产资料,把中原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带到藏地,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唐朝也获得了一定时期的边疆和平,双方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五、和亲的历史意义和亲相比战争,更容易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唐朝初年吐蕃曾经多次侵扰其西部边境,但是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吐蕃一直“以子婿礼”臣服于唐。文成公主去世后,唐蕃之间曾发生冲突,金城公主入藏后又竭力缓和双方的矛盾,两国的矛盾又得到缓解。
和亲就是民族间的通婚,这本身就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同化。唐朝与回纥频繁和亲,也带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通婚。许多汉人女子嫁给回纥,也有许多回纥妇女嫁到汉族之中。这是有利于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事。那些牺牲了个人幸福,远嫁异国他乡的公主们,她们是汉人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来了国家的安宁,她们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
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我是侃侃,历史领域原创作者,欢迎关注,一起讨论历史上的那些事。
和亲政策是指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各种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目的而采取的政治性联姻,和亲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结束。几乎所有朝代都采取了和亲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和亲从对象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针对敌对国家,化解双方的矛盾。像西汉初期一样,汉朝和匈奴之间的联姻是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种针对友好国家的和亲,加强两个国家的同盟关系。例如在西汉中期,汉朝与乌孙之间的和亲,以及唐代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之间的和亲。
第三种婚姻针对的是已经归属的少数民族,安定国内的和平。例如在西汉末期,汉朝与南匈奴的联姻和亲。
和亲的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中原王朝的实力薄弱时,为了保护边疆免遭入侵,他们被迫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最典型的是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
第二种情况,是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少数民族为了获得中原王朝的支持和认可,或者学习中原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求和亲。例如西突厥向唐朝提出的和亲。
第三是中原王朝想利用少数民族本身的优势,通过熟悉少数民族的族群,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当然,这些目标有时会实现,有时会失败。
在西汉初年,刘邦的和亲政策曾短暂地在中原实现了稳定,但总体而言并未成功。
西汉为和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并没有中断,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匈奴们变得越来越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后来,汉武帝用武力击败匈奴,彻底解决了边疆危机。
汉武帝时期的“昭君出塞”却是一个和亲成功的例子,王昭君嫁到了匈奴后,汉朝与匈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客观上,和亲或多或少地缓解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并在民族团结中发挥了作用。此外,和亲对促进中原与各族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是历史上和亲政策不可磨灭的优点。
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说到和亲政策,我们要看和亲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因为什么和亲。
首先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我们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外国出于某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对于和亲,我是分两种看待的。
一、是我国古代汉朝和唐朝的和亲。
汉朝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昭君出塞了,
王昭君本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故而没有被皇帝选上。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觐见天子,自愿当汉朝的女婿。汉元帝便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也十分高兴,便上书元帝表示愿永保边塞和平。王昭君之出塞几十年的时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不仅如此,昭君出塞还为日后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并且还大大加强了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交流!
王昭君去世后,其墓被称为“青冢”,这个古迹经历数千年,却一直都被保存了下来。因为这在内蒙人心中,王昭君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民族友好的象征。她的墓,与其说是墓穴,还不如说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翦伯赞)
再来说说唐朝,都知道唐朝有多么强大,可以说是万国来朝,整个世界的中心。
为什么单把唐朝列出来呢,是因为唐朝的和亲是国力处于优势时和亲,就像唐朝和亲吐蕃,是在松州之战打仗打赢了之后,松赞干布退兵谢罪称臣!于是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于松赞干布。
后来和吐蕃又打仗,又打赢了,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尺带丹珠。
所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极高!甚至比吐蕃的王后地位都高,(因为婆家厉害啊)
《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及至狗年(公元710年)……赞蒙金城公主至逻些”“及至兔年(公元739年)……赞蒙金城公主薨逝”“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遗体”。
在《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兼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而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二、是其他朝代的和亲
其他朝代和唐朝就不一样了,要么是处于均势时和亲,要么是处于劣势时和亲,只能起到一定政治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并没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
总结、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且爱好和平,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去无尽的伤害,用和亲这样的和平方式解决民族间的矛盾,有利于各民族互相了解,共同进步和发展。深入了解和亲文化,也对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呦。
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古代的“和亲”制度最早出现于汉太祖刘邦六年。
刘邦靠女人化解了“白登之围”这年秋天,马邑(今山西朔县)被匈奴冒顿单于团团围困,守将韩王信为了自保,一方面派出使者到匈奴请求和解,一方面致书长安向刘邦求援。刘邦接到韩王信的求援书信后,怀疑他背着朝廷和匈奴相互勾结,就责备他“专死不勇,专生不任”。韩王信本来就对刘邦不满,接到刘邦的书信后,认为在危难之际仍遭到刘邦的猜忌,一怒之下就投降了匈奴冒顿单于,并配合匈奴骑兵越过长城,占领了汉地晋阳(今山西太原)。
被打脸的刘邦盛怒之下,率军北上决意痛击匈奴冒顿单于。匈奴冒顿单于不断示弱,步步为营,终于让刘邦放松了警惕。刘邦不顾大臣娄敬的苦苦劝谏和后援不继的情况下,随同先头骑兵乘胜追击匈奴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以东的白登山。
匈奴冒顿单于见刘邦中计,率四十万匈奴骑兵对刘邦的先头骑兵进行合围,将刘邦兵马团团围困于白登山上。幸而刘邦及时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暗中派人用珠宝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正妻),使得刘邦方才化解了白登之围。
用女人换和平刘邦虽然有些泼皮无赖,倒是也能知错就改。刘邦回来以来,真心向因劝谏他不要追击匈奴而被拘禁的大臣娄敬道歉,并虚心向娄敬请求抗击匈奴之计。娄敬认为,冒顿单于敢于弑父自立,说明他既不讲武德,也不讲道德。在冒顿单于眼中,谁的拳头硬谁才是老大。如果汉朝和匈奴用兵,两条腿的汉军肯定打不过四条腿的匈奴骑兵。既然打也打不过,追不也追不上,降服匈奴的唯一方法就是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他,并送上丰厚的嫁妆。既然不用抢劫就能从汉朝得到大笔财富,又何必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冒险再去汉地抢劫呢?而匈奴单于成为了汉朝的女婿后,也不会再跟岳父作对了。如果公主的儿子将来继任了单于之位,就是汉朝的外甥或外孙,就更不可能与在汉朝当皇帝的舅舅或外公作对了。
于是,刘邦就采纳了娄敬了建议,开启了中国和亲制度的先河。于是,他就下令自己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嫁到匈奴。鲁元公主是刘邦和吕后的独生女,深受吕后疼爱,而吕后又特别“护犊子”,当然不愿意鲁元公主“羊入狼群”。于是,刘邦就从宫中找了一个宫女赐以公主之名,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单于。从此,原本应该“让女人走开”的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冷酷战争,因为她们而平添了一抹温情,细君、解忧、昭君、文成她们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和巨大的牺牲让边关少了几许的厮杀和累累白骨。
和亲的力量有多大?其实,和亲的作用有多大,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国力,而不在于和亲公主出嫁时陪送了多少的嫁妆。所以,汉朝初年“用女人换和平”的效果并不明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起到了延缓匈奴骑兵进攻的作用。而对于汉朝皇帝而言,如果能用宫女(也有宗室之女)来换取一段时间的和平,成本要比穷兵黩武换来的和平低得多。据记载,在汉太祖刘邦执政时期和汉惠帝年间,先后有两位汉朝“公主”嫁给了匈奴冒顿单于。
汉朝经过刘邦、吕后、文帝、景帝历代统治者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年间,都城及边邑的米仓尽满,府库的财物有余;京师之钱多至不可点校,太仓之粟年久积压,至腐烂而不可食;民间的马匹到处成群,早已不是刘邦不能配备四匹一色的马驾车的时代了。特别是汉朝经过刘邦及吕后的大肆屠杀功臣和宗室子弟,文景二帝不断削藩,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巩固,抗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汉武帝并不拒绝和亲汉武帝虽然与匈奴没有和亲,并不代表他就反对和亲政策。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不仅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还将细君公主远嫁到今伊犁河上游的乌孙国,并陪送很多的嫁妆。汉武帝通过和乌孙“和亲”,架起了一道汉朝和乌孙友好同盟的桥梁。细君公主嫁到乌孙没几年就死了,汉武帝又把宗室之女解忧公主嫁了过去,继续与乌孙保持着友好的同盟关系。
匈奴是汉朝“和亲”政策的受益者。同时,匈奴为了搞好与西域的关系,就在汉武帝远嫁细君公主的时候,匈奴单于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到乌孙。匈奴单于企图拉拢乌孙,拆散汉朝和乌孙的同盟关系。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和亲”是无法赢得真正的和平与友谊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汉武帝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撼了西域诸国,乌孙最终权衡之后,决定与汉朝联合反击匈奴,最终大败匈奴。
和平和友谊的使者:昭君随着李广战死沙场,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年老力衰,至于汉武帝那个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又是一个酒囊饭袋之辈。汉武帝晚年,没有名将的岁月变得有些平淡。到了汉元帝时期,匈奴势力渐弱,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为了争夺北方草原唯一的“单于”而同室操戈。最终的结果是呼韩邪战败而归降了汉朝,郅支单于逃到西域耀武扬威。陈汤将军高呼一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自战国以来,就让中原历代王朝寝食不安的匈奴势力最终被消灭。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和亲”发生了,这就是“昭君出塞”。
这次和亲,跟汉太祖刘邦及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完全不同。刘邦与冒顿,是匈强而汉弱;汉武帝和乌孙国是势均力敌,相互利用,而昭君出塞却是汉强而匈弱。此时,郅支单于被灭以后,汉朝决定对中国的北方草原采用以“匈”治“匈”的方针。汉元帝没有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以北地区,虽然汉朝也宣称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地方酷寒少雨,实在不适合进行农耕,而中原王朝的种田人又喜欢过定居生活,不擅长“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汉朝就让呼韩邪单于回到了匈奴故地,守护边疆。所以,这个时候的匈奴只是汉朝的藩属,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也一度进入了蜜月期,并非因昭君出塞而改变了双方的敌对态度。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盛唐时期。唐太宗时期,包括以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在内,都以能够娶到唐朝公主为荣耀。和亲的性质及其效果取决于敌我双方的国力,而不在于谁的诚意更大。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为后盾,单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左右“战争与和平”。所以才有了王之焕的豪言壮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五代以后,为什么不再出现“和亲”?自宋朝以降至清朝末年,前后约一千余年,中原中央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出现过和亲之事。北宋时期,北宋、契丹、党项呈三国鼎立之势;南宋时期,南宋又与女真、党项呈三国鼎立之势,虽然两宋王朝逐年献其岁币,但是其军事力量与周边两国基本相当。而像契丹王朝又一直以来只能册立契丹“后族”萧氏为皇后,所以,对“和亲”并不感兴趣,对他们来说,不如岁币和玉帛更来得实惠。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元顺帝弃大都而北遁后,北元流亡政权随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军事力量完全不能跟明朝抗衡。明朝自然也不会存在和亲现象。至于清朝统治者,为了统治北方草原,在蒙古诸部推行的“联姻”政策又与汉唐的“和亲”政策完全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我们既不能完全进行肯定,也不能完全进行反对。但是,有一点是不可抹杀的,那就是这群文弱的女子们,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远离故土走进了漠漠草原,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民族交往史平添了一缕温情,为民族融合及汉文化在各少数民族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怎样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谢邀。
“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权之间的和睦,确实在短期内达到了和平共处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亲”政策不再局限于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往来。更多的是融入到外交战略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和亲”的策略,为相邻的两个政权和平来往提供了保障基础,也让部分政权能为内部稳定和外部统一争取到充足的时间。
针对上述的说法,我在这里举两个案例和大家分享。
一、北魏太武帝利用“和亲”政策,为统一北方摆脱了不利困局。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鲜卑族的一代豪杰,他统一了诸个割据政权,扫平了混战几十年的北方大地,形成长江以北大一统的局面,也为北魏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在他统一北方的路上,遇到了不少阻碍,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四周邻立的割据政权,需要他一个个来扫平。太武帝面对棘手的问题,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外交”策略,以“和亲”的方式,一个个将敌人的势力瓦解掉。
1、和割据政权“和亲”:抽出主要精力全力对抗柔然的侵袭。
在攻打大夏、北凉、北燕等政权时,柔然屡屡“卷土重来”,与这些政权相互勾结,欲对北魏实行两线夹击。拓跋焘对于柔然的侵袭自然不敢大意,每次面对柔然的侵袭,拓跋焘都会率军北逐柔然,将其驱赶出漠北。
为了能够抽调有限的力量去攻打柔然,拓跋焘采用了“和亲”的方式,与诸个割据政权形成联姻关系。在这些联姻的政权中,有不少已是“惊弓之鸟”,只是太武帝为了能够集中力量打击柔然,放弃大军做最后的攻城,改用这种缓和的方式,为太武帝赢得宝贵的时间。
随着每次对柔然的胜利,这些割据政权也被太武帝接二连三的攻灭。
2、和北凉政权“和亲”:打通古丝绸之路。
北凉开国君主沮渠蒙逊在临终前为了缓和跟北魏的关系,便将女儿嫁给了拓跋焘为妃。沮渠蒙逊去世后,其子沮渠牧健继位,就迅速的将妹妹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焘。
太武帝见到沮渠牧犍如此有诚意,便给他加官封爵。另外,还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健,来督促沮渠牧健永远实行亲魏政策。
其实,太武帝在这件“和亲”上是另有目的的。北凉控制着通往西域的道路,是河西走廊(即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当时北魏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联系,西域各国也经常前来北魏进行朝贡,北凉就成为这些西域使臣入朝的必经之路。
沮渠牧健上位后,对于北魏的态度飘忽不定,虽然有姻亲关系,但是沮渠牧健仍在南朝宋和北魏之间进行抉择。所以,太武帝拓跋焘果断继续“和亲”,以武威公主作为“监工”,督促沮渠牧犍保持对北魏的臣服。
武威公主的到来,并没有完全达到拓跋焘的预期,不过却让拓跋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沮渠牧犍下毒谋害武威公主,拓跋焘抓住了机会,列数沮渠牧健“十二项罪名”,发兵征讨,最终消灭了北凉政权,控制了这条通往西域的重要道路。
3、和柔然、南朝宋“和亲”:胜而不骄,适可而止,以胜利的方式结束战争,重点转向国内的发展和治理。
无论是对柔然还是南朝宋,拓跋焘都没法一举歼灭,毕竟两个政权实力与北魏不相上下。拓跋焘如果长期与这两个政权保持战争,那么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局面。
于是,在拓跋焘先后几次战胜柔然及南朝宋后,就采用“和亲”方式,与他们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三方来说,罢兵言和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专注内政的发展,提升国内,巩固内政。
二、楚国与南汉的联姻,摆脱战争的影响,专注发展内政马殷是五代十国楚国的君主,在马殷开疆拓土的前期,为了争夺更多的地盘,一度与岭南政权的刘氏兄弟发生交战。马殷的军事实力较强于刘氏兄弟,但在攻占城池的时候也吃了不少亏。尤其是对内政的发展,让马殷陷入焦灼状态。
最终,在后梁的斡旋下,马殷和刘氏兄弟握手言和,马殷为表示与刘氏建立友好的外交往来,就将女儿嫁给刘龑。后来,刘龑在此地建立了南汉政权,封马氏为皇后,与楚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时代。
马殷、刘龑在和好后,都开始发展各自内政,尤其是在经济上的发展,马楚、南汉都一跃成为五代十国中的强国。
综上所述和亲政策已不再是单一的作为中原王朝笼络草原部落的方式,而是成为一种政治外交的手段,对于政权内部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