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乾隆风流成性,但是到了册立太子的时候能够让他选择的候选人却非常有限,曾经有两个皇子让乾隆准备册立为皇储,一个是原配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七子永琮,另一个是愉妃珂里叶特氏所生的皇五子永琪,然而这两个皇子都英年早逝。

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一直把握着大权不肯放手,年老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也都不小了,总不能七十多岁的皇帝,选个四五十岁的继承人吧。

再说,乾隆当时的几个儿子也基本都是庸庸碌碌的货色,并不出调,选来选去还是只有令皇贵妃魏佳氏所生的永琰最合适。当时永琰年纪比较小,虽然也不出色,但是相对于其他几个皇子也算凑合了。

另一方面,永琰的生母魏佳氏当时作为皇贵妃,在帝继纯皇后那拉氏被废弃冷宫后,统摄六宫,地位尊贵无比,永琰成为继承人也是最合适的。

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全老人乾隆立储有点类似排除法,更多是无奈!

乾隆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1795年,禅位于十五子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仅次于其祖父清圣祖康熙帝)的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共生有17个儿子,早年曾两次秘密立建储,分别立嫡长子永琏和第七子永琮为太子,不想二人先后早亡!

乾隆皇帝又挑选了几位比较心仪的皇子如(皇五子永琪),无奈也都去世了。到其晚年时健在且没有过继给他人的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四个儿子有继承大统资格。

永璇齿序居长,但其有足疾又性情乖张,又好酒色,早就失去乾隆皇帝的青睐,自然被排除。这位爷也自知没戏,索性破罐子破摔,终日寄情风花雪月。

永瑆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大家,每天都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和刘墉、铁保、翁方纲齐名,但乾隆帝对他的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 的文人习气很是反感,也曾严厉申斥。

永瑆吝啬出名,他府中攒着几十万两白银,却天天领着大家喝粥。王府里死了一匹马,他也要求吃死马而不生炊。日久天长,连王公大臣都拿他取笑。

嘉庆同胞幼弟永璘,因为是老幺,乾隆对其过分溺爱,顽劣至极,纨绔子弟的毛病一样不少,年轻时,屡犯宫禁,微服出游。乾隆对他深恶痛绝,永璘深知自己在老爸心中的地位,也无非分之想。

最后只有永琰最终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永琰后来登基,乾隆做了太上皇。过了三年提心吊胆的日子后,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

嘉庆与与其父乾隆相比,他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加之清朝的固有矛盾积重难返,自此大清走向衰败。

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谢谢悟空邀请

史上的盛世很多,康雍乾盛世算一个。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可以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清朝在乾隆皇之后就慢慢走向衰落。

康熙、乾隆在位执政的时间,都在六十年以上。而在位时间只有十三年,还干得累死累活的雍正,反成了清朝最招黑的皇帝。

帝皇之家最头疼的就是寻找皇位继承人。原本只是简单的家事,可选出来的人又是未来国家的统治者,一下子又上升为国家大事。

清朝皇位继承分为四种方法 : 立储君、公开建储、暗定储君、不立储君。 乾隆走的是暗定储君的方法,先在诏书里写上太子的名字,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后。

乾隆生有十七个儿子,皇长子是永璜。

永璜是十七个皇子里最憋屈的一个。只因在孝贤纯皇后驾崩时,因为和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被参了一本。乾隆皇帝东巡回宫后,大骂二人不合体统、不懂礼节,随后宣布取消了大阿哥被立太子的资格。

皇长子被取消资格,乾隆就立了皇次子为太子。没想到皇次子八岁时患寒疾夭折了。 乾隆心想,既然按长幼次序选立太子,不仅废了一个,还没了一个。不如就不按次序,找了个皇七子永琮,立为太子。史书记载,乾隆十二年永琮以痘殇,方二岁。

两个太子没了,伤心之余,乾隆又想,会不会是皇长子永璜因被取消太子资格,而加害两位太子?越想越像,回头把大阿哥给找来臭骂了一顿。 大阿哥永璜自被取消太子资格后,一直郁郁寡欢,这下又被乾隆怀疑谋害太子,没过多久,也撒手而去。

这时的乾隆皇后悔不已,悲痛之余,下谕追封永璜为定亲王,也暂时断了立太子的念想。 随后的日子,乾隆又相继失去了十个儿子。到了执政快到六十年的时候,大臣提醒,在位时间不宜超过康熙,皇上还是赶快立太子为好。原本是十七选一,这下可好,只剩四选一了。

转入正题,四个儿子,乾隆为什么就选嘉庆当接班人呢?

先看看剩下的四位皇子 :

皇八子永璇,封仪郡王,有脚病。先天不足也就罢了,八阿哥还整天只顾着喝酒泡妞,这德性也是看得乾隆直摇头。

皇十七子永璘,封晋庆亲王,才八岁,还是小屁孩一个。

这两人最先被否决掉,四选一,一下变成了二选一。剩下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后改名颙琰,即嘉庆帝)。十一子聪明能干,十五子老实本份。

当时,满朝的大臣都倾向于将皇位传给十一子,包括和坤把赌注全压到了十一子永瑆身上。史料中记载,朝鲜向清朝派出的朝贡使者,从北京回到朝鲜后,向朝鲜国王汇报皇十一子可能会成为太子。

乾隆力排众议,传位于十五子,极有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 :

首先,乾隆的爷爷康熙,膝下也有十几个皇子。为立太子一事,除了二废太子,十几个儿子又分成了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三派,连带把朝中大臣也牵扯进去,成了朋党之争。

八阿哥是众位兄弟中最会办事,又最有人缘呼声最高的,各方面都高出其他阿哥。康熙不选他却选了不动声色沉稳的雍正。

想必是考虑辛苦打下的江山,光靠聪明会办事还不足以守住江山,与其让八阿哥当皇帝,还不如利用八阿哥的聪明才智辅助雍正。况且,八阿哥聪明过人,当了皇帝难免会耍点小聪明,听不进别人的劝谏。守江山还得找沉得住气的人。 (康熙算是选对了人,康雍乾盛世,概括来说 : 康熙是打江山的,雍正是擦屁股的、乾隆是享清福的。)

其次,乾隆还发现十一子永瑆这人一毛不拔,对钱财极其吝啬。 权衡再三,乾隆觉得,康熙传给自己父亲雍正,也和现今的情形差不多,守江山还是用老实深稳的皇十五子更为稳妥。十一子的能力,正好可以辅助嘉庆。

最重要的,是乾隆退位不放权,当起了太上皇,等于留了一手。甚至还暗示嘉庆,日后一定要传位于道光。

后来的道光帝并无不好,还把俭朴之风发挥到了极至。带头穿打补丁的衣服上朝,以至于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地方官员,以穿打补丁的衣服为荣。堂堂大清国,放眼过去,尽是补丁。除了辣眼睛,衰败之象已现。

这都是后话了。

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嘉庆皇帝是不是“资质平平”的国君?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即嘉庆帝是乾隆第十五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在位24年,而在登基的前四年内,大清政令几乎出自“太上皇”乾隆爷,所以,他真正掌握实权只有20年时间。

在这20年里,嘉庆都做了些什么?我们给嘉庆的政绩列了一份表单:扳倒和珅、整饬吏治、剿灭白莲、搞残天理等等,这一桩一件事关王朝兴衰的大事,没有几把刷子,显然是做不成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嘉庆绝对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庸君。

但能就此说他很出色吗?非也!

像镇压叛乱、搞垮贪官、整饬吏治什么的,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皇帝最基本的治国功底,连这点魄力和能力都没有,何以谈统摄天下,四夷来朝。因此,以这个角度来分析,嘉庆又绝算不得文韬武略的盖世雄主。

然而,就此彻底否定嘉庆的历史功绩,又略显偏颇了,那么,兢兢业业的嘉庆皇帝,为什么却给人留下“庸碌无谓”的印象呢?

造成这种印象的有主客观两大因素。客观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的问题。如果说乾隆皇帝掌舵大清帝国这条破船时,帝国的根基逐渐开始腐烂,而乾隆却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尚能驾驭的过来的话,那么,嘉庆皇帝掌权时,清帝国已经是条被折腾得严重漏水的破船了。

嘉庆皇帝要收拾这个残局非常不容易,更何况,西欧在此时已步入工业文明,农耕社会的固化思维模式和严重滞后的技术给封建文明走入死胡同挖了无数的大坑。

嘉庆皇帝要避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宿命,从根本上讲,乃是回天乏术的感慨和蚍蜉撼树的无奈,加之,嘉庆皇帝驾崩后不久,续承大统的道光在鸦片战争中的极度愚昧无知的拙劣表现,让后世饱受诟病,自然,嘉庆作为传位人,这笔账迟早会算在他的头上,而嘉庆作为清王朝兴衰的见证人,其上承“康乾盛世”,下连鸦片战争的尴尬衔接关口无形之中掩盖了嘉庆的执政亮点。

因此,嘉庆皇帝留给后人的印象往往表现得资质平平。

那么“资质平平”的嘉庆皇帝为何最终会成为乾隆的接班人呢?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嘉庆有个狠角色的老娘。嘉庆的生母是谁?或许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回答不上来。但想必前不久火爆荧屏的清宫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很多人一定看过。而这其中的主角令妃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娘。

魏佳氏,乾隆皇帝第三任皇后,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的出身她,身份可以说在旗人中级别算不得高,加持汉族的出身,更为她日后人生轨迹的发展设置了先天性障碍。

虽然上天没能给她华贵的身世和尊荣的门庭,但打小出身的魏佳氏却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进入后宫时,魏佳氏凭借着俊俏的面庞和高超的智慧很快获得了乾隆的青睐,这从乾隆皇帝册封她为“令嫔”时便可看出端倪。

“令”字在《诗经·大雅》“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中有善良、美好、德行如玉的含义,而满文的“令”字对应的满语“mergen”恰好又有“聪明、睿智”之意,此后,凭借着乾隆皇帝的宠爱,魏佳氏一路也进封到皇贵妃,而当时乾隆没有正式册立皇后,魏佳氏实际上已经代行皇后的职责统率六宫了。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魏佳氏的喜爱。

二、嘉庆皇帝很听话。乾隆于1796年禅位于嘉庆后,名曰禅让,实则继续执掌朝政,清廷内部朝政须先递呈乾隆定夺,然后再由嘉庆执行,这种“二元政治”格局整整维系了四年,也就是说在嘉庆登基的头四年,嘉庆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儿皇帝”,对于嘉庆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实权。但嘉庆始终没有表露出任何不悦,似乎乾隆皇帝退位后台遥控操作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正是由于嘉庆皇帝的这种恭顺态度,权力欲望极强的乾隆才会将大清的江山托付给嘉庆皇帝。

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乾隆皇帝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毕竟现在的清宫戏这么多,那么乾隆作为清朝十二帝里面比较精明的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平庸的嘉庆也就是十五阿哥咏琰当继承者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他别无选择,他也想选择一个天分高的,可是怎奈自己太长寿,把自己的儿子都熬死了!乾隆皇帝虽然什么都要和自己的爷爷康熙看齐,可是关于子女数量上是怎么也比不过他的爷爷康熙了。不光在数量上比不过,质量上也不行,康熙成年的子女有20个儿子、8个女儿。而乾隆只有十个儿子活到成年,但是等到他快死的时候,还有四个儿子在,所以他只能勉为其难的从这四个儿子中选择啦!即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皇八子 永璇

永璇为人很聪明,虽然排行第八,但是到了乾隆后期,是实际上的老大了,但是永璇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足疾,而且这个人也不想当皇帝,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管,所以乾隆肯定不会传位给他。但是这样的人有个好处,就是长寿,活了八十七岁,都快超过他爹了。

皇十一子永瑆

永瑆是清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平时爱好书法。乾隆皇帝也比较喜欢这个孩子,但是他为人比较吝啬,整天盘算着怎么省钱,很显然和乾隆皇帝这种大手笔格格不入,所以也被pass掉了。

皇十五子咏琰

咏琰这个孩子也比较普通,可是他比较好学,用现在的话就是比较刻苦用功。还有就是他母亲令妃也是很受宠,而且这孩子也比较稳当,虽然乾隆皇帝也对他不是很满意,但是没办法啊!一共就这几个人只能选择他啦!

皇十七子永璘

永璘虽然和永琰是一母同胞,都是《延禧攻略》上面的令妃的儿子,可是永璘一点都没有皇族的气质,也是个不争气的主。听说是整天游手好闲,喜欢和街上的贩夫走卒一起玩耍,所以乾隆也不会选择他。

所以,看完这些你就会觉得乾隆选择嘉庆也是没有办法啊!谁让自己太长寿了,而儿子们都短命,最后也只有四个儿子可以选择。虽然之前有好几个比咏琰强的皇子,像五阿哥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面的五阿哥,如果不英年早逝估计皇位是他的。由此可见在皇位继承中,活的久也是一种实力。

嘉庆如此资质平庸,为何成为乾隆钦定的接班人?

这让我想到了古天乐的那张著名搞笑图:“相貌平平”。

实际上“资质平平”这句话放到嘉庆身上也成立,虽然现在很多人对嘉庆的观点都是资质平平,但是扪心自问,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400多位帝王中,你觉得有多少位换到嘉庆当时的情况可以比嘉庆做的更好,我就直接给答案吧,几近为“0”。

首先基于一个事实,那就是嘉庆接手的确实是一个烂摊子。当时国内阶层矛盾激烈,从嘉庆四年(1799年)亲政以来,就爆发了陕西教匪事件,随后各种农民起义就一直没有断过,天理教、东南匪乱等事件,但是无论如何嘉庆都一一剿灭了,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其次,不管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上嘉庆实际上建树都颇多。我们现在所指责嘉庆“资质平庸”的最大理由就是本来他是有机会可以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状态拉回到强盛的,可惜的他并没有做到。比如他有心革除清朝一直以来的弊政,可惜力不从心最后没有完成。

再比如没有全球视野,拒绝了英国的外交,使得中国彻底失去了最后强大的机会,到了道光年已经完全回天乏术了,这确实都算是嘉庆的问题。

但是我们说回来了,能做改革的帝王是所有帝王中最为伟大的,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有几个能够做到呢?而意识到西方先进科技,积极拥抱西方的帝王,别说中国了,整个地球也不过是出现了“明治维新”和“彼得一世改革”两个帝王而已。所以嘉庆没有做到就可以说嘉庆“资质平平”么?

公允的来说,嘉庆实际上不管是能力还是其他都还算不错,不管怎么说都算是一个好皇帝和仁君。要是和平年代的话,嘉庆肯定能比80%的皇帝做的还好,可惜的是他处于一个世界变革的节点。儒家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中国的格局,都禁锢了嘉庆能力的发挥,同时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意识到问题的核心。

所以如果从时代特性上来说,他不仅资质平平,甚至还可以算一个庸君,因为他并没有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可是我们转念又一样,能完成的又有几个人呢?实际上当初乾隆之所以选嘉庆为皇子,除了他的生母是乾隆朝后期最为得宠的魏佳氏以外,确实已经是当时最为杰出的皇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