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汉武帝正面开疆拓土,负面穷兵黩武。历代帝王都没有十全十美,像宋仁宗那样的皇帝又有几人?明英宗朱祁镇在位多年,虽然也有诸多弊端,更是罕见的在战争中被俘虏的皇帝。但是他终究还是一个听言纳谏,勤俭节约的皇帝,更是废除了明朝突然复活的野蛮殉葬制度。
他宠信阉人奸佞,杀过忠臣,英宗或许算不上是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个好人。他几乎相信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忠奸他都能够和颜悦色对待,即便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瓦剌人竟然与他成了朋友。
即便临终,他仍旧留下遗诏,废除了明朝以来的残忍的妃嫔殉葬制度。
他与自己的皇后钱氏也是伉俪情深,两人相守多年,英宗被俘虏之后钱皇后深情不改,英宗夺门之变后,对于瞎了眼瘸了腿的钱皇后却更加宠爱。因为临终害怕自己死后,钱皇后被太子生母周氏欺负,特意留下诏书,百年之后钱皇后与他合葬。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有史家曾做过这样的比较,明英宗朱祁镇很像宋神宗赵顼[xū]、清德宗光绪。明英宗崩于天顺八年,得年三十八岁,宋神宗和清德宗也是三十八岁盛年而崩。更主要的,他们的帝王生涯有着相似的历史轨迹,三位都不甘平庸,都想有所作为,但因为太有棱角,或者说太急于求成,最后都遭受了挫折磨难,以至忧愤而死。
这种观点认为,宋神宗、明英宗、清德宗,都是有初心的好皇帝,其中尤值得一说的就是明英宗,如果没有土木之变和曹石之变,他应该会有一番大作为。
而另一种较主流的观点则认为,明英宗朱祁镇至多只能算一个好人,他始终是一个庸稚之君,绝不是什么好皇帝。
不管哪种观点,明英宗朱祁镇似乎都占着一个“好”字,并没有留下什么恶名。
对此,《明史·英宗赞》中有较为客观的评述:“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官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在官史看来,明英宗在位二十四年,没搞过什么恶政,最难能可贵的是,土木之变后他干了三件盛德之事,有极大的胸怀与仁德。
有人可能会说,宠信王振导致土木之变难道不是恶政?冤杀于谦难道不是恶政?
明英宗杀于谦确实是他帝王生涯的一大污点,但于谦在土木之变后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无懈可击。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以不受瓦剌也先威胁为由,拥立郕王朱祁钰在京城登基,改元景泰,此种实为抛弃英宗的做法,既不符合儒家礼法,其随意废立更是为大明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
英宗遇变被废,说到底是因为他不好控制,不符合文官集团的要求,如果他是一个懦弱易控之主,大明的文官们恐怕不会这么决绝,一定会不惜余力地解救人质。
其实,当时还是有一些人始终坚持君臣大义的,例如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叙等人,他们不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希望朱祁钰能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辅佐英宗的儿子,共克时艰,与瓦剌也先谈判讲和,重金赎回英宗。
客观地讲,这是最好的办法,而于谦等人所谓的“同仇敌忾”则多多少少暗含着文官集团的私心。
这么讲,毫无抹黑于谦的意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于谦的丰功伟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但夺门之变后,明英宗为了复位的正统性,彻底抹掉景泰一朝,也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杀了于谦。
于谦之冤,大概冤在他太纯,太刚,不懂政治,明英宗若在于谦一节上以德报怨,那就太了不起了,只可惜,在这个问题上,明英宗没能做到释怀,但后世并没有因此过于责备明英宗,因为政治是残酷的这一点,行走在庙堂上的各色人等都心知肚明,况且复位后的明英宗还有那三件盛德之事撑场面。
至于宠信王振,就是宠信奸佞,这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明的这些个皇帝,各有各的性情,但绝非昏庸懦弱之主,而那几个臭名昭著的宦官,也并非一无是处,说到底他们只是皇帝对抗文官集团、维护皇权的一枚棋子,因为行事激烈,本身又是异端,最终只能身败名裂。
明英宗是个复杂的人,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决绝与优柔、勇敢与怯懦、随和与专制、张扬与内省,但在帝王生涯的后期,他则是尽可能地将勤勉、仁德、善良呈现给了大明王朝。
复位之后,明英宗很勤政,他每天五鼓起来拜天、朝庙,接着便是批阅奏章、举行朝会。此外,他对衣食从不挑剔,历经磨难,奢华在他眼中已是浮云,他更追求一种平淡祥和的生活。
有这样的心境,才会有后来的三件盛德之事。
第一件是为胡太后复号。
宣宗元后胡善祥,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被选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宣宗为太子,胡善祥亦进为太子妃,宣宗即位后,成为皇后。
但是,当胡善祥被封为皇太孙妃时,另一位山东姑娘被封为嫔,那就是英宗的生母,后来的孙太后。
孙太后年轻的时候极美,很得宣宗宠爱,以至于宣宗即位后,史无前例地给她封了个“皇妃”。
宣宗废胡皇后,据说就是孙皇妃吹枕边风的结果,孙皇妃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无子、多病。
就这样,胡皇后被迫上表辞位,宣宗封她为“静慈仙师”,由坤宁宫退居到长安宫。
对于胡皇后无故被废,朝臣很不满,张太后因为一向喜欢胡皇后,更是同情她。宫中举行内宴,张太后仍命胡居孙之上,为此,孙皇后很郁闷,却也没有办法。
英宗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胡太后痛哭不已,隔了一年,也郁郁而终了。
那时,由于孙太后掌权,朝臣不敢说话,因此只用宫嫔的礼节,葬了这位宣宗的元后。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了,这时,钱皇后向英宗进言,说胡太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殁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英宗与钱皇后共度过患难,所以这一番话让英宗很伤感,更同情,于是在天顺七年七月,亲娘死去没多久,英宗就给胡太后复了号,重修了陵寝。
此中可见明英宗特别珍视患难真情,分得清是非。
第二件盛德之事,是释放建文帝的儿子。
建文帝有两个儿子,当年燕师破城,大儿子文奎不知所踪,大概是焚宫时随他母亲一同烧死了。二儿子文圭,当时只有一岁多,还在襁褓之中。
燕王朱棣登基后,尽管杀戮甚惨,但无论如何不好滥杀这婴儿侄孙,最后只好将他幽禁在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这一幽禁就是五十多年。
明英宗复辟后,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经历的幽禁岁月,推己及人,于是决定释放朱文圭。
做出这个决定时,左右许多人都说,万万不可,万一有人借名作乱夺位,再搞一次复辟,那就麻烦了。
面对这种担忧,明英宗说了这么一句话:有天命在,随他怎么做好了!
此举叫当时的内阁首辅李贤盛赞:“此尧舜之心也。”
明英宗释放朱文圭,是真心实意的,但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朱文圭被幽禁期间,从未接触过世事,更没接受过教育,没见过女人,不识猪狗,早已成了一个白痴。
如今,陡然将这样一个痴放归尘世,那种刺激,那种难以适应是致命的。
果然,朱文圭不久就死掉了。
第三件盛德之事,永远废除殉葬制度。
明朝的殉葬制度,是野蛮的倒退,毫无人性可言,将皇权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有一种说法,朱元璋驾崩前并没有要求嫔妃殉葬的遗诏,是朱允炆为表孝心,加了这一条;当然更流行的说法则认为是朱元璋要求这么做的。
不管怎么说,从此之后,大明每一朝,皆有大批宫人殉葬,成祖不用说,仁宗不例外,宣宗至少拉了十个嫔妃殉葬。
但到了正统八年正月,英宗大渐时,这位经历过磨难,也创造过奇迹的皇帝特召太子至御榻前,说:“以人殉葬,我所不忍。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不可再有这样的事。”
人之将死,唯念一善。
明英宗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大明,了不起。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明英宗朱祁镇,对于他的评价,从大环境来看,整体而言是褒大于贬的,就是好话要远比坏话来得多。
说起明英宗,必定离不开两件事,即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土木堡之变,因明英宗的错误决策,致使明廷精锐尽失,最为精锐的三大营也在此战损失殆尽,更甚者明朝差点因此次败北,被瓦剌所灭,若不是代宗、于谦两人精诚合作,力挽狂澜,明朝恐怕提前百年亡国了!
夺门之变,因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怀有异心的臣子的从中作祟,代宗朱祁钰被推翻,英宗朱祁镇复位。之后,石亨因惧怕于谦会被英宗继续重用,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他是极力怂恿英宗杀掉于谦,而英宗又因刚刚复位,帝位尚不稳固,虽不忍杀于谦,但也只能是听从石亨等人的建议,下令杀掉国之柱石于谦。
可以说,如果就单从这两件事来看,明英宗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因他宠信王振这等奸邪小人,致使二十余万忠心耿耿的明军将士枉死在瓦剌之手,数十万的百姓惨遭瓦剌的屠戮,明朝更是差点亡在他的手上。此外,因他的原因,于谦这位拯救大明的忠臣被冤杀。由此,英宗这位差点让国家亡了国,又冤杀忠臣的皇帝,说他是昏君,这实在是不为过。
但是,明英宗这一生虽说做了几件昏庸的事情,可总体来说,他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与唐玄宗这等前期圣明,后期昏庸的皇帝相比,明英宗对于国家所造成的危害,要低的多的多,因为明英宗是一位前期昏庸,后期圣明的君主。
夺门之变后,再次登基的明英宗并没有辜负上天再次给他的重为帝的机会。他开始勤于政事,积极的去修复他此前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力图将明朝再次带入盛世。
英宗复位后,先是重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后又平定石曹之乱,诛灭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奸臣,由此朝廷的风气开始由腐转清,一时间明廷国力蒸蒸日上。
此外,英宗还一改往日懒散的性格,开始变得勤政起来,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由上可知,英宗较正统年间,他的确勤政了许多。
除此,英宗复位后,还做出了一系列让人感觉很是仁厚的事情,比如下令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恢复宣德朝胡皇后(代宗生母)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等等。而在这些仁政中,尤以英宗下令废除殉葬制度,最让后人为之称道,《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所说:“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英宗算不上是一位好皇帝,但也绝非是一个坏皇帝,他是中国封建史上二百余位皇帝中少有的好人皇帝。
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一直都很少去真正的放下身段去尝试理解他们治下百姓的生存环境。对于他们而言,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都是可以直接忽略的。但是,英宗却不一样,他具备着多数皇帝虽没有的能力,那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
如英宗因曾饱受七年的囚禁之苦,所以就对此前被永乐皇帝囚禁一生的建庶人有了同情之心,他理解建庶人失去自由的痛苦,“亲亲之意,实所不忍”,因此之后,他选择放出被囚禁了五十余年的建庶人。
再如英宗理解被无辜殉葬的那些宫人的恐惧与痛苦,所以他临死前又特意对即将继承他皇位的宪宗皇帝说道:“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遗诏让宪宗废除殉葬制度,还宫人一次生存的机会。
由此,正是英宗在复位后,所推行的以上仁政,最终是为他挽回了一个较好的名声,未留下一个恶名。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什么才算是留下恶名?提到明朝最耻辱的事情,十个人里九个会提到土堡之变,说道中国古代皇帝被俘虏,第一个是靖康之耻,第二个就是土木堡之变,这就是耻辱啊,不是非要皇帝非要留下纣王,隋炀帝的恶谥才叫留下恶名,政绩就摆在那里,任后人评说,这就是朱祁镇留下的最大恶名!
朱祁镇
朱祁镇才亲政时,国政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上,又有三杨辅佐,虽然朱祁镇亲信太监王振,但是对朝政的影响并不大,不久后张氏驾崩,三杨相继去世,朱祁镇得以亲政,王振也得到了朱祁镇的重用。
朱祁镇本身是想要干出一番政绩的,文治是一个漫长过程,王振也很了解朱祁镇的心理,当时瓦剌时常派遣使团出使大明,按照惯例大明会按照人头发赏钱,结果瓦剌使团人数越来越多,王振此时已经总揽朝政,对此就十分不满,后来就有意减少了对瓦剌使团的赏赐。
王振
瓦剌部经过多年修养生息,逐渐强大,瓦剌太师也先就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入侵大明,王振知道朱祁镇想要向祖辈一样建立功勋,就鼓动朱祁镇亲征,于是朱祁镇立朱见深为太子,让弟弟朱祁钰建国,自己带着二十万大军挥师北上。
本来以明军和瓦剌之间的实力,明军稳扎稳打要击溃瓦剌并不困难,但是王振好大喜功,鼓动朱祁镇随他回老家炫耀一番,大军随意更改行军路线,最后导致大军被瓦剌骑兵袭击,朱祁镇被困在了土木堡,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随行的文武大臣五十二人战死,朱祁镇也被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无疑是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生涯中的最大败笔,他让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蒙羞,这个耻辱是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这一个事件就是朱祁镇最大的恶名,当然这还没有完。
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复位,不久后朱祁镇诛杀了于谦等一批朱祁钰提拔起来的大臣,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溃了瓦剌,朱祁钰权力稳固后,于谦等人力主迎回朱祁镇,可以说于谦是朱祁镇,朱祁钰两朝最大的功臣,但是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于谦死后,明朝的党争开始了,吏治更加腐败了,朱祁镇毁了明朝清明的朝政风气。
于谦
所以这怎么能说朱祁镇没有留下恶名呢,提到一个君王的名字,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他干过什么事,进而想到这是个昏君,明君,或是暴君,朱祁镇引发的历史事件,就是他留下的最大恶名。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朱祁镇是真的很差劲的。
我们从史书上来看,他被王振骗了,骗得亲自上阵。王振又阵前胡乱指挥造成混乱,王振又在撤退的时候要路过家乡,这一阵操作,明军大败了。
史书上又说,他被俘虏的时候,也是不慌不忙的,很冷静。而且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能感染人,连敌人也是,所以连敌人也不欺负他,帮助他。
被接回来之后,受到弟弟的欺负,囚禁起来了。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候,起了“夺门之变”。重新当上了皇帝了。
接下来,一些很坏的人,比如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样的人又蒙骗他,所以他杀死了于谦。
这玩意史书怎么看起来那么膈应人呢,反正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里面是这样总结的,他不是一个好皇帝,是个好人。
我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查出来,他死了之后,是他儿子接位的。看看,事情不久明白了吗。
大明老朱家的这方面作风是不好的,就是篡改史书。之前有些文章里面,老李揭露过朱棣篡改史书的细节,把自己改成马皇后的亲儿子等等......这里就不在详细说了。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能把自己的父亲写得太差劲了,只能改一改啊。怎么改,土木堡之变全部推到王振头上就好了。错杀于谦的事情都推到石亨等人头上呗。
这一推,也是没有办法的,平时我们中国人不能说父亲的不好,那是孝道。皇帝就不同了哦,朱元璋子孙众多,朱棣又开了个好头武装篡位,所以如果史书上大说朱祁镇的错误,被有心人议论撺掇,大把有“资格”的小朱说不定搞个“靖难二号行动”了。所以不该不行啊。
实际上,朱祁镇在后来就清楚了自己做错了很多事情了,所以忏悔一样,都找一些好事来做一做,比如说制止了殉葬制度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说他也意识到问题了。
要知道,王振石亨等人,是没有这么大能量的。
朱祁镇,是配不上英宗这两个字的。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奸佞、兵败被俘、冤杀于谦,却为何没有留下恶名?
朱祁镇没有留下恶名,主要是因为朱祁镇生活在了一个好的时代。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在朱祁镇继位之前,明朝刚刚经过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盛世,国力正处于空前繁荣时期。虽然朱祁镇做了很多错事,但是由于明朝国力的强盛,朱祁镇并没有搞垮明朝,也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恶名。
朱祁镇继位前的明朝朱祁镇继位之前,明朝一直都在走上坡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的国力便开始蒸蒸日上。朱允炆继位之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创造了永乐盛世的辉煌。
永乐盛世之后,明朝又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等到朱祁镇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因为朱祁镇接手的是一个繁荣的明朝,不管朱祁镇多少能折腾,也很难能够把大明王朝折腾亡国。假如朱祁镇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朱祁镇肯定是一代昏君。
朱祁镇的功过朱祁镇生于盛世长于盛世,缺乏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因此朱祁镇在继位之后,便十分的任性妄为,他宠信奸臣宦官,听信谗言御驾亲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国力从此由盛而衰。瓦剌释放朱祁镇回国后,朱祁镇又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杀死了名臣于谦,授予了明代宗“戾”的恶谥。
当然朱祁镇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后,也有了很大的成长。朱祁镇第二次登基之后,废除了明朝初年实行的殉葬制度,将建文帝的后人释放出狱。同时朱祁镇第在二次登基后,还十分的勤劳朝政,勤政程度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
朱祁镇为什么不是昏君综合来看,朱祁镇没有被列为昏君,一方面是因为朱祁镇生活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因为朱祁镇二次登基后做了不少好事。如果让朱祁镇和崇祯皇帝换一换位置,朱祁镇肯定是一个亡国之君,而崇祯皇帝肯定能够继承明朝的盛世局面。
当然朱祁镇没有被列为昏君,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明朝的中兴之臣于谦。如果不是于谦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拥戴明代宗继位,打退了瓦剌的进攻,那么朱祁镇不仅是一个昏君,更是一个亡国之君。
总结从朱祁镇一生的作为来看,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虽然朱祁镇在二次登基后,做了不少的好事,也十分的勤政爱民。但是这并不能弥补朱祁镇的过错,明朝的国力由盛而衰,就是从朱祁镇时期开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