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清朝继续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中国虽然巨大,但是当时的列强要真的划分中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沙俄甚至将乔戈里峰与海参崴连成一线,妄想吞并长城北部全部的中国领土建立“黄俄罗斯”。

英国借着印度的势力染指西藏,法国染指西南地区,虽然有沙俄在但日本对满洲虎视眈眈。清朝不保,那就更没有谁能够维持当时天下的统一。不要说什么有起义军革命军,中国历朝历代内斗中引外敌帮忙,最终被反噬的例子数不胜数。另一方面,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能够在战争中取胜的把握,就像甲午海战,李鸿章正因为知道北洋水师贪污腐败成风,并且有大量内部亏空,战斗力根本不行,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就是用来威慑敌人的纸老虎,不打还能吓唬吓唬敌人,一打立马露馅,多年的经营花费功亏一篑不说,要赔的款,要割让的土地都不会少。当时的清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做拼死一搏,除了死得更快,对敌人来说根本无关痛痒。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对于清政府本身而言,求和的好处是要明显大于继续打下去的好处的,当然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一味地苟合自然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为什么说对清政府本身会是利大于弊呢?毕竟不断地割地赔款不也是钝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一年不如一年的吗?之所以求和派如此的猖獗,主要还是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的:

诚然对于割地赔款一事的确是有损国体威严以及大伤元气的,但是面对列强的侵犯,早就已经腐朽的清朝政权是做不到奋起一击的,这点早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了,也被有志之士所实践过证明不可行之事,毕竟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大力组建的北洋水师,以及组建新式军队,换来的却是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一次又一次的践踏以及证明,它内部的腐朽,这也是清政府不得不求和,打不过,又改变不了,只能用财富土地换取怜悯和平。

另外,如果一味地与列强作战,消耗原本就不强盛的国力,那就更加无法镇压国内的起义势力,毕竟在清政府严重,最大的敌人远不是远道而来的各国强盗,而是他眼中所谓的“国内家奴”,这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己的那种心理,攘外必先安内,而且对于清政府而言,求和取悦列强,一来可以换取和平,二来还可以借助洋人势力平定国内动荡,一举多得。

当然了,如果真的拼死一搏的话,凭借当时中国的实力,未必就一定不如列强,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经过洋务派的多年发展,即便在尖端武器上有差距,这个差距也不是很大,后来的人们一直认为清政府装备落后,只不过是这些先进武器都被一些蛀虫给吃了罢了,不过毕竟腐朽难化神奇,不破不立,自古有之。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是战是和,清政府已经做出了选择:割地赔款当然要比打下去要好!

毕竟明朝就是因为死不认怂最后输得连裤子也不剩的!作为前车之鉴,清朝不可能不吸取教训!

然而,很多事情不只是吸取教训这么简单,清朝之所以如此消极避战,一味求和,和自身面临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具体就是:

1、清朝确实技不如人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清朝纵然再热血,技不如人,被动挨打是意料之中的事!

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总结性阶段,明清两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在这一时期,各项指标达到顶峰,比如皇权专制,进而盛极而衰。

15世纪开始,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超过明朝走在时代前列。到清朝时期,由于制度上仍为做出突破性的革新,相反清朝还做了很多导致社会出现倒退的政策,导致我国技术的发展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好在因为出现落后的时间不算太长,因此即使西方技术领先清朝,也未能产生高屋建瓴的优势。比如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燧发枪,清军的弓箭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但要命的是清朝制度的腐败,这直接导致了最后一线生机的破灭。在英军的打击下,清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举旗投降。到英国开到东南沿海时,清军使用的是枪龄达100多年的古董,火炮更是康熙年间的文物,在无能的将领的指挥下,清军的失败无可挽回!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随后在1870年后,西方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虽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是面对西方突飞猛进的进步,腐朽的制度决定了清朝难以有所建树。

果然,甲午战争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在技不如人、制度不如人的情况下,贸然打下去就是找死。不仅找不回脸面,更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打下去意味着亡得更快

1644年,清军入关,此时的主力是八旗。

然而,入关后,八旗退居二线,夺取天下的主力成为投降清军的绿营。由于脱离战场,生活条件改善,八旗迅速腐化。到康熙年间,八旗已经出现了上不得马,拉不得弓的窘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一面强调不忘初心,要练习弓马骑射。另一方面,建立了八旗控制绿营的兵制,这是清朝中期军队的主要组成形式!然而到了晚期,连绿营也废了,面对列强入侵绿营表现实在是一塌糊涂。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不得不依靠汉人官僚组建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和外来入侵,这让清朝十分尴尬。

如果清朝不允许汉人武装的发展,那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会颠覆清朝。如果清朝允许汉人武装的发展,因为满人始终是少数派。换句话说,就是汉人死得起50人,满人都不一定死得起1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汉人武装壮大,接下来就是汉人取代满人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在八旗早已废柴的情况下,这些汉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节制。那么,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和列强的清朝很可能被汉人武装颠覆!

所以,打下去意味着将清朝送入倒计时!打得越狠,亡得越快!

而杜绝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列强求和,借助列强的势力压制汉人武装,使其难以有所作为。通过跟列强认怂,和列强结成同盟,对于压制汉人武装,维持统治有着巨大的意义!

3、打下去失去得更多

对于清朝而言,明朝的每一项不足都值得清朝汲取教训。

比如李自成并没有推翻明朝的打算,崇祯却放出了自己的大招——以命相搏。这就好比斗地主时对方才出了个对三,你就放出个俩鬼加王炸。这不是炸得对手怀疑人生,你是逼着对手跟你玩命啊!

鸦片战争时,英国人是想颠覆清朝吗?并不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人也没有能力办到这一点,那么如果坚持打下去,将遭遇战打成持久战,势必会逼着英国人继续增兵,最后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当然,结局只能更惨!

这时候的清朝已经进入行将就木的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清朝执意打下去,大致会产生以下几个后果:

  • 丧权更多

所谓败得越惨,失去得越多。如果清朝在中英大规模战争中失败,那么势必导致清朝失去得更多,此时的清朝失去的可能就不只是香港岛以及2100万西班牙银元这么简单!

  • 失土更多

战争是国力的博弈,在技不如人的情况下,清朝的国力势必消耗得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如同一战后的英国失去对全球殖民地的控制一样。清朝同样会失去对各地特别是边疆的控制,届时虎视眈眈的沙俄势必肆意蚕食领土。

  • 国土分裂

而因为对内地控制的削弱,汉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足以将清朝的国土撕扯得四分五裂。

所以,对于清朝而言,求和好处极大,求战则坏处极大!

清朝的一味求和,是在统治力衰落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本质是勾结列强弥补对本国统治力的不足。镇压太平天国就是中外合作的直接证明,这种做法令人不齿,不过在客观上保证了清朝在损失边疆土地后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国土核心控制区,为今日的版图打下良好基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遇到了世界大变革时期,但是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国家的不足,才使得晚清成为中国的屈辱史,遭受无数列强的欺负。清朝末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基本上都是战败了才割地求和的,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送国土给列强,如果打的过清朝怎么会不打呢?

清朝知道外国的侵略者无法推翻清朝的统治,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任何一个列强能单独吞下中国这块肥肉,所以在中国找个代理人是最划算的,清政府就充当了这一角色。所以每次清朝一战败就求和,虽然出卖了些权利和国土,但是保住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毕竟外国人只是贪财,除了日本想灭亡中国外其余各国只是想在中国得到更多的权益罢了。

清朝末年国家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既然外患还能通过割地求和来缓解,那么清朝就得集中精力来处理内忧了。无论是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后来的义和团运动都属于内忧。如果清朝拼尽全力与列强作战,坚决不割地求和的话,那么就算打赢了自身的实力也会遭受巨大的损伤,面对内忧就会力不从心了。既然明知道打不过列强,就还不如保存实力来应付内忧,毕竟在清朝统治者眼里自己的统治地位比什么都重要,国家权益、民族、百姓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

况且在清朝末年清朝赖之以国本的八旗军完全没有战斗力,清朝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又贪腐严重,统治者慈禧太后也是奢侈至极,这样一个国家怎么能打败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呢?割地求和似乎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如果清朝继续打下去,那么就算列强不推翻他,人民也会推翻他。事实上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渐渐觉醒了,开始对清政府表现出不满,如果清朝再举国之力与列强作战,一定会被民间起义推翻。清朝最怕什么,当然是皇帝被推翻,为了自己一姓的利益出卖国家的利益算什么。所以清政府是不可能一直与列强打下去的。

最后清帝退位也是得到了不错的优待条件,皇帝的尊号没有废除,除了没有政权了其他的待遇与之前差不多,所以隆裕太后才甘愿签订清帝退位诏书。不过当时那个情况,隆裕太后就是不签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结果的。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清朝没有秦朝的霸气,军队战斗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战斗意志差,至于说器不如人那还是细枝末节,没有战心就没有战斗力!清军装备精良,数量庞大,却是一群武装到牙齿的绵羊,军队都一触即溃,却指望百姓以血肉之躯抵抗列强,不亦难乎?不打只是赔钱割土的事,打则是死人加割土赔款的事,两害相权取其轻,故清政府以议和为主,军争为辅!

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民众支持,三者具备才能击败列强军队,打下去才能保证只是死人却不赔款割土。清朝贪腐横行,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大小官员从上至下都贪污腐败,清官能吏少之又少,因此文官集团是没有指望的。清朝八旗兵制度在中后期就成了社会巨大负担,八旗兵只有权益而无义务,根本不堪一战,跟明朝的军户卫所兵一样没有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平定天理教起义、平定白莲教起义、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八旗兵都是退居四线之后,由湘军、淮军、乡勇团练平定。清朝正规军不堪一战,湘军、淮军战后都解散了,训练的新军由袁世凯掌控,北洋海军被日寇全歼。清朝晚期的军队实在不能抵御外辱,只能镇压民众!

清朝的民众麻木不仁,穷困潦倒,食不饱腹,衣不蔽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十分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正所为衣食足则知荣辱,仓檩实则知礼仪,清朝百姓穷困潦倒哪能想到列强入侵不是换一个皇帝那么简单!很多百姓还主动协助列强攻击清军,跟列强做生意谈买卖!

清朝这艘大船已经千疮百孔了,打下去的结果就是快速翻船,谁也无法阻止沉船!因此清朝的大方向是不怕赔钱割土,就怕打仗死人,最怕的是皇族玩完了!清帝逊位诏书说: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只是因为民国政府答应优待皇室,所以清朝才主动让政于民国政府的!面对晚清的残酷现实,除了破而后立外,诸公还能怎么办呢?

清末清政府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价会比割地赔款大吗?

农耕文明与机械制造基础精准的八国联军而比,大清就向一颗奇异果,一个大西瓜任人割剃分而食之,纪的李中堂有言今日之外夷是千百年间撼见的巨兽怪物,它们以坚兵利器,大炮枪械在百米外就可以横行霸道,秋风扫落叶,由于大清国腐败无能,军事思想落后,械具老旧以失去了人心向背,每战必败,逢战必溃,以无任何优势,它们的失败和被人宰割是注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